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教育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际

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际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国交流和文化交流成为了国与国之间的必然展现。
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重要,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与不同文化的人接触越来越频繁,所以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方面的知识变得非常重要。
1.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跨文化交际可以被定义为:在两个或更多的文化群体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
它涉及到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人之间的交互行为。
2. 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际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际是更加需求高明的,因为全球化的本质是不断地融合国家、地区、民族、文化、语言等各种多样性,而传统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随之消失。
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项重要而必要的技能。
它将有助于解决相互之间的文化歧视和误解,并建立有利于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
3. 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际的困难跨文化交际的困难主要包括语言、文化、价值观、信仰、风俗习惯、表达方式、身体语言、沟通方式等方面。
语言方面。
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不同的语言,因此,如果你不懂一种语言,就很难与那一部分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此外,即使使用同一种语言,也会在语言本身的表达和交际方式上面临很多困难。
文化价值观方面。
由于文化的不同地性,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系统。
当你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工作或生活时,经常会发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观与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发生冲突。
表达方式方面。
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很不一样。
例如,个人自夸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是不被鼓励的,因为人们觉得狂妄自大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个人自夸甚至被认为是自信的象征。
4. 解决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际困难的方法跨文化交际需要熟知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因此,解决跨文化交流的难题需要我们多方面着手:提高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人们对不同文化之间相似性和不同性的意识。
提高文化意识可以让人们更容易适应不同的文化,并在交际中更准确地理解他人。
加强语言沟通技能。
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外国散文两篇》创新教案设计

《外国散文两篇》创新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篇外国散文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篇目:《父与子》、《人与自然》2. 作家:屠格涅夫、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3. 重点词汇和短语:列举相关词汇和短语,如“家庭教育”、“亲情”、“自然主义”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策略三、教学方法1. 任务驱动法:通过设定各种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两篇散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四、教学策略1. 对比分析:对比两篇散文的主题、写作风格及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真实、生动的学习氛围。
3. 互动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展自评、互评和他评,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任务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两篇散文,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两篇散文的主题、写作手法及思想内涵。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六、教学任务1. 任务一:阅读两篇散文,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任务二:分析两篇散文的主题、写作手法及思想内涵。
3. 任务三: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任务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散文创作。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七、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任务完成等环节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
2. 终结性评价:评价学生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散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
教育环境与跨文化交际PPT学习教案

02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01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 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02
它涵盖了语言、文化、价值观、 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以及 如何处理这些差异以实现有效沟 通。
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 能力已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因 素之一。
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理解其他文化,减少误解和冲突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2023-12-25
教育环境与跨文化交际PPT学习教 案
汇报人:可编辑
目 录
• 教育环境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 • 教育环境中跨文化交际的实践 • 提升教育环境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 教育环境中跨文化交际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01
教育环境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学校环境的影响
01
识、交际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否开放、包容,是否 鼓励孩子接触和了解不同文化, 直接影响孩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家长的教育方式
家长的教育方式如果能够注重培 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鼓励 他们探索和了解不同文化,将有 助于提高孩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家庭资源
家庭能否提供丰富的跨文化资源 ,如书籍、音像资料、网络资源 等,也会影响孩子的跨文化交际
方式等,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国际比赛等形式,与来 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04
提升教育环境中跨文化交际能力 的策略
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
01
02
03
教育环境与跨文化交际PPT学习教案

05 结论
教育环境与跨文化交际的未来发展趋势
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教育环境 与跨文化交际将更加紧密地结合 ,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 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
。
技术革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 环境将更加数字化、网络化,为 学生提供更多元、更便捷的学习
资源和学习方式。
个性化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为国家和民族的未 来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教育环境的分类与比较
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环境可以分为 多种类型,如学校环境、家庭教育环 境、社会教育环境等。
比较
不同类型的教育环境具有各自的特点 和优势,相互之间也存在差异和互补 性,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优化教 育环境。
教育环境与跨文化交际PPT学习教 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 教育环境概述 • 跨文化交际理论 • 教育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 • 提升教育环境中跨文化交际能力
的建议 • 结论
01 教育环境概述
教育环境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教育环境是指影响教育活动开展 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总和, 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因 素。
增强教育实效性
通过跨文化交际的教育实践,可以 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使教育更好地 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
对个人发展的意义与影响
拓展国际视野
通过跨文化交际的教育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了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跨文化交际的教育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 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与策略
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一、引言跨文化交际在今天的全球化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跨文化环境并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二、课程目标1. 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3. 培养跨文化敏感性和意识。
4. 提高跨文化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5. 培养多样性包容的态度和价值观。
6.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领导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重要性- 理解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范围。
- 引导学生思考跨文化交际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概念和理论。
- 跨文化适应和文化冲击的心理过程。
- 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策略和技巧。
3. 跨文化敏感性和意识- 讨论文化差异和多样性的概念。
- 提高学生对自身文化偏见的意识。
- 培养学生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4. 跨文化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掌握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技巧。
- 学习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中解决冲突和问题。
5. 多样性包容的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教育意识。
- 强调多样性对团队和组织的价值。
6. 跨文化领导能力- 培养学生的领导潜力和能力。
- 强调在跨文化环境中的领导挑战和机会。
四、教学方法1. 讲座和讨论:通过讲座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跨文化交际理论和概念。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典型的文化冲突和沟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沟通的挑战和技巧。
4. 项目和团队合作:通过小组项目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合作和领导能力。
五、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 个人作业和小组项目:学生完成个人作业和小组项目,展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对学生掌握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和概念进行考核。
六、参考教材1. Samovar, L. A., & Porter, R. E. (2010).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engage Learning.2. Chen, G. M., & Starosta, W. (1997).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 Synthesis. Communication Yearbook, 20, 353-384.3. Jandt, F. E. (2012).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dentities in a Global Community. SAGE Publications.七、课程总结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跨文化环境并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第九章 教育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PPT

一位教第二语言教学法的美国教师告诫她的研究 生:教师在外语课上的话语量不能超过25%。
以教师为中心
以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教育更多体现以教 师为中心的倾向。 特点: 1、教师决定课程的设置、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没有 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2、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和控制者,教师 “一言堂”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教诲式教学与体验型学习
教诲式教学
体验型学习
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知识为主要 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培养能力为主要
三、以语言结构为中心与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
以语言结构为中心
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
注重语言的工具性
注重语言的交际性
强调学习者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则
强调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
语法翻译法、听说法
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东南亚国家外语教学
西方国家第二语言教学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语言水平等因素制 约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内容、环境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第九章 教育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
目录
CONTENTS
01 教育理念与方式 02 教师的角色和师生关系 03 课堂交际 04 学习的动机、风格与策略
第一节 教育理念与方式
1 一、以教师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中心
2
二、教诲式教学与体验型学习
3 三、以语言结构为中心与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
一、以学生为中心
皮亚杰、杜威、维果斯基等近现代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以学 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主要倡导者。
教育的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流

教育的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化的今天,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流成为了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外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将讨论外语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首先,外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外语,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化和习俗。
这种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和理解其他文化,增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此外,外语教学还能够打破语言壁垒,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因此,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外语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其次,为了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流,外语教学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除了语法和词汇的学习,学生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口语和书面表达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
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涉及到教授学生有关其他文化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跨文化交流的活动,如模拟国际会议、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此外,教育机构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促进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流。
例如,利用网络平台和视频会议工具,学生可以与其他国家的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和合作。
这种虚拟的跨文化交流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机会,打破地域限制,增加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然而,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流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首先,语言能力的不足可能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如果学生的语言水平不够高,他们可能无法有效地与其他语言的人进行交流,限制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另外,文化差异也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规范,如果不加以了解和尊重,就很容易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冲突和误解。
综上所述,外语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的交际环境

பைடு நூலகம்
2 10 ) 2 0 2
来 自不 同 文 化 背 景 的人 彼 此 之 间进 行 的信 息 交 流 ,即 信 息 的编 、 码 过 程 离 不 开 一 定 的 交 际 环境 , 同文 化 的 交 际 对 译 不 交 际环 境 有 一 定 的 依赖 。 义 L 青 . 种 交 际环 境 包 括许 多 广 而 这 因素, 如交 际 双 方 的 价 值 观 、 界艰 、 世 民族 性 格 等文 化因 素 。 语 言 习得 与 发 展 、 知 、 维 方 式 、 体 中 心 主 义 、 势 、 见等 认 思 群 定 偏 心理 因 素 . 以及 交 际 双方 对 待 时 间 的 态 度 及 时 间行 为 . 等 。 等 萨丕 尔 认 为 :语 言基 本 f 一种 文 化 和 社 会 的 产 品 .因此 它 必 “ : 须 从 文 化 和社 会 的 角 度 去 理 解 ( a i 1 8 :8 ) 文从 文 、” S pr 9 81 8 本 , 化学 和 社 会 学 的 角吱 探 讨 跨 文 化交 际 中具 体 的 交 际 环境 及 其 对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2 交 际文 化 与跨 文化 交 际 . 21 化 定 势 .文 跨 文 化 交 际有 关方 丽 的研 究 是 在 某 些 整 体 文化 的基 础 上 进行的 . 即是 以 文 化 定 势 为基 础 的 , 势 必会 忽 视个 性 或 个 体 这 间的 差 异 。 在进 行 定 势 比较 与 分 析时 , 们 要 认 识 到个 体之 间 我 的交 际 - 能是 动 态 变 化 的 过 程 . 口 『 由于 情 景 的 变 化 。 际 可 能 会 交 随 之 变 化 。贾 玉 新 认 为跨 文 化 交 际 多 维 研 究 应 该 在 “ 个 层 j 面 ” 歼展 ( 9 7 1 7) 即个 人 交 际 平 而 、 一 主 流 文 化 内 不 上 19 :7 , 同 文 化 之 间 的交 际 平 面和 跨 义 化 交 际平 面 , 跨 义 化交 际研 究 中 的交 际 文化 研究 也要 在这 三个不 同 的平 面 上进 行 , 无 论是 在 哪 一 个平 面 都要 进 行 文化 定 势 分析 和 研 但 究。 文化 定势 (t e t e )亦译 为 “ 板 印象 ”是 政治 评论 家W. s ro p s ( e y 刻 ) Lp m n 在 《 众舆 论 》 1 2 ) 苒先 采 用 的术 语 , 的是 人 们 ip a n 大 (9 2 中 指 对 另一 文化 群体 的成 员所 持 有 的简单 笼 统 的看 法 。 在 复杂 多 要 变 的 文化 交 际 叶研究 许多 难 以确 定 特 征 与 性 质 的 种 种 文化 现 l 象 就必 须 将 其 简单 化 , 进 行 排列 、 类 、 合 , 它 们 放 入 一 并 分 组 把 个有 序 的框 架 巾 去 只柯 这 样 我 们才 能 对具 有 一 定 时 间和 空 间 稳 定性 的交 际 文化 进行 分 析 所 以说 在跨 文 化 交际 研究 中进 行 文 化定 势分 类 是普 遍 的 , 电是 不 可避 免 的 。但 文化 定 势 分 类把 整 个义 化群 体 的 文化 特 征 应 用 于该群 体 的 每个 成员 , 火 1群 夸 r 体 的长 处 与 短 处 , 视 了 文 化 的 个性 , 化 定 型 观 念 的 过分 简 忽 文 单 化往 往 以 偏 概全 , 交 际 者 带来 困惑 . 至 给 交 际 双方 之 间 给 甚 造 成误 解 和 冲 突 。这 是 为文 化 定 势 把 我 们 对人 类 跨 文化 交 际 的认识 只局 限在 一个 平 面j , 我 们 的 视野 受 到很 多 局 限 -使 我 们 存跨 艾化 交 际 研 究 中 要 解 决 一 个 矛 盾 ,这 就 是 既 要 概 括 文 化差 异 建立 一 些 文化 定 势 , 要 力争 解 决文 化 定 势过 分 又 荚 l 注 差 异 丽人 为造 成 的 交 际障 碍 。 一蚍 把 这 比喻 成 是 “ 桥 ” 高 搭 和“ 墙” 砌 的矛 盾 , 为我 们 应 承 认 定 势 , 立 定 势 . 战定 势 : 认 建 挑 而 且 提 出解 决 文 化 定 势 要 培养 观点 的多 元 意 识 、 方法 意 识 、 群 体 与 个体 信 息相 区别 的 意识 、 述 与评 价 相 区 别的 意识 等 。尤 描 其 在 现在 这 样 一 个 开 放 的 时代 ,文 化 定 势 更 是 在 一 个 不 断建 立 、 新 、 除 、 建 立 等 发 展 进 行 巾 , 们 就 更 有 必 要 既 研究 更 破 冉 我 文 化定 势 . 关 注不 同平 面 的不 同 文化 群 体交 际 文 化 的差 异 又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洁
01
教育理念与方式 教师的角色和师生关系 课堂交际 学习的动机、风格与策略
目录
CONTENTS
02 03 04
第一节
教育理念与方式
1
2 3
一、以教师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中心
二、教诲式教学与体验型学习
三、以语言结构为中心与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
一、以学生为中心
皮亚杰、杜威、维果斯基等近现代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以学 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主要倡导者。
(Tell me, I will forget;Show me, I may remember;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
第二语言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任务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 写技能,而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语言知识。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教学理念和方式上主要有什么
人本主义心理学
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重 视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
核心是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 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者而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
西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体现: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2、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西方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二语言教学特点: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 “ 做” 的过程,也是“经验” 的过程,即 “ 一切学习来源于经验 ” 。并提出教育要“知行合一”、“做中 学”。——实用主义教育观 Kolb(1984)提出更加具体的“体验型学习模式”,他认为学习是通过经验的转 换来创造知识的过程。他用学习循环模型来描述体验式学习,该模型包括四个 环节:体验--反思—归纳—应用在新环境中
中国学生最期待这样的老师:平等、敬业有有亲和力、能
启发学生。
二、师生关系
儒家文化圈
个体主义价值观的西方国家
师生关系具有一种道德色彩,
存在等级关系
师生关系讲究平等互相尊重
认为教育失败主要责任在于
家长也很尊重老师
老师而不是孩子,家长有权
质询教师
hofstede(1986)四种文化尺度在教育环境中的体现
教师职责定位在“传道、 授业、解惑”
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和学 术权威的角色,同时被赋 予了一种道德的色彩, “学高为师”“身正示范”“灵 魂工程师”
中国、日本的学生更看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教师的教学 能力要求也很高
美国学生把教师的个性放在首位,友善、幽默、兴趣广泛、
良好的仪表、宽容的老师最受欢迎。
1、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风格和目标。 2、教学方法赋予学生一些控制权。 3、课程安排吸收了学生的意见,而不是教师自行确定教 学目标。 4、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 5、教学方法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
一位教第二语言教学法的美国教师告诫她的研究 生:教师在外语课上的话语量不能超过25%。
不同呢?
三、以语言结构为中心与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
以语言结构为中心
注重语言的工具性 强调学习者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则 语法翻译法、听说法 东南亚国家外语教学
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
注重语言的交际性 强调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 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西方国家第二语言教学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语言水平等因素制约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内容、环境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中心
以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教育更多体现以教 师为中心的倾向。 特点: 1、教师决定课程的设置、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没有
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2、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和控制者,教师 “一言堂”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教诲式教学与体验型学习
教诲式教学 体验型学习
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知识为主要 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培养能力为主要 目标 目标
第二节 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
一、教师的角色与素质
以学生为中心 老师-----引导者、 促进者
以教师为中心 老师------传播者、 权威
西方教育
西方文献谈及教师,常用 facilitator(促进者). 老师角色是引导、启发、 组织、示范、简化任务、 给予情感支持、提供咨询 和反馈等
中国传统教育
LOREM
LOREM
LOREM
LOREM
男性文化和 女性文化
个体主义与 集体主义
权利距离
不确定性回 避
表9--2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 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
THANK YOU
采用教诲式教学方式,重视学习内 采用体验型学习的教学模式,重视 容和结果 学习过程 中国、日本 西方国家 上课认真听讲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 力 除了考试还有平时成绩
课程考核方式是考试
批判性思维能力 ----- 古希 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 “ 探
究性质疑”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 则殆”-----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