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再别康桥_的悲剧精神_李晓青
《再别康桥》课文赏析

《再别康桥》课文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诗歌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本文将从情感表达、景物描绘、语言艺术、节奏韵律和创作背景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情感表达《再别康桥》的情感表达深沉而真挚。
诗人通过离别康桥这一场景,表达了对母校的依恋和不舍之情。
诗歌中流露出的情感时而轻快、时而低沉,但始终都围绕着对康桥的深情。
这种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起伏,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二、景物描绘《再别康桥》的景物描绘十分优美,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营造出康桥独特的美景。
从“轻轻的我走了”到“不带走一片云彩”,从“河畔的金柳”到“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些景物描绘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美感,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三、语言艺术《再别康桥》的语言艺术独具特色。
诗人运用了优美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使得诗歌的语言既简练又生动。
同时,诗歌中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
四、节奏韵律《再别康桥》的节奏韵律十分和谐。
诗人通过运用平仄、韵脚等手法,使得诗歌的节奏感十分鲜明。
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韵律更加优美。
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创作背景《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徐志摩对英国剑桥大学的怀念之情。
徐志摩曾在这所大学学习,并对这里的景色和氛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后来,他再次来到这里,离别之际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再别康桥》全诗赏析《再别康桥》全诗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再别康桥》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参考!赏析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所感触。
你的想法是什么呢?《再别康桥》给我们的第一个触动,是该诗的标题。
再别的意思是曾经告别了一次,这是第二次告别。
既然是第二次告别,之前就必然有一个再来的动作。
为什么再来呢?根据诗中内容的提示,是为寻梦。
既然寻找到了梦想,为何要再别呢?这就是诗歌留给我们的一个思考。
寻找告别再寻找再告别组成一个情节,而首节与尾节的有变化的重复组织成一个环形结构,意味着这一过程可能再次重复,但每一次重复又会有变化。
来自就是说,人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轮回,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找、告别、再寻找、再告别《再别康桥》的因果是一种循环的因果结构,寻找的原因是曾经的告别,寻找的结果是再次告别,再别的结果是为了下一次寻找,所以再别就是下一次寻找的因。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歌结尾的时候,诗人说要不带走一片云彩,原来,把云彩留在西天,就是为了下一次寻找。
为什么人会陷入这样一种永恒的循环圈呢?免费论文下载大概解释是人总是不满足于已有,要追求生命的变化性和丰富性。
即使生活于理想化的康桥,也是不满足的。
诗歌写了康桥令人留恋驻足的特征: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既然甘心,为何还是要走?因为纯粹的美与自由并不能给人的生命以丰富性。
夏虫也为我沉默,教你如何写论文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既然满载星辉而归,放歌又是如此快乐,为何又要沉默?因为沉默意味着思考,思考意味着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不能在此独享快乐,人不能过早进入天堂,而是要去经历尘世的苦难。
尘世的苦难与天堂的快乐对人而言都是必须的。
这样,《再别康桥》就给人的生命一种辩证的解释。
寻找是肯定,告别是否定。
再别康桥文学鉴赏

再别康桥文学鉴赏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七节,展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告别和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怀念。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看,《再别康桥》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色:首先,诗歌的韵律和节奏非常优美。
全诗采用轻盈柔和的韵脚和节奏感,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每节诗行的排列也错落有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其次,诗歌的意象和比喻非常生动。
诗人通过描绘康桥的景物和氛围,将自己对康桥的眷恋和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最后,诗歌的情感表达非常真挚。
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告别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这种情感表达真挚动人,让读者也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是一首非常优秀的现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通过鉴赏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现代诗歌的魅力和内涵。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
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创作背景及赏析

《再别康桥》创作背景及赏析《再别康桥》创作背景及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创作背景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创作背景及赏析原文zài bié kāng qiáo再别康桥qīng qīng de wǒ zǒu le轻轻的我走了,zhèng rú wǒ qīng qīng de lái正如我轻轻的来;wǒ qīng qīng de zhāo shǒu我轻轻的招手,zuò bié xī tiān de yún cǎi作别西天的云彩nà hé pàn de jīn liǔ那河畔的金柳,shì xī yáng zhōng de xīn niáng是夕阳中的新娘;bō guāng lǐ de yàn yǐng波光里的艳影,zài wǒ de xīn tóu dàng yàng在我的心头荡漾。
ruǎn ní shàng de qīng xìng软泥上的青荇,yóu yóu de zài shuǐ dǐ zhāo yáo油油的在水底招摇;zài kāng hé de róu bō lǐ在康河的柔波里,wǒ gān xīn zuò yī tiáo shuǐ cǎo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nà yú yīn xià de yī tán那榆阴下的一潭,bù shì qīng quán shì tiān shàng hóng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róu suì zài fú zǎo jiān揉碎在浮藻间,chén diàn zhe cǎi hóng shì de mèng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赏析800字

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赏析800字《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赏析800字,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赏析1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再别康桥 赏析

再别康桥赏析引言《再别康桥》是现代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诗歌,于1928年发表。
这首诗作被广泛传诵,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再别康桥》进行全面的赏析,从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主题《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离别康桥之际所写,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以及离别的悲痛之情。
通过对康桥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抒发,诗人将离别的痛苦和对美好过去的追忆融入诗歌之中。
诗人通过康桥与自己的关系,写出了追逐爱情和梦想、追求自由与美好的人生主题。
二、结构分析《再别康桥》共有四个六行体,每一行的音节分布为4-3-4-3-7-5。
整首诗以典型的押韵方式呈现,采用了ABABCC的押韵结构。
这种结构既使整体结构紧凑有力,又增加了韵律的美感。
此外,每一个六行体都是一个完整的片段,每个片段都逐渐表达出离别的情感,整首诗通过四个片段将诗人的情感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语言运用1.比喻与象征徐志摩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与象征手法,使诗歌充满了寓意和深意。
例如,将自己与“康桥”相比,表示自己的自由与不拘束;将康桥比作“加拉帕戈斯海上的骆驼”,寓意离别后面临艰苦和困难的旅程。
这些比喻和象征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了更加深邃的内涵与情感。
2.对比与对偶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运用了对比与对偶的手法,以增强情感的冲击力。
例如,诗中将“将来山长水远”与“昨夜西风凋碧树”进行对比,表达了离别前的有限与离别后的无限的强烈对比。
3.重复与叠加徐志摩巧妙地运用了重复与叠加的手法,使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例如,在第二至三六行体的结尾处,出现了“我……第一次”的重复,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厚意,也凸显了离别的痛苦之情。
四、情感抒发《再别康桥》运用了诗人个人的亲身经历和情感来表达离别的悲伤和追忆的痛苦。
从诗歌的字里行间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怀念和眷恋之情。
这种情感抒发使诗歌不仅仅是对康桥的离别,更是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祭奠。
《再别康桥》读后感(3篇)

《再别康桥》读后感《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诗,读完这首诗我感到十分震撼和感动。
这首诗是徐志摩在离别英国准备回国的时候写下的,他描绘了自己与康桥的别离场景,以及他对这座城市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一个人的内心独白的方式呈现,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示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深切感情。
徐志摩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抒情手法,他用诗人的笔触描绘了康桥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他将自己与康桥相比,形容自己是一只翱翔的鸟,而康桥则是一座雕塑在天空中的桥。
这种对比表达了徐志摩内心深处对康桥的崇敬和赞美。
除了对康桥的描绘,徐志摩还描绘了自己离别康桥时的悲伤和无助感。
他写道:“一别家国,难舍难分。
”这句话表达了他离别康桥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他知道无论如何他都要离开这座美丽的城市,但他无法割舍自己对康桥的眷恋。
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他的离别更加心痛和无奈。
整首诗以一种深沉的语气表达了徐志摩对康桥的告别和思念之情,也反映了他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这首诗通过对康桥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表达,展现了徐志摩作为诗人的才华和独特的文学触感。
通过诗人的笔触,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康桥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无奈和伤痛。
读完《再别康桥》,我被诗中的情感所打动。
徐志摩通过文字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读者,让人感到他的真挚和温暖。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康桥的无尽思念和无奈,也表达了他在面对离别时的痛苦和心情。
通过阅读《再别康桥》,不仅可以感受到徐志摩的才华和对康桥的热爱,更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作者自身的情感和内心的痛苦。
这首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离别和思念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它也让我更加欣赏徐志摩这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再别康桥》读后感(二)《再别康桥》读后感《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徐志摩所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离别康桥时的种种感受和情感,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思考和感动。
诗中,徐志摩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将他离别康桥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歌《再别康桥》赏析

诗歌《再别康桥》赏析诗歌《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作品中文笔细腻,意境优美,技巧高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歌《再别康桥》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别康桥》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语言凝练、审美范围宽广和意境动人等特点,读罢给人以深刻美好的情感体悟。
并且诗歌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发人深省。
本文试着体验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脉络,在感受词语运用和情感流露之美好的同时,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1、徐志摩及《再别康桥》概述徐志摩是著名的现代诗人和散文家,笔名云中鹤等,在1921年赶赴英国留学,并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徐志摩深受唯美派诗人和欧美浪漫主义熏陶,对其当时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别康桥》就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歌创作于1928年,诗歌中的“康桥”即为剑桥大学校址,诗人在1920年至1922年间在剑桥大学游学,并且诗人视这一时期为其人生的转折点,正如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所表述的那样,在诗人24岁之前,诗人对诸如相对论和民约论等著作的兴趣远远大于诗歌。
而在游学期间,康桥的水打动了诗人,唤醒了诗人的诗歌灵性,将他带入到了诗歌创作之中。
在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的时候,思绪荡漾,感慨万千,在归途中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创作了这首《再别康桥》。
很多人认为徐志摩具有鲜明的“康桥情结”,并将其渗透至自己的创作之中。
2、《再别康桥》赏析2.1细化各节内容,感受词句的优美《再别康桥》整首诗共七节,主要线索为诗人离别康桥时的情感变化,通过康桥的景物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以此表达内心的不舍之情。
在第一节中,诗人连续运用了三个“轻轻的”,为读者营造了缥缈轻盈的意境,并且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独自一人故地重游,由独自一人离去的事实,进而增强了离别的悲伤之感,给读者创造了感同身受的真实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6412/ki.1001-8476.2015.13.012
1928
年 6 月, 徐志摩起程 赴日本、 美国、 欧洲
情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悲剧精 神。 《再别康桥》 写于徐志摩和陆小曼 结婚以后。1926 年 10 月 3 日, 徐志摩 与陆小曼在北海结婚, 11 月夫妇二人 回到硖石, 年底因兵乱回到上海。当 初在北京, 徐志摩和有夫之妇陆小曼 相恋的事搞得沸沸扬扬。1923 年 1 月 2 日, 徐志摩的恩师梁启超曾写长信对 他进行恳切的劝导: “恋爱神圣……可 遇而不可求……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 终不可得, 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 ” 徐 志摩回信, 承认爱情可遇而不可求, 但 自己却不得不去追求, 并坚定地表白: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 伴侣; 得之, 我幸; 不得, 我命!如此而
《国文国语教育论典》
李杏保 方有林 徐林祥 主编 我国语文教育史研究通常把 1904 年看作语文独立设科的标志性时间。在语文学科独 立发展 110 周年之时, 上海师范大学李杏保教授领衔主编的 《国文国语教育论典》 由语文出 版社 2014 年 9 月出版。这是我国语文教育史研究的重要事件, 也是现代语文教育思想研 究的重大收获。 全书分上、 下两册, 近 80 万字, 共选辑了近代语文教育经典论文 88 篇。每篇选文前配 加 “文章导引” , 由李杏保、 徐林祥、 方有林分工合作, 涉及论文重点的把握, 体现了编者对 历史资料的筛选考释以及对选文的认识水准, 对当下语文教学有一定的镜鉴意义。
天津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 李晓青
说的证婚词很不中听, 称徐陆之结合 为 “恶例” , 是 “不足取法, 更不值得鼓 励” 。这件婚事也遭到了徐志摩父亲 徐申如的强烈反对。陆小曼会交际、 会花钱、 会唱戏, 在徐父看来, 这些都 是不务正业。徐父震怒痛心之余, 决 定将幼仪收为寄女, 仍在徐家理财持 家, 教养阿欢; 儿子既然不尊重家庭和 父母, 可永不返家, 从今起停止供给一 切费用。 即便如此, 徐志摩依然坚持自己追求爱、 自由和美 的人生观。诗篇 《再别康桥》 是 “绣我理想生命的鲜 花” , “ 散香柔韵节, 增媚河上风流” ( 《康桥再会罢》 ) , 是 爱、 自由和美的颂歌。诗人将河畔的柳树称为 “金柳” , 因为它们沐浴在夕阳的光辉中, 像一位 “新娘” , 而 “新 娘” 是一个女子一生最光艳美丽的时刻, 新郎拥有新 娘, 也就拥有了生命的锦绣年华。 “ 新娘” 投在 “波光里
综述
案例
开卷
语文博客
社会语文
钩沉
评价
文学
教学
关注
y ǔw é n ji àn sh è
40
2015.05
徐志摩以三十六岁的英年过早地离开了他所挚爱 的世界、 亲人、 朋友, 大家撰文写诗纪念他。温源宁说:
[5] “死为诗人, 生为赤子, 天之厚人还有过于此的么? ” 刘
海粟说: “他又像崇高的山峰, 狂风暴雨要摧击他, 乌烟 瘴气要笼罩他, 侵蚀他的心灵, 阻碍他的发展, 这是人生 最大的悲剧。世间哪有完美的事情?他全部的天才, 顺
参考文献 ▶ [1] 宋益乔.徐志摩的女性情感世界 [M] .北京: 中国致公 出版社, 2001: 53. [2] 晓春, 凡尼.徐志摩: 人和诗 [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5: 96. [3] 徐志摩.徐志摩自传 [M] .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331. [4] 蒋复璁.徐志摩先生轶事 [A] .韩石山.难忘徐志摩 [M] .北京: 昆仑出版社, 2001: 16. [5] 温源宁.徐志摩——一个大孩子 [A] .韩石山.难忘徐 志摩 [M] .北京: 昆仑出版社, 2001: 270. [6] 刘海粟.忆徐志摩 [A] .韩石山.难忘徐志摩 [M] .北 京: 昆仑出版社, 2001: 130.
[3] 约会都不得实现。 ” 鉴于徐志摩婚后生活的苦恼, 朋友
恩厚之夫妇愿意资助他和小曼出国, 可是又被小曼以体 弱不适于长途旅行婉拒。在此之前, 忘年交林长民死于 战乱; 1925 年赴欧洲旅行经狄更生介绍见到了他仰慕的 老哈代, 回国后翻译哈代那些厌世悲观的诗句时, 那个 硕果仅存的文坛巨星也坠落了; 不期一年后, 梁启超去 世。这使徐志摩变得很忧郁, 再加上经济不能独立, 使 得他感觉受了不少闷气。为了生计, 他分别在上海光华 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担任教职, 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 年底光华大学发生学潮, 他被迫离去。1931 年 2 月, 他应胡适之邀赴北平, 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 由温 源宁介绍, 兼任北平女子大学教授, 住在胡适家, 直到 11 月 19 日因飞机失事去世。
[4] 房屋。志摩想赚点佣金以济家用, 诚可怜也! ”
流顺势地尽量开着花结着果, 可这不是太完全了吗?虽 然志摩已经从不完全的现实中挣扎到他独有的完全了, 他如雪莱、 格列柯一样, 是一个伟大的未成品: 本来, 宇 宙就是一个伟大的未成品……他们给予后人的印象, 同
[6] 是个永远伟大的青年。 ”
徐志摩 《哀曼殊斐儿》 最后两句是: “ 我洒泪向风中 遥送, 问何时能戡破生死之门? ” 至此, 是否可以说: 诗人 已戡破了生死之门?
[2] 已。 ” 以致梁启超在为他们证婚时所
《再别康桥》 的悲剧精神
游学。11 月 6 日于回国途中的中国海 上写下了著名诗作 《再别康桥》 。茅盾 《徐志摩论》 称: “圆熟的外形, 配着淡到 几乎没有的内容, 而且这淡极了的内容
[1] 也不外乎感伤的情绪。 ”
在胡适等人倡导写新诗、 实践写新 诗的时代, 《再别康桥》 臻于至美的外形 使无数人倾倒, 诗中吟唱着的是诗人理 想 中的生 命 , 即 对 爱、 自由和美的追 求。 “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 有时却是最 生动的, 爱、 自由和美构成了徐志摩的 全部生命, 他爱得自由, 爱得轰轰烈烈, 这才是活在这个世界!说到 “感伤的情 绪” , 诗人从小就有多愁善感的气质, 仿 佛从母体里继承下来某种对生命自身 的悲剧预感, 心里常常会无端地悲哀。 他认为诗人中很少寻得出一个圆满快 乐的人, 有的甚至一生不得志。他平生 最崇拜英国的雪莱, 尤其奇怪的是他一 天到晚羡慕雪莱覆舟的死况。他希望 将来能得到雪莱那样刹那的解脱, 让后 世人说起来就寄以无限的同情与悲 悯。因此, “不外乎感伤的情绪” 可以理 解为诗中寓有浓郁的悲剧情绪。 徐志摩在 《吸烟与文化》 中说, 自己 早想谈谈康桥, 对它有无限的柔情, 但又怕亵渎了它似 的, 始终不曾出口。1922 年他突然决定回国时所写的诗 歌 《康桥再会罢》 , 也称康桥是他难得的知己。 《再别康 桥》 内蕴丰富, 从诗歌内容分析, 诗人诵美康河的自然景 物, 既有对往昔求学时期康桥生活的留恋, 也有对在康 桥情感历程的回忆纪念, 再联系诗人生平, 还有对生命 的热烈礼赞, 有 “吻火” 似的视情如命, 并为了这样的爱
39
文 学 一向超俗于人间烟火的徐志摩不得不屈服于生计 的分文运筹, 为钱而焚膏继晷地工作, 而对自己的生活 却十分苛刻。徐志摩在给小曼的信中提到, 在热天, 他 只有一件白大褂, 做一件又无钱。不得已, 在蒋百里买 房子和孙大雨卖地皮的生意中, 徐志摩一再介入, 做了 “纤手” , 从中收通过翁瑞午在做生意。一个诗道中的天 才屡屡甘于落入俗道, 和平时最厌恶的金钱频频交往, 徐志摩只觉得自己形同尸肉, 只是苟活而已。他曾一再 要求小曼前往北平与他同住, 小曼总是不肯, 以致他回 沪的来回路费都成问题,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举步维 艰。好在有朋友送他免费飞机票; 可谁又能想到, 乘坐 免费飞机让诗人送了命。 “志摩乘飞机回沪, 为探小曼之 病, 匆促返平, 为要听徽音在协和学校之讲演。其南下 最真实之原因, 则陈小蝶欲购百里叔在上海国富门路之
当照见我情热狂溢的旧痕, 尚留草底桥边, 明年燕子归 来, 当记我幽叹音节, 歌吟声息, 缦烂的云纹霞彩, 应反 映我的思想情感, 此日撤向天空的恋意诗心, 赞颂穆静 腾辉的晚景, 清晨富丽的温柔。 ” “我今去了, 记好明春新 杨梅上市时节, 盼望我含笑归来, 再见罢, 我爱的康桥。 ”
( 《康桥再会罢》 )
徐志摩对历尽艰辛、 奋斗得来的爱情誓死呵护, 然 而现实中的爱情和理想中的相比是那么遥远。徐志摩 得到了自己心爱的小曼, 按说是实现了自己的爱、 自由 和美的理想, 应该幸福了, 可是好景没有几天。小曼是 个病美人、 交际花, 回到上海后, 作息时间更是黑白颠 倒, 使得志摩吃饭休息都受到影响。下面这段话可以让 我们了解徐志摩婚后生活的缺憾: “我是个痴子, 你素来 知道的。你真的不知道我曾经怎样渴望和你两人并肩 散一次步, 或同出去吃一餐饭, 或同看一次电影, 也叫别 人看了羡慕。但说也奇怪, 我守了几年, 竟然守不着一 单个的机会, 你没有一天不是 engaged 的, 我们从没有 privacy 过。到最近, 我已然部分麻木, 也不想望那种世 俗幸福。即如我行前, 我过生日, 你也不知道。我本想 和你吃一餐饭, 玩玩。临别前, 我又说了几次, 想要实行 至 (少) 一次的约会, 但结果我还是脱然远走, 一单次的
综述
案例
开卷
语文博客
社会语文
钩沉
评价
文学
教学
关注
y ǔw é n ji àn sh è
38
2015.05
ywjsxkt@
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诗人完全陶醉了。 “ 软泥上 的青荇” 似乎在和诗人打招呼, “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 康河的波纹也像充满了柔情蜜意, 以至于诗人也 “甘心 做一条水草” 与青荇为伴。 “ 那榆荫下的一潭” 泉水, 应 该就是有名的 “拜伦潭” , 倒映着天空的彩虹, 掩映在浮 藻间, 如梦似幻。 徐志摩在散文 《我所知道的康桥》 (作于 1927~1928 年间) 中对康桥也有描写: “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椈 荫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 深不足四尺, 匀匀的长着长 条的水草。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 在清朝, 在傍 晚, 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 有时读书, 有时看水; 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 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 软。 ” “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 我那时蜜甜的单独, 那时蜜甜的闲暇。 ” 他在这里享受生 命, 享受花季, 享受孤独, 享受爱情, 他追求了, 他将自己 的理想付诸行动。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 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诗人是爱寻梦的, 梦里是什 么都有的。在此, 诗人没有虚度春天, 他的生活自然、 愉 快, 虽然那时他也感受了人生痛苦, 但他还是尽情享受 闲暇、 自由, 驻足于星月、 青草、 花香和流水之间, 听鸟 语, 迎朝阳, 看星星, 那个春天已然融入了他的生命。原 来诗里描写的是鲜活生命、 美好生活的再现, 也是所寻 的梦。开头的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 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连用三个 “轻轻的” , 是唯恐 惊扰了这一切, 因为这里有他的生命和爱。 这是徐志摩第三次来到康桥了。现在时过境迁, 物 是人非。于是, 诗人诗笔陡然一转: “但我不能放歌, 悄 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 桥! ” 不能放歌也就罢了, 诗人是沉默的, 康桥是沉默的, 竟连夏虫也是沉默的!此时诗人已非彼时的诗人, 他已 是身心疲惫, 满心创痛。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 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 挥别自己年轻的 生命, 年轻的爱情, 让它们永留此间。 “此后清风明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