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3单元 第1章 第1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合集下载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课件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课件
第九页,共十三页。
1、“日出江花红(huāhóng)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中江水泛起
绿色是因为哪类植物在水中大量繁殖的结果( )A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2、下列(xiàliè)藻类植物中,属于单细胞的是(D ) A、紫菜 B、海带 C、水绵 D、衣藻
3、苔藓植物有了分化(fēnhuà)的器官是(C )
第六页,共十三页。
四、蕨类植物(juélèi zhíwù) 1、生活(shēnghuó) 环境 多数(duōshù)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2、蕨类植物的共同特征
(1)形态结构: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 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2)营养方式:蕨类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 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
2、藻类植物(zǎolèizhíwù)的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有不少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生物。
3、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参考图3-3回答。
2、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
(1)形态结构: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的。结构都比较简单,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
单,称为假根(只起固定植物体作用)。
(2)营养方式:苔藓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 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
(3)繁殖方式:用孢子(生殖细胞)进行繁殖。
3、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许多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 两面侵入细胞,从而威胁它的生存。人们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点, 把它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叶脉;它们具有非常简单的假根。苔藓植物能在陆地上生活,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生活环境:阴湿陆地
苔藓植物结构特征:出现茎和叶,根为假根
与人类的关系:监测空气污染程度
蕨类植物生 结活 构环 特境 征: :阴 出湿 现陆 根地 、茎、叶分化,体内出现了输导组织
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药用、绿肥、饲料
1.观察衣藻、水绵、海带等藻类植物时,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D )
A.都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1)苔藓植物比藻类植物高等,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高等。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体现在: 生活环境:水生→陆生;形态结构:简单→复杂;进化地位:低等→高等。 (3)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含叶绿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依靠孢子 繁殖后代,统称孢子植物。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不是生殖器官。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来总结一下吧。
生活环境:大多在水中生活
藻类植物结构特征:无根、茎、叶的分化
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药用、鱼类的饵料等
四、蕨类植物 1.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 阴湿 的陆地上。 2.结构特征:有 根、茎、叶 的分化。出现了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 输导组织 。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探究案例:从绿色植物中获取灵感,创作了大量隽永的诗句。白居易的《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贾岛的《雪晴晚望》“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这些久远 的文字中描述了不美景是由于哪类植物大量繁殖的结 果?这些植物在生物圈中有哪些主要作用?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32021/9/32021/9/32021/9/39/3/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3日星期五2021/9/32021/9/32021/9/3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32021/9/32021/9/39/3/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32021/9/3September 3,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32021/9/32021/9/32021/9/3

生物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3单元 第1章 第1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生物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3单元 第1章 第1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返回目录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一、选择题
10.下列属于藻类的一组是( D )
A.紫菜、墙藓 B.地钱、贯众 C.满江红、水绵 D.海带、紫菜
返回目录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1.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D )
A.藻类植物过渡繁殖在淡水环境中造成“水华”现象 B.海带可以食用 C.有些藻类植物可以净化污水 D.以上都对
结构 没有_根__、_茎__、的分化,但没有输导组
特征 _叶___的分化
__叶____的分化,
织;根非常简单,称为
有输导组织
__假__根____
返回目录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繁殖 孢子生殖等多 孢子生殖等多种方
方式 种方式

__孢__子__生__殖____
为生物圈提供 对__二__氧__化__硫____等
有少数生活在陆地上潮湿的地方。
返回目录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3)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与你平时见到的陆生植物的不同之处
是:结构比较__简__单____,没有__根__、__茎__、__叶____的分化。
(4)请你总结出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生活的关
系__食__用__、__药__用__、__制__造__氧__气____(至少答出两条)。
返回目录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7.在潮湿的树林里发现一株植物,有根、茎、叶,叶背面有
小隆起,这一植物属于( A )
A.蕨类植物 B.藻类植物 C.种子植物 D.物
8.形成燃烧用的煤主要是古代的( A )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章第1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参考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章第1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参考教案人教版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过程与方法:1、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2、通过观察各种植物,培养学生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说出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二、教学重点:“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比较以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课时分配 2课时第二课时六、教学过程预学:1、蕨类植物:(1)生活环境:多数生活在的环境中。

(2)形态特征:植株只有根、茎、叶,有组织,不开花,没有果实和种子,靠繁殖后代。

2、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A.植株矮小,没有真正的根、茎、叶B.体内无输导组织c.不能开花、结果,靠孢子繁殖3、绿色植物的繁殖方式各不相同,有的能利用孢子繁殖,有的利用种子进行繁殖。

下列植物类群中,利用种子进行繁殖的是(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裸子植物4、相对于藻类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能够长得高大的原因是()A.有根对植物进行固定B.叶片很大,能够进行光合作用C.能够产生孢子,繁殖新个体D.根、茎、叶内都有输导组织探究及精导三、蕨类植物师:引导学生观察蕨类植物实物,通过和苔藓植物的对比得出蕨类和苔藓生活环境有相似之处,都生活在潮湿环境中,但是蕨类植物比苔藓类植株高大得多。

生:观察标本、挂图或书上的彩图或投影片。

小组讨论蕨类植物的特点及作用,并表述、交流。

小组将讨论结果归纳,并在全班交流。

师:指导观察,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分析比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得出结论。

及时予以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生:为什么它们的生活环境相似,但是形态结构却差别这么大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本单元概述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重点介绍了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是如何度过的,包括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

第三部分(即第三、第四、第五章)分别介绍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几大主要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作为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为各种生物构建身体和进行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四部分(即第六章)介绍了我国植被的主要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保护植被。

关于绿色植物(重点是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内容的安排,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第一,第一章中关于各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教材大都进行了宏观的描述,从个体开始到器官为止,不深究器官的内部结构。

第二,被子植物各器官的结构是分散在各章中讲述的。

关于种子的结构,安排在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中。

关于根尖和芽的结构,安排在第二章第二节“植株的生长”中。

关于花和果实的结构,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开花和结果”中。

关于茎和叶的结构,安排在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中。

第三,被子植物的结构和生理的内容是结合起来讲述的,比如结合植株的生长讲述根尖和芽的结构、结合蒸腾作用讲述叶片结构等。

先从生理角度提出,,再从结构角度作出解释,以体现结构的功能相适应观点,同时也体现问题驱动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第四,本单元的第三、第四、第五章,虽然从章标题上看是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内容,但核心内容仍是相关的结构和生理知识,如茎的结构、叶片的结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在教材中占的分量是很重的,这一点需要在教学中恰当把握。

本单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探究活动丰富多样,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梯度。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形态结构:无根茎叶的分化(利用全身吸收营养)作用:释放氧气;为鱼类提供饲料;食用;工业和医药用常见种类:海水:紫菜裙带菜海带鹿角菜石花菜马尾藻淡水:水绵(多细胞)衣藻(单细胞)苔藓:生活环境:阴湿的环境中形态结构: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假根作用:作为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常见种类:墙藓蕨类:阴湿的环境中形态结构:较高大,有根茎叶的的分化作用:食用;药用;作绿肥和饲料;煤的形成常见种类:里白;铁线蕨;鳞毛蕨;肾蕨孢子:一种有繁殖作用或休眠作用的细胞第二节种子植物胚:新植物的幼体,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胚轴:发育成连接根茎和叶的部分胚芽:发育成茎叶胚根:发育成根子叶:储藏营养种皮: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精品文档裸子植物:种子是裸露着的植物苏铁:活化石铁树银杏:活化石白果红豆杉:大熊猫水杉:活化石圆柏侧柏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椰子毛白杨桃水稻: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葡萄菊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种子萌发的外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充足的营养物质渡过休眠期种子萌发的过程:当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

同时子叶和胚乳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

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种子的总数x100%第二节植株的生长根尖的结构:根冠:保护作用,位于顶端,细胞较大,排列不够整齐分生区:分裂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细胞壁薄,细胞质浓,细胞排列紧密伸长区:生长伸长细胞生长迅速,体积大成熟区:内外层细胞形态差异大,外侧细胞突出形成根毛,根毛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成熟区的导管可以运输水分。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由幼嫩的茎、叶和芽组成的。

生长点→顶芽叶原基→幼叶→叶芽原基→侧芽芽轴→茎芽按照着生位置分为顶芽和侧芽植株生长需要量最多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无机盐作用缺乏时的表现含氮无机盐促进细胞分裂生长,使枝叶长得茂盛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严重时叶脉呈淡棕色。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肥料
蕨类的用途
药用
三、蕨类植物
煤的形成
孢 子 囊 群
这种生殖方式称孢子 生殖。 所以我们称三者为孢 子植物。
藻类植物 生活环境 形 态 特 征 有无根茎叶 分化 有无输导组 织 代表植物 经济意义
大部分生活 在水中
苔藓植物
大多在潮湿 的陆地
蕨类植物
森林、山 野的潮湿 环境中
根茎叶分化

有茎和叶, 具假根 无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植物的分类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
(一)生活环境: 大都生活在水 中,少数生活在陆 地上的阴湿处。
一、藻类植物
(二)形态特征
1 2
单细胞或多细胞。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一、藻类植物
(三)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都不形成 的器官是( B ) A根 B种子 C叶 D茎 4、地球上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是 ( A) A藻类植物 B种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苔藓植物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苔藓植物主要 特征的是( C ) A利用孢子进行繁殖 B一般具有茎和叶,但没有输导组织 C有根、叶、茎的分化,里面有输导 组织 D受精作用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潮 湿的地方
二、苔藓植物
观察与思考
1、苔藓和藻类植物的生活 环境有什么不同? 2、苔藓由什么结构组成?
二、苔藓植物
(一)生活环境:
大多生活在潮湿 的陆地环境中。
① ② ③
叶 茎 假根
(二)形态特征
1 2
一般具有茎和叶,茎和叶中无输导组织 。
根非常简单,称假根,只起固着作用。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1.生活于阴暗潮湿环境中,如肾蕨、 蕨、卷柏、铁线蕨、满江红、桫椤、 贯众等。 2.植株体大,有根、茎、叶的分化, 且具输导组织;但茎多藏于地下, 地上部分为叶片和叶柄。 3.可产生孢子繁殖后代。
卷柏
铁线蕨
萍(四叶草、田字草)
肾蕨
贯众
清热解毒、止血驱虫。
满江红
镰羽贯众
胎生狗脊
鸟巢蕨
d.古代的蕨类植物形成煤层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对比
植物 类型 生活环境 藻类 植物
多数水生
形态结构 特点
没有根、 茎、叶
与人类的关系
食用、药用
相同点
苔藓 植物
生活在阴 湿的地面 或背阴处
一般具有叶 和茎。植株 矮小,叶只 有一层细胞
植株较高大, 具有根、茎、 叶体内有输导 组织
食用、药用、 都没有 监测空气污染的程 花、果实、 种子,生殖 度的指标植物 方式都是靠
石莼
裙带菜
鹿角菜
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给鱼类提供了 食物和氧,而 且是大气中氧 的重要来源 (占95%)。 有些可供人类 食用,和供药 用。
学以致用
如果养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 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这些绿膜 可能是什么?这是什么原因?
长时间不换水,鱼的排泄物和粪 便会使鱼缸中养料增加,藻类植 物得以大量繁殖,因此水会变成 绿色。
地钱
地钱
石头上的苔藓
苔藓植物的 叶只有一层细 胞,有毒气体 可背腹入侵。 因此可作为监 测空气污染程 度的指示植物。
苔藓植物的其它作用
1、加速岩石风化、促进 土壤形成,是大自然的拓 荒者; 2、促使沼泽的陆地化; 3、保持水土,防止水土 流失。
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一章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环境
能力目标:2、举例说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3、认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重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难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引言:
教师先用CAI课件展示一组多种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海带、紫菜、葫芦藓、墙藓、铁线蕨、肾蕨、油松、侧柏、小麦、樱花及其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认识图片中有哪些植物?比较它们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小组对提出的问题讨论后,达成共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各异。

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因势利导:“根据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将它们分为四个主要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正是这些绿色植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植物界,也正是它们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

你愿意成为它们的好朋友吗?那就让我们走近它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吧。


【新授过程】
第一部分探究藻类植物
先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中的优美诗句,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诗句中的景象,再请课前采集过水绵、海带等藻类植物的学生介绍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最后课件展示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片段,加深学生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感性认识。

“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总结:生活在水中(海水、淡水中)。

教师加以补充: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陆地的阴湿处。

此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也调
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关于藻类植物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将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归类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大多数的藻类植物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藻类植物的形态与其他的陆生植物有什么区别吗?“藻类植物在生
物圈中起什么作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等等,此环节既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的空间,又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的形态特点等问题的欲望。

紧接着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衣藻的模型、水绵的临时装片,并将学生课前采集的新鲜的海带、紫菜等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寻找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进一步启发:“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通过观察、讨论,学生们概括出: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特点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

教师通过媒体展示资料“藻类植物比陆地上的植物分布范围大、数量多;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95%……”,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关系的兴趣。

教师提供有关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及与人类关系的部分图片,为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创设了情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关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你还知道哪些?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对藻类植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

“绿色植物的植物体一定是绿色的吗?为什么?”“赤潮现象常引起鱼体大量死亡,为什么?等问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课题布置下去,旨在初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第二部分探究苔藓植物
“根据平日的观察,谈谈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适时以课件同时展示部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肯定、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学生对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教师用媒体展示资料“苔藓植物分布极广,它们广泛分布在森林、沼泽和其他阴湿的地方,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大片地生长……”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为学生更好地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作了铺垫。

接着,教师为每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提供新鲜的盆栽葫芦藓及其他实验用具,“从形态上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区别吗?有哪些主要区别呢?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以此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探究苔藓植物形态结构的兴趣。

教师以媒体出示探究提示:“葫芦藓的形态和颜色是怎样的?植株的高度是多少?如何测量?葫芦藓的茎、叶、假根有何特点?葫芦藓的形态结构特点是如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除此之外,你还想探究些什么?请自行设计。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探究材料、用具进行充分的观察、讨论、动手实验,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答案。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及时提出观察中应注意的问题,如测量时如果发现有葫芦藓结构并有长柄的植株,不要把这种结构及长柄测量在内;注意茎的质地、茎有无筋络(输导组织)叶的厚薄和大小、有无叶脉;观察假根的形态等。

各组同学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记录,并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大家相互补充,最终认识到: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

但茎细弱;叶绿色、小而薄、无叶脉,推断茎和叶里都没有输导组织;假根纤细,结构简单(教师补充假根只起固着作用),故要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以上特点决定了苔藓植物吸水和保水能力都不强,植株也矮小(约1~3厘米),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们人人动手参与观察、实验、探究,并分工合作,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CAI课件展示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生态图片,“在什么样的地方能够见到画面中的景象?成片生长的苔藓植物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如果在这样的地区修建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几年以后,这里的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还会有吗?为什么?”通过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讨论,既进一步了解了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如:蓄积水分、保持水土、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等),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保护绿色植物、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部分探究蕨类植物
CAI课件同时展示部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图片。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讨论后达成共识: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相似之处,都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但蕨类植物的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的多。

紧接着学生会质疑:“为什么两类植物生活环境相似而形态差别很大呢?藏类植物在结构上又有什么特点呢?”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也激发了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教师为每个实验小组提供盆栽的铁线蕨及其他实验用具,先让每个小组制定出探究计划并实施,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予以适当的启发、指导:“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茎长在哪?地下部分有什么特点?取一片小叶,对光看一下叶的厚薄怎样?有无叶脉?用手折一折它的地下茎和叶柄,有无柔韧的感觉?分析一下是否有输导组织?”经过一系列的观察探究活动及学生们的讨论交流,学生们自己得出结论: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叶,茎长在地下,茎和叶中都有输导组织。

对于学生难以观察和理解的问题,教师予以适当的补充拓宽:蕨类植物的根里也有输导组织,具有吸收的功能:另外,蕨类植物的根、茎、叶中还有机械组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适时点拨、指导,使学生在明确了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的基础上理解了植株比苔鲜植物高大的原因,同时也使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教师将带有孢子囊群的蕨类植物的标本分发给学生,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通过观察,使学生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是不结种子而靠孢子繁殖的植物”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为下节讲“种子植物”打下基础。

CAI课件展示有关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展示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蕨类植物有什么经济意义呢?现在的藏类植物还能形成大片的森林吗?”学生经观察、讨论后发表看法,并将课前查阅、搜集的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

提高了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推理、资料分析、表达交流的能力。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
播放有关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通过观看、回顾,使学生对这三类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生活环境以及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第五部分达标检测
请设计一种比较方式,比较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异同。

你是否能从中领略到植物进化所遵循的规律呢?将你的设计及想法与同学交流。

第六部分课外活动
通过查阅、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关注青岛地区这三大植物类群的生存状况,强化与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增进环保意识,并尝试向有关部门提出环保建议,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