秦代书法

合集下载

秦代书法

秦代书法

秦代书法一、书法概况(一)书法事件:1、书同文字;2、秦书八体;3、隶变。

(二)书法资料:1、六山石刻;2、权量诏版;3、简牍帛书。

(三)书家:李斯、赵高、胡勿敬、程邈、喜(曹姓?)二、书同文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秦朝,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雄的局面。

随着国家的统一,文字也进行了统一。

“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于是开始了统一文字的工作。

实际上,秦国统一文字的工作在战国时期己逐步开始。

秦先后灭六国,在所灭的国家推行秦国文字。

秦统一国家后,以秦系文字为基础,进行规范。

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凡“六国文字”中不与秦文相合的一律废除。

由李斯等审定的标准字体称为小篆。

李斯等所作“三篇”没有实物遗存,我们只能从秦刻石中窥见到小篆的身影。

有关“书同文字”的文献记载如许慎《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勿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此概括书同文字概况,并未言及谁作小篆。

而《说文解字·叙》在述说“新莽六书”时说:“三曰篆书,即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等都认为是错简,“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一句应移到隶书条下。

然并无证据。

卫恒《四体书势》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勿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或曰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

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

或曰邈所定乃隶字也。

此采三说:李斯造小篆、程邈造小篆、程邈造隶书。

没有定论。

而张怀瓘《书断》中则言: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的梳理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的梳理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的梳理一、先秦书法(一)殷商时期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四方风名刻辞》、《鹿顶骨纪事刻辞》、《宰丰骨刻辞》金文:《司母辛鼎》、《戌嗣子鼎》、《小臣艅尊》(二)西周时期的金文1、西周前期:《利簋》、《何尊》、《康侯簋》、《大盂鼎》2、西周中期:《大克鼎》、《询簋》、《墙盘》、《卫鼎》3、西周晚期:《(害夫)簋》、《散氏盘》、《毛公鼎》、《颂鼎》、《虢季子白盘》(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春秋早期秦系文字:《秦公钟》、《秦公鎛》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系文字:《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磬刻石》战国中晚期秦系文字:《商鞅方升》、《新郪虎符》、《秦封宗邑瓦书》秦篆隶变:《青川郝家坪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二、秦汉书法(一)秦代书家李斯、程邈、赵高、胡毋敬(二)秦代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东观刻石》、《会稽刻石》(三)汉代简牍江淮汉简、西北汉简(四)汉金文1、挺拔、峻险、爽利一类:《上林共府铜升铭》、《上林共府鼎铭》;2、柔韧、浑厚、圆转一类:《光和斛铭》、《镜鉴铭》。

(五)汉代刻石1、东汉篆书碑刻:《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张迁碑》碑额、《鲜于璜碑》碑额2、东汉隶书碑刻:(1)端庄平正、法度严谨一路:《子游残石》、《乙瑛碑》、《张景碑》、《西岳华山庙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王舍人碑》(2)挺峻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礼器碑》、《孔宙碑》、《杨叔恭残碑》、《尹宙碑》、《曹全碑》(3)质朴高华、雄浑沉厚一路:《裴岑纪功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迁碑》3、东汉恣肆雄放的摩崖刻石:《石门颂》、《刘平国摩崖刻石》、《封龙山颂》、《西狭颂》、《郙阁颂》。

(“汉南三颂”:《石》、《西》、《郙》)(六)东汉中后期书法流派曹喜影响下的篆书流派,杜操、崔瑗影响下的草书流派,刘德升的行书流派,蔡邕的隶书流派。

1分析先秦时期中国书法

1分析先秦时期中国书法

1分析先秦时期中国书法的三种主要文字类型(命名的原因,书体范畴,主要代表作及风格特点)先秦时期三种主要文字类型是甲骨文、金文和小篆。

甲骨文甲骨文因文字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所谓"甲骨文书法",大抵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体结构、书法特征为宗,加以工整地摹写而成的书法作品。

另一层意思是指借鉴甲骨文特征加以自行创作的现代书法作品。

就甲骨文书契形式作粗略的一瞥,会发现早期字体较大,像罗振玉编《殷虚书契菁华》所收录的许多武丁时期的卜辞,非常大气、醒目;而到商末帝乙、帝辛时代,字变得细小委琐;至于西周甲骨文则更是细若粟发。

金文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金文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前221年~前219年)。

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文略多。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商代的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的字数不多,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各有风韵。

有人曾归纳为两种风格,一种是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起止多露锋芒,间有肥笔,另一种则是运笔有力,形体瘦筋,笔划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锋芒。

周灭商以后,商王朝铸造青铜器的工匠相继归周。

周人继承了商人的金文书法,使之发展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金文书法艺术。

西周早期的金文从书体和书法风格来看,总的情势是清秀优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行款章法自如。

其前期的作品风格质朴平实,多挺拔的悬针笔法,仍带有甲骨文的影响。

秦代书法-书法发展史

秦代书法-书法发展史

文字发展到了战国时代,人们已不仅仅关注于文字的使用,对于文字书写的自身价值也有了觉悟。

文字的产生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应该说它产生的原动力是纯功利的。

可是在产生形成的过程中,就很难说其中没有一定下意识的审美选择,比如蒙昧时代的文字记事符号也不只是标明或暗示某种事物,就是从今天所说的形式语言角度来说也不能不说已颇具魅力。

可以设想原始人在完成了符号记事的功利性设计之后,书写时便会有意无意地带有一种装饰美心理,就像原始的人们用树叶掩身时不会只将树叶胡乱挂在身上而是排列得颇具为美观有序那样。

这也许应是人作为自然之子所具有的本能要求。

到了甲骨文的刻写,这种要求表现得就更为强烈与明显。

不过,被动的创造与自我的觉悟还是有着质的区别,直到战国时代人们才有了能动地把书写作为一门艺术来看待的意识,并且产生出了第一批有史可考的因书写而著名的人物书法家,摆脱了以往工匠抄录的状态。

当然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文字仍未定型,仍处在改进与变化之中,书法家的留名,还或多或少与文字的革新演进相关。

有史可考的最早的书家,是秦代的小篆书李斯、赵高、胡母敬与隶书程邈。

秦代处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除了当时官方日常最为通行的小篆外,尚有多种书体共存,所谓秦书八体。

《汉书.艺文志》说: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不过这八体中实际只有篆、隶两种基本书体,其余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等都是篆体的不同用场。

刻符是专刻于符信上的文字。

符在古代是一种凭据、凭信的工具,如虎符等。

虫书,即鸟虫书,是一种用在幡旗一类物上的文字,结构为篆,笔画却用各种鸟虫形来构成。

摹印,即缪篆,专用于印玺之上。

署书,则是门匾上的题字,亦称榜书。

殳书,是专刻于各种兵器上的一类文字。

篆书有大、小篆以小篆最为常用,大篆是籀文的遗留,相当于当时的繁写体,是在当时旧书大册中所用的体例。

与代表官方书体的篆书相对的,便是民间或下层官吏役隶为便于应付官狱等繁忙事务而使用的比小篆更为简便的隶书体。

秦代书法鉴赏 秦代书法

秦代书法鉴赏 秦代书法

秦代书法鉴赏秦代书法秦代书法鉴赏秦代书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

由于当时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战乱不休,因此汉字的差异也十分严重,各个小国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这就直接影响了汉字的发展和政令的通行下达。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初,实行“焚书坑儒”之举,丞相李斯倡导“乃同奏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提出了统一文字的主张,并且开始广泛地搜集民间使用的通用字,以秦国文字作为标准从而创制了小篆,统一了文字。

于是,小篆成为秦代的通用书体、标准字体,主要用于官府发布的命令和正式文件。

一、秦代的标准字体――小篆小篆的统一,是我国历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文字统一。

文字学家通常把秦代小篆产生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六国文字等统称为大篆。

同大篆相比,小篆的象形性减弱了很多,点画结构也相对稳定了。

这种字体是用圆转而匀称的线条进行组合的。

它不仅简化了字形,取消了异体,确定了统一的规范,而且还指定了字形结构中的偏旁和偏旁的位置,使汉字的偏旁达到了统一。

由于小篆的线条像玉箸(箸:筷子)一样,因此它被后世称为“玉箸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东巡,每到一地便树碑刻石,宣扬秦的文治武功。

如现在残存的《琅砑刻石》、《泰山刻石》和《峄山刻石》等。

这些石碑刻字据说都是出自李斯之手。

李斯作为书法家为后人学习书法尤其是学习篆书作出了榜样,他对文字改革的贡献也是极大的。

唐代大书法家张怀罐在《书断》中评价李斯小篆为:“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琅砑刻石》(图1)是中国最早的刻石之一,刻石据传为李斯所书。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公元前219年巡游东地,登山东琅�台时所立,刻石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此刻石的内容是对秦统一事业的赞颂,具有开国纪功的意义。

因年代久远现仅存13行,86字。

此碑用笔劲秀圆健,结体严谨工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泰山刻石》(图2)原碑残石现藏于山东泰山泰庙,宋拓《泰山刻石》共165字,全碑线条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其结构平稳均衡、端严凝重、疏密有致、飘逸舒展,章法严整,古意盎然。

历代书法名家作品赏析PPT

历代书法名家作品赏析PPT
代表作品
《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 《洞庭春色赋》等。
黄庭坚
风格特点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和草书为主,其风 格雄健奇崛,笔力苍劲,线条挺拔。他的字 形偏长,结构严谨,章法多变,气势磅礴。
代表作品
《松风阁诗帖》、《诸上座帖》、《砥柱铭》 等。
米芾
风格特点
米芾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和草书为主,其风格 潇洒飘逸,笔法灵动,墨色变化丰富。他的 字形偏瘦,结构奇特,章法多变,意境深远 。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作品以行书和草书为主,风格秀逸清 丽,笔法婉约含蓄。
详细描述
董其昌的书法深受赵孟頫等历代书法大师的影响,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行笔婉约,线条含蓄,字形秀丽,结构巧妙。在章法上,他注重整体 布局,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秀逸、清丽的美感。
祝允明
总结词
祝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以行书和草书为主,风格豪放不 羁,笔法雄浑有力。
总结词
邓文原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以隶书和行书见 长,风格古朴、典雅,被誉为“元代隶书之冠”。
详细描述
邓文原的隶书作品《离骚经》是其代表作之一,笔法古 拙自然,气韵高古,展现出典雅的艺术风格。他的行书 作品《洛神赋》则以端庄秀丽、清雅脱俗著称,是元代 行书的又一代表作品。
07
明代书法名家
文征明
历代书法名家作品赏析
$number {01}
目 录
• 秦代书法名家 • 汉代书法名家 • 魏晋书法名家 • 唐代书法名家 • 宋代书法名家 • 元代书法名家 • 明代书法名家
01
秦代书法名家
李斯
书法风格
李斯的书法风格严谨、工整,线 条流畅,结构紧凑,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

历代书法论文选——秦代

历代书法论文选——秦代

秦汉蔡邕《篆势》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

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笔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

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崔瑗草书势****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

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

官事荒芜,勦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

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

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

抑左扬右,望之若欹。

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或**点*,状似连珠;绝而不离。

畜怒怫郁,放逸后奇。

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

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

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

秦简汉简书法

秦简汉简书法

秦简和汉简是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简牍书法作品,其风格、特征和艺术价值都有所不同。

秦简,也称为秦代竹简,是秦朝时期的书写材料,其字体属于篆书。

秦简的文字结构严谨,线条流畅,章法布局也很有艺术感。

秦简的发现对于研究秦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在书法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汉简则是汉代时期的简牍书法作品,其字体属于隶书。

汉简的文字风格质朴自然,线条粗犷有力,章法布局也较为自由。

汉简的书法风格独特,既有规矩的方正结构,也有自由的草书笔意,表现出汉代书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总的来说,秦简和汉简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贵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同时,这两种书法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美学价值也得到了广泛认可,被视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代书法一、书法概况(一)书法事件:1、书同文字;2、秦书八体;3、隶变。

(二)书法资料:1、六山石刻;2、权量诏版;3、简牍帛书。

(三)书家:李斯、赵高、胡勿敬、程邈、喜(曹姓?)二、书同文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秦朝,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雄的局面。

随着国家的统一,文字也进行了统一。

“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于是开始了统一文字的工作。

实际上,秦国统一文字的工作在战国时期己逐步开始。

秦先后灭六国,在所灭的国家推行秦国文字。

秦统一国家后,以秦系文字为基础,进行规范。

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凡“六国文字”中不与秦文相合的一律废除。

由李斯等审定的标准字体称为小篆。

李斯等所作“三篇”没有实物遗存,我们只能从秦刻石中窥见到小篆的身影。

有关“书同文字”的文献记载如许慎《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勿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此概括书同文字概况,并未言及谁作小篆。

而《说文解字·叙》在述说“新莽六书”时说:“三曰篆书,即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等都认为是错简,“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一句应移到隶书条下。

然并无证据。

卫恒《四体书势》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勿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或曰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

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

或曰邈所定乃隶字也。

此采三说:李斯造小篆、程邈造小篆、程邈造隶书。

没有定论。

而张怀瓘《书断》中则言: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

此言以定论矣,后人再无异议。

其实不然。

实际情况应该是:程邈在秦统一以前以开始正定文字,李斯是秦统一文字的定国策者,而“三篇”则是李斯、赵高、胡勿敬三人依据程邈所定小篆所书的推行小篆的规范文字。

后人以程邈曾入狱为隶徒而将隶书之名和作者附会到了他身上,这是缺乏依据的。

当然,我们可以认为,程邈作为专职负责正定文字工作的官员,也存在在正定小篆的同时他也规范了隶书。

当时手写体草篆每字的写法很多,而隶书要得到官府承认,字形必须规范统一,这才符合秦代书同文字的基本国策。

所以书同文字既包括统一小篆,也应该包括统一隶书。

三、秦书八体秦朝规定使用的文字有“八体”:大篆、小篆、刻符①、虫书②、摹印③、署书④、殳书⑤、隶书。

小篆虽是官方正体,多用于皇帝的诏书以及隆重的场合,使用的范围比较狭小。

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在特定场合和特定方式下所专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变异和美术化的结果。

日常使用更多的是隶书。

战国后期已经萌生的隶书,在秦朝得到官方的承认,被列入到“八体”之中。

秦书八体的意义在于,它为后世文字应用奠定了观念基础,那就是各种字体书体有其相对稳定的分工,影响了其后近两千年的书法艺术。

例如书碑、手札、誊录、写经、题匾、答卷、刻印等,都有各自适宜的字体书体和一定的规范,一般而言,符合要求者容易取得上佳的效果,而擅自改张更弦者一般被认为是缺乏相关修养或所擅单一的表现。

这种观念进而从社会使用价值的根本上保证了历史各种字体书体绵延不绝,从而成就了百花齐放的中国书法艺术。

因此,秦书八体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过其自身的存在价值,我们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四、权量诏版秦朝金文日渐减少,祭器礼器上的金文尚未发现。

秦朝金文仅见于权量、诏版以及兵器和刻符上的铭文。

其中权量诏版文字构成了秦朝金文的主体。

秦朝统一度量衡,皇帝的诏书刻铸在权量上。

⑥秦二世时又加刻了一道诏书⑦,嵌钉在权量上。

秦权量诏版刻铸的文字用小篆。

权量诏版铭文多凿刻,由于材料①刻符:用于铸刻或书写符信的文字。

秦刻符作品凡三件,《新郪刻符》《杜陵刻符》作于秦统一以前,《阳陵刻符》作于秦代,而字形结构和书体风格完全一致,表明他是一种专用的字体。

②虫书:美术化装饰性的文字,新莽六书称鸟虫书。

从春秋到秦朝灭亡,秦文字中没有虫书作品发现。

③摹印:用于铸刻印章的文字。

秦统一前后以小篆为主,次取隶书,兼有少量的古形。

新莽时更名缪篆,同样以小篆为主,次为隶势及虫书回转排叠之法。

二者的共同特点是随印赋形,修短繁简均视字在印中位置而变化调节;区别是秦摹印可以比照书写者多,缪篆则明显减少,应视为印章用字趋于独立和成熟的一个标志。

④用于题写书函封检和官署扁(匾)牌的文字。

后世俗称扁书或榜书。

⑤殳,古代礼仪所用兵器的一种,竹木为之,上端作觚(gū,多棱角的器物)棱状,长丈二而无刃,为天子护卫仪仗所用,非实战兵器。

殳用如此,其制作必然精美,其上端书刻文字也必然别有体式。

因至今尚无实物出土,故不知其书风面貌。

⑥始皇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欠)者,皆明壹之。

(40字)(丛386-393)⑦二世诏书:元年,制诏丞相、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

今袭号为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始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刻此诏。

故刻左,使勿疑。

(60字)(丛394)形制及书刻方式不同,因此在书法风格上也与秦刻石文字存在着差异。

①权量诏版书法线条均匀中有粗细微妙的变化。

笔画平直中时有波动,显现出率意的动感。

字形斜正奇肆多有意态。

出于刻凿的需要而变圆为方。

字形以长方为主,亦有正方甚或偏方,字的大小产生明显变化。

结构有紧密也有宽松。

章法行清列不清,有疏密的变化,率意中不失规矩,更得天真烂漫之趣。

权量诏版文字虽然不如石刻小篆那样法度严谨,却更加生动活泼。

秦权量诏版的不断发现,为后入学习小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六山石刻秦始皇统一国家以后曾多次巡行天下,所到之处刻石纪功。

秦始皇纪功刻石多由李斯书写。

秦刻石有:峄山②、泰山③、琅琊④、之罘⑤、碣石⑥、会稽⑦等。

这这些刻石文字是典型的标准小篆。

秦刻石人多已经毁坏。

现在残存有《泰山刻石》(仅存8字) (图七)、《琅琊刻石》(拓本13行,已漫患不清),另有一些刻石有摹刻本传世。

秦刻石小篆法度严谨,规整典雅。

线条粗细均匀,瘦硬坚挺,圆转流畅,后人称之为“玉筋篆”或“玉筋篆”。

字形长方取纵势,上收下放,上重下轻,上紧下松,富于对称性和图案美。

章法行列清晰,疏密有度,处处体现出皇家的威严和国家一统天下的气势。

六、简牍帛书简牍帛书一直做为俗体文字伴随着正体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又促进着正体的变革。

这种俗体文字不仅对推动文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也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简册在商朝已经出现,帛书在周朝也已产生。

惜因难以保存,至今尚未发现春秋以前的简册帛书。

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简帛文字是战国时期的。

近几十年间,简册、木牍、帛书大量出土,其时间跨度自战国一直到魏晋,绵延六百余年,经历了由篆到隶、草、楷的演变过程。

这些大量的简牍帛书不仅①图见从386-394页。

诏版书法风格各异,部分文字的写法也有差别,有古文,有俗写简省。

可见“书同文字”由于疆域广阔而难以遍行。

②《峄山刻石》:又名《峄山碑》,石原立山东邹县峄山,久佚,传世无原石拓本。

宋郑文宝据徐铉藏摹本(或以为是徐摹临本)重刻于西安,明代时石已断裂,传世最早的明拓本有断痕,后刻淳化四年郑文宝跋。

这是陕本或长安本。

邹县石为宋元八年张文仲据徐摹重刻,元代刘之美复据张本重刻,石今残存。

此为邹县本。

后世翻刻本很多。

书法离原貌相去甚远。

(丛379)③《泰山刻石》:传世最早的是宋人摹刻于丛帖(如《绛帖》)中的残本,存146字;拓本最早的是明安国旧藏北宋拓本,一存165字,一存53字,皆宋人摹刻。

故宫藏有明拓本29字,宋摹。

比《峄山刻石》接近原貌得多。

(丛380)④《琅琊台刻石》:又名《琅琊刻石》。

原石在山东诸城东南的琅琊山上,山为平顶,故有台名。

石今存,三面文字已不存,传世仅北面二世补刻的残文13行拓本,石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石残损严重,字形笔势依然可辨,古今学者均以为秦刻石诸拓本存者,此最可信。

此石小篆,横画均呈下曲形态,正是先秦摆动笔法习惯;其下垂及斜曲之笔,圆畅流美,自然生动;全篇无一僵直之笔,无一排叠刻意,沉实雄健,婉转峻拔,气象高古宏大,为百代楷模当不为过。

(丛382)⑤《之罘刻石》:清杨守敬《评碑评帖记》:“《泰山刻石》毁于火,《之罘刻石》沦于水。

”传世仅见已失真的宋《汝帖》本13字,风格与其它刻石不类。

⑥《碣石刻石》:不传。

另有《东观刻石》也不传。

⑦原石久佚。

南宋绍兴年间,申图駉重为摹刻,元代赵希璜用申本翻刻,清代亦有翻刻本多种。

各本均有流传。

(丛383)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书法开辟了新的审美领域。

简牍帛书时间跨度大,字体多样,风格也是精采纷呈。

战国后期经秦至西汉前期的简牍帛书,所反映的是隶书创始期的面貌。

这一时期的隶书尚未成熟定型,称为“古隶”或“秦隶”。

隶书至西汉中后期才逐渐成熟起来。

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发展的必然连续性,又体现出不同阶段的差异性。

清晰地描绘出隶书由萌生到成熟的演变发展轨迹。

古隶(秦隶)体现出明显的过渡性。

字形不稳定,残存着大篆固有的一些特点,又有隶书的某些特性。

隶书特有的波磔笔画还不明显,整体风格体现出草率、多变、古朴。

①七、程邈造隶史料记载有“程邈造隶”之说,程邈原是秦朝的狱吏,获罪入云阳狱,在狱中研究文字,变篆为隶。

“始皇喜之”,获释后任御史,令其改订文字。

程邈所创隶书的实物资料至今尚未发现。

一种新字体的产生决非一人所能完成,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实物资料可知,隶书在战国晚期已经孕育萌生,秦朝隶书虽然得到广泛的使用,尚未完全成熟。

程邈在隶书初始阶段对隶书进行整理推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八、书法家李斯;赵高,胡勿敬,程邈,喜②九、秦代书法的评价秦朝使篆书法度化,规范化达到极至,把篆书推向了顶峰。

随着隶书蓬勃的发展,也昭示着篆书衰落的开始。

隶书取代篆书的正体地位或迟或早总会发生。

1、秦代是篆书的终结期,把篆书法度化、规范化推向了顶峰,篆书由此走向衰落。

2、秦又是隶书的过渡期,隶书得到发展和壮大,广泛流行,并得到了官方承认,但尚未定形。

3、金文书法到了晚期,石刻书法日渐增多,揭开了石刻书法蓬勃发展的序幕。

4、秦代处于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化的重要过渡期,是由篆书向隶书转化的关键环节。

5、秦代书法书体多样,风格多变,既有法度森严的小篆,又有生动活泼的诏版又有草率随意的古隶。

小篆为篆书增添了新的风格样式,古隶的过渡性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①秦系简牍出土有四系: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川青川郝家坪;甘肃天水放马滩;湖北云梦龙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