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和成人精神病的关系
一、儿童时期——童年的秘密

⼀、⼉童时期——童年的秘密1.⼉童时期近年来,在⼉童的照料和教育⽅⾯所取得如此惊⼈的进展,主要应该归功于⼀种意识的普遍觉醒,⽽不是⽣活⽔平的提⾼。
⾸先始于19世纪最后10年的对⼉童健康的关怀已取得了进展;其次,⼈们清楚地看到了⼉童个性的重要性。
当今,研究医学、哲学或社会学的任何⼀个分⽀,不考虑从⼉童⽣活的研究中所取得的知识,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例如,这远⽐胚胎学对理解⽣物和进化的每⼀个阶段所给予的帮助重要得多。
虽然这些知识取⾃⼉童,但对⼈类所有问题的影响却深远得多。
⼉童不仅作为⼀种物体的存在,更作为⼀种精神的存在;它能给⼈类的改善提供⼀个强有⼒的刺激。
正是⼉童的精神可以决定⼈类进步的进程,也许它甚⾄还能引导⼈类进⼊更⾼形式的⼀种⽂明。
瑞典诗⼈和作家爱伦·凯竟然曾预⾔,我们的世纪将是⼉童的世纪。
那些有耐⼼翻阅⽂献的⼈可以在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的第⼀次演说中找到类似的说法,这个演说发表在1900年,恰是本世纪的元年,他提到本世纪开始了⼀个新时期,并称之为“⼉童的世纪”。
这种预⾔般的表述,也许完美地反映了19世纪最后10年的科学在⼈们的⼼灵中所产⽣的印象。
那时⼈们终于认识到,传染病的侵袭对⼉童造成的死亡率通常是成⼈的10倍,还认识到,学校苛刻的纪律给⼉童带来的痛苦。
但是,没有⼀个⼈能预⾔,⼉童⾃⾝隐藏着⼀种⽣⽓勃勃的秘密,它能揭开遮住⼈的⼼灵的⾯纱;⼉童⾃⾝具有某种东西,⼀旦被发现它就能帮助成⼈解决他们⾃⼰的⼈个和社会问题。
正是这个东西,能为新的⼉童研究科学奠定基础,从⽽能及⼤地影响整个社会。
⼉童与⼼理分析⼼理分析开辟了迄今尚未知晓的研究领域,使我们能深⼊到潜意识的秘密之中,但它未能解决实际⽣活中的紧迫问题。
不过,⼼理分析能帮助我们理解⼉童神秘的⽣命所作出的贡献。
我们可以说,⼼理分析已经突破了⼼理学曾经认为不可逾越的意识层,就好像⼈最终通过了海格⽴斯的⽯柱,⽽这⽯柱曾被古⼈看作是世界的终极。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与治疗

儿童精神分裂症一、概况儿童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在这种疾病中,儿童对现实的理解出现异常。
儿童精神分裂症涉及思维、认知、行为或情感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它可能会导致一些幻觉,妄想和极端混乱的思维和行为,损害孩子的各项正常功能。
儿童精神分裂症本质上与成人精神分裂症相同,但它发生在生命的早期,对儿童的行为和发育有深远的影响。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年龄较早,在诊断、治疗、教育、情感和社会发展方面都面临着特殊的挑战。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病,需要终生治疗。
尽早发现并开始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可能会显著改善孩子的长期结果。
二、症状精神分裂症涉及思维、行为或情感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症状和体征可能各不相同,但通常涉及妄想、幻觉或行为紊乱,并反映出功能受损,最终可导致精神残疾。
虽然儿童较少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但在临床中仍然有见到许多早发性精神分裂症发生在18岁之前,甚至发生更早的13岁以下的儿童。
(一)早期迹象和症状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可能包括发育问题,如:语言发育延迟;延迟或者不寻常的爬行;延迟走路;其他不正常的运动行为,例如:摇动或挥动手臂;这些体征和症状在患有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儿童中也很常见,如自闭症谱系障碍,所以排除这些发育障碍是诊断的第一步。
(二)青少年期的症状群青少年的精神分裂症症状与成人相似,但在这个年龄段可能更难识别。
这可能部分是因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一些早期症状在青少年时期的典型发育中很常见,比如:缺乏朋友、疏远家人;在学校的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无法入眠;易怒或情绪低落;缺乏动力;奇怪的行为;物质滥用等。
与成人的精神分裂症症状相比,青少年更不容易产生妄想而更容易产生幻觉,多较生动鲜明恐怖性和形象性的幻视为特征。
也可有幻听(言语性或非言语性)、以及感知综合障碍(如认为自己变形、变丑等);情感更多表现孤僻、退缩、冷淡,与亲人及伙伴疏远,无故滋长敌对情绪等;思维障碍更多表现言语减少、缄默、刻板重复、言语含糊不清,思维内容贫乏;行为异常常表现兴奋不安、行为紊乱、无目的跑动,或呈懒散无力、迟钝、呆板、少动,或出现奇特的动作或姿势,常有模仿动作或仪式性刻板动作。
沟通分析疗法的三种自我状态

沟通分析疗法的三种自我状态沟通分析疗法是美国学者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创立于60年代的一套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近年来,这一疗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兴趣和关注。
在此,对这一理论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沟通分析理论是一种研究人们思想、感情及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简明易懂又深奥微妙。
这是当代影响深远的一套理论体系,其中涵盖了精神治疗、教育、组织与社会文化分析、社会精神病治疗。
在这一理论中,用生动的比喻描述了人有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并讲述了人际互动、沟通等一些实际、便于理解可应用的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沟通都包含部分:刺激与反应。
个体沟通通常是比重较大的部分,有些沟通形式和过程可能是直接的、有生机的和健康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浪费的和不健康的。
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三种不同的状态。
当我们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我们的行为表现得像一个孩子,不仅仅体现在行为上,我们思考、感受、看、听及反应都像个几岁的孩子。
儿童自我状态完全由生命体的本能经验构成,不仅是一个角色而已。
儿童状态可以表现为:爱憎强烈、冲动、天真自然、喜欢游乐,这叫做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如果表现出深刻的思考能力、定于想象力和创造力,那它可以被称做“小教授型”儿童自我状态;如果是充满恐惧、罪恶感、羞耻感,那么它可以被称做“顺应型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知我状态包含所有的感受:恐惧、爱、生气、快乐、悲伤、羞愧等等。
儿童的自我状态经常被人们指责为麻烦的来源,因为伴随着成长过程,儿童自我状态的自我中心、情绪化、强烈的叛逆也随之产生。
在沟通分析理论中,儿童自我状态看做是创造力、娱乐消遣及生命力的来源,是使生命常新的唯一来源。
儿童自我状态不仅可以在孩童时代长时间存在,在成人世界某些允许儿童自我状态出现的情况下也可以观察到,比如在体育运动或聚会中。
儿童自我状态也会短暂地出现在其他场合,例如:无聊的会议、教室里或丝毫不想参与的严肃的讨论。
近年来我国精神疾病流行趋势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近年来我国精神疾病流行趋势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精神健康问题却开始频繁出现。
近年来,国内精神医学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关注焦点逐渐转向了精神疾病的治疗、预防及康复,希望能在各方面进行系统性分析和应对,更有效地控制和管理精神疾病的流行。
一、精神疾病的流行趋势分析1. 精神疾病人口学特点据调查,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平均约为10%左右,主要分为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两个年龄段。
成年人以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焦虑抑郁症、躁郁症等为主,而儿童和青少年则主要是注意缺陷多动症、行为障碍、抑郁等。
2. 精神疾病病因学特点精神疾病的病因可能涉及基因、心理、社会和环境等不同方面的因素。
除了遗传和基因等基本物质因素外,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生活贫困、社会关系、文化和信仰信念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往往也是导致精神疾病的原因。
3. 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现状目前,我国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主要控制方法是采用抗精神病药物。
但是,这些药物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轻微的眼睛干燥、便秘、口渴、腹泻、混乱、木僵等,重者可能会导致昏迷和口吐白沫等症状。
此外,药物的长期使用也会形成药物耐受性,不仅无法降低症状,还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副作用。
4. 精神疾病治疗的趋势与挑战未来的精神疾病治疗,预计将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综合治疗,包括精神治疗、催眠治疗、中医药治疗、心理治疗等,以探寻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效的治疗途径。
同时,在治疗流程和方式方面,也需要更多的创新和规范。
二、应对策略研究1. 加强防范和宣传教育针对精神疾病流行的趋势,需要充分加强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大众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此外,医护人员的担当和责任也非常关键,应细致入微地为患者解释药物的作用、注意事项、药物所用的频率和方法等。
2. 优化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建立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同时加强对患者生命心理的全面评估。
在针对不同的精神疾病修养方面,可结合中药、针灸、气功、心理等综合治疗,以及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调整和补充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许宏龙儿童心理问题(17.04.05院教)

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 • • • • •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1.婴儿期 (0~1岁) 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2.学步期(2~3岁)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对未来的秩序和法制做准备) 3.儿童早期(3~6岁—学龄前期)(良心,作为自我形象的开端,对未来儿童 的自我认同是非常重要的,完成后他们就不再是小孩了,是少男少女。)获 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4.学龄期(6~12岁)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 都可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 5.青年期(12~18岁) 建立自我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的混乱,体验这忠实的实现。如果没有形成良 好的自我同一感,就会出现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25岁)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现这爱情的实现。
• 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牵引=奢侈品
15
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 • •
• • • • • • •
2.伙伴与学校因素 (1)伙伴关系; 关系差、缺少社交技能的儿童会感到孤独,且少社会支持,容易导致不良结 局。 两种儿童容易被伙伴拒绝,具有攻击性的儿童;退缩的儿童性格偏软。 (2)学校因素; 学校生活、学校类型、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态度,都对儿童健康成长有重要的 社会影响。 3.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 (1)媒体的影响; (2)应激 一些对于成人而言并非强烈的事情也可以引起儿童的应激反应。
2
• 我国儿童精神病学历史; • 1. 20世纪30-50年代后期—探索开拓期;(个人行为为主 的西方模式) • 2. 20世纪50-70年代后期—起步发展期;(南京、上海、 北京、广州、四川、湖南等开设儿童精神科门诊及病房) • 3.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快 速进步期。
精神疾病(儿童及老年精神障碍)精选知识总结

儿童及老年精神障碍1:什么是心理发育障碍?儿童出生以后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以及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发展过程被称之为心理发育。
因为各种有害因素使儿童的心理发育受到阻碍,心理的各个方面达不到相应年龄的水平,即为心理发育障碍。
心理发育障碍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智力发育低下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精神发育迟滞;第二类是以言语和语言、学校技能、运动技能等发育延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特定性发育障碍;第三类是以孤独症为代表的广泛性发育障碍。
2:什么是精神发育迟滞?其病因有哪些?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组起病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18岁)以前,以智力发育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临床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
1985至1990年对全国8个省市0至14岁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患病率,男孩患病率高于女孩患病率,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最多,占60.6%。
WHO将造成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分为十大类:①感染和中毒;②外伤和物理因素;③代谢障碍或营养不良;④大脑疾病(出生后的);⑤由于不明的出生前因素和疾病;⑥染色体异常;⑦未成熟儿;⑧重性精神障碍;⑨心理社会剥夺;⑩其他和非特异性的病因。
目前已经明确的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前损害:①遗传因素包括染色体异常,单基因遗传疾病、多基因遗传疾病、母子基因型不符。
②感染以母孕期以病毒感染为多见,在妊娠头3个月受到感染时对婴儿影响最为严重。
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水痘、乙型肝炎等病毒,均可能导致胎儿损害,而引起死胎、流产、畸形和智力低下等。
风疹病毒可引起先天性白内障、心脏损害、耳聋、智力障碍。
巨细胞病毒感染胎儿,可产生小头畸形、脑积水、癫痫、脑性瘫痪、脉络膜视网膜炎和智力障碍。
母孕早期感染弓形体传染胎儿,可产生小头畸形、小眼球、白内障、脑钙化或智力障碍。
此外,宫内感染梅毒、艾滋病均可造成胎儿脑发育障碍。
③中毒:目前已证实孕期用药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种类较多,包括抗癌药、镇痛解热剂、抗癫痫药、磺胺药、抗精神病药、抗生素等。
青少年时期家庭环境对成人精神疾病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家庭环境对成人精神疾病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时期家庭环境对成人精神疾病的影响因素,降低因家庭环境导致成人精神疾病事件发生。
方法某县选取100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100名正常人群分析所在家庭环境。
结果青少年时期家庭环境对成人精神疾病的较大的影响。
可以通过干预改善青少年时期家庭环境,减少成人患精神疾病的几率。
结论成人患精神疾病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青少年时期家庭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及时采取对应措施进行干预,降低甚至避免因家庭环境导致成人精神疾病事件发生。
【关键词】青少年时期家庭环境成人精神疾病影响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还没有完全的步入到社会中,家庭作为一个稳定的团体对他们来说非常的重要,家庭的稳定性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联系。
作为父母,不但需要给孩子足够的物质基础,更应该重视孩子的精神需要。
完整的家庭结构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还应该依靠和谐的亲子关系,使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成长,支持青少年的合理需求,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得到良好的发展。
[1]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不单指身体的健康。
2019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的一项数据表明,我国精神障碍的患者已经达到了9.3%。
2020年3月一份有关精神障碍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精神障碍患病总人数超过一亿。
其中,重精神病1600万,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接近人口总数的1%。
目前大多数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均不明,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和手段均不足,一旦患病,治愈率低、病残率高。
在我国,精神疾病是造成许多家庭因病致贫的重要原因。
虽然这些调查结果受调研方法及诊断标准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也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我国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2]1.2精神疾病的表现和症状精神疾病,又称精神病,是指大脑在受到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患者在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障碍。
儿童期经历和精神疾病

儿童期经历和精神疾病苏林雁【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3页(P577-579)【作者】苏林雁【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正文语种】中文随着行为遗传学的兴起和发展,Nature和Nurture(先天/后天)之争偃旗息鼓,人们开始认识到精神疾病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本期有3篇论著与1篇综述均涉及到儿童早期经历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如儿童品行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如监管不力、纪律不严明、严厉惩罚等)有关,成年男性酒精依赖与童年期情感虐待、躯体忽视、目击暴力和父母物质滥用有关,儿童少年期被忽视及被殴打可能是大学新生心理痛苦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童年早期不良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成人精神障碍的关系。
酒精依赖患者家庭暴力行为的研究发现,儿童期受虐与rs1137070等位基因存在相加模型正交互作用,两者共同影响家庭暴力行为的发生,即携带rs1137070等位基因的个体,如果早期遭遇不良环境,更易罹患酒精依赖并出现家庭暴力。
这些研究为精神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了依据。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首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对儿童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环境。
儿童发展最快、最具可塑性的阶段,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
因此,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家庭环境与儿童和成人期各种精神障碍的关系。
1.1 依恋依恋是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形成强烈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母子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一种强烈的依恋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关键作用,是将来所有社交关系的原型,并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大多数纵向研究发现,在婴儿期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自尊水平、社会能力、与其他儿童的合作性、受欢迎程度、同情心等都较高。
而不安全依恋的孩子则比较孤立,不喜与人合作,表现出较多的攻击行为,适应环境困难,出现情绪、行为问题的比率远远超过安全型依恋者。
1.2 教养方式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式对孩子社会化的进程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mpulsivity)
与发育水 平不相称
患病率:3-5% 湖南:4-16岁流调6.04% 男:女 4-9:1
注意缺陷
1、 上课易分心 2、 做事粗心、拖拉 3、 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4、 做事易半途而废 5、 易遗忘日常事物,经常丢三落四
多动
1. 在应安静的场合活动过多 2. 上课小动作多 3. 话多,插嘴,过度喧闹
品行障碍
几年后,妈妈带他来检查是否被打傻了,怎么长不大?
自从被派出所抓、打,放出来后不肯上学,在街道上混, 现在21岁了,街道安排他做事,干了2天说太累,不肯做;父 亲要他看铺子,别人喊他走他就走,也不管铺子财物,还理直 气壮说“又不是我的店子,你自己不知道看”。女朋友换了一 个又一个,没有一个谈长久;天天找父母要钱,不给就发脾气, 有一次夹着他妈妈要扔河里去。热衷于帮人“了难”,一听说 去打架就来劲。
他为什么不做作业,他说“我讨厌老师,他总是向爸爸告状,
爸爸就打我。”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5年后小驰因打伤老师而第二次来诊
妈妈说,上次看病后,医师开了药,但是小驰的爸爸坚 决不让吃,说孩子不听话只有打,吃药会把人吃蠢。以 后他的成绩每况愈下,经常是班上的倒数2~3名。现在 上初一,他的行为更加变本加利,老师批评他,他认为 老师对他不公平,对老师十分反感,上课时老师在台上 讲课,他在台下评头品足,乱发议论,说老师穿凉鞋不 穿袜子,是不尊重学生。一次上课他对老师吐口水,老 师拉他去办公室,他竟然抄起簸箕将老师砍伤。学校要 开除他,他愤愤不平说一定要报复老师。
来门诊时打3-4个耳钉,对于自己的未来,说要父母给找 个坐办公室的工作,其他工作不喜欢。对于向父母要钱“他们 开店挣那么多钱干吗”。对于把妈妈扔河里的解释“谁让她回 答那么快,好象不给我钱是天经地义似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缺陷
(Inattention)
活动过度
(Hyperactivity)
冲动
1、情绪不稳,易激惹,缺乏 自控
2.行为冲动,不顾后果 3、不守纪律,规则
学习 困难
伙伴关 系不良
ADHD
不守 纪律
自尊心 低
ADHD
1.注意障碍,至少4项
– 学习时容易分心,听见任何外界声音都要去探望 – 上课很不专心听讲,常东张西望或发呆 – 做作业拖拉,边做边玩,作业又脏又乱,常少做或
行为障碍
小驰首次来诊时仅8岁,因为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而由妈妈 带来。小驰从小聪明活泼,2岁就会背唐诗,几乎没经过走的 阶段就直接会跑,跌得鼻青脸肿的也不哭;3岁上幼儿园,上 课经常跑出教室,有次去鱼池捞鱼,掉下鱼池。上学后老师反 映他连5分钟也坐不注,有时故意恶作剧,惹的全班同学哄堂 大笑;下课后常和同学冲突,以致身上伤痕累累; 学习成绩时 好时差,进入3年级后,特别烦躁易怒,回家后不肯做家庭作 业,嫌麻烦,父母教育他就顶嘴,老师批评他也无所谓。
严重标准
– 对社会功能(如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产 生不良影响
病程标准
– 起病于7岁前(多在3岁左右),符合症状 标准和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6个月
排除标准
– 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发育障碍、情绪障 碍
对立违抗障碍
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ODD )以违抗、敌意、对立、 挑衅、粗野、不合作和破坏行为为基本 特征
做错 – 不注意细节,在做作业或其他活动中常常出现粗心
大意 – 丢失或特别不爱惜东西 – 难以始终遵守指令,完成家庭作业或家务劳动等 – 做事难于持久,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去干别的事 – 与他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 在日常后动中常常丢三拉四
2位上扭来扭去 – 上课时常小动作,或玩东西,或与同学讲悄悄话 – 话多,好插嘴,别人问话未完就抢着回答 – 十分喧闹,不能安静地玩耍 – 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如游戏时抢着上场,不能等待 – 干扰他人活动 – 好与小朋友打逗,易于同学发生纠纷,不受同伴欢迎 – 容易兴奋和冲动,有一些过火的行为 – 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登高爬梯,好冒险,易出事故
小驰身体健康,很少生病。母亲怀孕、分娩正常,1岁走路、 说话。
他的父亲是个生意人,脾气非常暴躁,经常殴打妻子和孩子, 据说幼时十分顽皮,3岁时把煤灰偷偷放到邻居的锅里,5岁因
上树跌断腿。
小驰在诊室里,一下跳到磅秤上,一下爬到医师的椅子上,妈
妈回答什么他都要插嘴,请妈妈填量表,他非要抢过来填。问
常在童年早期出现,青春期达高峰 患病率:2 %~ 16%,一般认为10% 男孩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1 长沙市:7.98%(男 11%,女5%)
临床表现
对立、违抗的情绪
烦躁、不安、好发脾气 常因一点小事而发怒,与大人争
吵 归咎于旁人,责备他人,甚至怀
恨、报复
临床表现
儿童精神障碍和成人精神障碍的关系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医学教研室 袁也丰
1
概述
WHO:全世界大约有20%的儿童和青少 年患有某种导致功能丧失的精神障碍
长期追踪研究发现大约一半儿童期患精 神障碍者在成年期患相似障碍
儿童期精神障碍两大类
行为障碍 外化性障碍 抑制不足
情绪障碍 内化性障碍 过度抑制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较轻的反社会性品行障碍, 而不是性质不同的另一类型。
采用本诊断(特别对年长的儿童)徐特别慎重
不久,他迷上了电子游戏,经常旷课去网吧,有时通宵 不归。因不肯上学,妈妈只好用每天给2元钱来哄他上 学,不料这事被爸爸发现了,爸爸把妈妈痛打一顿,当 天小驰愤而离家出走,在网吧里呆了3天,因为没有钱 吃饭,去拦路抢劫,用砖头把过路人砸伤而被派出所抓 获。
经我们与学校协商,学校才同意他继续上学,同时服药、 心理治疗。
对立违抗障碍
对立为抗性障碍
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主要为明显不服从、违 抗、或挑衅行为,但没有更严重的违法或冒犯 他人权利的社会紊乱或攻击行为。必须符合品 行障碍的描述性定义,即品行已超过一般儿童 的行为变异范围,只有严重的调皮捣蛋或淘气 不能诊断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