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导学案(学生)
《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导言《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也是中国戏曲中常引用的故事之一。
该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汉朝,由秦朝统治者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策划。
本文将介绍该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同时提供一份优质的导学案,以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理解《鸿门宴》。
一、背景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定都咸阳,建都后经过数年的改革,实现了较为完善的中央集权。
但秦朝皇室近亲之间的权力斗争依然存在,秦始皇驾崩后,由太子胡亥继位。
胡亥身边的丞相赵高和大将军扶苏相互倾轧,胡亥感到很难控制局面,因此他先后杀死了两位太监,用“反间计”终于除掉了赵高,但扶苏却成了潜在的威胁。
二、过程在这个背景下,胡亥决定对扶苏进行狙击。
“鸿门宴”是胡亥实施狙击的主要手段。
胡亥邀请同样受到太监迫害的扶苏前来宴会,表示要对他大事商谈。
扶苏这时正处于灰心丧气的状态,又得到消息称自己的亲戚和盟友都已被秦国认定为叛逆,于是决定前往宴会寻求再次制定国家大计的机会。
扶苏到达鸿门后,才发现胡亥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他手下的亲信也已遭到清剿。
扶苏感到危急,但已回天无力。
在举行了几轮酒令后,胡亥意图杀害扶苏,但属下却对扶苏下手失败。
这时,正在鸿门外守候的长安市民发现了异常的情况,扶苏感到时机已到,率领亲信冲到对面的韩国大营,此时的韩将项羽正好在,他马上批准将扶苏收留,并联合楚、赵等国的势力,展开了抗秦的斗争。
三、影响“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斗争的经典案例之一,揭示了王朝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形势急转直下的压力和挫折,以及个人情感的干扰。
此外,它还表达了古代中国推翻暴政的意志和民众依靠团结反抗的决心,为整个历史乃至社会手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导学案为了深入学习历史上的“鸿门宴”,学生需要对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进行全面的探索。
以下是一份导学案,帮助学生理解《鸿门宴》。
鸿门宴 导学(学生版)案

(三)、第4段重点字词
1、今日之事何如2、臣请入,与之同命
3、哙拜谢,起,立而饮之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6、沛公起如厕,因召樊哙出
(四)、第4段中出现的句式
1、客何为者?2、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五)、探究三、四段
问题1第三四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是故事的高潮,主要写了那几件事情?
(三)第2段重点字词解释
1、素善留侯张良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具告沛公4、为之奈何:如何,怎样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6、距关,毋内诸侯
7、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8、君安与项伯有故?
9、项伯杀人,臣活之10、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11、孰与君少长?12、吾得兄事之
13、张良出,要项伯14、约为婚姻
四、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㈠省主语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㈡省谓语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㈢省宾语(包含介词宾语省略)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之)以事。 ㈣省介词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1.……者,……也。 2.……,……也3.……者,……
4.……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秦,虎狼之国)。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常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为”等。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问题1、刘邦在脱逃之前做了哪些部署
答:
问题2、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鸿门宴导学案(学生版)

《鸿门宴》导学案(学生版)年级:高一班级:学生姓名:【课前预习任务】朗读课文至少两遍,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完成《鸿门宴》预习学案。
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2、关于《史记》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父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人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12篇本纪,30篇世家,70篇列传,10表,8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纪,书记礼、乐、音律等。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
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
书中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
作者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重要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经典点评郑板桥评论:“《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
”“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
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扭转反秦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高中语文《鸿门宴》导学案

高中语文《鸿门宴》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了解作家司马迁、《史记》,了解本文的故事背景。
朗读全文,注意字音,粗通课文。
理顺文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第一段,掌握文言知识。
德育目标:学习司马迁身遭凌辱,发奋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学习重点:找出文中的通假字,注意读音解释学习难点:理解文中通假字的意思学习过程:一、司马迁及其《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出生于史学世家,继任父职任汉武帝时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历尽艰辛,著成《太史公书》,即我们当今所说的《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
鲁迅赞誉它为“”,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二、写作背景秦末,统治残暴,起义风起云涌。
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
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攻破咸阳,退驻霸上。
而后项羽也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要与之开战。
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了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1.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欲王.关中()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崤.山()好.美姬.()鲰.生说.我()孰与君少长.()奉卮.酒为寿()从百余骑.()戮.力而攻秦()范增数.目项王()樊哙.()举所佩玉玦.()交戟.之卫士()瞋.目视项王()目眦.尽裂()按剑而跽.()沛公之参乘.()赐之彘.肩()切而啖.之()如恐不胜.()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道芷.阳()度.我至军中()不胜杯杓.()2. 翻译课文熟悉课文,概述鸿门宴的经过,并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鸿门宴》导学案(一)

《鸿门宴》导学案(一)编写人:王贤波审核人:高一语文组编写时间:2013-09-21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1-2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学习重点】掌握1-2段中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学习难点】掌握1-2段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探究讨论法【知识衔接】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
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鸿门宴》导学案 (含答案)

鸿门宴》学案一、了解文学文化常识1.司马迁,字子长,(时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二十八岁任,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历史之父。
2.《鸿门宴》节选自《·项羽本纪》。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体史,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时代到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记帝王)、三十(记诸侯)、七十(记重要人物、十(大事年表)、八(记各种典章制度等)。
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合称“前四史”。
被鲁迅誉为“ ”。
纪传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
.“二十四史”均以编撰。
3.文化常识关中:关以西,文中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
山东: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座次: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为尊。
皇帝座位。
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 ”,称臣叫作“北面”。
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最卑是坐东向西。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季父:。
我国古代兄弟排行,为、、、。
河北:河以北。
河南:河以南。
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的人。
再拜:,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
二、文章内容概括按照“宴前--宴中--宴后”三部分,概括《鸿门宴》中的小事件,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可用两字或四字总结)。
宴前:无伤项羽范增项伯张良刘邦项伯项王宴中:刘邦项王范增项庄项伯樊哙宴后:沛公张良项王范增刘邦三、解释文中重要实词1.旦日飨士卒2.贪于财货,好美姬3.急击勿失4.素善留侯张良5.鲰生说我曰6.距关7.毋内诸侯8.秦地可尽王也9.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10.且为之奈何11.君安与项伯有故12.秦时与臣游13.故幸来告良14.吾得兄事之15.张良出,要项伯16.沛公奉卮酒为寿17.约为婚姻18.秋毫不敢有所近19.籍吏民,封府库20.妇女无所幸2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4.不如因善遇之2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2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27.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28.令将军与臣有郤29.项王、项伯东向坐30.亚父南向坐31.范增数目项王32.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33.若属皆且为所虏34.臣请入,与之同命35.卫士仆地36.哙遂入,披帷西向立,37.瞋目视项王38.目眦尽裂39.项王按剑而跽曰4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41.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1《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鸿门宴》是一部历史悠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中国传统文艺作品。
它以明朝末年一个著名的故事为主线,围绕着英雄豪杰的忠肝义胆、恩怨情仇、家国情怀和爱恨情亲等方面,全面展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传达出爱国主义、崇尚英雄、尊重生命等一系列正面主题。
本文将以《鸿门宴》为主题,通过导学案的形式,为广大高中生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文艺素质教育。
一、整体情境预设1.1背景知识概括《鸿门宴》是我国一部著名的传统戏剧,产生于明朝末年白话小说《三国演义》和《魏书》中汉献帝劝降曹操的历史故事之基础上。
全剧描写了刘、项两家的恩怨情仇,并通过曹操与汉献帝的心里描写,表达出正义、忠诚、爱国等思想。
1.2阅读目标与任务高一的学生首先应该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传记,同时还需要掌握剧中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塑造、主题内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点。
通过阅读《鸿门宴》这一文学经典作品,高一学生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对于文艺作品的欣赏、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3教学方法指导针对本导学案的学习任务,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样化的策略和手段。
例如,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小组讨论、广场演讲、剧本编写、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
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阅读心得、文艺评论、作品创作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详细教学内容2.1历史背景与人物介绍《鸿门宴》描写了汉朝末年吴楚联盟与秦国段家的家族恩怨情仇,其中包括著名的英雄人物有:汉献帝刘协、吴王孙权、楚王刘备、段氏兄弟、曹操等。
此时,豪强地主借助秦王昭阳反汉的事情,兴风作浪,纷纷响应王诩、李傕等反汉集团,造成汉朝内乱,威胁到汉朝的安全。
西北边陲的军阀曹操,三顾茅庐地请将在隐居的草庐中的伟大领袖——孔明从绝境中解救出来,鼓舞了胆怯的汉帝和大臣,聚义团结,以保护祖国的安危为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6 鸿门宴 司马迁导学案(3)

《鸿门宴》导学案30一学习目标:⒈熟读课文,梳理课文情节。
2.识记并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分析人物性格。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探究法三、自我检测: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㈠、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张良出,要项伯。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㈡、一词多义1.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②故听之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 去:①相去四十里。
②脱身独去。
3.如:①闻妻言,如被冰雪②天时不如地利③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④万事如意⑤如其离违,宜别图之⑥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⑦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⑧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⑨空空如也⑩沛公起如厕⑾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4. 然:①沛公默然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③不然,籍何以至此5.为:①使子婴为相。
②为击破沛公军!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⑤为之奈何⑥军中无以为乐。
⑦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⑧何辞为?6.之: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为之奈何?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
⑤珍宝尽有之。
7.且: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③且焉置土石?㈢、古今异义1.河北古:今:2.所以古:今:3.婚姻古:今:4.再古:今:㈣、指出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范增数目项王。
③刑人如恐不胜。
④道芷阳间行。
⑤素善留侯张良。
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⑦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⑧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⑨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㈤、指出下列各句文言句式,并翻译1.珍宝尽有之2.若属皆且为所虏3.吾属今为之虏4.具告以事5.贪于财货6.长于臣7.得复见将军于此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9.籍何以至此?10.客何为者?11.大王来何操?12.沛公安在?㈥.重点翻译句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一)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
规律,掌握“因、如、举、谢、意”等古汉语词汇,掌握两个句式。
(三)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四)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二、走近作者: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后),字子长,又称太史公,著名的史学家,与司马
光并称“史界两司马”。
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中
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
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主要记诸侯之事,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被称为“实录、信实”,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壁”,位
居前“四史”之首。
三、知识链接:
1、背景资料: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07年,项梁战
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
刘邦从黄河以南
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
称王。
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
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
2、古代“座次”问题: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
“位在廉颇之右”
车骑:由以左为尊。
“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3、古代的礼节:
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
四、自主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欲王()关中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崤()山
好()美姬鲰()生说()我熟与君少长()
奉卮()酒为寿从百余骑()戮()力而攻秦范增数()目项王
樊哙()举所佩玉玦()交戟()之卫士瞋()目视项王
目眦()尽裂按剑而跽()沛公之参乘()赐之彘()肩
切而啖()之如恐不胜()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道芷()阳
1
(二)实词
1、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张良出,要.项伯。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7)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古今异义词
(1)沛公居山东
..时古:今: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古:今:
(3)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
..古:今:
古:今:
(4)沛公奉卮酒为寿.古:今:
(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古:今:
(6)约为婚姻
..古:
今:
(7)今人
..有大功而击之古:今:
3、一词多义词
如:
(1)杀人如不能举
(2)沛公起如厕
(3)固不如也
举
(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2)杀人如不能举谢: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哙拜谢
(3)乃令张良留谢
意: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2)其意常在沛公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籍.吏民。
范增数目.项王。
刑.人如恐不胜。
道.芷阳。
(2)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拔剑撞而破.之此其志不在小.
(3)意动、使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指。
2
(三)虚词
1.与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
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③则与斗卮酒
④欲呼张良与俱去
2.因
①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
②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③因留沛公与饮
④因击沛公于坐
3.而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②未有封候之赏,而听细说
③起,立而饮之
④拔剑切而啖之
⑤劳苦而功高如此
4.且
①且为之奈何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臣死且不避5.为
①皆为龙虎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③为之奈何
④沛公奉卮酒为寿
⑤约为婚姻
⑥君王为人不忍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窃为大王不取也
⑨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于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贪于财货
③长于臣
④于是项伯复夜去
⑤得复见将军于此
(四)判断下列句式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籍何以至此?4.具告以事
5、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6、亚父者,范增也。
7、欲呼张良与俱去。
8、毋从俱死也。
9、奉厄酒为寿。
10、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1、若属皆且为所虏
(五)固定句式:
1、“为之奈何?”
2、“孰与君少长?”
3、“所以遣将守关者”
4、“若属皆且为所虏”
5、“军中无以为乐”
6、“何辞为”:
(六)偏义复词:备他盗之出入
..与非常也
(七)出自于本文的成语或典故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彘肩斗酒——
发指眦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劳苦功高——
鸿门宴——
七、翻译下列句子
3
①孰与君少长?
②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能胜,天下皆叛之。
③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
④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八、课文点拨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叙述步骤。
2、鸿门宴是《史记》流传下来的一段史事,这个词现在的意思是比喻不怀好意的宴请。
人们一提到它想到的不是宾主言欢而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
那么既然是宴席,就要有座次之论,那么在鸿门宴上座次是如何安排的呢?这能说明什么?
3、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4、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而苏轼在《范增论》中说这体现了他的“君人之度”。
对这两种说法,你们是怎么看的?
九、自我积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