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愁恨词”的意象图式分析
李煜后期词的常用意象及其悲情意蕴浅论

李煜后期词的常用意象及其悲情意蕴浅论作者:严晴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10期内容摘要:李煜是位悲剧性的君王,其后期词多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让人读来黯然神伤。
其词常用月、楼、流水、落花等意象,眼界开阔,意蕴深厚,包涵了他人生后期诉不尽的凄楚、悔恨、屈辱和痛苦,充满浓厚的悲情色彩。
关键词:李煜词意象意蕴悲情南唐后主李煜是位悲剧性的君王,其后半生沉浸于国破家亡的剧痛之中,其词通过多种意象的选择和营造,意境深远,“感慨遂深”[1],传达出血泪至情,极富艺术感染力。
王国维评价李煜:“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2],葆有一颗赤子之心是李煜大过于人处。
由于自幼生长于深宫,周围多为女性,女性的单纯和深宫生活的单一影响着李煜的思想性格,当他作为君王要面对纷繁复杂的政治局面和周围诸国威胁凌逼时,就进退无据,柔弱无方,导致国灭家破。
但他的这种单一和淳厚的内质以及对文学艺术的精通,使他的才能在另一片天地发挥出来,成就一番文学伟业,堪称词帝而无愧色。
李煜后期词常用意象有月、楼、流水、落花等,这些意象意蕴深厚,包涵了他人生后期诉不尽的凄楚、悔恨、屈辱和痛苦,充满浓厚的悲情色彩。
一.夜深人不寐,唯觉秋月寒以月寄情,早在《诗经》中就已出现,那见月怀人(《陈风·月出》)、对月倾诉(《邶风·日月》)的方式,经过乐府诗、古诗十九首以及唐诗的传承、精炼和弘扬,奠定了中国文学表情达意的一种传统模式。
李煜的词继往开来,倾情于“月”意象的运用,不过前期词中的“月”多蕴含风花雪月、花好月圆之意,寄寓其酣歌狂舞的生活和浪漫情事。
后期词中的“月”意象则多有伤感惆怅、凄凉悲苦、孤独寂寞、思念故国的况味。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的上片烘托出抒情主人公幽居汴京小楼的孤独寂寞而又倍感屈辱的滋味:“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独自伤心上西楼,抬望眼,残月如钩,犹似诉说着人事的缺憾;再看庭院,重门深锁,冷月的清光自照梧桐的疏影,清冷之至。
李煜诗词的意象与情感的研究

李煜诗词的意象与情感的研究摘要: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不通政治但却有非凡的艺术才华,尤以词成就最高,他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历代读者对李煜词情有独钟。
他善于通过对比的手法,描写鲜明的意象,挥洒一腔真情,正是一种真实而深重的忧愁让煜词在李煜黑暗的人生经历中成为永恒的灿烂。
关键字:李煜意象情感愁情引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人间词话》)历史如滚滚长河奔涌而过,不知有多少历代君王湮灭于历史之中,什么荣华富贵,丰功伟略往往留不下一丝痕迹。
或许,对历史来说,少一两位平庸的君王不会影响多大,但对人类的文明来说,少了南唐后主这一平庸甚至政治低能的皇帝却是莫大的损失。
李煜以帝王的身份留名史册,却以那几首短短的诗词而名垂千古,这或许是历史对李煜开的玩笑,生在帝王之家,却身处黑暗的社会,从小为了生存,也顺应了兴趣励志做个隐士,但最终还是不能如他所愿,贪图诗词歌舞享乐,登上了岌岌可危的地王宝座,但除了用词记叙心中的刺痛,便只能眼睁睁的见证国破家亡。
于是他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词中, 并使内在的真情实感与外界实物实景具体地完美融合, 创作出了鲜明的形象和美好的意象, 从而使其词拥有了长传不衰的艺术魅力。
帕尔莫认为“意象是人们的心理表征, 源自人们运用外部感觉器官对类似物的知觉体验; 而语言则是以意象为把玩的有声符号, 意象是我们的心灵之眼所看到的东西, 是基于多种感觉器官的经验集合。
人们可以将语言和意象相结合, 以增进社会文化的适应性, 加大文化的社会容量。
意象是抽象的, 部分的, 变化不定的, 我们主要通过心理意象进行相互交流。
由于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件事物的体验不同, 对这同一件事物的认知过程也不尽相同, 所以人们在这基础上的意象也不尽相同。
”李煜词的意象丰富而鲜明,然而再普通的事物在词中都会或引发,或承载一段作者特有的思想情感。
最新李煜《虞美人》赏析ppt课件

资产
资本
23
高财务安全度企业:(3)
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多。
流动资产
负债
固定资产
资本
24
高财务安全度企业:(4)
流动资产是流动负债1.5倍左右
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
固定负债
固定资产
资本
25
企业偿债财源
• 负债指企业在营业周期内经常发生 的债务,如应收帐款、应付票据、 预收货款以及扩大经营规模和进行 设备投资从外部调剂而来的资金 (如贷款或发行债券等)。
李煜《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 夜又东风,故国不堪
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前颜改。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简介 朗读欣赏 鉴赏练习
全词总览 分析鉴赏 拓展阅读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
继其父位为南唐主,世称李后主。 在 位 15 年 , 纵 情 享 乐 , 政 事 不 修 。 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出降,被封 为违命侯,后被毒死。李煜能诗文、 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前 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 格柔靡。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 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 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 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 艳主的窠臼。
40
固定比率(续)
—长期支付能力分析
4. 原则上,企业要有一部分自有资本被当 5. 成流动资产使用。
41
长期固定适合率(固定比率的辅助比率)
—长期支付能力分析
• 有一些行业企业,如电力/煤气和铁路等, 需要有巨额固定资本投资。这时要完全 依靠自有资本的筹措几乎不可能。
• 这时,企业必须借助于长期贷款或发行 公司债券等长期负债。因而在这些行业 中固定比率就会超过1:1。但只要负债的 偿还期限足够长,就不会有经营危险。
论李煜李清照词相似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

论李煜李清照词相似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一、概述李煜和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位重要词人,他们的词作为南北宋时期的代表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而且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相似的审美特征。
本文将从李煜和李清照词作品中共同的审美特征入手,探讨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和文化内涵。
二、审美特征1. 浪漫主义情感李煜和李清照的词作品都饱含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感,他们对爱情的描绘充满了柔情和细腻的感受,对自然的赞美也充满了热烈的激情。
李煜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蓬鬓成泪倚红楼”,表现了诗人沉郁的情感和对离别的痛苦。
而李清照的《如梦令》也以“常恨人如梦,几经千种相思”表现了对爱情的憧憬和绵长的思念。
2. 对美的向往李煜和李清照的词作品中,都展现了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赞美人物容颜,表现了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绿鬓红颜”、“秋月春风”等词句,都展现了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3. 悲欢离合在词作品中,李煜和李清照都描绘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境遇,包括悲欢离合、人生百态等。
他们深刻揭示了人生的苦难和悲欢交织的情感,表现出了对人生真实性的认知和表达。
李煜的《浪淘沙》中“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今日凝残旧日无,万言洒泪禁多唱”,表现了诗人对流逝时光和人生悲欢的感慨。
三、成因1. 文化背景李煜和李清照同时处于我国古代文化辉煌时期,南宋和北宋的文学艺术达到了巅峰。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李煜和李清照受到了各种文学艺术的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感和表现方式。
2. 个人经历李煜和李清照的个人经历也影响着他们的词作品。
李煜经历了政治风波和困苦的生活,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和美好的向往更加深刻。
而李清照则因家族的衰落和政治动荡而经历了命运的变迁,这些经历也使她的词作品充满了悲欢离合的情感。
3. 创作环境李煜和李清照的创作环境也对他们的词作品产生了影响。
南宋时期的社会风气开放,文人雅士辈出,这为李煜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
试论李煜的愁情词

作者简介:张文艳(1994一 ),女,陕西省西安人,汉族,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在读硕士,文艺学专业,研究方向:古 代文论。导师:张保宁教授。
•48 •
样 ,朦朦胧胧、混 混 沌 沌 ,过 往 不 可 追 ,眼前的种种都不 可 凭 ,有一种空无依傍之感。“子规啼月小楼西”,子 规 、 残 月 、小 楼 ,这三个意象连用,描绘了一幅词人独自站在 阁楼上,听着子规的啼叫,望 着 残 月 升 起 又 落 下 的 地 方 苦苦哀伤的景象。他 望 的 是 什 么 呢 ?是昔 日 繁 花 之 景 还 是 家 国 破 败 的 惨 状 ?下 阙 一 连 串 的 物 象 描 写 引 出 “回 首恨依依”这个主题。他 “恨 ”的是什么呢?恨繁花落尽 春不在、恨 眼 前 之 物 不 可 凭 、恨 过 往 之 事 不 可 追 。本来 是闲散帝王,却 要 沦 为 耻 辱 的 阶 下 囚 ,看着家国满目疮 痍 ,明知不可挽回却在子规的哀鸣中伤感、惆 怅 ,只留下 “依 依 ”的 怅 恨 在 历 史 的 长 河 中 飘 荡 。这 首 词 是 借 景 抒 情 、李煜将自己的国难之愁借景物抒发出来。
论李煜的愁恨词

第27卷第3期丽水学院学报2005年6月Vol.27 No.3JOURNAL OF L ISHUI UNIVERSIT Y J un.2005 论李煜的愁恨词Ξ杨建飞(丽水学院中文系,浙江丽水 323000) 摘要:南唐后主李煜,在他流传下来的30多首词中,多数为言愁写恨之作。
这些词真实地表现了作为特定人物李煜心灵活动的历史,真率地表达了一个经历沧桑巨变、沦为囚徒的帝王的悲哀和悔恨。
在这些词中,李煜的愁情恨绪时而变作春江流水,时而又化为大地春草。
这些丰富、真实而又生动的形象,表现了李煜具有将抽象的愁恨形之于具体的形象的非凡才能。
在汴梁,李煜只能在睡梦中重新回到以往如梦的生活中去。
所以,他亡国入宋后的词,几乎每一首都写了梦。
关键词:李煜;词;愁恨;具象;梦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49(2005)03-0026-04 Li Yu’s Ci about Sorrow and H atredYang Jianfei(Depart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Lishui Unversity,Lishui Zhejiang323000,China)Abstract:Most of Li Yu’30ci are about the sorrow and hatred.These ci truly expressed Li Yu’s history of his soul activity and expounded his sorrow and regret for his bitter experience from the emperor to a prisoner. In these ci,Li Yu’s feelings are changeable,sometimes like water rushing in the river,sometimes like the grass rolling in the grassland.These rich,true and vivid images manifested Li Yu’s ability combining the ab2 stract feelings into the concrete imagery.In B ianliang,the capital of Song Dynasty,he returned to his luxu2 rious life only in the dream,so that each of his ci created after the collapse of his Dynasty is about the dream. K ey w ords:Li Yu;ci;sorrow and hatred;concrete imagery;olream 南唐后主李煜,在他流传下来的30多首词中,多数为抒发愁恨之情。
最新-李煜与李清照愁情词的比较 精品

李煜与李清照愁情词的比较李煜和李清照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方面,抒发郁积心中的忧怨烦闷,表达了世人难表之情。
于是,他们笔下的愁情呈现出诸多形态。
首先,两人前期作品多都抒发了离别伤愁,往往借助于伤春悲秋来表现。
李煜前期,处于皇子国主的至尊地位,过着富贵奢靡的生活,但天教心愿与身违《浣溪沙》,后来,爱子早夭,娇妻西归,兄弟分离等一系列变故使他陷入深深的愁思。
他企图用靡靡之音来麻痹自己,但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根本就无法排解他内心淡淡的忧伤,如他的《清平乐》别来春半和《捣练子令》深院静。
前者,词人触景生情,落梅飘落词人身上,拂了一身还满,宛如心中挥之不去的离愁。
后者,借秋景抒愁情,深院的愁境,风、月的愁景,不眠的愁人,全词没有一字直写离怀,读来却愁情满纸。
李清照也是一样,她前期身为闺秀贵妇,生活优裕,夫妻情投意合,而后时光流逝、时序推移,夫妇暂别,使得她时常陷入孤独相思之中,为此写下了不少抒写寂寞愁苦之作。
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该词以重阳为题,抒写佳节怀人之思。
全词以愁和瘦为词眼,道出因思念丈夫而终日惆怅辗转难眠之态,人比黄花瘦。
在阵阵暗香浮动,隐约透着轻愁暮色中,在淡酒的芬芳中,品尝着离愁别绪,品尝着孤独寂寞。
再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词中把别后无可排遣的相思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同写离别伤愁,李煜和李清照有着本质的不同。
李清照的愁是建立在美满婚姻基础上的淡愁,从另一个角度反映的是夫妻之间的情深意浓,苦涩中略带甜美。
而李煜作为一国之君,他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像李清照夫妻之间那种真挚的感情,更不可能有忠贞不渝的平等爱情。
李煜作这些,毕竟有男子作闺音《西圃词说诗词之辨》之嫌。
其次,李煜和李清照都有亡国深愁。
由于时代巨变,国遭厄运,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急转而下,作品中国破家亡的痛恨悲怨倾泻而出,常常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
但李煜作为一国之君,对亡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他的词中往往是悔恨愁苦交织。
从意象图式视角赏析李煜词两首

2011年第8期(总第92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8.2011General.No.92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69【名著赏析】从意象图式视角赏析李煜词两首高翔宇(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25)摘要: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的是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点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
用意象图式解读李煜的两首分别写于南唐盛世和国破降宋之后的词作,揭示这些词中所蕴含的意象,从而证明意象图式对古诗词语篇分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关键词:意象;意象图示;认知语言学;李煜词;赏析中图分类号:I 22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11)08-0069-02收稿日期:2011-04-25作者简介:高翔宇(1986),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心理语言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的是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点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
笔者以南唐后主李煜的两首词作为例,尝试揭示这些词中所蕴含的意象图式,从而从意象图式的新视角赏析宋词并验证意象图式对古诗词语篇分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一、意象、意象图式意象多用于心理学,指一种心理表征。
其实指的是凭想象得到的某个物体的形象。
当代认知语言学接受并发展了图式理论,康德认为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a bridge between percepts and concepts ),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是建立意象、创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
简言之,图式就是指的是我们把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可以较长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分类和特点一般认为,意象图式的概念最初是在概念隐喻理论中被提出来的,Johnson 列出了CONTAINER ,NEAR -FAR ,PATH 等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27个意象图式:Lakoff 把意象图式分为以下六种:(1)容器图式(CONTAINER SCHEMA ),这种图式的身体体验是我们经历了很多把身体作为容器和容器里东西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宋 太 宗 赐 酒 毒 死 。 从 历 史 的评 价 来 看 ,李 煜 不 是 一 位 好 皇 帝 , 却 是 一 位 才 华 横 溢 的 艺 术 家 和 词 人 。其 词 作 不 假 雕
肉袒 出 降 ,被 封 为 “ 违 命 侯 ” , 幽 禁 在 汴 京 , 三 年 后 又 被 作 者 所 要表 达 的 情 感 。 三 、李 煜 “ 愁 恨 词 ” 意 象图 式 分 析
关键词:意象图式 李煜 愁恨词 容 器图式 路径 图式
引言 隐 喻 识 解 的 重 要 手 段 , 可 用 来 分 析 中 国古 诗 词 , 了解 词 作 南唐后主李煜 ( 9 3 7 — 9 7 8 ), 是 南 唐 的 亡 国之 君 , 同 时 者 的心 灵 活 动 。 李煜 入 宋 后 写 的愁 恨 之 作 最 为 人 所 喜 爱 , 也 是 一 位 极 富 才 情 的 艺 术 家 。宋 灭 南 唐 ,李 煜 亡 家 败 国 , 本 文 选 取 其 中 的 经 典 词 作 ,分 析 诗 词 所 蕴 含 的 意 象 图式 和
愁 恨 词 ,力 求 找 出 文 学 语 言创 作 与 作 者 内心 世 界 及 其 对现
实世 界 认 知之 间 的关 系 。 二 、意 象 图 式 及隐 喻
( L a k o f f ,1 9 8 7 :2 7 2 ) 。容 器 隐喻 在 人 类 认 知 活 动 和 语 言 表 达 中 起 到 了 重 大 作 用 。容 器 隐 喻 使 我 们 将 容 器 概 念 图 示 投 射 到 所 感 知 的 物 质 世 界 和 精 神 世 界 的 非 容 器 概 念 中 , 即
意 象 图 式 与 人 的 经验 和 切 身 体 验 有 密 切 的 关 系 ,不 同 饰 , 语 言 明快 , 形 象 生 动 ,用 情 真 挚 ,在 我 国 古 典 文 学 史 的 生 理 和 心 理 基 础 产 生 了不 同 的 意 象 图式 , 从 而 构 建 不 同 上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 李 煜 的 词 以 南 唐 亡 国 为 界 , 分 为 前 后 两 的 隐 喻 。李 煜 后 期 词 中 ,容 器 意 象 图 式 、 路径 图式 得 到 了 期 。 李 煜 前 期 词 大 多 是 对 人 生 恣 意 欢 乐 的描 写 , 而 后 期 词 广 泛 的 运用 ,从 而 产 生 了不 同的 隐喻 意 义 。 多描 写伤 怀 故 国 、 追 忆 往 事 ,无 论 在 词 的 内 容 还 是 在 艺术 上 都 达 到 了其 词 的 最 高 境 界 。 在 他 的作 品 , 尤 其 是 后 期 作 ( 一 )容器 图式 ( C o n t a i n e r S c h e m a )及 其 隐 喻 意义 容 器 图 式 是 意 象 图 式 最 基 本 的 图 式 之 一 , 产 生
品中不难发现 “ 愁”“ 恨 ”是 其 中 主 要 的抒 情 基 调 。 目前 于 人 自 身 体 验 , 建 立 在 一 系 列 与 外 部 世 界 相 互 作 用 的
对李 煜词 的研 究,大多停 留在 对其修辞手法 、艺术表达 效 物 理 空 间 关 系 之 上 , 它 包 括 容 器 内 部 ( i n t e r i o r) 、 果 等 角 度 的分 析 , 本 文 尝 试 从 认 知 诗 学 的视 域 解 读 李 煜 的 外 部 ( E x t e r i o r) 、 界 限 ( b o u n d a r y ) 三 种 结 构 成 分
文
李煜 “ 愁恨 词 ’ ’ 的意 象 图式 分析
。赵 晓 囡
摘 要 :李煜后期作品多数 为言愁写恨之作 ,表现 了词人经历沧桑 巨变,从一代帝王 沦为 阶下 囚的悲哀和悔恨。 本文运用认知诗学的意象图式理论,探 究李煜愁恨词 中意象图式及 隐喻 的认知关 系,发现其愁恨词主要采用 了容 器图式和路径 图式两种意 象图式类型,这与词人所处的环境及 其在 带有 自身情绪过程 中对周 围环境的认知有关。 用图式理论进行解读,有利于我们把握词人诗词创作时的心态和人生感悟
一
地 域 常 常被 视 为 容 器 。 在 物 理 空 间 范 围 之 内就 是 在 容 器 里 面 ,在 范 围 之 外 就 在 容 器 的 外 面 。 李 煜 归 宋 之 后 , 由
国之 君 沦 为 阶 下 囚 。 不仅 做 人 的尊 严 丧 失 殆 尽 , 就 连 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础 。 当 一个 概 念 被 映 射 到 另 一 个 概 念 , 特 别 是 从 具 体 域 向 身 自 由 也被 剥 夺 得 一 干 二 净 。词 人 在 描 述 自 己 的 境 遇 时 , 抽 象 域 映 射 时 , 意 象 图式 在 其 间发 挥 着 关 键 作 用 , 为 我 们 把 这 栋 囚禁 自 己的 高 墙 深 院 视 为 闭合 的 容 器 ,在 容 器 里 面
作 为 认 知 诗 学 研 究 领 域 中 一 个 十 分 重 要 的 理 论 , 意 把 不 是 容 器 的地 域 、 时 间 、 事件 、心 境 等 视 为 一 种 容 器 ,
象 图 式 来 自于 人 们 与 世 界 互动 获 得 的感 知 经 验 。我 们 的 身 使 其 有 边 界 、 可 量 化 、 能进 可 出 ,从 而 来 组 织 和 描 述 这 些 体 始 终 处 于 和 外 部 客 观 世 界 的 接 触 和 互 动 之 中 。 意 象 图 式 相对 不 熟 悉 或较 难 把 握 的 抽 象概 念 和 经验 。 就 产 生 于 这 些 看 似 无 关 的 活 动 之 中 并使 这 些 看 似 无 关 联 的 活动 相互 连 贯 ,给抽 象 的活 动赋 予具 体 结构 ( 李福印, 2 0 0 7 :8 1 ) 。意 象 图 式 是 最 基 本 的 认 知 结 构 , 是 隐 喻 的 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