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解读

人必须每天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自由 的生活和享乐。
这是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最高 归宿
这是智慧的最后结论: 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我愿看见人群煦来攘往, 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 我对这一瞬间可以说: 你真美呀,请你暂停!.….. 现在我怀着崇高幸福的预感, 享
靡非斯特
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 原本合理;一切事物有成 就终归有毁; 所以倒不如一事无成。 因此你们叫作罪孽、毁灭等一切, 简单说,这个“恶”字 便是我的本质。
其实你说破自己,就算得是个哑谜。 我试把你的本质仔细分析: “善人和恶人都少不了你, 对善人你是甲胄,磨练刺击, 对恶人你是帮闲,胡作非为。 而两者都使宙斯大神感到有趣。”
歌德
(1749—1832)
地位 性格 “弱点” 歌德语录
地位
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 是欧洲启蒙文学的最杰 出的代表;欧洲文学第四 座里程碑
性格
一个全面的人,和谐的人 永远努力 既外向又内向 有很高的悟性和诗情
“弱点”
“怯懦” 对王公贵族 对革命 对婚姻
歌德语录
伟大的人物通过他的 伟大之处、他的优点来显 示他高于时代之处;而通 过他的弱点来和他的世纪
浮士德一生1
知识悲剧:绝望于对学问的追求决意走 出书斋投入社会阶段:
表明对中世纪学问的否定,象征人文主义者 摆脱中世纪学问投身社会探索人生真理的愿 望
对生命的不满足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本能,是人 的创造力和破坏与的源泉
唉!我到而今已把哲学, 医学和法律, 可惜还有神学, 都彻底地发奋攻读。 到头来还是个可怜的愚人! 不见得比从前聪明进步;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故事。
早在欧洲中世纪民间就流传有关于浮士德与魔鬼打赌的故事。
在文艺复兴时期马洛曾写有《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
尔后的几百年间,各种样式的浮士德故事不断被演绎。
歌德于1770年(21岁)左右开始写作这部诗剧,断断续续写到1831(82岁)年才完成,前后经过了60余年。
而这60余年恰恰是欧洲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
歌德开始写作时,他所处的德国还是一个充满了中世纪氛围的沉闷而落后的社会,其间法国发生了震荡世界的资产阶级大革命(1789年),到作品完成时整个欧洲已经进入工业革命的大变动的波涛之中。
悲剧的主人公浮士德从他那孤独、封闭的小书屋开始,从一个人的梦想者式的世界——两个人的(恋爱)的世界——官场生涯——美的精神世界——广阔的改造自然的群体世界,在不断的否定中实现精神的攀升。
贯穿于其中的则是当时欧洲最激荡人心的时代精神——充溢着心智和情感活力的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的精神。
著名的美学家和德国文化研究专家宗白华先生这样评价《浮士德》:“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众人与宇宙的协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表。
他的主著《浮士德》,是人生全部地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spengler在他的名著《西土沉沦》中,成近代文化为浮士德文化)。
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求解决其问题,指出解决之道。
”《浮士德》除序曲外,共分两部。
第一部的开始就是主人公深夜在书斋中抒发自己的苦闷: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他是一个“成功者”——他已经把哲学、医学、法律、神学都读遍了,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博士、律师、神学家、科学家、教授,他的房间里摆满了书籍和科学仪器。
他应该满足。
但是,浮士德却毫无满足感。
《诗意与哲思:歌德的《浮士德》中的象征意义》

诗意与哲思:歌德的《浮士德》中的象征意义引言《浮士德》是由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经典戏剧,该作品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本之一。
它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丰富多样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浮士德》中围绕着诗意与哲思展开的故事线,以及其中蕴含的象征性元素。
浮士德与诗意在《浮士德》中,主人公海因里希·浮士德是一个充满抱负和渴望的知识分子。
他求知若渴,但对于生活的现实感到不满足。
通过艺术、文学和音乐,他追寻着心灵深处真正的满足感。
探寻艺术和美感成为他获取内心平衡和个人理想境地的途径。
在这个人物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意象征着浮士德内心深处隐藏的理想和渴望。
诗意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象征着对于生活意义的追寻,以及对于自我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哲思与人生追问除了诗意,歌德的《浮士德》也非常注重哲思。
通过主人公浮士德与魔鬼墨菲斯托相互博弈和交流,探讨了一系列关乎人类生存和宇宙秩序等深刻问题。
在故事中,浮士德通过求知、权力和享乐来寻找内心的满足感。
然而,他发现这些世俗追求并不能带给他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这使得他开始反思人生本质,并提出了一系列哲学上的问题:人类存在的意义、道德与伦理观念、自由与命运之间的关系等。
象征意义的呈现在《浮士德》中,歌德新颖地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象征性元素来传达作品中深层次的主题。
例如,•色彩象征:红色代表欲望与激情;黑色代表罪恶与堕落;白色代表纯洁与正义等。
•自然象征:春天象征希望与新生;夜晚象征黑暗与未知等。
•字母与符号象征:A代表爱情与诱惑;X代表未知的秘密等。
这些象征意义的呈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和主题。
结论通过对歌德的《浮士德》中诗意与哲思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和人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诗意作为一种表达艺术形式,在《浮士德》中充当着主角内心理想和渴望的象征。
同时,作品也通过哲学思考来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宇宙秩序等深刻问题,并通过丰富多样的象征元素来展示这些主题。
歌德与《浮士德》

韦次拉尔市在德国黑森州,是拉恩-迪尔县的 首府。1772年5月10日,歌德在法学学习的结业阶段 作为候补官员来到了韦茨拉尔的帝国最高法院。同 年5月25日,他开始在帝国最高法院实习。在经历了 与夏洛特· 布夫之间的不幸的爱情之后,歌德于1772 年9月11日离开了韦茨拉尔。 在使馆秘书耶路撒冷于1772年10月底自杀后, 歌德于1772年11月6日至10日短暂地重返韦茨拉尔。 耶路撒冷的自杀是歌德创作《少年维特的烦恼》的 起因。在这部小说中,歌德将自己与他倾慕的夏洛 特· 布夫的经历和耶路撒冷的命运—这是他通过与在 耶路撒冷死前不久还与此人有联系的人的谈话而探 究到的——融为一体。这部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并引发了感伤主义和狂飙突进文学运动。
1788.6,歌德回到魏玛,不再 参与政事,埋头于写作和学术研究。 魏玛的歌德故居坐落在德国魏玛市 弗拉恩普兰大街的拐弯处,是一幢 米黄色的3 层楼房。1782年大公把 这所房子租给歌德,1792年它最终 被送给了歌德。 从1782 年到1832 年,歌德在 这里生活了50 个年头。
从1794年起,歌德与席勒密切合作。 十年内,两人合写了许多警句和谣 曲,并各自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 通过两人的合作,德国文学发展到 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德国古典 文学的丰收期。此间,歌德完成了 长篇教育小说《威廉· 麦斯特的学习 时代》(1795-1796)、田园诗《赫尔 曼与窦绿苔》(1797)以及《浮士 德》的第一部(1808)等。
1.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 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 国社会生活。 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 入世界文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 性的诗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 亚齐名。 3.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和 文学发展中具总结性的艺术大师。
歌德与《浮士德》..

大文豪歌德的旧居
(三)创作道路的发展和主要 成就 1、狂飙突进运动时期(1775年前)
青年歌德
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对思想和艺 术上的束缚与桎梏,以澎湃奔突的狂 放激情为性格特征和美学特征。剧作 《葛兹· 冯· 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 《少年维特之烦恼》;抒情长诗《普 罗米修斯》。 2、转向古典美时期(1775至1794) “魏玛十年” 与意大利之游。放弃了 狂飚式的幻想。青年时代排斥客观、 崇尚自我的个人激情,已开始让位于 淳朴的、现实的“古典主义”——人 道主义理想。剧本《哀格蒙特》、 《在陶里斯的伊菲革尼亚》
《浮士德》简介
歌德《浮士德》是一部 韵文悲剧,全剧分两部。 第一部: 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 的书本知识,自杀未遂。魔 鬼靡非斯特和他订约,魔鬼 充当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 足他的愿望。但是在浮士德 满足的那一刻,浮士德的灵 魂就永远为魔鬼所有。
浮士德与葛丽卿
订约后,浮士德 返老还童,恢复青春, 与少女葛丽卿恋爱。 葛丽卿因用药过度, 误杀母亲。哥哥与浮 士德决斗而死。葛丽 卿神经错乱溺死婴儿, 被关进死牢。浮士德 悲痛欲绝。
右图:普罗米修斯像
《葛兹.冯.伯利欣根》
历史悲剧,写于 1773年 借德国历史上的农 民起义领袖表达反 封建反专制思想。
狂飙突进运动最丰硕的成果: 《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德根据本人亲身经历 的爱情体验和友人的事 件而写成的。作品一出 版,“搅动了每个胸怀 着无名的骚乱和渴望的 不满”的青年。 小说通过青年维特与少 女绿蒂爱情悲剧的描写, 深刻地体现了德国“狂 飚突进”运动时期的时 代精神和德国资产阶级 的特点。
歌德手稿
歌德故居
歌德故居外景
歌德与《浮士德》

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学习, 在这里接受了时代先进思潮和文学 运动的影响,开始了文学创作活 动,,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积 极参加者。
1775—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 了10年官。以后专事文学和科 学工作。 1791年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 领导剧院27年。1832年去世, 终年83岁。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 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 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 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 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 突和奋进精神。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 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推崇天才,创造性 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这个运 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 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浮士德形象
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 九初的资产阶级人道主 义者,他具有崇高的理 想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 神。浮士德对人生真谛 和崇高理想的无限追求 是通过他的需要程度来 表现的,反映了启蒙时 期资产阶级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经历与需要层次
• 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 • 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他 不满足,要走出书斋。 •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情欲需要 • 浮士德与葛丽卿恋爱失败,情欲不能开 创个性解放的道路。 • 第三阶段:宫廷生活——社会活动需要 • 浮士德为宫廷服务,统治者只是把他当 作开心取乐的魔术师。他放弃了宫廷生活。
(2)、浓厚的抒情色彩和辛辣的讽 刺 如:浮士德登场时的独白,强烈地 书写了浮士德的矛盾和不安的心情, 深刻揭示了浮士德的精神危机。 “紫禁城”中朝臣的诉苦,尖锐地 讽刺了封建王朝的朝政。
浮士德歌德

自杀—行动的力量
浮士德认为自己的知识毫无用处,置身书斋 形同牢狱,使自己与自然隔离。他痛苦得想自杀。 他深信自己这一行动可以使他达到一个理想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浮士德的自杀并不意味着他放弃 追求,走投无路,自我毁灭,而是他为认识真理 在所不惜的主观奋斗精神的表现。同时也是他脱 离实际的必然结果。浮士德把自杀看作一种最后 的行动,并以此证明:人的威力不亚于神。尽管 自杀本身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行动,但浮士德岩石,把它们打成碎片,
茫无目的和宁息的恶汉?
一定要葬送她,连她的平安!
她怀着天真的稚气,
让她的命运在我身上破产,
家住阿尔卑斯山畔小小田园, 我同她一起归天!”
玛甘泪拒绝逃离监狱,因为只要魔鬼不离开浮士德,他 们不可能生活在一起。浮士德也明白他不可能长期与玛甘泪生 活,否则就意味着魔鬼的胜利。浮士德为了远大理想和抱负, 必须离开玛甘泪;玛甘泪虽然心地善良,但视野短浅,生活圈 狭窄。在“小世界”里浮士德难有作为,更难实现宏愿。
魔鬼与浮士德的契约
浮士德:“我总是觉得这狭隘的 尘世生活十分苦闷。我觉得生存是 一种累赘,宁愿死而不愿生。”
梅菲斯特:“在这我甘愿做你的 仆人,听凭你指使,可是在那边, 你就得给我做同样的事情。让我带 你安然地乐享佳肴。”
浮士德:“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遥 塌上偷安,那我的一切便算完!你 可以用种种巧语花言,使我欣然自 满,那就是我的最后一天!我敢和 你打赌!只有自强不息,才算是个 堂堂男子汉。”
天上序幕
《浮士德》全剧总纲。魔鬼与天帝对话及打赌:
天 帝:“你可认识浮士德?我的仆人!” 梅菲斯特:“不错!尘世的饮食他不爱沾尝。
他野心勃勃,老是驰骛远方, 也一半明白到自己的狂妄; 他要索取天上最美丽的星辰,
2010第十讲歌德《浮士德》

《少年维特的烦 恼》(1774) 是给歌德带来世 界性声誉的作品, 它使歌德一跃成 为世界知名的青 年作家。 “维 特热”
视频:维特痴情
视频:维特绝恋
小说的第二版歌德写下了《维特与绿蒂》的 卷头诗:“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 子谁个不善怀春,这本是人性中的至纯至洁, 为什么却有惨祸飞进。可爱的读者呵,你哭 我爱我,请从非毁之前救出自己的声名,做 个堂堂的人,不要步我后尘。”
小说的积极意义,如恩格斯所说,在于“建 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对这个社 会扼杀有才华、有抱负的人给予了抗议,并 通过维特与社会的冲突,反映了青年一代的 觉醒。
3.第二次赌赛: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赌 赛
浮士德的书斋中,契约: 在浮士德的有生之年, 靡非斯特情愿做浮士德 的仆人,供他驱使;浮 士德死后,灵魂归靡非 斯特所有。 “你真美呀, 请停留一下!”
与魔鬼订约
4.恋爱:浮士德探求人生理想的第二阶 段
“魔女之厨”,返老还童, 恢复了爱情的欲求 . “玛甘泪悲剧” :它是当时 社会等级障碍在爱情生活 中的反映。在不同阶级男 女之间的爱情中,小市民 出身的女子常常陷入孤苦 无援的悲惨境地。
一、歌德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出生富裕市民家庭,父亲 是市参议员。16岁上大学 学法律。22岁毕业,取得 法学博士学位。 1775— 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了 10年官。以后专事文学和 科学工作。1791年任魏 玛宫廷剧院经理,领导剧 院27年。1832年去世, 终年83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西方文化的主流是 追求 欲望与 理性 的和 谐发展 , 并且认为这种追求应该 是无限 的 , 无止境 的。浮 士德精 神 的出发点就在于寻求生命的最高限值和全部奥秘。即 使明 知 有限永远不能成为无限的伙伴 , 也依然要走向生命毁灭
[ 3] 的终点 。 涤除一切 知识 的浊 雾浓 烟 , 沐浴 在你 的清 露 中而身心康健 ! 这 是一种生命力渴望获得释放而不得的苦
第 30卷第 3 期 2 0 1 0年 3月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X iann ing U n iversity
Vo.l 30 , No. M ar . 2010
文章编号: 1006- 5342( 2010) 03- 0047- 02
歌德与 浮士德
许爱兵
(武汉科技大学 中南分校 , 湖北 武汉
*
收稿日期 : 2010 02 09
48
咸宁学院学报
少年维特之烦恼 是歌德 在极短 的时间 内完成 的 , 是 德了。
第 30卷
一个即兴章 , 但是影响极大。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 聪明 , 善 良 , 充满了美好理想的年轻人 , 叫维特。他相信这个世界能 给努力的年轻人一个美好的前 途 , 通过自己的努力 , 可以得 到鲜花 , 得到爱情 , 得 到尊 敬。但是 他没有 意识 到 , 他的非 贵族出身 ,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会给他带来什么样 的障碍。 他爱上 一个贵族女 子绿蒂。但是 , 绿 蒂已经由父 亲做主将 她许配给了贵族青 年。绿蒂是 一个 循规蹈 矩的 女孩子 , 这 就造成了她和维特感情上难以 逾越的阻隔。维特的追求得 不到他想要 得到 的结 果 , 非常 苦恼 , 但是 仍然 在 顽强 的追 求 , 寻找各种机会和绿 蒂见面。他 在一 种极其 痛苦 的状态 下追求着 , 最后终于意 识到没 有什么 希望 了。于是 他强迫 自己离开绿蒂 , 希望把精 力投入 到另一 个方面 来转 移自己 感情上不堪的重负。他试图在 官场上发展 , 作一个 小职员。 但是没想到 , 尽管他很努力 , 很 尽职 , 也很有能力 , 但依然受 到周围一些人的嘲 笑。他意识 到 , 自己 不光在 爱情 彻底失 败 , 在事业上也已经彻底失败。当你向着你的理想 走过去 , 你就会在墙上撞得 头破血 流。意识 到这一 点后 , 他 就用一 颗子弹解脱了自己。这个故事很典型地 反映了当时处在封 建政治势力控制下 的德国 的一些平 民青 年的苦 闷 , 他们对 于前途的失望 , 甚至于绝望。 少年维 特之烦 恼 里大部分 写的是歌德自己的经历 , 歌德在苦闷的时候 , 也曾经想过自 杀。 三 关于 浮士德 这本书 , 著名的 美学家 和德国 文化研究 专家宗白华先生对 浮士德 的一段评 价 : 近代人 失去希腊 文化中人与宇宙的 协和 , 又失去 了基督 教对上 帝虔 诚的信 仰 , 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 放 , 得到了 自由 , 但也 就同 时失所 依傍 , 彷徨 , 摸索 , 苦闷 , 追求 , 欲在 生活 本身的 努力 中寻得 人类的意义与价值 , 歌 德是这 时代精 神伟 大的代 表。他的 主著 浮士德 , 是人 生全部的反 映与其 他问题 的解决。歌 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 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 特殊的精神意义 , 了解其 悲剧而 努力 , 以 求解决 其问 题 , 指 [ 3] 出解决之道。所以人称他的 浮士 德 是 近代人 的圣经。 我想这段话已 经把 浮 士德 这部 书在 文化 史上 的意 义讲 的很清楚了。还需要说明的一 点 , 就是歌 德在 浮士 德 里 所力求解决的是欧洲现代人所 碰到的人生的全部问题。这 部书就体裁而言 , 是一部诗剧。要按戏剧的法则来 讲 , 它是 一部比较坏的戏剧 , 我们 把它看 成一本 艺术化 的人 生教科 书 , 可能更好。 浮士德 是一本 相当难读 的书 , 但是 , 浮士 德并不是不可理解的神秘人物 。当你在 晚上准备进入梦想 的时候 , 突然从内心中涌出一股感伤 : 这 一天过得是那么贫 乏 , 单调而无聊 , 没有 激动人 心的欢 乐 , 也没有 刺痛 肺腑的 哀伤 , 想不出一点有价值的成绩和温暖心房的享受 , 一天就 这么过去了 , 更可怕的是 明天还 会如 此 , 日日月 月 , 岁岁年 年 , 似乎都笼罩着一种灰色。你望着灰暗模糊的屋 顶 , 望着 无边的黑夜 , 会提出一个问题 :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 一种强 烈的要改变你的生 命的欲 望猛烈地 撞击 着你的 心房 , 眼泪 被欲火烧开了 , 一种没有 明确目 的的决 心在你 的内 心凝固 下来 , 你似乎 抱着 如果 这 样 活毋 宁 死 的 想 法准 备 新生 活, 当你这样想的时候 , 我 就可以说 : 你已经接 近浮士
痛。启蒙学者认 为 , 把 圣经 上 所说的 古老的 羊皮书当 作 人生谜的最后解答是一种愚昧。人生的快乐之源不在 羊皮 书里 , 而在你自己的心 里。然而 浮士 德也不 满足 于在主 观 幻景中翱翔 , 或如维特那样的浪漫派 , 一旦幻想绝望即 转入 消沉。当他在迷惘中找不到 生命 的意义 时 , 便转 而歌颂 死 亡 , 歌颂那使他摆脱困 境的毒 药。他 是那么 迫不 及待地 要 去走向死亡。 如果寻找 不到 生命 的意 义 , 就应 该去 寻找 死亡 , 还 反映了启蒙时代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强烈追求。他那颗 在书 斋中被麻木的心与其说追 求欢乐 , 不 如说追 求一 种强烈 的 苦痛 , 因为没有苦痛的欢乐是肤浅的欢乐 , 是转瞬即逝 的昙 花。浮 士德所追求的还是 全 人类的 一切苦 乐。 浮士德 较 之哈姆雷特 , 没有那 么多的 孤独 , 软弱和 犹豫。他确 信 整 个俄林波斯山 上的众神 都在我胸中 , 即 : 人 能够掌握 这个 世界并且依人的意志去改造它。人们不仅从精神奴役 状态 下摆脱出来 , 而且确信人有无限的潜力可以重建 这个世界。 就歌德而言 , 他的浮士德早已不满足于人世的酒 色享乐 , 而 是要寻找一个远比马洛的浮士德更为广阔的生命价 值。一 种 整个宇宙都 在我的 掌握 之中 的 饱满 信念 使歌 德确 信 宇宙是无 限的 , 人的发展也是 无限的。人生 的美酒犹如 奔 腾不息的莱茵河 , 啜饮不尽 ; 人生的追求如似哈尔茨山 的宝 藏 , 取之不竭。停滞在人生的旅程的某一瞬间 , 就意味 幸福 的终止 , 毁灭的到来。 四 浮士德的故事已为大多 数人 所知 , 值得 一提 的就是 结 尾。上帝派天使 下来 , 和魔鬼争夺浮士德的灵魂 , 把浮 士德 带到了天上。带走 时 , 天使 讲 : 凡自 强 不息 者 , 但 得到 拯 救。 就是说 , 虽然浮士德犯了很多错误 , 但他始终在自强不 息。所以他得到 了上帝的拯救。西南联大时代的老学 长冯 光先生是一位研究 德国 文学 的大 学者 , 他 说 : 浮 士德 的 主题是什么 呢 ? 天行 健 , 君子 以自 强不 息 。 也就 是说 , 浮士德 的主题 就在 我们的 易论 这句 话里。 再谈谈 所 谓的 浮士德难题 。大家 可能 注意到 歌德 在 浮士 德 中 提出的两方面要求 , 经常是对立的 , 这使得浮士德的内 心经 常处于两 难 境 地 , 也 就 是 西 方 文 学 中 有 名 的 浮 士 德 难 题 : 怎样使个人欲 望的自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 必需的 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 怎样谋取个人幸 福而 不出卖个人的灵魂 ; 从哲学上讲 , 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 然欲 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法国百科全书派把道德视 为协 调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之关系的产物 , 卢梭把道 看作良知 , 而康德认为 , 这些道德没有脱离人的动物本能 , 因而不 是道 德本身。道德必须诉 诸 于超 人 性 的纯 粹 理性。 在康 德 看 来 , 道德的崇高是在扼 制人的 情欲 中实现 的。道 德与情 欲 的冲突是绝对的。歌德的浮士德面临的 ( 下转第 50页 )
*
430223)
摘 要 : 继荷马史诗 , 但丁 的 神曲 , 莎士 比亚和 他的 悲剧 之后西 方文 学的第 四里 程碑 : 歌德 和他 的 浮士 德 。 歌德的伟大 : 永远努力着 , 既内向又外向 , 天生的悟性 , 很高的资质和诗性的修养和冲动 。 歌德在政 治与生活 中的 怯懦 : 思想进步 , 现实生活 中却 表现出 一种 市民的 平庸 。 反 映歌 德现实 生活 的 少年维 特之 烦恼 , 宗白 华评 论 浮士德 : 近代 人的圣经 浮士德 : 力求解决欧洲近代人所碰到的人生的全 部问题 , 渴望获得 生命最高 价值 的痛苦 。 浮士德的生命里 程 , 冯至认为 浮士德 的主题在与自强不息 ; 浮士德的两难命题 。 关键词 : 里程碑 ; 歌德 ; 浮士德 中图分类号 : I06 一 截止到 19 世纪初 , 西方文学有四大里程 碑 , 这 就是 : 古 希腊的 荷马史诗 , 但丁的 神曲 , 莎士 比亚和他 的悲剧 , 而第四座里程碑就是 歌德的 浮士 德 。它 代表了从 17 世 纪初到 19 世纪初这 200 年 间 , 特别 是新古 典主 义文学 , 启 蒙文学以及 19 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 , 这 样三种文学 主潮的一个汇聚 , 是三种文学思潮凝聚而成的结晶。 歌德出生于 1749 年 , 去世于 1832 年 , 活 了 83 岁 , 是欧 洲近代三大长寿作 家之一 , 又 是写作 时间 最长的 一位。他 花的精力最多 , 写作时间最长 的是歌 剧 浮士德 。他写过 这样一句话 : 最伟大的人物永远通过一个 弱点与他的世纪 相联系。 伟大的人物通 过他的 伟大之 处 , 他 的优点 来显示 他高于时代之处 , 而通过他的弱点来和这个世纪相 联系 , 反 映这个世纪的特点。那么造就了歌德的 伟大的优点是什么 呢 ? 用他的 自述 的开头一段 话来说明 : 永 远努力 的 , 内 向和外向的 , 不断活动着 的诗性 修养与 冲动形 成他 生存的 中心和基础。 [ 1] 这段 话有 三个 要点 : 第 一 , 就是 永远 努力 着。歌德这个人是永远 不停 地在努 力 , 在工 作 , 在思索 , 在 奋斗 , 他活了 83 岁 , 而他写 浮士德 一直写到 82 岁。他是 一个永远努力着的 , 不断 思索的 , 不 断改 进的 , 不断 出成果 的人 ; 第二 , 他既是内向的又是 外向的。歌德一生致力于各 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 积极地参加政治活动 , 曾经作为魏 玛公国的大臣 , 在官场上 走动 ; 他还 喜欢 自然界 , 对 自然界 的动植物作对非常 仔细的 观察和研 究 , 所以在 自然 科学方 面也有成就 ; 他既注重精神方面的思索 , 又注重外界的实践 活动 , 他对于精神世界的 思索往 往是和 现实生 活联 系在一 起 ; 第三 , 他有天生的悟性 , 有很高的资质 , 诗性的修养和冲 动 , 他的气质更接近诗性。他往往凭着直觉 , 从感觉上的敏 锐发现切入 , 把它上升为理性。 但是歌德也有他 的弱点 , 他用 这些 弱点和 他所 属的世 纪相连。歌德的弱 点是 什么 呢 ? 照我 看 , 主要是 怯懦。很 文献标识码 : A 多人觉得 , 歌德是那么有思想 , 他的思想可以说超越他 的那 个时代 , 可是在现实生 活中 , 他对 王公贵 族卑 躬屈 膝 , 表 现 出一种市民的平庸。他精力 最旺 盛的时 候 , 正是 法国发 生 翻天覆地的资产阶级大革 命的时 候 , 歌德对 这场 革命的 态 度是反对的。在政治上 , 他始 终回 避革命 这个 词。即使 在 浮士德 这样 一 部伟 大 的作 品 里 , 我 们 也看 到 拉这 个 弱 点。他 政治上的怯懦和他在生活上的怯懦也是联系在 一起 的。他 特别害怕结婚 , 所 以在爱 情这 个在生 命中 占很重 要 地位的 事情上 , 他往往有始无终。还有 , 他还喜欢观察 自然 界 , 这是受当时社会风 气的影 响。他 重视对 于自 然界的 研 究 , 但是就是在 他这 么重 视 的事 情上 也 表现 了 他的 怯懦。 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 我渴 望由自然 科学给 我们带 来光明 , 我期待着这种光明到来 , 但是在这个刺眼的光明 面前 , 我不 得不把 我的目光移开。这是一种到难以理解的怯懦。 在同 自己的青春时代告别时 , 歌德 对于包 括 少 年维特 之烦恼 等在内的创作 , 科学研究与个人生活作了如下反 思 : 我 安详 地审视着对过去的生活 , 审视着那骚动 , 纷扰和对知识 的渴 望 , 审视着自己那个到处营营逐逐 , 好使自己的欲望得 到满 足的青春。一些秘密状况给 我带 来了一 种特 殊的 , 不明 确 的 , 想象中的满足。我是 怎样皮 相地 接触一 些科 学上的 问 题 , 然后有扔掉它们 ! 那 段时期 我所 写的一 切又 是渗透 着 一种什么样的卑下的满足 ! 在所有人的和神的事业中 我表 现得多 么地目光短浅 ! 多少时光被我虚掷 ! 这时 光不 是用于有益的思考和创作 , 而 是用于 情感和 那只 能夺走 韶 [ 2] 光的虚幻的热情。 这是 歌德同自 己的青 年时代 告别走 向 成熟的标志。歌 德有 时非 常 伟大 , 有 时 极小 慎微 , 事事 知 足 , 胸襟狭隘的庸人。透过这个诗人的内心世界 , 我们 几乎 可以看到当时整个德国 , 各种 相互对 立的因 素集 中在一 个 人的身上 , 它们互相角 逐 , 彼 此照 映 , 形成了 一个 错综缤 纷 的内心宇宙。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