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版)《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3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的第17课。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清朝初期的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历史背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知识,如明朝的建立、发展和主要的政治制度。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清朝的建立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问。
此外,学生对于农民起义和政权更迭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并理解清朝的建立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清朝的建立过程。
2.难点:农民起义的特点和影响,政权更迭背后的历史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自主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
2.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农民起义和政权更迭的原因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灭亡的过程。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
3.资料:收集与明朝灭亡相关的课外资料,如历史论文、书籍等。
4.板书: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板书,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明朝的相关知识,如明朝的建立、发展和主要的政治制度。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的第17课。
教材通过讲述明朝末年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南明抗清斗争等,教材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插图,展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更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南明抗清斗争等历史事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珍惜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南明抗清斗争等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插图,营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生动、直观的课件。
3.历史资料: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等。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2.分析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1.明朝的灭亡原因;2.明朝灭亡的过程;3.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的综合分析;2.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思考。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明朝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铺垫主题内容。
教师提问:1.“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2.“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3.“你们了解明朝的灭亡原因吗?”Step 2:知识讲解(30分钟)教师通过PPT和图表的方式详细讲解明朝的灭亡原因和过程。
主要内容包括:1.明朝灭亡的社会背景:明朝晚期的政治腐败、财政危机、民变频发等;2.内忧外患导致明朝灭亡: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宦官政治、官员贪污腐败、外族侵略等;3.明朝灭亡的标志性事件:崇祯皇帝自杀、顺治皇帝即位等;4.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终结、开启清朝的统治、对中国社会、文化、经济的影响等。
Step 3:分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以明朝灭亡原因、过程或影响为主题进行讨论并筹备报告。
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Step 4:小组报告(3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并通过PPT、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补充。
Step 5:总结归纳(1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并引导学生反思。
教师提问:1.“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有哪些影响?”2.“为什么明朝灭亡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终结?”3.“你们从今天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Step 6: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撰写一篇文章,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并思考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扩展阅读建议:学生可以选择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文献或文章,进一步了解明朝灭亡的相关内容,并与课堂学习进行比较分析。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2.烽烟四起
1、阅读教材结合地图说出李自成农民起义发展壮大的过程。
2、展示三则材料,小组合作探究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为什么能够灭亡明朝。
1、出示地图,并在地图标注
2、出示材料,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为什么能够灭亡明朝?李自成“均田”明“土地兼并”李自成“免赋”明朝“加派赋税”
3.自主阅读书本内容,知道满族壮大的过程,知道其深远影响。
1.PPT出示三则资料,提问:结合材料,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有哪些?
2.请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明朝统治的学习,找出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的其他相关史实。
3、根据地图和课本知识,满族是如何壮大的?
1.知道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自然灾害严重。理解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突破第一个重点与第一个学教目标。
《明朝的灭亡》学教设计
一、学教目标
1.分析并归纳明朝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2.说出李自成农民起义发展的过程。
3.概括满族兴起与清兵入关的过程。
4、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
5.说出学习本节课获得的启示。
二、学教重难点
重点:明末统治李自成农民起义 满族的兴起
难点: 明朝灭亡的原因
学教环节学生活动源自教师活动设计意图1、完成教学目标2
3、朝代更迭
1、结合年代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2、结合明朝灭亡的史实,谈启示。
1、说出明朝灭亡后朝代更迭情况。
2、分析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3、你从明朝灭亡这一课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农民起义的打击以及清朝的兴起,内忧外患下,明朝走向灭亡。完成教学目标4
2、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完成教学目标5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7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李自成起义和清朝的建立。
教材通过介绍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清朝的建立背景。
教材还包括了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的相关内容,对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农民起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清朝的建立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去分析和理解新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清朝的建立过程。
2.教学难点:李自成起义的历史意义和清朝的建立背景。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李自成起义的历史意义和清朝的建立背景。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学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道具:如地图、时间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李自成起义和清朝建立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二、内容分析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但明朝中后期政治上的僵化和腐朽,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最终在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兵入关后,清朝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识读地图,了解李自成起义的经过,明确明朝灭亡和满洲兴起的时间线。
唯物史观: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思考和认识李自成起义与明朝灭亡之间的内在联系。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和李自成起义能迅速发展的史实。
历史解释:合理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清兵入关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家国情怀:认识到政治腐败导致明朝中后期统治危机的出现,反映明朝的没落,李自成“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和拥护。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新教材等。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明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始。
——(明代)黄宗羲。
有明一朝,自扒皮始,至扒皮终,可谓始终不变!——鲁迅我读《明史》最生气,明朝除了太祖、成祖两个搞的比较好外,其余都不好,尽做坏事! ——毛泽东在我看来,自称日月双悬的'明,乃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和最沉闷的朝代。
——易中天(二)讲授新课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教师活动政治上日益腐败、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2)学生活动认识政治腐朽导致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朝已走向没落。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教师活动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败、赋税苛重,直接原因是陕北连年灾荒。
七年级历史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灭亡原因,灭亡的过程,以及明末农民起义,着重介绍了明末李自成起义的兴起原因,发展过程,起义口号,起义结果,最后的迅速灭亡及历史意义;还从另一个侧面介绍了清军的入关,清朝的全国性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教学背景(主要指教学对象分析)1、兴趣:①对历史普遍感兴趣,但由于是所谓副科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②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2 、记忆:对刺激记忆手段多的知识记忆深刻,遵从记忆规律。
3、思维:①逐渐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转变,日益认识到自身的要求,自我探索意识强烈,不希望被动地接受知识。
同时有意识地接受教师的治学方式。
②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有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但仍偏重形象思维,对片面、零星的史实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归纳能力。
③在具体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易忽视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思维。
④有“史能鉴今”的意识,但还需要引导才能内化为更加自觉的思维。
⑤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都有所增强,但易有偏激情绪,辩证思维还不够发展。
4、情感:有越来越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单纯的政治拔高式教育有明显的抵触、不信任情绪,但有朴素的爱憎观,可塑性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2、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了解李自成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3、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2、分析明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与农民起义爆发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升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腐败导致的社会问题的拓展,激发学生以史为鉴、借古鉴今的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明后期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表明明王朝走向没落是历史的必然;2、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是农民起义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重难点及教法【教学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措施。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等历史事件,阐述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紧凑,通过插图、资料卡等形式,生动展现了明朝灭亡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课堂和教材,对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课件,确保教学内容清晰、生动。
2.历史资料: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3.教学设备:确保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明朝灭亡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具体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明朝末年的社会危机,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的过程,认识农民起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2.了解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满洲的崛起、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读书、讨论、分析与归纳,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抓历史发展主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史为鉴,通过对明清帝国兴替的学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知道统治者采取正确政策的必要性,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
难点:认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明朝什么时候建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师导入:历经近三百年的时间,明朝也没有逃脱兴衰变化的命运。
那么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明清帝国又是怎样更替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
二、学习新课:
(一)李自成起义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李自成起义”一目,思考李自成起义的背景、经过、作用。
学生分组介绍李自成起义的背景、经过、作用。
师生共同归纳:
1. 李自成起义的背景:
①明朝后期,政治腐败。
皇帝不利朝政;大臣宦官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地方官吏贪赃枉法。
②土地兼并严重,连年天灾,大量农民颠沛流离。
③赋税和摊派加重,农民起义不断。
教师出示图片加以说明。
教师指出:在各地起义军中,李自成起义军力量迅速壮大。
2. 李自成起义的经过:
展示李自成农民起义图片、路线图。
教师指出:李自成起义迅速发展,并得到农民的支持。
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探究起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学生回答明确: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粮食的需求,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起义军赈济贫穷,“平买平卖”等措施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从而发展迅速。
2. 李自成起义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到李自成起义的作用:导致明朝直接灭亡。
过渡:清军入关后,有人说“国家之扶定燕京,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明也”。
这就是说,清朝的天下不是取之于明朝,而是从农民军手里取得的。
清朝是怎样取代明朝成为全国性统一王朝的?
(二)清朝入主中原
1.女真的壮大和后金的建立:
谈话法学习: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哪个民族不断壮大?(女真)何时谁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立什么政权?(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
教师解释:女真族的祖先阿骨打在12世纪初所建立的政权叫作金,所以人们把努尔哈赤在17世纪建立的政权叫作后金。
展示努尔哈赤个人介绍资料。
2。
清朝的建立
谈话法学习:那么清朝是在何时由谁建立的,定都在哪里?(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
展示皇太极个人介绍资料。
3.清朝的统一
学生阅读P90合作探究:清朝统一全国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回答:
①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②宁远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击败起义军。
③起义军在山海关战败后撤出北京。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军采取了什么行动?
学生认识到:清军长驱直人,迅速占领北京并分兵西进南下,将辽东地方民族政权转变为统治全中国的清王朝。
三、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明清两朝是中华帝国的晚期,两朝的兴替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