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三一轮复习:2.4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2
(财务知识)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最全版

(财务知识)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俩汉时期的社会经济教学目标壹、知识和能力目标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了解:俩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犁壁、耧车等农具的改进;牛耕的广泛推广;水利事业的发展;稻、麦种植的推广;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农学研究的成果;让学生认识到俩汉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了解:纺织、冶铸、制漆、煮盐和造船等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让学生认识到俩汉是我国手工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许多新成就,在当时的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
3.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俩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认识到国家统壹、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政策及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杰出人物的发明创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过程和方法1.让学生收集资料,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对某些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加深其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同他人合作交流,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壹些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犁壁、接车等农具的演示,让学生理解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2.让学生欣赏素纱禅衣、铜奔马、金缕玉衣等手工业品,给学生美的享受,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历史。
3.让学生通过俩汉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的分析,认识到社会稳定利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是社会稳定的保障,经济发展是决定壹切的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农业、手工业的成就。
难点:农具的改进和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方案壹用Authorware5.1制作多媒体课件。
主界面设俩个分支,壹个分支是图片文献资料(包括耧车、二牛抬杠式牛耕图、犁壁、水排模型图、素纱掉衣、长信宫灯、博山炉、《汉代关中水利工程示意图》《盐铁论》《平准书》等节选)。
【高中历史】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PPT课件2

西
汉
的
耧
车
西汉时的赵过首先创制的。 这个耧车模型是一个三脚耧, 工作原理是种子装在耧斗中, 通过空中的耧脚将种子撒播 到田地中;使用它可以同时 播种三行;可同时完成三道 工序(开沟、下种、覆土); 可播种大麦、小麦、大豆、 高粱等;它大大地加快了 播种的速度,提高了播种 质量。
素纱禅衣 这是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 出土的素纱禅衣;它是由精制的罗纹绢 制成,因其没有颜色,因此而得名“素纱 禅衣”。 这件禅衣长128厘米,重约49克,折叠 后可以握在手中,可谓薄如蝉翼,轻如鸿 毛,由此可见,汉代纺织业已经达到了极 高的水平。
冶铁水排模型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水排。这是根据 《后汉书》和王祯《农书》中的有关记载复制而成的冶铁水排模型。 现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水排利用杠杆和水碓凸轮的机械原理,以水为动力,带动皮制排橐鼓 风冶铁;它节约了人力,也提高了冶铁质量。这种水排一直沿用到唐代。 它的使用要比欧洲早1000多年。
3、耕作技术: 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牛耕普遍使用_________ 4、农作物
水稻 、_______ 小麦 为主。 ①南、北方分别以_______ 桑麻 广泛种植。 ②______
问:左边所示的农具是什么? 它有何作用?
答:这是西汉的耧车, 它大大提高了播种速度。
: 问:上面所示的耕犁法叫什么? 它使于何时?此法较以前的耕作法 有何优点?
答: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和 日本的交往已很密切。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两汉社会经济发展史

两汉社会经济发展史一、西汉初期的经济恢复(汉初 - 文景时期)(一)背景1. 秦末汉初的战乱破坏- 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大量人口死亡、逃亡,农田荒芜,城市残破。
例如,许多大城市如咸阳等在战火中被焚毁,百姓流离失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社会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2.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必要性-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认识到只有让百姓休养生息,才能巩固统治。
当时国家贫困,财政匮乏,统治者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战争,所以休养生息成为恢复经济的必然选择。
(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及成效1. 措施- 轻徭薄赋- 汉初实行了较低的田赋税率,汉高祖时规定田赋为十五税一。
汉文帝时,曾多次下诏减免田赋,甚至有连续十二年全免田赋的情况。
汉景帝时,把田赋进一步减为三十税一,这一低税率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
- 奖励耕织- 政府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对努力耕织的农民给予奖励。
例如,对能提供较多粮食和布帛的农户,给予爵位或减免赋税等优惠。
- 释放奴婢- 汉初下令释放因饥饿而自卖为奴婢的人,让他们成为自由民,参加农业生产,增加了劳动力的数量。
- 提倡节俭- 汉文帝以身作则,在位期间生活节俭。
他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等没有什么增加,还多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节省了财政开支,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2. 成效- 经过汉初几代皇帝的努力,到文景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显著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粮食产量增加,百姓生活相对安定,“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
人口也有所增长,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西汉盛世的经济繁荣(汉武帝时期)(一)农业的发展1. 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汉武帝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加广泛。
铁犁铧的改进,使犁耕更加深入和高效。
例如,出现了新型的犁壁,它能将翻起的土块翻向一侧,便于耕种和除草,提高了耕作效率。
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

●备课资料一、具有地区特色的农田水利秦汉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分布以关中地区为中心,同时也扩展到了西北、西南等边远地区。
地势高亢,雨量较少,地面积水少,湖泊、陂池不多的黄河流域主要营建灌溉渠系。
如由黄河或黄河支流引水灌溉的有郑国渠、六辅渠、白渠、樊惠渠、成国渠、蒙茏渠、灵轵渠、漕渠、龙首渠。
它们的维修或营建,使“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江淮、江汉之间,湖泊、沼泽、天然陂池较多,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为天然陂池修堤作堰,开设闸门,修理水路;或拦蓄山间沟谷水,使之成为人工陂池,用来灌田。
西汉召信臣在河南南阳地区兴建数十处工程,其中最著名的“六门堨〞,又称六门陂,“溉穰〔邓县〕、新野、昆阳〔叶县〕三县五千余顷〞。
东南地区,古称泽国,陆地海拔很低,农田水利特点主要在于排除内潦积水,将下湿沮洳地改造成良田,工程措施主要治理陂塘,为天然湖泊筑堤,治理塘埔和兴建海塘等。
东汉马臻主持修筑的位于今浙江绍兴县境内的鉴湖水利工程,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灌溉工程之一。
农田水利建设在西北和新疆地区配合屯田也有较大规模的发展。
汉武帝时,“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考古发现,在今轮台、沙雅等地还留存有汉代的沟渠痕迹,当地人称之为“汉人渠〞。
中原地区的打井技术也于西汉时传入了新疆。
新疆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其技术是从西汉修建龙首渠时所采用的井渠经验转化而来,随同西汉政府在新疆施行屯田而带入的。
二、两汉时的两部农书秦始皇焚书时,“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被焚之列。
“种树之书〞,即农作之书。
《汉书·艺文志》说农书有九家,《神农》《野老》两书为“六国“时书,另有四种不知为何时之作,后来都失传了。
剩下的《董安国》十六篇、《蔡葵》一篇、《氾胜之》十八篇,刘向和班固都肯定为西汉人著作。
前两种也早已散失,只有《氾胜之书》流传到北宋初年。
现在仅靠《齐民要术》等几部书的引文,保存下一部分,共计有三千余字。
2.4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术的提高,还出现了双季稻和稻麦轮作、一
年两熟的种植方法。
一、农业的发展
• 耕作技术进步,提高粮食产量。
代田法
一、农业的发展
• 农业研究深入,出现农业专著。
二、手工业的成就 丝织水平很高,品种丰富齐全。 冶铸技术进步,铜铁均有发展。 漆器工艺高超,轻巧美观精致。 盐业地位重要,国家垄断经营。 造船行业发达,航海技术成熟。
淬火技术
水排
二、手工业的成就
• 漆器工艺高超,轻巧美观精致。
二、手工业的成就
• 盐业地位重要,国家垄断经营。 池盐
井盐
二、手工业的成就
• 造船行业发达,航海技术成熟。
布帆
橹
舵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城市商业的发展 民族之间的贸易 汉代的货币政策 繁华发达的城市
• • • •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一、农业的发展
• 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广泛推广。
二牛抬杠法
一牛挽犁法
一、农业的发展
• 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 地区特色明显
1.黄河流域:地势高,雨量少,湖泊、陂池不多 ——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 渠道有什么用处:灌溉农田,运粮 2.江淮江汉之间:湖泊、沼泽、天然陂池较多 ——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
• • • • •
• 丝织水平很高,品种丰富齐全。
1972年,在湖南长沙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 衣。收拢后能攥在一只手 里,重量只有49克。
《天工开物 · 提花机》 西汉时期提花机 进一步完善、定型。
二、手工业的成就
• 冶铸技术进步,铜铁均有发展。
挖煤图
汉代铜灯
二、手工业的成就
• 冶铸技术进步,铜铁均有发展。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
以下是第二章两汉时
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一)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2.统治者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如重农、兴修水利等,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农业的发展
1.农业发展的原因
(1)两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央政权得到巩固,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得以实施,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两汉的统治者均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这一政策既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又对商业的
发展起过阻碍作用,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十分深远。
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治国政策。
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作
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发于战国商鞅变法,在秦将这一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和大
力推行,在实践上到西汉武帝时被推向高峰,并成为后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
基本国策。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
1。
高三历史:2.4《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素材(旧人教版)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素材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的深远影响自从西汉统治者接受了重农抑商思想并付诸实施以后,此后两千多年,重农抑商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既定国策。
这一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消极作用也日益增加。
它不仅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农民的分化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而且极大地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的转化,也使微弱的手工业资本难以迅速地大量积累起来,因而严重地桎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封建社会陷于长期停滞的困境。
同时,重农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
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原因、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如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赵过赵过于汉武帝末任搜粟都尉。
汉X《政论》说:赵过“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
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按“三犁共一牛〞,即三脚耧。
《汉书·食货志》又记载:“过能为代田……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
〞当时,由他主持或设计,创造了三脚耧,还改进其他耕耘工具,同时提倡代田法,对当时农业生产都起了一定作用。
两汉时期的铁农具和牛耕秦汉时期已较广泛使用铁农具与牛耕,人们认识到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发展生产的重要环节。
《盐铁论·水旱》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那么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考古发现西汉铁农具的地区,黄河流域有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长江流域有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珠江流域有某某、某某、某某。
此外,还有某某、某某等边远地区。
主要铁农具因地而异。
总的说来,主要有犁铧、铲、镐、锹、锄、镰、耙、刀等。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高考历史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复习1.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高考历史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复习1预习设问1、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2、西汉刺史制度建立的时间、职权和东汉刺史职权的变化;3、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和汉武帝解决封国问题的两大措施及其结果;4、汉朝察举制的性质、作用和东汉前、后期察举制主要依据的变化;5、两汉编户齐民的概念、身份和负担。
自主预习特点:,有所。
①武帝分全国为13州,每州作为——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刺史级别不高。
但代表中央,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②东汉时期刺史权力增大,东汉末年,执掌州的军政大权。
汉初制与制并存。
王国:名义受,实与无异。
侯国:相当于县,享用,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
“”:分割王国属地,列侯归郡统辖。
“”:限制诸侯活动,不许招结宾客,不得参政。
目的:为适应的需要。
含义:即选举。
是由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主要选官途径。
主要方式:西汉:举,东汉:。
衰落: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门第族望成为主要依据,世家地主由此形成发展。
征召: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①含义: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
西汉人口最多时近六千万,东汉末年达五千。
六百多万。
②义务及负担:身份独立,依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和、。
田租较轻,但、及附加税、杂役很重重点知识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革新巩固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摘自《汉书诸侯王表第二》材料二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亟,祸小;不削近迟,祸大。
”摘自《史记吴王濞列传》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摘自《汉书主父偃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分析汉初分封王国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这一局面的出现使西汉的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相比有了怎样的变化?后来为何又要解决王国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导入语例示上节课我们开始了对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学习,首先了解的是当时的农业状况。
从农业发展的诸多表现中,我们感受到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导致农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而统治者的政策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农业是封建经济最基础的经济部门,农业生产的新发展必然会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他几个经济部门的发展情况。
[板书]二、手工业的辉煌成就[教师提问]两汉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大一统局面形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教师提问]汉朝统治者既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压制工商业,为何两汉的手工业、商业却能取得辉煌成就?”[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强调扶植与发展“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把手工业视为农业的副业,显示出自然经济的特征。
虽然如此,手工业与商业仍有它们的地位和作用。
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经济,并不绝对排斥商业和手工业。
穷奢极欲的统治阶级需要有商业与手工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产品。
各地区物品资源的差别,也需要彼此交换、互通有无。
由于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的狭小,各种农业器物的生产已非小农家庭之力所能奏效,“故工不出,则农用乖”;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这一系列的因素,使得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虽然倡导以农为本,工商为末,重农桑而抑工商,手工业和商业却始终在不断发展着,成为封建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以至出现了把从事手工业与商业作为致富必要手段的思想。
司马迁认为:“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两汉时期的手工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教师提问]两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回答]特点是规模大、分工细和工艺精等。
[板书]1.特点:规模大、分工细和工艺精[教师讲述]这些特点在手工业各部门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下面请大家看投影(或挂图)。
[投影显示或挂图]《西汉手工业分布图》[板书]2.表现[教师指图提问]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西汉时期手工业发展的哪些状况?[学生甲回答]一是手工业部门众多;二是南北方均有分布。
[学生乙回答]还有就是黄河中下游分布比较多,在各部门中以冶铁、煮盐业最发达。
……[教师讲述]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包括冶铁业、冶铜业在内的冶铸业的情况。
规模巨大、技术成熟是汉代冶铸业的主要特点,其中以冶铁业最为著名。
那么,为什么冶铁业的发展会如此迅速呢?[学生回答]这是因为两汉时期农业的迅速发展,如铁制农具的增多、牛耕的广泛推广和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日益增加了对铁制生产工具的需求,所以必然促使冶铁业发展起来。
[教师讲述]冶铁业是各项手工业的先导部门,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手工业部门。
冶铁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冶铁技术的提高。
当时冶铁的燃料开始使用煤,这大大提高了炉温,提高冶铁的质量。
还发明了淬火技术,使铁器更坚硬。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总结当地生产经验,发明了一种水力鼓风装置——水排。
“排”是古代冶金时鼓风的工具,水排利用河水冲力转动机械,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它的使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冶铁质量。
水排的发明,是东汉冶铁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之一,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由于冶铁技术的不断进步,铁制器的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
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期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铁钉、铁锅、铁刀、铁剪、铁灯等的大量出土,就是有力的证据。
我国已发现汉代冶铁遗址约20余处,其中宛和巩是当时著名的冶铁中心。
[教师过渡]两汉时期的冶铁技术令人称赞,而冶铜技术也令世人折服。
从西汉开始,原有的青铜兵器逐步被铁制兵器所取代,铜也就失去了在工具、兵器方面昔日独特的地位,但精美的铜制器皿的生产方面规模还很大,铜制器具的工艺水平相当高。
我们在初中时就学过的汉朝的铜奔马、长信宫灯,工艺之精,构思之巧,是世界罕见的。
[教师过渡]在了解了当时的冶铸业的盛况之后,再来看看我国古代的传统手工业——纺织业。
纺织业中主要包括哪些分类部门?[学生回答]有丝织业、麻织业、棉纺织业和毛纺织业等。
[教师讲述]丝织业、麻织业在两汉时期都有迅速地发展,而棉纺织和毛纺织也开始出现。
而正是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秦汉时期种植的经济作物主要是桑和麻,两汉时已遍及黄河中下游广大农村,并且逐步向南发展。
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树,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
桑树的广泛种植,促进丝织业的进步,使得丝织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奠定了我国丝绸大国的地位。
麻种植的推广,也促进麻纺织业的发展。
[教师提问]首先请同学们来概括一下这其中最突出的丝织业的发展情况。
[学生甲回答]水平高。
西汉陈宝光妻是当时民间最优秀的纺织家,她传授织法,织成多种美丽的花纹。
[学生乙回答]品种多。
能够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
[学生丙回答]数量多。
政府和民间都有经营。
当时西汉的长安、临淄等地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
而且大量的丝织品通过考古被发掘出来,如在丝绸之路沿线、长沙马王堆汉墓遗址等。
[教师讲述]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丝织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这些绚丽多彩的高级织物用织、绣、绘、印等技术作成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菱形等花纹,它说明西汉的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请大家看课本P39上有关素纱禅衣的插图,有如今日的尼龙纱,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其重量只有49克,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教师过渡]在丝织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麻织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棉纺织业和毛纺织业也初露端倪。
[教师讲述]例如新疆地区已经种植棉花,棉纺织业出现了;羊毛也成为了纺织原料,而麻织业与它们相比则要更为迅速。
汉代的布以麻、葛为代表。
麻布的质量很好,有些甚至可以和丝、罗、绮相仿。
产于越地的“葛布”,曾使“光武帝见而好之”,令会稽以此为贡。
不过细麻与丝绸价格昂贵,只有贵族享用,平民穿不起,因此在很长时期内,大麻粗衣一直成为我国广大人民,特别是劳动大众的主要衣着。
[教师提问]两汉时期手工业部门中取得很大进步的还有制漆业。
我国是世界上用漆最悠久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述到什么时候呢?[学生回答]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在河姆渡遗址曾经出土过红漆碗。
[教师讲述]当时在蜀郡(成都)和广汉等地都设有工官,监造皇室、贵族使用的精美漆器。
漆器的制作过程复杂,《盐铁论·散不足》形容说:“一杯捲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在贵州清镇出土的漆器耳杯上刻有素工、画工、雕工、清工、造工等字样,有力地说明了分工的细密。
漆器的种类很多,大多色彩鲜艳,构思巧妙。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180多件,不仅品种多样,而且造型美观,色泽光亮,是汉代漆器中的精品。
[教师提问]书上还提到哪些手工业部门呢?[学生回答]还有煮盐业和造船业。
[教师讲述]煮盐业与冶铁业、纺织业,堪称两汉时期的三大手工业,国家非常重视,汉武帝时曾经实行过盐铁专卖的制度。
汉代开发利用的盐有池盐、海盐、井盐等。
汉代的造船业也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种类多样、技术成熟上,造船业的发展为两汉对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教师过渡]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两汉时期的商业也出现了繁荣景象。
[板书]三、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教师提问]衡量商业发展水平的依据有哪些呢?[学生回答]有商品、市场、货币、城市的发展状况等。
[教师讲述]两汉时期,商道的畅通,“市”的设立,边境贸易的频繁,无一不体现出这种繁荣景象。
而当时货币和城市的发展就更能够说明问题了。
[教师讲述]汉承秦制,以黄金为上币,以铜钱为下币,并且把珠玉、古代的龟币、贝壳及银、锡等金属,都排除在法定货币之外,只能作为珍宝与器饰看待,汉武帝时铸造的五铢钱通行全国,至隋朝基本行用不变,历时有七百多年。
两汉的货币政策为我国封建社会货币制度的确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板书]1. 汉武帝铸五铢钱[教师讲述]随着两汉时期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在广阔的国内市场内,逐渐形成了一批工商业集中的都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长安与“五都”。
[板书]2.长安及“五都”的繁华[教师提问]长安是西汉的都城,也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市。
长安交通便利,是西北与巴蜀和内地贸易的枢纽,又是对西域通商的中心。
那“五都”是指哪几个城市呢?[学生回答]分别是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
[教师讲述]当时的商业活动主要在都市进行,这“五都”都是经济发达,土地肥沃,农副产品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
例如;洛阳居中原之中,水陆交通都很便利。
临淄是齐鲁中心,人口稠密。
邯郸是黄河以北最大的商业中心。
宛地冶铁业很发达,西通长安,东连江淮,是南北交通的要冲。
成都是丰饶的巴蜀地区的物产集散地。
而各地较小的都会更是不胜枚举了。
[课堂总结]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比较详细地了解了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盛况。
正是在国家统一的局面和各项政策的保障下,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汉代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并取得了多方面领先于世界的成就,这些都令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布置作业]1.两汉时期,棉纺织业已出现在我国今天的A.广东地区B.长江流域C.黄河流域D.新疆地区答案:D2.两汉有名的冶铁中心是①宛②广汉③巩④蜀都A.①②③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3.下列各项,最能代表东汉冶铁技术进步的是A.煤成为冶铁燃料B.水力鼓风冶铁C.低温炼钢的技术D.发明淬火技术答案:B4.两汉时期出现一批相当繁华的名都大邑。
其中,既是丝织业中心,又是五大名都之一的是A.临淄B.洛阳C.成都D.邯郸答案:A5.汉代货币的主币是A.黄金和白银B.黄金和铜钱C.白银和铜钱D.铜钱和铁钱答案:B●板书设计二、手工业的辉煌成就1.特点:规模大、分工细和工艺精2.表现:纺织业、冶铸业、制漆业、煮盐业、造船业三、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汉武帝铸五铢钱2.长安及“五都”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