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徐志摩的诗 再别康桥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课文原文

再别康桥课文原文

再别康桥课文原文再别康桥课文原文《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课文原文,一起来看一下吧!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首先,关于教学终点的选择和教学起点的辨认。

作为现代抒情诗,其教学内容自然是领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这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诗人是如何抒情的”。

这也成为本课的主问题。

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知诗人的情感。

同时,体察教学的起点非常重要。

《再别康桥》不仅出现在初一年级的教材中,也出现在高一年级的教材中,二者的起点存在明显的区别。

对初一学生而言,现代诗还是陌生事物,他们只能读出整体上的感悟,在深入文本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为学生搭建走进文本的台阶。

所以,本课教学内容不仅是感悟诗歌的情感,而且还要介绍一些阅读现代抒情诗的方法。

其次,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诗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这一方法应该是贯穿始终的。

所以,在学生品析诗句的过程中,我一直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的方式呈现出来。

为此,我还专门设计了一个自学活动,即小组自主学习第5—6节,在讨论其情感的基础上,以朗读的方式将这种情感呈现出来。

可以说,朗读是诗歌教学的一把钥匙。

但同时,仅仅依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初一的学生而言,他们还难以在字里行间体悟情感,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往诗歌的语言里走,所以,我分别采用了换词语进行比较的方法,对整节内容进行改写的方法,让学生领略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地发挥想象,将简短的诗句转换为画面,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诗歌的意境之中。

再别康桥诗文

再别康桥诗文

再别康桥诗文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作。

全文如下: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原文:再别康桥作者: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11.6 中国海上注: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徐志摩赏析: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再别康桥》徐志摩 全文及注释

《再别康桥》徐志摩 全文及注释

《再别康桥》徐志摩全文及注释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注释:“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人以轻柔的笔调,描绘自己悄然离去的姿态,如同当初悄然到来一般,不带来惊扰,也不留下痕迹。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的动作,展现出诗人对康桥的不舍与留恋,而“西天的云彩”则给离别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将河畔的柳树比作“新娘”,形象地写出了柳树在夕阳余晖下的美丽姿态,充满了诗意和柔情。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指金柳在水中的倒影,“荡漾”一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因美景而产生的波动。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招摇”写出了青荇在水中自由自在、灵动活泼的样子。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甘愿化身为水草,融入康河的温柔怀抱,表达了对康河的深深眷恋。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把潭水比作天上的虹,又说它是“彩虹似的梦”,虚幻而美丽,寓意着诗人在康桥的美好回忆如梦一般。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诗人想要追寻曾经的梦想,撑着长篙向更深处探索,体现出他对美好过往的追寻和向往。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描绘了诗人在夜色中满载着星辉,心情愉悦想要放声高歌的情景。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由欢乐转为忧伤,不能放歌是因为离别,笙箫的声音是寂静的,夏虫的沉默也烘托出离别的凝重氛围。

再别康桥徐志摩原文及其赏析

再别康桥徐志摩原文及其赏析

再别康桥徐志摩原文及其赏析 《再别康桥 》是诗人徐志摩 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作品。

再别康桥徐志摩原文及其赏析, 我们来看看。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 作者: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1/6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11.6 中国海上 注:写于 1928 年 11 月 6 日,初载 1928 年 12 月 10 日《新月》月刊第 1 卷 第 10 号,署名徐志摩。

赏析: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 年 10 月—1922 年 8 月,诗人曾 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 在 24 岁以前, 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 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 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 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 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1928 年,诗人故地重游。

11 月 6 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 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 1928 年 12 月 10 日《新月》月刊第 1 卷第 10 号 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 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 一篇。

人物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再别康桥译文及注释

再别康桥译文及注释

再别康桥译文及注释原文:再别康桥作者: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

徐志摩再别康桥课文原文

徐志摩再别康桥课文原文

徐志摩再别康桥课⽂原⽂徐志摩再别康桥课⽂原⽂ 《再别康桥》是⼀⾸结构精巧,意境新颖,韵律和谐,章法整饬,辞藻华美,风格妩媚,富有⾳乐美,绘画美,以及建筑美的诗歌。

下⾯是⼩编整理的徐志摩再别康桥课⽂原⽂,⼀起来看⼀下吧!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柳, 是⼣阳中的新娘; 波光⾥的艳影, 在我的⼼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 我⽢⼼做⼀条⽔草! 那榆荫下的⼀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挥⾐袖, 不带⾛⼀⽚云彩。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是⼀⾸结构精巧,意境新颖,韵律和谐,章法整饬,辞藻华美,风格妩媚,富有⾳乐美,绘画美,以及建筑美的诗歌。

这⾸诗的教学⽬标是: 1、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的真情。

2、培养学⽣鉴赏诗歌的能⼒。

3、体会作者的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

在教学本课前,我的教学设想是在学⽣已掌握意象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让学⽣找出本诗的意象,通过品味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

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对康桥的思想感情。

在学⽣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念后,再品析这⾸诗的⾳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感受这⾸诗所体现出来的形式美。

为了达到此教学⽬标,在课前,我把讲学稿上的共同探究,合作探究部分的四个问题分为六个⼩问题。

然后把这六个⼩问题分配到六个⼩组去,通过引导,让学⽣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所分配到的学习任务。

但在让⼩组合作探究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时,我发现许多学⽣积极地参与性并不⾼,每个⼩组都有那么⼏个学⽣是独⾃看书,不发表意见的。

只有⼩部分的学⽣积极的参与。

《再别康桥》全诗赏析及扩写

《再别康桥》全诗赏析及扩写

《再别康桥》全诗赏析及扩写引导语:《再别康桥》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那年徐志摩诗人重返英伦。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全诗赏析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

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

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

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

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

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

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
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主要写了什么景色呢?在诗中诗人是如何寄托自己的情感的?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11.6中国海上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
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

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

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

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

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

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

水清如明镜,
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