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营造与中国当代园林
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现代园林景观意境营造与审美表达

2024Vol 56No 2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收稿日期:2024-01-05作者简介:罗晓华ꎬ女ꎬ陕西省宝鸡市ꎬ汉族ꎬ本科ꎬ助理工程师ꎬ干事ꎬ主要从事园林的管理与养护工作ꎮ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现代园林景观意境营造与审美表达罗晓华(宝鸡市凤翔区东湖管理处ꎬ陕西宝鸡721400)[摘㊀要]㊀园林景观不仅体现所在城市的文化底蕴以及艺术审美ꎬ更是体现城市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ꎬ这也是城市吸引外省市人来体验本城市风貌的重要举措ꎮ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ꎬ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时空统一㊁天人合一ꎬ知行合一ꎬ情景合一ꎬ强调整体至上ꎬ人伦道德ꎬ中府和谐ꎬ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ꎮ为了现代景观园林能够更好地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ꎬ且提升现代园林景观所体现的人文价值ꎬ本文以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园林的作用及具体应用ꎬ进而探索古典园林意境创作艺术手法和古代园林优秀表现形式ꎬ以此创造更多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景观ꎮ[关键词]㊀中国传统文化ꎻ现代园林景观ꎻ意境营造ꎻ审美表达中图分类号:TU986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3303(2024)02-0213-03ArtisticConceptionConstructionandAestheticExpressionofModernGardenLandscapebasedonTraditionalCulturalPerspectiveLuoXiaohua(EastLakeManagementOfficeꎬFengxiangDistrictꎬBaojiCityꎬBaoji721400ꎬShannxiꎬChina)Abstract:Gardenlandscapenotonlyreflectstheculturalheritageandartisticaestheticsofthecityꎬbutalsoreflectsthespiritualstyleofthecityꎬwhichisalsoanimportantmeasureforthecitytoattractpeoplefromotherprovincesandcitiestoexperiencethecitystyle.ThedevelopmentofmoderngardeninChinaisinseparablefromtraditionalcultur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emphasizestheunityoftimeandspaceꎬtheunityofnatureandmanꎬtheunityofknowledgeandactionꎬtheunityofsceneꎬthesupremacyofthewholeꎬhu ̄manethicsꎬandharmonyinthegovernmentꎬwhichistheessenceofChineseculture.Inordertobetterintegratemodernlandscapear ̄chitecturewith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andenhancethehumanisticvalueembodiedinmodernlandscapearchitectureꎬthispaperap ̄pliestraditionalculturalelementstotheroleandspecificapplicationofmodernlandscapearchitectureꎬandthenexplorestheartistictechniquesofartisticconceptioncreationofclassicallandscapearchitectureandexcellentexpressionformsofancientlandscapearchi ̄tectureꎬsoastocreatemoremodernlandscapecontainingtraditionalculturalelements.Keywords: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ꎻmoderngardenlandscapeꎻartisticconceptionconstructionꎻaestheticexpression中国文化历史起源较早ꎬ且流传时间较长ꎬ种类多样ꎮ在园林设计的视角下看传统文化ꎬ是由中国不断演化而形成的外化形式ꎬ比如说ꎬ我国人民都熟知的山水画㊁剪纸㊁皮影戏㊁陶瓷㊁八卦等ꎮ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特点是有美好寓意ꎬ且具有深刻意义ꎬ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文化熏陶ꎮ现代园林设计在融入传统文化时ꎬ应将文化意义与儒学含义进行正向交融ꎬ让传统文化上下兼容ꎬ既能走向顶端ꎬ又能体现出我国的本土文化ꎮ现今时代ꎬ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ꎬ随之而来的文化融合趋势也愈加明显ꎬ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逐渐明显ꎮ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ꎬ人们对于精神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ꎬ旅游成为我国国人重要的手段之一ꎬ对于文化景观的旅游地来说ꎬ多元化的现代园林城市与旅游发展有无法拆散的关系ꎮ现代化的园林设计需要融合文化㊁美学㊁艺术㊁建筑等多种元素ꎬ从而根据当前的建筑进行改造ꎬ最后展现出自然和谐的园林景观ꎮ1㊀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作用1.1㊀推动中华文化传承目前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在渐渐消失ꎬ包括中国功夫㊁中医㊁雕漆工艺等ꎬ这些老祖宗留下的珍贵技艺正在一点一点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ꎮ现如今ꎬ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ꎬ各个地方的政府ꎬ尤其是一些有文化古城以及传统工艺或技艺的政府应积极尝试与践行ꎮ其中ꎬ以传统文化视角来营造景观园林有两方面好处ꎮ其一ꎬ能够提升百姓的精神文化需要ꎬ并积极呼吁百姓加入保护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1]ꎮ其二ꎬ展现出园林建设的精妙之处ꎬ让来游览的国人与外国游客在园林中获得舒适的体验外ꎬ还能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印象ꎬ从而将传统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ꎮ1.2㊀引起游客共鸣现代景观设计的园林有多种风格ꎬ其中现代化312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024Vol 56No 2的风格是最为常见的ꎬ但同质化的园林会让游客没有新鲜感ꎬ从而渐渐失去对园林景观的兴趣ꎬ无法留下深刻印象ꎮ我国国人现阶段已停留在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ꎬ对于欣赏是多元化的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暗暗情愫ꎮ当人们在欣赏景观的同时ꎬ也能在其中体会到历史文化的魅力ꎬ获得不一样的体验与享受ꎮ1.3㊀现代园林景观的多元化发展现代园林景观之间差别较小的原因之一就是所选用的造景元素相似ꎬ基于这一因素ꎬ园林设计师没有较大的发挥空间ꎬ毫无创新意识ꎮ要想设计出有内涵㊁活灵活现的作品ꎬ就必须结合文化ꎬ尤其是地域文化㊁传统工艺㊁传统文化等内涵人文情怀的设计元素ꎬ并将其合理㊁自然地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2]ꎮ在景观造景设计中将传统元素合理使用ꎬ会让整座园林充满文化氛围ꎬ体会出设计者的别具一格ꎬ带给人们良好的观赏体验ꎮ2㊀传统文化视角的现代园林景观意境营造与审美表达方式2.1㊀虚实结合不论在我国艺术设计中还是美术绘画中都讲求虚中有实ꎬ实中存虚ꎮ例如在绘画中ꎬ我国画家对画作构图也同样重视ꎻ除绘画外ꎬ园林景观的布置也讲求疏密有序ꎬ二者之间有所对比ꎮ通过这种以虚化实ꎬ以实化虚的变化手法ꎬ可以使作品增添艺术效果ꎮ对于园林景观来说ꎬ可以种植绿色植物㊁奇特石峰等来完成整体创作ꎬ例如在天井侧面种植芭蕉或假山ꎬ流水ꎬ小瀑布等ꎮ除此之外ꎬ还可借助树木㊁走廊㊁墙㊁建筑物等将空间划分成若干部分ꎬ但在其中还留存一些空间ꎬ使其连接处似有若无ꎬ以此打破单一的静止状态ꎬ使其产生动态的意境ꎮ例如武汉园博园的景墙具有空间分隔作用ꎬ起到了空间串联㊁空间分隔与空间过渡效果ꎮ空间的起承转合与层层推进ꎬ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游览空间序列ꎮ特别在面积较小(一般大小约2000m2)高差不大的展园中ꎬ景墙是划分与组织空间的常用手法(见图1)ꎮ图1㊀武汉园博景墙2.2㊀楹联题记不管在现代园林还是古代园林中牌匾㊁诗文等都较为常见ꎬ这种以诗词文字的手法可以为园林增添书卷㊁文雅的气氛ꎬ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意境营造与审美表达的重要手段[3]ꎮ在传统意义上来说ꎬ这些手段都是有一定背景或是有历史渊源而来的ꎬ其中题字㊁明志或记述典故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4]ꎮ例如四川德阳的石刻公园运用圆雕㊁透雕㊁浮雕ꎬ建筑与墙体的各种空间组合ꎬ表现自然㊁生命㊁民族团结等宏大主题ꎮ石刻全长1040mꎬ高7mꎬ由 生命之歌 艺术长廊 智慧之光 中华魂 十二生肖 等景观组成ꎬ其中石刻有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的题字碑㊁相思树以及其中蕴含的爱情故事(见图2)ꎮ这些景观也代表着德阳市的精神文化ꎬ让来到德阳市旅游的游客能够切实感受到德阳的精神面貌[5]ꎮ图2㊀德阳石刻公园部分雕刻作品(左1诗人贺敬之的题字碑㊁右1相思树)2.3㊀小中见大在当前园林的设计中ꎬ许多设计师喜欢用空间组合的形式进行景观美学表达ꎬ通常以题材组景㊁空间组合和扩大空间这三种形式进行造景ꎮ在我国古代园林的设计中ꎬ若想表达园林的层次深厚ꎬ通常会与园中有园的形式建立ꎬ在这之中常以运用空间物体进行分割ꎬ例如假山㊁院墙㊁人造瀑布㊁园林建筑等方式ꎬ我通过借助景物的制造来体现出园林整体宽阔㊁明朗㊁心静的身心体验[6]ꎮ以小中见大的设计形式ꎬ可以将面积较小的园林呈现出更深层次的含义ꎬ让入园参观的游客能够最大程度感受到园林的美丽景色ꎮ除此之外ꎬ可以将景观与景观之间进行对比ꎬ构造出极富韵律的流动空间ꎬ凸显园林别具一格的意境[7]ꎮ例如始建于南宋中网师园的彩霞池就是小中见大的典型实例ꎬ园林中部的彩霞池ꎬ面积不足一亩ꎬ但周边景点建筑尺度搭配得当ꎬ元素比例得体ꎬ建筑虽多但不觉其密ꎬ池不足亩而不觉其小ꎮ园中山水ꎬ便全集中在此ꎮ彩霞池四面皆有景可赏ꎮ五座小建筑作为四面的观赏主体ꎬ轻盈㊁通透ꎬ与水面形成良好的呼应ꎮ邻水各建筑间距约在20~25m4122024Vol 56No 2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之间ꎬ各个水岸间距与建筑高度的比例(D/H)ꎬ维持在2到4ꎬ使游客既能够清楚地看到对岸景色的细节ꎬ又不会因建筑邻水而感到压抑ꎮ二层建筑遮挡在后ꎬ间距普遍小于50mꎬ在这个距离ꎬ游人只得见其屋檐ꎬ却难以见其主体细节[8]ꎮ由此大型建筑构成的远景ꎬ避免了对水面开敞空间的挤压ꎬ使视线得到拉伸ꎬ景观层次变得丰富ꎬ让十几米的景象有了无穷无尽之感(见图3)ꎮ图3㊀彩塘池平面图3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意境营造与审美表达的实践应用3.1㊀空间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多种凸显园林意境与审美的手法ꎬ其中空间设计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ꎮ例如可以通过运用借景ꎬ分景等空间手法ꎬ将园林整体分割成三到五个相互连接的部分ꎬ将每个部分独立设计成特有的风格ꎬ这样能够表达出园林的多种层次ꎬ突出园林的独特意境ꎮ3.2㊀色彩搭配与绘画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离不开色彩与绘画ꎬ这两部分最能体现人们精神生活中的独特向往与追求ꎮ中国五千年历史中ꎬ红色一直代表着喜悦与热情ꎬ在充满幸福的节日中ꎬ常以红色作为主要色彩搭配ꎬ所以在景观中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ꎬ可以将园林的部分陈设用红色表现出来[9]ꎮ例如柱子㊁墙面等ꎬ还可以以墙绘的形式将传统绘画技巧作为搭配运用到园林设计中ꎮ3.3㊀中国汉字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中离不开中国汉字所蕴含的时代价值ꎬ将中国汉字应用到园林设计中ꎬ可以以最明朗的方式展现我国文化的精髓ꎮ我国汉字中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ꎬ西周时演变成籀文ꎬ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隶书ꎬ至汉魏隶书盛行ꎬ到了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ꎮ中国汉字经历了各种字体形式ꎬ其中也蕴含了汉字在各个朝代体现的不同价值与特点ꎬ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ꎬ可以营造出深厚的文化意境ꎬ例如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赵朴初为自己的家乡安徽阜阳题字 天下第一农民公园 [10]ꎮ4㊀结语综上所述ꎬ将中国的从古至今的文化宝库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当中ꎬ可以凸显出其极具中国韵味的新中式园林建筑ꎮ当前我国现代园林设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ꎬ整体设计观念较为固执ꎬ盲目追求新颖㊁潮流ꎬ但缺少了具有我国独特特色的角度ꎬ未体现出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内涵ꎮ未来我国园林设计要彰显其独特的感染力与创造力ꎬ让我国园林奥利在世界建筑文化的顶峰ꎮ参考文献[1]王维娜ꎬ包敏.关中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环境艺术设计解析[J].现代园艺ꎬ2022ꎬ45(18):84-86.[2]张洋ꎬ罗雪.传统村落文化背景下景观环境艺术设计与保护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ꎬ2021(16):129-131.[3]余乃恒.黔东南传统村落寨门景观艺术研究[D].贵州大学ꎬ2021.[4]廖存主.基于市场背景下的微景观艺术盆栽创意设计探讨 以桂林市为例[J].园艺与种苗ꎬ2021ꎬ41(5):48-50.[5]雷铭.西安揽月府传统造园景观设计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ꎬ2022.[6]于杰.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林业科技情报ꎬ2021ꎬ53(4):115-116.[7]李芝玉.园林绿化苗木栽植和养护技术[J].林业科技情报ꎬ2021ꎬ53(4):67-68ꎬ71.[8]杨瑛.如何加强城市公园园林的绿化养护与管理[J].林业科技情报ꎬ2021ꎬ53(2):98-99ꎬ101.[9]王植芳ꎬ段丽娟.数字化景观技术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探索与实践[J].林业科技情报ꎬ2022ꎬ54(3):137-140.[10]于杰.园林工程管理与成本控制[J].林业科技情报ꎬ2022ꎬ54(1):115-117.512。
论述中外园林艺术特点及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论述中外园林艺术特点及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摘要】中外园林艺术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其中中国古代园林注重意境与禅意,西方园林则强调对自然的模仿与塑造。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现代园林开始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追求更多的功能性与艺术性。
未来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应注重创新与可持续性,同时与西方园林进行更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园林艺术的进步。
中外园林艺术在思想与技法上的交流互鉴将为中国现代园林的创新提供启示,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外园林艺术、特点比较、中国古代园林、西方园林、中国现代园林、发展趋势、交流融合、文化影响、发展启示、合作创新、园林艺术史1. 引言1.1 中外园林艺术的历史中外园林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古代园林,如姑苏园林和颐和园等,这些园林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
而在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也有着独特的园林艺术风格,如希腊的雅典卫城和罗马的潘蒂欧园等,这些园林反映了古代西方文明的雅致和浪漫。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外园林艺术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中国,园林艺术逐渐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而在西方,园林艺术则受到基督教、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体现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中外园林艺术的历史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为后世园林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为当代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外园林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2 园林艺术对文化的影响园林艺术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其美学价值上,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传承和弘扬文化。
园林艺术所展现的风格、意境、题材等因素,都与文化密切相关,从中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信息。
园林艺术的发展和传播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各个文化在共同的园林艺术语言下得以相互理解和尊重。
园林艺术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既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展示不同文化特点的重要表现形式。
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影响

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影响【摘要】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对现代园林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典园林设计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古典园林的布局与景观对现代园林的启发、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与园艺技术在现代园林的运用、古典园林的水景、建筑等元素对现代园林的影响以及古典园林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园林设计的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古典园林不仅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而且在景观布局、植物配置、水景建筑等方面为现代园林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影响不可忽视,其设计理念、文化传承对现代园林的启示与指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国园林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设计理念,布局,景观,植物配置,园艺技术,水景,建筑,文化传承,创新,重要性,启示,意义。
1. 引言1.1 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影响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对现代园林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致的布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现代园林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
古典园林所体现的对自然的尊重和谐统一的美学观念,不仅给现代园林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底蕴,也为现代园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园艺技术和建筑元素等方面的精湛表现,都为现代园林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古典园林所承载的丰富文化传统,也为现代园林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
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现代园林建设的有力支撑和源泉。
2. 正文2.1 古典园林设计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古典园林设计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园林设计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典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强调“以山水为画,以花木为色,以亭台为点,以石树为线”的审美理念。
这种设计理念强调了园林景观的整体性和氛围感,使得园林不只是一片绿色的植物区域,更是一个能够让人身临其境感受自然之美的艺术空间。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被继承和发展。
浅谈中式园林营造--以余杭中国院子·梦溪园为例

图1梦溪园景观设计总平面图环境以及使其周围的城市湿地公园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应当在湿地公园建造中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内部的规划设计当中,除了整体布局趋于生态化以外,与滇池结合最紧密的驳岸部分是亟需生态化的部分。
通过对滇池东岸城市湿地公园生态驳岸的调查,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对驳岸本身及驳岸周边环境进行了研究及分析,从这一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以提升滨水空间的环境,进而提升人文景观和游客的亲水性体验,我们认识到,无论是建设生态环境,还是对现有环境进行提升和保护,都应以当地条件为指导性基础,充分维持生态平衡,促进湿地生态驳岸的合理、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
(收稿:2019-10-23)[1]方莉.浅谈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与保护[J].科学与财富,2017(1):168-169.[2]张国忠.城市河道生态驳岸设计研究[J].广东科技,2018(12):60-61.[3]谢尚虎.生态景观在城市森林中与人工的融合[J].现代园艺,2017(3):178-180.[4]陈灵茜.浅析广州大型果园不同类型自然驳岸施工要点农业与技术[J].2013(12):164.[5]蒋昕怡.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驳岸调查研究[D].浙江大学,2016.[6]郭文涛,宋江慧.生态驳岸的设计施工方法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6,14(9):164-165.[7]檀文迪.关于城市湿地公园驳岸植被配置方式的探究[J].园林绿化,2014(34):223.浅谈中式园林营造———以余杭中国院子·梦溪园为例王舒,徐斌*(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杭州311300)当下中式园林的建造如火如荼,但真正能够传承精髓的案例少之又少,仅仅是套上了中式园林的躯壳。
针对这一现象,以古典园林新范本的中国园子·梦溪园为例,分析其造园手法,结合园主分享,旨在重新唤起中式园林的营造之法。
中式园林;营造;梦溪园生产区,以湖水隔开。
生活区为南边占地约4.66hm 2的古建筑文化区。
当代语境下中国园林诗性的转译与园林意境的营造

056关注思考摘要:为研究在当代语境下如何将中国园林所特有的诗性及意境美应用于园林设计。
分析了如何从古代诗词文本、绘画图像中提取转译信息的方法,并加以两个实际设计案例具体说明。
最后总结了在当代语境下营造传统园林意境的手法。
得出了在当代语境下,中国园林诗性转译的内在逻辑及园林意境营造的设计方法。
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当代语境下的中国园林在进行艺术表达时,需要触动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才可以在无需语义学的解释,使观者适应其中,并自觉感受到中国园林所特有的诗性及意境美。
关键词:司马光 独乐园 意境 转译 竹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3-0056-03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how to apply the unique poetic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beauty of Chinese gardens to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This paper analyses how to extract translation information from ancient poetry texts and painting images ,and illustrates two practical design cases. Finally ,it summarizes the way to creat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raditional gardens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the internal logic of Chinese landscape poetry translation and the design method of landscape artistic conception construction are obtained.Under the influence of multiculturalism in the world ,Chinese gardens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need to touch the common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human beings in artistic expression ,so that the visitors can adapt to it without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and consciously feel the unique poetic and artistic beauty of Chinese gardens.Keywords:Sima Guang Paradise Garden artistic conception translation bamboo 延边大学 美术学院 杨隆琰引言古人造园前,常绘制图像推敲意境,建园后以诗画留念。
论述中外园林艺术特点及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论述中外园林艺术特点及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摘要】园林艺术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魅力。
中外园林艺术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形成各自独特的特点,但也存在着相互借鉴与交流。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历程表现出了明显的创新与实践,设计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转变。
中外园林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对于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意义。
园林艺术的研究与实践不仅能够促进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还能够为当代园林设计提供宝贵的启示,推动园林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园林艺术,中外对比,相互借鉴,现代园林,发展历程,设计理念,创新实践,交流与融合,发展趋势,文化传承。
1. 引言1.1 园林艺术的定义园林艺术是一种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造环境的设计、构造和艺术处理,以实现美的表达和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的艺术形式。
园林艺术的定义涵盖了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整体感知和创造性处理,旨在建立起人类与自然、人类与文化、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园林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展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环境的不同认知和审美追求。
园林艺术除了具有美的外在表现,更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赏析、文化传承和生活体验的理解和追求。
园林艺术不仅是一种空间构成和功能布局的艺术形式,更是通过植物、建筑、水景等元素的有机组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感。
园林艺术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生活和情感体验的独特影响,能够为人们提供优美的环境品质和精神享受,同时传承和弘扬文化传统,促进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对园林艺术的深入理解和探索,可以更好地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实现人类与自然、人类与文明之间的艺术对话和跨越。
1.2 中外园林艺术的联系中外园林艺术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园林设计的理念、布局和植物配置等方面。
中外园林艺术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后,相互之间逐渐有了交流和融合的趋势。
西方园林注重规划和对称布局,强调对空间的利用和美学表达;而中国园林则更注重自然山水的塑造和意境的营造,强调对气质的追求和禅意的体现。
古典园林山石理景法及其在当代园林中的活用

浅论古典园林山石理景法及其在当代园林中的活用【关键词】山石;理景;古典园林;当代园林;继承创新山石是园林中重要的造景素材。
古人云“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等,说明古典园林对山石的依赖及理石的重要。
在园林造景中,石可作庭园的点缀、陪衬小品,也可以山石为主体构成庭园的景观中心。
园林景石的应用,取其形,立其意,借状天然,方能“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增色庭景。
造景石种类有太湖石、黄石、卵石、花岗石、青石、木化石、石珊瑚等。
山石理景在当代园林设计中同样必不可少。
1 我国古典园林山石理景的特色1.1 传统园林景石造型种类传统园林景石造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塑物型,一为筑山型。
前者借意人间物像,虽几分形似,但介乎似与不似之间,更妙在神传、写意、抒情;后者仿作自然山体,虽一峰一石,以小见大、方寸容天地。
1.1.1 塑物型景石营造园林独特氛围、表达人之主体情怀一般来说其所选的品石素材本身具有一定的形状特征,或酷似风物禽鱼,或若兽若人,稍以加工,则形神兼具,意境提升。
这类景石或置于园林入口、前庭,亦可居于廊侧、路端、景窗旁、水池边。
如上海豫园香雪堂的“玉玲珑”、苏州狮子林的“嬉狮石”、扬州史公祠的“云曲”等,均是以某种主题来表达景石意境的,它或提领庭园的中心景点,或起到深化园林主题、丰富、补充园林景致等各种作用。
古人常因地就势,巧妙布局,将山石亭榭等“人为”景物与自然景色进行和谐布置,摄取大自然的神韵,并以此表达人的主体情怀。
1.1.2 筑山景石摄取大自然神韵古典园林为仿搬大自然,非常注重山型各部分特征的塑造,如砌筑山峰,一般呈下小上大,营造“似有飞舞势”之奇峰异景。
筑山景石常与岭相辅作景,把挺拔的峭峰置于“翻若长鲸”的伏岭间。
为了峰筑更奇险,还常用岩、壁、峡、洞的手法去强化,达到所谓“一峰华山千寻,一勺江湖万里”的意境。
总之意在借石造山景并浓缩自然造化之精华。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国古典园林的置山理石形式又有壁岩与峭壁山、石矶、山石池、散置石、山石花台等手法,经过千年古典园林的发展,已成为传统山石设置的精髓。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摘要】苏州博物馆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其园林设计手法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探讨苏州博物馆园林设计的历史背景、传统特色、现代创新、景观布局和植物配置等方面,揭示了其在园林设计中所体现的中华园林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苏州博物馆园林设计融合了古典艺术与现代理念,通过精心布置的景观和植物,展现出独特的美学意境。
这种园林设计手法不仅展示了中国园林文化的精髓,也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对传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华园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园林设计、手法、历史背景、传统特色、现代创新、景观布局、植物配置、中华园林传统、传承、创新。
1. 引言1.1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典范之一,融合了古典美学与现代创新的精髓。
这些园林设计手法在细节之处展现出古老的智慧和艺术,同时又与现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需求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气质。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充分体现了中华园林的传统特色,如山水相依、假山围绕、曲桥迂回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景观布局与植物配置,营造出富有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的景观。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仅使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更具时代感,也对中华园林传统的传承与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苏州博物馆园林设计的历史背景:苏州博物馆园林设计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特别是在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苏州地区的园林建筑达到了极致。
这些园林包括了私家园林、宫廷园林和寺庙园林,每一个都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
宋代是苏州园林设计的重要时期,当时的园林大都建在私人家园内,采用了精湛的建筑技术和景观布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元代、明代和清代的苏州园林更加注重意境和氛围的营造,将园林打造成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点营造与中国当代园林内容摘要以景点为构思线索是当前园林设计中的常见现象。
它的形成原因是多元的:控制场地、追求文化意境、获取经济收益,但是在这种现象背后掩盖着有关形式美与思维认识问题的误解和盲点。
就相关话题提出多角度的讨论、设问和反思。
1 引言以景点为构思线索是当前园林设计中的常见现象。
在2003年举办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竞赛中,各种各样的景点实际上是每个方案的主角。
在中外专家评委选出的3个获奖方案中,其景点的营造和描述,显然比落选的方案更加全面和到位[1、2]。
因此,通过对景点营造行为的解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中国当前的园林设计思潮。
何谓“景点”?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2002 年)规定:“景点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3]。
《标准》把“景点”放在“风景名胜区”篇,就是说景点主要存在于风景名胜区。
然而,当前几乎所有的园林设计方案中,从公园到庭院,甚至道路,都有“景点”的出现。
然而在实践中,景点概念是被普遍使用的,并不局限于风景名胜区。
2 景点的形成原因2.1 控制场地空间景点的形式和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园中园”的建设。
20世纪70年代末期,广州运用此前宾馆庭园的设计经验,在公园建设中,把公园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形成各自独立的小景域,布置各种公共活动的游览点和服务设施。
重要的区域,多采用“园中园”式布局,在大园中套有不同内容的小园,从而丰富全园的景致[4]。
它与圆明园中的小园林在形式上差不多,即成组的建筑物与叠山理水或天然地貌所构成的幽闭或比较幽闭的空间相结合,形成一个在布局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体形环境。
无论设置墙垣与否,都可以视为一座独立的小型园林,即“园中之园”[5]。
显然,这与后来拟定的景点的概念是基本一致的。
虽然在20世纪50 年代,中国的城市公园布局曾受到前苏联文化休息公园理论的影响,以功能来分区,但是到了60年代,却认为分区理论对于我国城市中较大面积的综合公园的初期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对于较小面积的公园就舒展不开,因为没有足够的用地来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4]。
而“园中园”的设置比功能分区更适宜场地规划,实际上反映了景点的灵活性。
因此,90 年代后,虽然园林建设的面积越来越广阔,功能分区理论却并没有被重新明确地应用,景点的设置继续成为设计师控制场地空间的主要手段,技法也由院落式布局拓展到雕塑、构筑物、植物、地形地貌等安置和命名。
2.2 追求文化意境文化意境一直作为民族特色影响着中国当代园林的建设。
而且,这时期对传统园林建筑继承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被认为有“文学意味”,即主景建筑一般都赋有题目,或以诗词、楹联、匾额等提出造景立意[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点的名称或景题受到普遍的肯定。
《中国优秀园林设计集》(一)的“综论”认为:“这批园林新作中,有不少匠心独运的点景题名,画龙点睛,颇具深意。
如深圳东湖宾馆园林的’思源’题刻,唤起游子思乡报国之情;鹃园的’醉红坡’、’映红渡’、’踯躅廊’、’沁芳涧’等,语意双关,渲染了红花遍园的热烈气氛 [6]。
2.3 获取经济收益景点的建设与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它是设施集中的区域,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也是集中的观光游览区,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
在探索园林行业如何面对市场经济发展时,国家也曾经鼓励景点“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各类活动”,获取经济收入[7]。
简言之,景点的功效在各种类型的绿地中都得到了灵活的应用。
如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园区的园林设计[8]和2003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竞赛方案[2]。
3 不良的后果3.1 片面强调景物的形式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园林形式美学的多样与统一、调和与对比、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等[9~11],是园林界研究的热点。
这些概念基本上源于西方的古典主义美学领域,中国古代匠人在造园时是否遵循这些原则,值得怀疑和探讨,而且它也不一定就是新园林的主要发展方向。
可是,由于它和景点的“诗情画意”联系在一起,在当代园林的理论和实践中,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准则和必然的结果。
上述现象反映了景点的审美特征实质上被主要放在视觉上,即作为被“看”而存在,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全方位的相互交融。
所以,观光的方式成为景点设置的最强大的动力。
理论界也重点研究看与被看的问题,如景物观赏点的“合适视距”理论等。
其他领域如地质、气象、生态、经济、社会、生活、生理、心理、体验、参与等,则很少被涉及。
3.2 以个人主观来制造景物中国古代园林的“景”一般是在游者亲身感受过程中被“点”出来的,就像红楼梦的大观园,是先有环境后有命名。
可是,在中国当代园林中,主动制造景点和意境的意识已经成为主流。
很多设计师在谈论设计由来时,总是说到希望营造某种意境或境界,如“一园红艳醉坡坨”、“访花蝶径”、“小洲林中有人家”、“秋霞”等[6]。
景物与景题的先后关系被颠倒过来,于是景观不再产生于对场地与文脉的艰苦探寻和挖掘,而是产生于诗文或作者的主观。
由此,景点脱离了物象,成为“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
而且,当它与“传统风格、民族特色”等概念结合为一体时,就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标签。
4 问题与讨论园林界对景点设置的观念认可,令人深思。
问题是复杂的,可引发的讨论也是多元的。
其一,过度重视文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过于强调“诗情画意”。
需要承认,我们的先辈的确是重诗画的,尤其是园林的建造者和主要欣赏者——士大夫阶层,但是,当代的园林设计师是否还具备如此的教育背景和修养,且有能力再现古典的诗画情趣呢?普通民众是否在游园中只是通过背诵唐诗宋词来获得审美愉悦呢?应该承认,现代许多年轻的设计师在古典文化方面的修养是严重不足的。
例如在北京护城河内侧绿化带设计方案中,有一个景点叫做“杨柳东岸”,据说源于柳永的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殊不知站在东岸向西看,是看不到残月的。
又如广州大学城星海音乐学院校园设计中,有一景“知鱼池”,据作者的解说文本,是取“知鱼”是“知遇”的谐音,谬误何其大也!打开一本我国自编的园林设计教科书,绝大部分内容是构图法则、造景手法、意境题词之类[12],而在国外教科书中占据主要内容的景观产生过程(自然和社会)、景观感受心理、人类行为规律、地理和技术影响等等,几乎完全阙如。
长此以往,对我国园林教育影响的后果是可以预知的。
其二,意境是景点设置的主要目标,可它总是被当代设计师的词语所构筑。
如前所述,设计师们总是在设计之前关心意境问题,而且基本都是通过诗文来寻找。
但是,《园冶》中却没有这样的词语,开篇《兴造论》即是:“……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13]”所以,意境本是文学语言,用文学谈论园林,最终还是体验文学的情趣而非园林。
其三,如果只是借用文学、绘画和雕塑来充实园林景观,那么,是否需要承认它们只是与园林有横向联系的艺术门类?实际上,很多学者都认为即使它们在园林中能够锦上添花,但其与园林还是有区别的,正如建筑与室内家具、摆设的区别一样。
所以,需要追问园林的基本问题,即它因何而存在?园林是空间艺术,它作为一个容器,承载了多种物质设施和精神元素。
但设计师是否能够意识到它们并非园林的核心,或者说,每种艺术(学科)门类总有自己的界限,比如散文、诗歌更适于表达个人瞬时的游园感悟,而非设计师预先设定的不变的景题。
这对于我们重新评价中国古代园林在清朝中后期的成就以及指导中国当代园林的发展方向,无疑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其四,如果景点设置是设计师的基本技法,那么问题会更加棘手。
为什么我们必须用景点来控制空间,从最初的小至1hm2的园中园,到现在的大至1 135hm2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虽然,350余hm2的圆明三园中的建筑群以及能成景的个体建筑物有一百多处,但是,它在150多年来,经过多次扩建,所谓的“四十景”也是后来题署的,它们不是造园者最原初的手段。
应该思考尺度的变化是否导致工作方法的差异。
小比例尺只是设计,大比例尺只能是规划。
如果我们承认规划与设计的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区别,那么,土地区划固然存在,但是景点的设置并非必然。
在规划层面,如何合理利用土地和相关资源、能源,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是主要问题,而非审美层面的营造。
即使在设计层面,设计师关心的首要问题也不应是审美、教育、文化等,而是在合理使用场地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体验要求。
5 结语景点的概念实际上是在中国当代园林中形成和被发展的。
如果想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应该对新中国的园林发展史作全面深入的研究,尤其要关心园林观念的生成和演变。
否则,我们在迷失中,是无法对一些被扭曲的现象进行辨析和批判的。
当专家评委、设计师和公众都以某种集体无意识的观念来评判、设计和欣赏园林时,我们就失去了寻找正确的园林设计方向的可能性。
笔者对景点营造的考察,是试图对现在园林界的一些主流观念提出质疑,也是抛砖引玉,希望引发更多对园林设计思想的讨论,共同促进中国当代园林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 张婷.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征集评选过程[J].中国园林,2004, 20 (2):29.[2] 易道公司,等.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区景观设计方案简介[J].中国园林,2004, 20 (2):1-28.[3]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 李敏.中国现代公园——发展与评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5] 周维权.人间天上诸景备移天缩地在君怀——圆明园的兴建及其造园艺术新探[A].宗白华,等.中国园林艺术概观[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6] 刘少宗.中国优秀园林设计集(一)(第二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7] 马松.深化门票价格改革健全价格协调体制[J].中国园林,1994, 10 (3):16-18.[8] 中国园区[J].中国园林,2000, 16 (增刊——世博园大观):22-107.[9] 赵春林.园林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0] 李征.园林设计[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1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2]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13]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