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现的逻辑》读书报告
《科学发现的逻辑》文章梗概

《科学发现的逻辑》是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59年。
在这本书中,波普尔讨论了科学发现的方法论,并提出了一个关于科学发现的逻辑框架。
他主张科学方法应该基于对自然界的可观察性和可预测性的理解,而不是基于形而上学或主观臆断。
波普尔强调科学发现的本质是建立在可检验的假设之上的,这些假设可以通过经验证据来验证或否定。
他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可证伪性,即能够被经验证据所否定,并且只有通过不断的实验和观察才能得到验证。
此外,波普尔还提出了科学发现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问题。
他认为科学发现往往受到科学家个人的创造力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科学发现也受到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总的来说,《科学发现的逻辑》是一本关于科学方法的哲学著作,对于理解科学发现的本质和方法论有很大的帮助。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论文之科学发现的逻辑

84号我对《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的哲学思考学院:专业:学号:姓名:2013年11月21日摘要:近代以来在科学发现有无逻辑问题上的争论都各有自己的理论优势和难点,都是与对“科学发现”和“逻辑”两词的理解分不开的,科学发现的逻辑的研究必须走辩证综合的道路。
“科学发现”是科学认识主体根据新的科学事实在思维中重建科学新理论的过程,是一个既有量的准备酝酿阶段又有质的飞跃的综合认识过程。
科学发现的逻辑并不一定是形式逻辑,还可能是辩证逻辑,科学发现的逻辑并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程序或算法,非理性因素是科学发现逻辑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科学发现;思维方法;逻辑;非理性科学发现的逻辑是指在经验科学得到领域里,科学家构建假说或理论系统,然后用观察和实验,对照经验来检验它们,对这个程序做出的逻辑分析就是科学发现的逻辑。
科学发现的逻辑问题是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个传统课题。
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把科学理论的发现和证明分开,从而把科学发现看作是一个非逻辑的直觉灵感等的创造性活动,把发现的研究交给心理学,认为夺存在科学牲现的逻辑.科学发现是非理性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并非是超理性的,神秘不可探究的,科学认识过程有其内在的相互联系着的不同发展阶段,发现和证明既有区别,也有一定联系。
产生这一分歧的原因方面是对科学发现和发现逻辑的内涵外延的理解的不同;另一方面在于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哲学家和科学家对科学理论的认识,对科学发现的理解也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一、科学发现的理解在这一问题卜,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是从新经验事实材料中去发现新的基本概念,科学发现和科学证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活动。
这一观点的提出足有其历史渊源的。
19世纪的赫歇尔首先将发现和证明分开;惠威尔则进一步否认发现的逻辑的存在来否认发现与证明的关系。
20世纪逻辑实证主义者莱欣巴哈则把发现的条件和证明的条件割裂开来,他认为发现条件是非哲学问题,认识论关心的是证明的条件。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2008-10-07 12:39:47|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在科学发展史上,“归纳方法”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同于归纳逻辑。
归纳主义不能用理论来解释规律性,因为他们的看法是,理论只不过是有规律地同时发生的事件的陈述而已;而对于科学问题的证明通常是证明其结果的真实性或者是正确性。
但是本文的作者认为科学问题是很难被证实的,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方法——证伪,即认为科学问题的证实和证伪不是对称的,科学问题很难被证实,但是却能够被证伪。
如果一个科学理论在当前的科学发展水平下不能够被证伪那就可以认为该理论(或者说至少在现阶段)是正确的或者是可接受的。
波普的科学发现逻辑可用下图粗略表示:一.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当自然界中出现了某种现象或问题时会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和兴趣,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或现象人们需要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
对于问题之间的关系,波普阐述了几个与别人不同的概念:全称陈述,单称陈述。
给予某一事件以因果解释就是演绎出一个描述这一事件的陈述。
在这里,现象、或者说单个的观察陈述,就是单称陈述;而规律、或者说一般性的普遍陈述,则是全称陈述,波普认为科学理论应划为全称陈述的范畴。
从逻辑上说,单称陈述的简单堆砌永远无法证明全称陈述的合理性,但是反过来单称陈述却可以对全称陈述进行证伪,从而推翻或反驳原有的科学理论。
这就是波普的科学逻辑的核心思想。
二.科学理论是对问题的尝试性解释作者认为,理论是我们撤出去抓住“世界”的网;使得世界合理化,说明它,并且支配它。
我们尽力使得这个网的网眼越来越小。
作为解释问题的理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约定”,一种是“经验的或科学的假说”。
约定论可以说是归纳逻辑的基础,它以证实性作为自己验证性的结果;经验或科学的假说则是证伪逻辑的工具或条件。
对于理论的选择,波普引入了可证伪性(或可检验度)这一概念来作为选择理论的条件。
《科学探索逻辑》读后感1000字

《科学探索逻辑》读后感1000字
《科学探索逻辑》读后感1000字
当翻开第一页时,我的探索之旅便开始了。
这本书由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教授刘润泽编著。
这部书阐述了一个关于认识事物的逻辑方法与基本原则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对传统逻辑改造与发展的研究结果。
如中国人民大学麻保安教授所作之评论:“突破了现代通行的逻辑教材的旧框框,为传统逻辑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独特的改革方案”。
系统也介绍了认识事物的逻辑方法与基本原则,含有一百个引人入胜的探索故事,并作了评析,通过剖析其中所蕴含的逻辑哲理,可以借以提高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指导我们如何去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与奥秘。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思考并没有停止。
在四千年的科学史中,不少做出了巨大贡献,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元素,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元素,富兰克林揭开了雷电之谜,卡文迪什揭开物质化合的奥秘,古德伊尔
发明硫化橡胶等等,他们为世界科学进程一片一片的铺下瓦砖,才有了今天的飞速发展。
在中国古代,也有不少发明为此作出贡献,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四大发明。
此外,还有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北宋科学家沈括编著《梦溪笔谈》,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
每当我们想起这些时,不禁惊叹不止,前人是多么的伟大,为我们现在的生活付出了这么多,我们也要袭古人之风,将其传承下去,学会去开发创造。
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1。
对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作简要评论。

瓦伦特·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是一本关于科学发现的经典著作,它认为科学发现是由一系列可被追溯的推理步骤而构成的。
在这本书中,波普尔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科学发现过程:观察、建构和证实。
首先,观察是指科学家从观察和实验中收集数据,并运用科学观点来
分析和推断出新的实质性信息。
其次,科学发现过程还包括建构,即
科学家利用现有的信息和数据来建构出一种有限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和
论证观察到的现象。
最后,科学家还要对其建构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考察其是否与实践相符。
总的来说,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论述了一个有效的科学发现过程,即通过观察、建构和证实,科学家可以对未知的自然现象有更深
入和有效的认识,以实现真正的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的逻辑

F=ma
E=mc2
(2)进程
“三个阶段两次飞跃”
感性具体—抽象规定—思维具体
2、意义
使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比较简单的形式表现 出来,
▪ 使问题的处理大大简化而又不发生大的偏差。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合而为一, 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
——马克思 (1) 鉴别真假 (2) 区分主次 (3)识别基础和派生属性
(2)理想实验
—在头脑中进行的假想 的实验
特点——假想性 类型 功能——发现、反驳 ▪ 滚球实验——惯性定律
▪ 追光实验 —— 光速不变原理 ▪ 升降机实验——等效原理
二、临床思维
——诊断过程中对就医者所患 疾病作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诊断 思维) 1、临床思维基本思想的历史演变
(1)局部定位思想——以局部组织 结构的定位性为基础来判断病变在 解剖学上的特异性(肺结核)
3、科学概念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内涵—对象的共同属性在概念中的反映 (病原体 )
外延—对象所包括的范围 (细菌、支原体、病毒----)
(1)逻辑特征
▪ 可确定性—确定的涵义、应用范围、 病程的个体特异性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结论可靠性不同
逻辑关系和地位 病原微生物常常是发病的一个必要条件。
7。8%
思路狭窄:
7。7%
只重常见病:
6。1%
忽视非典型性:
4。1%
缺乏发展眼光:
3。1%
只抓主要症状:
3。1%
其它:
8。7%
(1)确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2)个性与共性相统一 (3)一般与特殊相统一 (4)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5)形象与抽象相统一
“医者意也”
科学发现过程中的逻问题

科学发现过程中的逻辑与非逻辑问题摘要:近代关于科学发现过程中是否存在逻辑的争论一直都有,这些争论也都是因对科学发现和逻辑两个词的理解的不同的而出现的。
科学发现的逻辑并不是机械的、固定模式的算法,非逻辑性的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逻辑、非逻辑、科学发现在这个科学技术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崇拜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因为科学技术对我们改造客观世界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会产生疑问,世界上的这么多的发明发现是怎样问世的呢?科学发现是否有无规律可循呢?纵观历史这方面的争论也不再少数。
我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确信科学发现过程中有逻辑,那么另一类则与之相反否认科学发现中有逻辑。
科学发现中的逻辑也就是说科学发现的规律,也可以说是科学发现本身的理论,也可以认为它就是科学认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亚里士多德在《分析后篇》中提出了研究科学发现逻辑的任务,即研究概念最初是怎样形成的和理论最初是如何生成的。
事实上许多重要的德科学家如弗朗西斯.培根,笛卡尔,波义儿,洛克,拉布尼茨和牛顿都相信可以确定某些导致科学发现的规则。
可以说亚里士多德将归纳和演绎想结合,明确提出了历史上第一个科学发现的逻辑模式——归纳-演绎模式,在近代科学产生之后弗朗西斯培根和笛卡尔各抓住了亚里士多德的一个方面并把他们推向极点。
弗朗西斯培根作为系统归纳主义发现逻辑的系统表述者,认为科学发现的逻辑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但与亚里士多德不同,弗朗西斯·培根强调归纳的目的在于探索事物的规律而不是简单地概括事实。
而精通自然科学的笛卡尔深知数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几何的演绎方法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使他看到了理智的直观能力和演绎法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归纳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在我们买葡萄的时候就用了归纳法,我们往往先尝一尝,如果都很甜,就归纳出所有的葡萄都很甜的,就放心的买上一大串。
再如冰是冰的那么我们摸了几块冰之后就推断出普遍的命题如:所有冰都是冷的。
或: 在太阳下没有冰。
科学的逻辑 书

科学的逻辑书
《科学的逻辑》这本书是一部关于科学方法的经典之作,作者卡尔·波普尔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在这本书中,波普尔阐述了他的科学哲学思想,尤其是对于科学方法的独到见解。
波普尔认为,科学方法的核心在于“可证伪性”,即一个理论或假说必须能够被实验证据所反驳,否则就不能被视为科学的。
他提出了著名的“证伪原则”,即一个理论在被证明为错误之前被认为是正确的,而一旦被证明为错误,就会被认为是错误的。
这一原则强调了科学方法中的批判性和可验证性,是科学进步的基础。
除了证伪原则外,《科学的逻辑》还涵盖了许多其他重要的科学哲学思想。
例如,波普尔强调了观察和实验在科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验证据才能证明一个理论是否正确。
此外,他还探讨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在科学中的作用,认为归纳推理是科学发展的关键,而演绎推理则不能独立地证明一个理论的正确性。
在书中,波普尔还详细阐述了科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如观察与理论的关系、科学的可重复性、科学的自主性等。
这些概念和原理都是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科学的逻辑》是一部深入浅出的科学哲学著作,适合对科学方法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科学方法的核心思想和原则,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并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节 经验基础的客观性
波普尔认为,客观科学和“我们的知识”二者之 间应该有明确的区别。
从认识论观点看,带有主观的陈述具有某种深刻 的优点; 从客观检验观点看,带“主观”的陈述没有“客 观”的陈述可靠。
第28节 基础陈述
1. 2. ① ② 3. 4.
基础陈述:个别事实的陈述;(见第一章第7节,P20) 基础陈述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从没有初始条件的全称陈述中,不能演绎出基础陈述; 全称陈述和基础陈述可能互相矛盾。 基础陈述的规则:基础陈述具有单称存在陈述的形式。 基础陈述必须是“可观察的”事件。
《科学发现的逻辑》 读书报告
(第四、五、六章)
2013级科学技术哲学 姓名: *红梅
内容提纲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19—24节) (第25—30节 )(第31—40节)
第四章 可证伪性
可证伪性:从一个理论推导出来的结 论(解释、预见)在逻辑上或原则上 要有与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发生冲突 或抵触的可能。 波普尔——可证伪性是判定一个理论 系统是否属于经验科学的标准。
1. 使用所有在逻辑上可能的基础陈述的系统,是 为了借助它来得到我们正在探索的经验陈述形 式的逻辑特征。 2. 已接受的基础陈述是假说得到验证的基础。
第23节 事例和事件
方法论的公设
可证伪性(两部分)
逻辑标准 事例:假设一单称陈述为PK,所有与PK等价的陈述类为事 例PK。 事件:(如图) 事件(P)
P
q 但是q
P,则q的后承类(相当于
数学中的余数),一定是P的后承类的一个真子 集,则P具有更大的后承类,更大的逻辑内容。
第36节 普遍性水平和精确度
1. 其他方法论要求,可以还原为对最大可能的经 验内容的要求。有两个突出的要求: ① 对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普遍性的要求; ② 对可能达到的最高精确度的要求。 2. 普遍性和精确度的变化: p (1)p到q,r到s——普遍性减少 q r (2)p到r,q到s——精确性减少
……
第20节 方法论规则
最高方法论规则
惯例主义 方法论 规则
约定主义 方法论 规则
经验科学 方法论 规则
实证主义 方法论 规则
… …
各种方法论规则是密切联系着的。 辅助假说的规则:引进以后并不减少、反 而增加系统的可证伪度的辅助假说才是可以接 受的。
第21节 对可证伪性的逻辑考察
用理论和基础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明理论的 可证伪性的特征。
第30节 理论和实验
在检验理论的过程中,在提出关于这些理论的探 索性问题的过程中接受基础陈述。 科学需要观点和理论问题。 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1. 理论给实验指示道路; 2. 理论支配着实验工作; 3. 实验工作检验理论。 证明和决定:由规则支配的程序达到的决定。
第六章 可检验度
理论是可以严格检验的,或者说容 易证伪的。它们的可检验性的程度对于 理论的选择是有意义的。
第31节 纲领和例证
一个理论传达的经验信息量,随着它的可证伪 度的增加而增加。如图:
潜在证伪者类1 (S1)
允 许 的 基 础 陈 述
排除的基础陈述
潜在证伪者类2 (S2)
(更高的可证伪度)
注:S1或者S2的面积越大, 理论的可证伪度越高。
第32节 如何比较潜在证伪者类
1. 潜在证伪者类是无限类。
1、内容的减少,增加给定点 一个集的所有曲线必须通过多给一个给定点, 减少这个集的一维。 2、 形式的减少 ,把曲线的形式或者形状规定得更 窄。 3、内容的减少,把一个个别名称引入相关曲线集 的定义之中,而形式的减少则引进一个普遍名称。
谢谢大家
2013.10.21
陈述x=陈述y
X=y
3、Fsb(x) ∥ Fsb(y)
x不包含y
三个图均 表示潜在 证伪者类 中的各陈 述的关系
x
y
4、Fsb(c) > Fsb(e) >0:这个公式同时表达无矛盾性的 要求和可证伪性的要求。
第34节 子类关系的结构 逻辑概率
1. 子类关系的结构:如图
③ Ⅲ Ⅴ Ⅳ Ⅱ ⑤ ④ (c) ① ②
图1:子类的关系
○ (t)
图2:可检验性关系
2. 逻辑概率:比较两个陈述的可证伪度时,可证 伪度较小的陈述由于它的逻辑形式,也是概率 较大的,这种概率就是“逻辑概率”。
第35节 经验内容、衍推和可证伪度
1. 逻辑内容:从该陈述中可推导出的所有非重言陈述类, 也称后承类 2. 对于经验内容的推断:两个陈述p和q的逻辑内容和经 验内容的比较导致相同的结果,假如做比较的陈述不 包含形而上学的因素的话。 3. 三点要求,见书P97 4. 衍推:p q : p衍推q,即q可从p中推导出来; p q : 互推,说明p和q 有相同的内容
理论
潜在 证伪者类
无关的基 础陈述 不可证伪 该理论的
基础 陈述
与理论一致 的基础陈述
基础 陈述
可证伪 的
注:潜在证伪者类的基 础陈述与理论不一致。
第22节 可证伪性和证伪
可证伪性:划界标准; 证伪:反驳理论可复制的效应时,已被证伪; 证伪假说:提出低水平的经验假说,并确认。 基础陈述的两个作用:
s
具有更高普遍性或精确度的陈述更易于被证 伪。
第37节 逻辑域 略论测度理论
1、域:为一个陈述所允许的基础陈述类,是与经 验内容相反(或互补)的概念。 2、两个陈述域的相互关系和它们的 逻辑概率的相互关系一样。 3、为了理论达到最高的可检验度,测量的精确度 应尽可能的高。 这是因为使用测量的方法要比纯定性的方法 更为优越。而在使用测量的方法时,需要引入“缩 聚边界”或者间隔的“不分明的边界”的观念。
3. ① ②
第五章 经验基础问题
哲学中的经验有两种:来源于感官知觉的观念和 来源于反思的、即我们由内省而知道的那些观念。 基础: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 经验基础问题:通过人的感知和反思来探索事物 发生的根本的问题。(关于单称陈述的经验性质 以及如何检验它们的问题)
第25节 作为经验基础的知觉经验: 心理学主义
第39节 曲线级之维
1、图形表示理论,该理论的应用场等同于它的图 形表示场,图形表示场的每一个点相应于一个相对 原子陈述。 2、理论相对于这个场的维,就等于相应于这理论 的曲线集的维。 3、用以表示一个理论的一个曲线集的、可以只有 测定的参数的数目,是那个理论的可证伪度的特性 数。
第40节 两种减少曲线集维数的方法
第19节 约定主义的若干反对意见
1. 约定主义反对波普尔的“可证伪性作为划界标 准”。 2. 反对意见: ① 自然定律不能为观察所证伪; ② “经典”系统受到新实验结果的威胁,原理论系统 不能变; ③ 自然科学的理论系统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 ④ 理论系统分为可证伪的和不可证伪的是一种模糊的 区分。
5. 基础陈述(具体):断言在空间和时间的一定的个别 区域里一个可观察事件正在发生的陈述。
第29节 基础陈述的相对性 弗里斯的三难推理的解决
1. 基础陈述的相对性: (1)一个理论的每一次检验,不论它的结果是验证或证伪, 都必须中止于某一个我们决定接受的基础陈述; (2)我们中止于易于检验的陈述。 2.三难推理的解决: 我们决定接受的基础陈述: (1)具有教条的性质,但这种教条主义是无害的,因为假 如需要,这些陈述能容易地接受进一步的检验;(可以 存在) (2)演绎的链条成为无限的,这种“无穷退后”也是无害 的,因为在我们的理论中,没有试图用它来证明任何陈 述的问题;(可以存在) (3)决定接受一个基础陈述,对它感到满意,和我们的经 验,尤其知觉经验有因果联系。(不被证明)
2. 找出用来比较被禁止的事件类的三种方法: ① 类的基数的概念;(不能解决) ② 维的概念;(波普尔视乎更赞成此种方法) ③ 子类关系。(?)
第33节 用子类关系比较可证伪度
1、Fsb(x)>Fsb(y):x的可
证伪度大于y的
陈述x >陈述y(可证伪性)
x y
yyy
y是真子类
2、Fsb(x)=Fab(y) “a” or “s”?
事例1 (PK) 事例2
(PL)
PK+PL+PN+ …=P
事例3
(PN)
第24节 可证伪性和无矛盾性
1. 2. 矛盾性: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 系。 无矛盾性:就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没有对立和统 一及其关系。 一个理论系统或公理系统必须满足的各种要求中: 无矛盾性要求起着特殊的作用; 经验系统必须是可证伪的。
第38节 用维与可检验度进行比较
1、什么是维? (1)一个理论t对于一个应用场的特性数d,称之为t对于这个应 用场的维。 (2)与较高维的理论相应的是一个较高维的基础陈述类,这个 类的所有陈述为这个理论所容,不管他们断言的是什么。 2、比较可检验度的方法如何联系的问题有两种: (1)通过理论的维;(2)通过子类关系 3、两种方法有3种情况发生: (1)两种方法都不适用 (2)只是用一种方法 (3)两种方法都适用 a 如果两个理论具有相同的维,那么用子类关系来比较理论的 可证伪度。 b 在两种方法都使用的其他情况下,借助维和借助子类关系一 定会导致相同的结果——因为一个类的维一定大于或者等于它的 子类的维。
1. 心理学主义:感觉经验、知觉经验、直接知识。 2. 三难推理:教条主义、无穷后退、心理学主义。经验 知识的认识论学者都选择心理学主义。 知觉经验必须是所有经验科学的唯一“知识源泉”。
第26节 关于所谓“记录语句”
1. “心理学主义”观点的拥护者不说经验或知觉,而代 之以“语句”——代表经验的语句。纽拉特和卡尔纳 普称之为“记录语句”。 2. 记录语句,应该是直接观察或知觉的记载或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