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的室内公交枢纽站

合集下载

公交车站建设标准

公交车站建设标准

公交车站建设标准
公交车站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市民出行的便利程度和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为了确保公交车站的安全、舒适和便利,制定和遵守一定的建设标准至关重要。

首先,公交车站的位置应该合理布局,便于市民乘车。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合理确定公交车站的位置,使其能够覆盖到重要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居民区等重要区域,方便市民出行。

同时,公交车站的位置应该考虑到道路交通的流线,避免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其次,公交车站的建筑结构应该安全耐用。

公交车站的建筑材料应该具有一定的抗风、抗震能力,能够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保证市民的安全。

此外,公交车站的建筑结构应该考虑到通风、采光和排水等因素,保证市民在车站内部的舒适度。

再次,公交车站的设施应该齐全完善。

公交车站内部应该设置有舒适的候车座椅、信息公告牌、垃圾桶等基本设施,以方便市民的候车和获取公交信息。

同时,公交车站的无障碍设施也应该得到
重视,为行动不便的市民提供便利。

最后,公交车站的管理和维护应该得到重视。

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公交车站管理制度,加强对公交车站的日常维护和清洁工作,确保公交车站的环境整洁、秩序井然。

这不仅能够提升市民对公交车站的满意度,也能够延长公交车站的使用寿命。

总之,公交车站的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市民出行的便利程度。

只有严格按照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才能够确保公交车站的安全、舒适和便利,为城市交通发展和市民出行提供更好的保障。

成都“金沙公交枢纽综合体”产业融合TOP创新试点项目

成都“金沙公交枢纽综合体”产业融合TOP创新试点项目

成都“金沙公交枢纽综合体”产业融合TOP创新试点项目无
【期刊名称】《建筑》
【年(卷),期】2024()6
【摘要】一、工程概况金沙公交枢纽综合体作为成都BRT车辆的调度中心,集快速公交BRT、常规公交、地铁轨道交通于一体,实现公交换乘与多元功能交互,引入公交上盖物业综合体理念,实现功能聚合、土地集约,总建筑面积约25万m2。

金沙公交枢纽综合体建设项目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由停车楼、综合楼、匝道桥三部分组成。

停车楼地上6层,地面1~3层为常规公交车停车场,4~6层为BRT停车场,总共可容纳约400辆公交车停放,是西部最大的公交综合枢纽站。

【总页数】2页(P108-109)
【作者】无
【作者单位】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分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9
【相关文献】
1.城市公共化建筑空间同枢纽交通的一体化设计——成都火车南站项目枢纽城市综合体项目实践
2.公交场站综合体内外部交通支撑系统研究--以成都市金沙、万家湾公交综合体为例
3.基于TOD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以成都市18号线锦城广场P+R地下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为例
4.访成都金沙公交
枢纽场站BRT:“提速”不再苍白无力5.成都公交枢纽综合体产业融合TOD创新试点项目思考与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性化服务的公交枢纽案例分析_孟婧

人性化服务的公交枢纽案例分析_孟婧

0引言近年来,公交优先的理念正逐步渗透到交通规划中,但由于此前设计公共交通体系时未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目前城市公交线路总数的不断增长和多种公交方式的发展,导致公交枢纽运营时出现一系列问题,最突出的便是公交枢纽内行人换乘的不便,行人在枢纽内行走的不安全,公交枢纽效率过低。

如今,公交枢纽已成为制约城市公交发展的一个瓶颈[1-4]。

人性化服务的公交枢纽是指在枢纽的设计过程中,在满足枢纽的基本功能的同时,从枢纽体系内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通过枢纽内行人设施的布局、枢纽内的交通组织,使出行者的换乘更加安全、便捷、舒适。

论文从枢纽的布局、枢纽内及周边的交通组织、行人换乘设施三个方面分析国内优秀的枢纽如何运用人性化服务理念以及不足的案例在运用时的欠缺。

1杭州黄龙枢纽案例分析1.1黄龙枢纽的区位及布局杭州黄龙公交枢纽位于西溪路、黄龙路交叉口的东南方向,位于西溪路的北侧,天目山路南侧,黄龙路与杭大路之间,枢纽的车辆出入口位于西溪路上,其中入口位于枢纽的东侧,出口位于枢纽的西侧,西溪路为由东向西的单行线。

黄龙枢纽主要实现枢纽内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换乘及常规公交与快速公交的集散功能。

黄龙公交枢纽布局如图1所示,办公区及维修区位于枢纽的北部区域,枢纽中间部分为站台的布置区,平行设置4个站台,靠近办公区的为快速公交站台,其他依次为常规公交站台,在每个站台两端设置出入口,通过地下通道的5个出入口将4个站台相连。

站台的两侧为公交车辆的停放区及站台的南侧将停放公交车辆。

在枢纽的东部,南北方向设置行人步行设施,通过隔离栏与车辆隔开。

枢纽最外侧与人行道相连,并在人行道靠近枢纽区域设置地下通道出入口,出入口旁边为自行车停车处,自行车停车处西侧为公共自行车租赁区,自行车停车处南侧的西溪路上有机动车路侧停车道。

1.2与单行道路结合的交通组织枢纽外围的西溪路为由东向西的双车道机动车单行线,单行线旁边设有非机动车道。

车辆在西溪路上行驶,即将到达黄龙公交枢纽时,将乘客停放在枢纽旁边的下客点,由枢纽的东侧入口驶入,停在车站旁边,等待乘客上车,之后,由枢纽西侧的出口驶出。

综合交通换乘站场——广州海珠交通换乘枢纽设计

综合交通换乘站场——广州海珠交通换乘枢纽设计
文章编号 :0 9— 4 1 2 1 ) 1 0 3 0 10 9 4 (0 1 1 — 0 6— 3
综合交 通换乘站 ——广 场 州海珠交 乘枢纽设计 通换
口 口 罗育 朋

( 州市交 通站 场建 设管 理 中心 , 东 广州 广 广
50 5 ) 110
要 : 着 城 市建 设 和 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 , 州 正 在 向 国 际 随 广
积率 为 03 。地下 1层 为地 下汽 车库 及设 备 用 房 , .3 首层为 公 交 总 站 , 和 3层 为 停 车库 负 担 社 会 车 2层 辆 停放 的作 用 ( 2层 同时 负担 公 交 车 辆 夜 间停 放 的
南面为 9个发车位 , 方便乘客乘车。场地南面为公 交停车场, 共规划了 3 个公交车停放位。加气站位 4 于场地西南角, 车辆可选择进站停靠或者不进站直

3 ・ 6
车 位上 客 , 从 西侧 的公交 车 出 口离开 车场 。 再 () 2 公交 车夜 间停 车 流线 。公 交 车 由西侧 的 匝 道 进入 2楼 的停 车库 , 西侧 的公 交车 出 口离场 。 从
2 建 筑单体设计
2 1 设计 概述 .
() 3 加气 的公交车流线 。加气 的公交车从公交 站 内加 气站 南 闸 门进 入加 气 站 , 气完 毕 , 加 经北 闸 门
海珠 南洲路 交通 换乘 枢纽 项 目总平 面规划 与绿
地系统 规划 见 图 1 。
车出口、 地上车库入 口、 地下车库人 口、 加气站紧急
出入 口, 面规划 路 设 有加 气 站 紧 急 出入 口及 公 交 南
场人 口。根据 广州 市 规划 局 [0 1 穗 规批 字 第 20 ]

广州南站桥建合建结构设计综述

广州南站桥建合建结构设计综述

广州南站桥建合建结构设计综述蔡德强【摘要】广州南站桥建合建结构巧妙的将房建与桥梁融为一体,但同时由于其共同受力,协调变形,给设计带来了巨大挑战,对广州南站桥建合建结构体系的建立、设计原则、抗震设计及振动性能研究等进行重点论述,结果表明:广州南站传力明确,设计理念可靠,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旅客舒适性及安全性均能得到保障。

%Guangzhou Nan railway station is an ingenious design of the combination of elevated bridge with building structure. The combinationof railway bridge with station building poses great challenge to deal with the co-stressing and coordinative deformation. This paper addresses some key problems of the combination structure in terms of system establishment, design principle, seismic design and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ce transmission is clear, the design concept is reliable an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is excellent, and passengers are ensured comfort and safety.【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5页(P164-168)【关键词】广州南站;铁路客站;桥建合建结构;抗震;振动【作者】蔡德强【作者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 4300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8.1广州南站是超大型桥建合建的综合结构体系,从下到上依次为铁路桥梁结构、候车层框架结构、屋顶大跨度钢结构,屋顶雨棚柱全部支撑在铁路桥墩上,候车层则整体全部落于铁路桥梁上,广州南站为国内首座真正意义上的桥建合建结构形式超大型铁路客站。

上海城市介绍

上海城市介绍

上海城市概况一、上海概况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又称“上海滩”,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上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口,拥有中国最大外贸港口和最大工业基地;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部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

上海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有深厚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举办过世博会。

江南的传统与移民带入的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并正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和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

二、地理环境上海市地处东经120°51′-122°12′,北纬30°40′-31°53′,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

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

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4米左右。

大金山海拔高度103.4米,为上海境内最高点。

全市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东西最大距离约100公里。

在上海北面的长江入海处,有崇明、长兴、横沙3个岛屿。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

上海河网大多属黄浦江水系,黄浦江源自太湖,终年不冻,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

上海的最大湖泊为淀山湖,面积为62平方公里。

三、行政区划至2006年末,上海有18个区、1个县,共106个镇,3个乡,104个街道办事处,3413个居民委员会和1862个村民委员会。

四、人口结构2007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2931人,为我国内地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全市常住人口1858万人,户籍人口1378.86万人,来沪流动人口660万人。

全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3.04‰,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0.10‰,上海是中国第一个出现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的省级行政区;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1.08岁;妇女总和生育率0.95;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86.83万人,占户籍人口20.80%。

公交换乘枢纽设计实践探索

公交换乘枢纽设计实践探索

公交换乘枢纽设计实践探索:本文通过对公交换乘枢纽设计中需考虑的出入口、车辆停靠方式、车行流线、人行流线等因素的分析,总结和国内成功的公交换乘枢纽设计经验和思路,在此基础上以中山市博览中心公交枢纽设计为例进行了实践探索。

标签::公交换乘枢纽;出入口;车辆停靠方式;车行流线;人行流线一、引言公交换乘枢纽是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乘客在公交换乘枢纽实现不同公交线路之间的换乘,因此其功能布局直接影响到乘客换乘的便利性以及公交车辆运行的安全性。

由于公交换乘枢纽属投资较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因此在设计阶段需充分考虑影响枢纽布局的各类因素,保证其建成投入使用后能够为乘客和公交运营单位提供可靠、便捷的服务。

二、公交换乘枢纽设计目标在进行公交换乘枢纽设计之前,需要充分论证其功能以及需要建设的规模,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行功能布局。

换乘枢纽设计的总体目标是尽量减少步行距离和上下楼梯的次数,以保证能够直线式、快速地完成换乘。

换乘枢纽设计的潜在要求是结构紧凑,规划较好的换乘枢纽站可大大减少乘客对换乘的抗拒心理。

据此,确定公交换乘枢纽的设计目标如下:1)尽量缩短车站与连接通道之间的水平和垂直距离,以缩短换乘时的步行距离;尽量在需要上下楼梯的地方提供电梯;2)乘客与公交车保持隔离,乘客尽量不穿越行驶的公交车辆;3)提供舒适、便捷的候车环境,使用遮阳棚防止日晒和下雨;4)提供醒目、清晰、易于辨认的指引图,指导乘客在线路、站台之间的换乘;5)保证公交内部生产流程要求;6)保证公交换乘枢纽与周边景观的协调性。

三、交通设计要素公交换乘枢纽设计不仅要考虑其内部车行流线、人行流线、车辆停靠方式等问题,同时需考虑其与外部交通的衔接问题,因此公交换乘枢纽的交通设计是交通设计中最为复杂的一种类型。

在进行设计时,应首先根据功能定位和所需规模,确定枢纽的交通设计,再结合周边环境进行建筑设计,同时注意两者的相互协调,从而形成建筑与交通一体化的完美结合体。

综合型交通枢纽建筑空间设计探讨——以合肥南站北广场为例

综合型交通枢纽建筑空间设计探讨——以合肥南站北广场为例

综合型交通枢纽建筑空间设计探讨——以合肥南站北广场为例石彭;易晓【摘要】The north square yard is an important part for supporting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terminal of Hefei station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Firstly from series different aspects of design concept, space, structure, transfer organization, flow line planning, we analyze the function of traffic guidance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Secondly from three aspects of social, cultural, business to focusing on the design of typical space, we respectively explore about Three-dimensional layout and complex intensive space, which not only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raffic transfer function, but also carry on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elements about landscape, commerce, culture as well as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its social functions, so as to play an even core role in promoting urban development.%合肥南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北广场站场部分是整个综合枢纽的重要支撑点.该文首先从设计理念、空间结构、换乘组织、人流动线规划等方面对其交通疏导职能进行系统分析.其次通过聚焦典型空间设计,分别从社交、文化、商业三个方面分析了立体化、集约化复合空间在满足交通换乘功能的同时如何与生态景观、商业、人文元素进行有机融合,满足其社会职能的设计需求,使其对城市发展起到核心推动作用.【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6页(P67-72)【关键词】轨道交通枢纽;人性化设计;商业空间;人文景观【作者】石彭;易晓【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8合肥南站综合交通枢纽(简称“南站枢纽”)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内,总占地面积约70万m2,地处合肥市包河区及经济开发区交界处,连接老城区和滨湖新区,是安徽省目前最大的高铁站,是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亚洲地区特大型交通枢纽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最大的室内公交枢纽站——沈阳龙之梦公交枢纽站明日试运营
6月16日国内最大的室内公交枢纽站——沈阳龙之梦公交枢纽站将投入试运营,这个使用面积5万平方米,将容纳32条公交线路的项目,结束了沈阳没有室内公交枢纽站的历史,大幅度地提升了沈阳公交硬件水平,将为沈阳乃至全国的公交发展提供示范借鉴意义。

三条公交线路先延伸6月16日,将有207路、116路、134路三条公交线路由原站位延伸至位于大东区珠林路与滂江街交叉口西南侧的龙之梦公交枢纽站。

据介绍,龙之梦公交枢纽站是全国最大的半室式公交枢纽站,可实现防雨防雪、人车分离。

市交通局介绍,龙之梦公交枢纽站的建成体现了公交场站与商业、住宅、厂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的建设原则,为沈阳市公交场站建设及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三条公交线路试运营后,如运行通畅,287路、296路、254路、257路等公交线路将陆续引进该枢纽站运营,近期将开通部分新线路。

覆盖市内五区,辐射四方,连接沈北、棋盘山、沈抚、浑南,能够方便沈城多个区域的市民进入龙之梦亚太城购物、娱乐。

计划自营一条通往桃仙国际机场的机场专用公交线路,预期新开一条通往高铁新北站(道义地区)的公交线路。

将实现公交地铁长客零距离换乘龙之梦公交枢纽站与地铁一号线滂江街站紧邻,是上海长峰集团斥资260亿元在沈倾情打造龙之梦亚太城的一个子项目。

站内为全自动调度监控系统、车辆自动清洗系统、电子触摸查询器等高科技设备,做好了点、线布设,给今后沈阳公共交通实现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打下基础。

龙之梦公交枢纽站全部投入运营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化最高的半室内交通枢纽站,并将实现公交、地铁、长途客运和购物中心的立体联通、零距离换乘。

龙之梦公共交通枢纽站
五大完备设施体系
车辆辅助设施龙之梦公共交通枢纽站设有进出枢纽站的诱导路、车行道。

枢纽站内有车行道、共用的下客车位,每条线路的上车位、待避停车位,还有车辆会让、调头空间、线与线发车车位空间、整修空间、洗车空间、轮胎服务空间、加油站空间等。

乘客设施设专用人行道、站台、车站大厅、候车室、卫生间、乘客通道等,通道成立体化,车辆与站台以平面式设置,利用护栏、屏障等将人车分离。

乘客步行通道可设计成地下通道或高架桥式通道,避免行人横穿车行道,使公交枢纽站内完全人车分离。

管理设施设有线路站务室、枢纽站总调度室、枢纽站管理办公室、服务人员休息室、值班室、警卫室、浴室、职工食堂等。

服务设施问询处、广播室、快餐店、便民超市、公用电话、小件寄存等。

其他各种设备通讯系统、指挥系统、监控系统、消防系统、指示标志、宣传系统、照明系统、广告系统等。

三条公交线路延伸至“龙之梦”
一、207路
(一)线路延伸情况:取消大悦城终点站,经由津桥路、珠林路(滂江街)延伸至龙之梦亚太城终点。

线路延伸后,里程由16.4公里延长至17.4公里,增加1公里。

始发站沈阳工业大学,首车5:00,末车22:00;终点站龙之梦亚太城,首车5:20,末车21:30。

线路配车40台,与延伸前相同。

(二)延伸后线路走向:沈阳工业大学始发,途经齐贤街(兴顺街)、建设大路、胜利大街、中华路、和平大街、十三纬路、西顺城街(中街路、正阳街)、北顺城路、津桥路、珠林路(滂江街)至龙之梦亚太城终点。

(三)延伸后增加6个站位:津桥路小什字街、市群众艺术馆、(龙之梦会展中心)、(龙之梦海洋馆)、(龙之梦丽晶大酒店)、龙之梦亚太城。

取消1个站位:大悦城。

二、116路
(一)线路延伸情况:取消116路大悦城终点站,经由津桥路、龙之梦大道(滂江街)延伸至龙之梦亚太城终点。

线路里程由15.6公里延长至16.8公里,增加1.2公里。

始发站恒大城,首车5: 20,末车19:50;终点站龙之梦亚太城,首车6:10,末车21:00。

线路配车38台,较延伸前增加1台。

(二)延伸后线路走向:由恒大城始发,途经怒江街、崇山中路、长江街、宁山路、黑龙江街、昆山东路、敬宾街、惠工街(二〇二巷)、小北关街、天后宫路、小北街(广宜街)、北顺城路、津桥路、龙之梦大道(滂江街)至龙之梦亚太城终点。

(三)线路延伸后增加6个站位:津桥路小什字街、市群众艺术馆、龙之梦会展中心、龙之梦亚太数码(龙之梦海洋馆)、(龙之梦丽晶大酒店)、龙之梦亚太城。

取消2个站位:小什字街(外行)、大悦城。

三、134路
(一)线路延伸情况:取消小河沿终点站,经由南顺城路,东顺城街、津桥路、龙之梦大道(滂江街),延伸至龙之梦亚太城终点。

线路延伸后,里程由15.5公里延长至18.9公里,增加3.4公里。

始发站路官一街,首车5:00,末车19:40;终点站龙之梦亚太城,首车6:00,末车20:40。

线路配车33台,保持不变。

(二)延伸后线路走向:路官一街始发,途经路官一街、保工南街、南九中路(南八中路)、兴华南街、建设东路、南五马路、方型广场、文艺路、风雨坛街、南顺城路、东顺城街、津桥路、龙之梦大道(滂江街)至龙之梦亚太城终点。

(三)延伸后增加10个站位:东顺城街小河沿(南顺城路小河沿)、大东门、东中街、小津桥、津桥路小什字街、市群众艺术馆、龙之梦会展中心、龙之梦亚太数码(龙之梦海洋馆)、(龙之梦红星美凯龙)、龙之梦亚太城。

取消1个站位:小河沿。

因东顺城街修路,134路暂时途经东顺城街、大东路、小什字街、津桥路,至龙之梦亚太城,经停大东门、大东车库、小什字街、大悦城、市群众艺术馆等站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