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期常见的精神障碍
通常在童年和青少年发病的行为和情绪障碍病例

通常在童年和青少年发病的行为和情绪障碍病例
在童年和青少年发病的行为和情绪障碍中,常见的病例包括:
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表现为持续注意力不集中、多
动和冲动行为,常在学龄前或学龄期出现。
2.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表现为社交互动和沟通困难、刻板
重复行为和兴趣有限,常在幼儿期或童年初期出现。
3. 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阅读困难症)、写作障碍和计算能
力障碍(数学困难症)等,常在学龄期发现。
4. 抑郁障碍:表现为持续沮丧、兴趣丧失、自我评价下降等症状,常在青少年期出现。
5. 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社交焦虑障碍等,常表现为过度焦虑、恐惧和担忧,常在青少年期出现。
6. 反社会行为障碍:表现为违反他人权益、冲突行为、激怒和攻击性行为,常在青少年期出现。
7. 过动症和冲动控制障碍:表现为冲动行为、情绪不稳定、暴躁和易激惹,常在青少年期出现。
这些行为和情绪障碍可能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早期识别和适当治疗非常重要。
精神病学儿童精神障碍

儿童孤独症(Autism)
三、有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困难。 ②不能与其他孩子建立伙伴关系;
• 概念 神经和精神的发育异常 患者的精细动作、协调运动、空间位置觉等发育较差。
儿童孤独症
• 概念:起病于婴幼儿期、特有的、严重的精神 障碍,属于广泛发育障碍中一种。
• 本症基本特征:一般起病于婴幼儿期、极端孤 僻、与别人缺乏情感联系、言语障碍、刻板运 动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病因未明,预后严重。
时间的、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就读小学:学习困难,学习成绩经常不及格或者留级,最终勉强完成小学的学业。
• 临床表现 三、不能适应普通学校学习,但可以学会生活自理与简单劳动。
四.极重度 智商在20以下,成年以后可达到3岁以下的心理年龄,在全部精神发育迟滞中占1%~2%。 概念:起病于婴幼儿期、特有的、严重的精神障碍,属于广泛发育障碍中一种。 治疗:精神发育迟滞的治疗原则是以教育训练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精神发育迟滞
• 三.重度 智商在20~34之间,成年以后可达 到3岁~6岁的心理年龄,在全部精神发育迟 滞中占3%~4%。患者在出生后即可出现明 显的发育延迟,经过训练最终能学会简单语句, 但不能进行有效语言交流。不会计数,不能学 习,不会劳动,日常生活需人照料,无社会行 为的能力。可同时伴随显著的运动功能损害或 脑部损害。
精神病学儿童精神障碍
(优选)精神病学儿童精 神障碍
疾病分类(一)
儿童少年期常见的精神障碍的种类主要有: • 1.儿童心理发育障碍
儿童、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社会交往障碍
没有目光对视,爱凝视光线
表情贫乏
感觉迟钝或过敏
没有依恋行为
难以建立伙伴关系
兴趣范围狭窄、动作行为刻板
兴趣固定单一
固执的保持日常活动的程序
重复的拍手、捶胸、转圈、舔墙、跺脚
智能障碍75~80%智能发育不平衡,操作智商高于言语智商,可能具有良好的机械记忆、空间视觉能力。
高智能型孤独症低智能型孤独症
亮亮3岁前由保姆、外祖母及母亲一同照看,3岁后断断续续去幼儿园,与小朋友交往奇特,不是抱人一下,就是推或打人。改换地方后,不敢吃东西,不敢大小便。遇到不愉快之事,突然尖叫,猛地蹦起,有时在一个地方单调地蹦来蹦去,对自己感兴趣的玩具玩个不停。5岁仍吐字不清,常自言自语,胆小,不敢爬高,见人躲闪。6岁开始反复看自己的手,喜欢玩旋转的东西,如雨伞,看旋转吊扇等。有时还喜欢尝、闻一些物品,尤其对别人的袜子感兴趣,总问:“你穿袜子没有?”爱帮人脱下,然后扔到痰盂里。摆放物品必须固定位置。
方法:行为分析疗法(ABA),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患儿治疗教育课程(TEACCH),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其他
药物治疗原则
权衡发育原则:0~6岁以康复训练为主,6岁以上患儿可根据目标症状选择药物治疗
平衡药物副反应与疗效的原则:药物治疗只是暂时、辅助的措施,是否选择药物应考量副作用基础上慎重决定
知情同意原则
亮亮8岁入小学,上课不知听讲,跟不上课程。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困难,常重复别人的言语和动作。有时上课咧嘴,碰别人的头,乱吐口水。他能自己穿衣吃饭,但很慢。非常孤僻,喜欢独自玩。
9定义
一种多见于男孩,婴幼儿期(3岁前)起病的广泛发育障碍。
表现: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狭窄、行为方式刻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精神障碍

⼼理障碍也叫精神障碍,是指由不良因素引起的各种⼼理异常现象,如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格障碍、⾏为异常及各种精神疾病等。
其本质是由各种不良因素引起的⼤脑功能紊乱,⼼理活动异常,以致不能适应社会⽣活,贻害公众、家庭和⾃⾝。
通常是遗传、营养、环境、精神紧张刺激多种因素综合作⽤的结果。
⼀、⼩学⽣精神分裂症据有关报道,精神分裂症有2%起源于童年期,年龄越⼩发病率越低。
患者表现为⾔语减少,⽆故紧张恐惧,孤僻退缩,动作奇特;注意涣散,学习成绩下降,不遵守纪律,⽆⽬的游荡;情感缺乏,与亲⼈疏远,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原因的情感波动;⾔语单调、重复,联想散漫,常沉湎于幻想之中;幻听、幻视较多见,常带有恐怖幻想性,⾏为冲动,可出现模仿语⾔或刻板动作。
不少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发病率⽐⼀般⼈群显著增⾼,⽽且⾎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其同胞兄弟姐妹中,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数⽬较⼀般⼈⼝要⾼出⼏⼗倍。
⼆、⼩学⽣躁狂抑郁症躁狂抑郁症是⼀种以情感活动病态的过分⾼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病。
该病反复发作,有⾃⾏缓解倾向;也可仅有躁狂状态或抑郁状态的发作,或⼆者兼有。
躁狂状态的基本症状是情感⾼涨、思维奔逸和精神运动性兴奋。
患者⾃我感觉良好,但⾃制⼒弱,多⾔多动,睡眠少。
抑郁状态时情感低落,苦闷绝望。
严重时产⽣妄想,企图⾃杀。
情感抑郁时晨起最重,到傍晚减轻。
患者思维缓慢,⾔语动作减少,失眠,早醒,⾷欲减退。
躁狂抑郁症的发病与遗传有关。
该病病⼈家族中,同种疾病的发病率要⽐⼀般⼈群⾼出30倍以上,⽽且⾎缘关系越近其发病率越⾼。
据研究,中枢神经介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代谢异常在发病上起重要作⽤。
三、⼩学⽣反应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称⼼因性精神病,是由急剧或持久的精神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
本病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
症状反应精神创伤的内容,病因消除或改变处境后即可恢复,预后良好。
⼥性患病多于男性。
儿童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典型症状
临床表现
语言障碍: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
社会交往障碍:患者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 的人际关系。
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 智能及感知觉障碍
非特异症状
病程及预后
多在3岁前缓慢起病。部分患者起病以前 的发育速度较同龄儿童缓慢,另有部分
患者起病前发育正常,起病后出现发育
时发生脐带绕颈。2岁以后开始学步,2岁半
开始学叫“爸爸、妈妈”。4岁时进幼儿园, 但自我照顾能力比其他同龄儿童差。
过去无重大疾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无
精神和神经疾病家族史。躯体检查元阳性
体征,精神检查时合作,安静,能认真回 答问题,语言表达简短。韦氏儿童智力测 验智商63,言语智商61,操作智商64。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心理科
朱宇章
心理发育障碍
心理发育指儿童出生以后的认知、情感、 意志等心理活动以及能力、性格等心理特
征的发展过程。由于各种有害因素使儿童
的正常心理发展过程受阻,这种情况称为 心理发育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组由生物、心理和社会 因素所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临床特征为
行为和对立违抗性行为,这些异常行为严重
违反了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较之儿童普通 的调皮或少年的逆反行为更为严重。
病因
生物学因素 家庭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临床表现
反社会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 对立违抗性行为 合并问题
病程与预后
部分患者在父母离异、转学或结交有品 行问题的同伴以后逐渐发生行为问题,
儿童少年行为和情绪障碍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ADHD的共患疾病
单纯 ADHD
31%
40%
对立违抗障碍
抽动障碍
11%
品行障碍
14%
25%
28%
焦虑障碍
心境障碍
确切症状? 注意缺陷 多动冲动
严重程度? 成绩差 人际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差
ADHD 诊断要点
起病年龄? 7岁前
表现一致? 居家、教室
公共场所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鉴别诊断 精神发育迟滞 品行障碍 心境障碍 儿童孤独症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
流行病学 国外:学龄儿童
患病率12%~16% 短暂性抽动障碍4%~20% 慢性抽动障碍1%~2% TS 4/万~5/万
国内:8岁~12岁
患病率2.42‰,男女患者比3~4:1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
病因和病理机制
病因不清
生物学因素:遗传是TS、慢性抽动障碍的主要原因 心理因素:诱发或加重症状 中枢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亢进
刻板行为障碍
鉴别诊断
强迫障碍 广泛性发育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 躯体疾病
拔毛癖
病程和预后 起病于儿童或少年期 多数慢性波动病程 患者不良情绪和心理因素增加拔毛发行为频率和 严重程度
无共病者预后较好
拔毛癖
治疗原则 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 家庭治疗 药物治疗:效果不确定,可选用SSRIs 对症治疗:局部损伤的躯体治疗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
诊断依据 反社会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对立违抗性行为 持续半年以上 明显影响同伴、师生、亲子关系或学业 不是心理发育障碍、其他精神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是指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
主要为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异常,如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爱好与活动内容局限、刻板、重复。
患儿的各种功能活动都具有广泛性质的异常特征,但他们在程度上有所差异。
症状常在5岁以内已很明显,以后可有缓慢的改善。
多数患儿精神发育迟滞(应并列诊断),但应注重本障碍只以行为相对于智龄(无论有无发育迟滞)的滞后进行确定。
有些病例可伴有某些躯体疾病,其中以婴儿痉挛、先天性风疹、结节性硬化、脑内脂肪沉积病和脆性X染色体异常最为常见。
但本障碍的诊断应以行为障碍为依据,对于伴发的情况需另外单独编码。
一、儿童孤单症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型,以男孩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岁以内),主要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表现为:1人际交往存在质的破坏,尤其对他人的情感表示缺乏反应。
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身的行为,不能利用社交信号适合整合对社会、情绪和行为的交流。
2言语交流存在质的损害,主要为语言运用功能的损害,尤其缺乏社交―情感的相互性应答交流,详细表现为不能应用已把握的语言技能,不能在扮演和模拟游戏中准确地充当角色,在交谈中缺少应答或不能及时应答。
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思维相对缺乏创造性和幻想性,对他人的语言或非语言性启示缺乏情绪反应,不能运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同样也缺乏手势以强化或加重语气,因此其情感交流、行为交流,以及与社会场合之间的整合能力明显降低。
3兴趣狭窄和活动刻板、重复,坚持固定不变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患儿倾向于采纳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应付各种日常活动,在新添活动、旧有习惯和游戏中都是如此。
大多数患儿对闲暇的安排缺乏自发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也难于运用概念作出决定(即使这些任务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但可依恋某种少见的,通常是不柔软的物体,并可坚持某些无意义的特别常规活动作为仪式动作。
7年制儿童少年精神障碍

起病于儿童少年期的疾病
精神发育迟滞
言语和语言发育障 碍
特定学校技能发育 障碍
广泛发育障碍 多动障碍
品行障碍
特发于童年情绪障 碍
抽动障碍 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社会功能障碍 其它
精神发育迟滞
Mental Retardation
精神发育迟滞
是一组疾病; 起病年龄在18岁以前; IQ为70或低于70; 伴有社会适应能力不同程度缺陷。
言语交流障碍
言语发育延迟最为多见。婴儿嗯呀学语减 少。常发出尖叫声或无意义的音节。言语 理解能力障碍,缺少对讲话的反应,往往 不能用语言交流,常模仿、重复别人简短 的字句。部分患儿当语言发育后,言语交 流越来越少,发音不清或有无意义的言语。
不正常的行为方式:
常常表现为重复动作、刻板运动行为,异常的 吃饭和睡眠姿势。日常生活方式及内容,要求 维持原样不变,即使微小的变动,就会发脾气、 哭闹。
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
产前损害:遗传(染色体异常、单基因遗 传、多基因遗传、母子基因型不符);感 染;中毒;营养不良;物理和化学因素。
产时损害:窒息、产伤、缺氧、缺血等。 产后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外伤、缺
氧、缺血、中毒及社会严重隔离等。
精神发育迟滞的分级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 困难。WHO根据IQ将其分为4级: 轻度:IQ为50~69(70) 中度:IQ为35~49 重度;IQ为20~35 极重度:IQ为20以下。
品行障碍
诊断
起病于学龄(7岁)前,病程持续6个月 有注意障碍和活动过多等症状 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神病、品
行障碍、焦虑状态或神经系统疾病
治疗及预后
教育引导、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相结合。 药物首选中枢兴奋剂:利他林,匹莫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9
10
诊断及诊断要点
起病于18岁以前 智商低于70 有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困难
11
精神发育迟滞的四个等级
轻度 IQ50-69 中度 IQ35-49 重度 IQ20-34 极重度<20
4
3
睡眠障碍
2
1
儿童行为问题
0
学习障碍 ADHD
进食和排泄障碍
儿童孤独症
精神发育迟滞
3
精神发育迟滞
4
精神发育迟滞 MENTAL RETARDATION (MR)
十八岁以前发育阶段,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社会心理 因素等各种原因所引起,临床表现为智力明显低下和社会 适应能力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发育障碍性疾病
婴儿期 (第一个月到1岁)
幼儿前期(先学龄前期):
1~3岁
幼儿期(学龄前期):
3~6岁
童年期(学龄初期):
6~11岁
少年期(学龄中期):
11~14岁
青年初期(学龄后期):
14~17岁
---
2
抽动障碍
6
5
儿童情绪障碍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不清。 1、遗传 2、神经生化学 3、心理因素 4、其他
【临床表现】 1、基本症状:
主要表现为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 部位:单个 多个 形式:简单 复杂
不随意、突发、快速、重复和非节律性 意志可短时控制 受到心理刺激、情绪紧张、躯体疾病或其他应激情况下
发作频繁,睡眠时症状减轻或消失。
社会适应能力 不能适应普通学校生活,可学会生活 自理和简单劳动
14
重度
智商
20-34
心理年龄 3-6岁
言语能力 只能学会简单词句,不能进行有效的 言语交流
计算能力 难以建立数的概念
社会适应能力 生活不能自理,需人照顾
15
极重度
智商
<20
心理年龄 3岁以下
言语能力 言语功能缺失
针对癫痫或精神症状等的治疗 针对感觉和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
18
抽动障碍
19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是一组主要发生于儿童期, 原因不明,表现为运动肌肉和发声肌肉抽动的疾病。
根据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和是否伴有发声抽动分 为
短暂性抽动障碍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Tourette综合征
儿童精神疾病概述
1
引言-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的特点
儿童发育的阶段性
-------------------------------------------------
年龄分期
年龄范围
-------------------------------------------------
新生儿期(出生后第一个月)
征
主要特征是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
每天抽动,少数间断性发作
病程迁延,对社会功能影响很大
3、其他症状 重复言语和重复动作 模仿言语和模仿动作
使用中枢兴奋剂治疗多动症常诱发抽动症状或使原有的 抽动症状加重
4、实验室检查 50% ~ 60%脑电图异常,合并多动症者异常率更高 ß慢波和棘波增多,出现在额页中部
计算能力 完全没有数的概念
社会适应能力 完全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终 生需人照顾
16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尽可能查明病因 应用教育训练、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促进患儿智力和社会
适应能力的发展
17
治疗方法
照管和教育训练 病因治疗 促进和改善脑细胞功能的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5
流行病学
1987年全国智力残疾调查: 患病率1.268%;
农村高于城市,男患高于女患 轻度最多,占60.6%; 中、重、极重度占39.4%。
6
病因
7
临床表现
智力低下 智能:包括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以及运用这 些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 智商(IQ):为评定智力发育水平的指标,IQ= (智龄/实际年龄)×100
【病程与预后】
短暂性抽动障碍预后良好,症状在短期内逐渐减轻或消 失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的症状迁延,但对生活、学习和社 会适应能力影响不大
Tourette氏综合征预后较差,需常时间服药才能控制 症状
【诊断】 【鉴别诊断】 1、神经系统疾病 2、强迫症 3、癔症 4、急性肌张力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概念及临床表现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简称多动综合征或多动症,是儿童 期常见的行为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注意缺陷、冲动和 多动。
患病率国外统计为3~6% ,男女之比为4~9: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
ADHD 世界范围内学龄儿童的患病率
地点, 年代
德国,1990 爱尔兰,1991 波多黎各,1988 新西兰,1987 安大略湖,1989
多数为简单或复杂的运动抽动,少数为发声抽动,一般 不会同时存在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
症状的表现形式一般持久不变
可每天发生或断续出现,间歇期不超过2个月 病程超过1年
Tourette氏综合征( Tourette’s syndrome): 又称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或抽动-秽语综合
12
轻度
智商
50-69
心理年龄 9-12岁
言语能力 无明显障碍
计算能力 可获得一定计算能力,但不能完成
普通小学学业
社会适应能力 不能完成普通小学教育,可
学会一定的简单的谋生技能
13
中度
智商
35-49
心理年龄
6-9岁
言语能力 能掌握日常生活用语,但词汇贫乏.
计算能力 可计算个位数加减法
2、临床类型 短暂抽动障碍(transient tic disorder): 又称抽动症,为最常见的类型 主要表现为简单的运动抽动症状 首发于头面部的最多 起病于学龄早期,在4 ~ 7岁最常见 男性多见 抽动症状在一天内多次发生,至少持续2周,但不超过
一年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chronic motor or vocal tic dis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