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吸痰(课堂PPT)
合集下载
有效吸痰法操作课件

有效指征
呼吸困难缓解 血氧上升 痰鸣音消失或明显减弱 烦躁消失
评估患者
生命体征、病情、意识、合作程度、患者痰液清除能力、按 需吸痰 口腔鼻腔粘膜情况
进食前或进食半小时后操作
吸痰前后高流量吸氧
03
吸痰的负压
吸痰负压
成人
01
儿童
02
成人: 0.04~0.053Mpa 300~400 mmHg
儿童: 0.033~0.040 Mpa 250~300 mmHg
李晓青,张娜. 不同吸痰方式对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安全性及效果的影响[J]. 现代医学,2019,47( 4) : 469-471.
08
吸痰管插管体位
吸痰管插管体位
平卧位或半坐卧位,于患者肩 颈下垫软枕,使患者处于头部 向后仰起、颈部过伸的状态。
用手抬高患者下颌,使患者 处于气 道 被 拉 直 的 状 态
彻底开放气道,口、咽、气管呈一轴线,提高吸痰管插入 气管的成功率,维持患者处于理想的吸痰体位,实现短时 间内深部吸痰,提高吸痰的有效性
小结
吸痰操作正确与否是呼吸道护理的关键。 掌握安全有效的吸痰技术,减少患者的 损伤和痛苦。
感谢聆听
2020年4月9日
汇报人:刘谷阳
经鼻腔吸痰法
吸痰管插入15~18cm 时,深吸气或咳嗽。操作护士 轻轻旋转吸痰管刺激鼻咽部或由助手按压天突穴刺激咳嗽反射, 使患者声门打开,此时操作者应快速、轻柔地插管,使 吸 痰 管 顺 利 通 过 声 门。
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术
纤维支气管镜吸 痰是指将纤维支气管镜 经口腔或鼻腔插入全部 段支气管及大部分亚段 支气管,在纤维支气管 镜直视下进行局部灌洗 和吸痰操作。该方法损 伤小、疗效好,近年来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吸痰PPT

吸痰的体外实验研究
06
细胞活性降低
吸痰操作过程中对气道上皮细胞的机械性刺激,可能导致细胞活性降低。
细胞损伤
吸痰过程中负压过大或操作不当,可能造成气道上皮细胞损伤甚至坏死。
吸痰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吸痰操作可能导致气道上皮细胞发生早期凋亡,从而影响细胞增殖和分化。
早期凋亡
吸痰对气道上皮细胞的刺激可能导致细胞发生晚期凋亡,进而引发炎症反应。
观察患者的痰液分泌情况、呼吸频率、咳嗽反射等,以便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吸痰方案。
02
准备用具
准备好吸痰器、导管、生理盐水、卫生纸、手套等用具,并确保其清洁卫生。
吸痰时的注意事项
将吸痰管插入气道深部,以达到吸净痰液的目的。
插入深度
吸痰时需控制适当的负压,压力过大会导致呼吸道受损。
负压控制
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以防止气道过度刺激。
晚期凋亡
吸痰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促炎因子分泌增加
吸痰操作可能刺激气道上皮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如IL-1、IL-6和TNF-α等。
抗炎因子分泌减少
吸痰操作可能导致气道上皮细胞分泌抗炎细胞因子如IL-10等的减少,从而影响炎症消退过程。
吸痰对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手动吸痰法
概念
用物准备
操作方法
电动吸引器吸痰法
化装置将药物或生理盐水雾化成微小颗粒,通过患者自然呼吸或雾化呼吸机送入气道,达到局部治疗及痰液稀释的目的。
用物准备
雾化吸入器、药物、生理盐水、氧气等。
操作方法
将药物或生理盐水放入雾化吸入器内,连接氧气,让患者吸入雾化的药物或生理盐水,通过自然呼吸或雾化呼吸机将痰液排出。
有效咳嗽咳痰(课堂PPT)

3
有效排痰的方法
有效咳嗽
吸入疗法
叩击排痰
机械吸引
体位引流
纤维镜吸引
4
有效咳嗽
5
叩击排痰
6
体位引流
7
吸入疗法
雾化吸入
8
机械吸引
机械吸痰
9
纤维镜吸引
10
有效咳嗽
咳嗽的技巧 咳嗽的体位 有效咳嗽的方法
11
咳嗽的技巧
1深呼吸运动 深呼吸运动是鼓励病人经鼻腔深吸气以达到肺部最大程度的再
3哈欠动作 最简单的吸气运动,多见于小儿,一般2岁以上的患者也可学会。
若每5-10分钟哈欠1次,使持续深吸气约5秒,即能维持功能出气量于适当水平。
4双侧下胸扩张 长期卧床或肺炎症者多用这种方法。患者双手置于腋下第6
肋位置,以感觉吸气时胸部活动幅度。深吸气后,约憋气2秒,然后撅嘴慢呼气。
5吹气动作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咳嗽无力者多用吹起动作,即
有效排痰的方法
心胸外科
1
一 概述
咳嗽是一种反射性防御动作 咳痰是一种病态
2
学习的必要性
正确的咳嗽是帮助肺部疾患,特别是心 胸外科术后患者尽快康复的有效方法。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发现一些患者因 掌握不了咳嗽的方法而不能有效咳痰的 情况发生,因此,要教会病人掌握咳嗽 的技巧与方法是十分必要地。
频率:频率要快,100—200次/min, 频率越快,放在弹性表面的物体更容 易跌落,如果频率太慢,对于排痰是 没有效果的。
幅度:手掌根部离开胸壁3~5 cm,手 指尖部离开胸壁10—15cm。
时间:饭前30min或饭后两小时。
18
协助病人咳嗽
为了减轻术后咳嗽时引起的伤口疼痛和 减少伤口张力,教病人用双手或其他柔 软物品在咳嗽时用力按压伤口,并教家 属把双手分别置于病人腋下第6-8肋下, 在病人咳嗽的一瞬间用力按压,腹部手 术者,家属双手在咳嗽时按压伤口边缘 保护切口。
有效排痰的方法
有效咳嗽
吸入疗法
叩击排痰
机械吸引
体位引流
纤维镜吸引
4
有效咳嗽
5
叩击排痰
6
体位引流
7
吸入疗法
雾化吸入
8
机械吸引
机械吸痰
9
纤维镜吸引
10
有效咳嗽
咳嗽的技巧 咳嗽的体位 有效咳嗽的方法
11
咳嗽的技巧
1深呼吸运动 深呼吸运动是鼓励病人经鼻腔深吸气以达到肺部最大程度的再
3哈欠动作 最简单的吸气运动,多见于小儿,一般2岁以上的患者也可学会。
若每5-10分钟哈欠1次,使持续深吸气约5秒,即能维持功能出气量于适当水平。
4双侧下胸扩张 长期卧床或肺炎症者多用这种方法。患者双手置于腋下第6
肋位置,以感觉吸气时胸部活动幅度。深吸气后,约憋气2秒,然后撅嘴慢呼气。
5吹气动作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咳嗽无力者多用吹起动作,即
有效排痰的方法
心胸外科
1
一 概述
咳嗽是一种反射性防御动作 咳痰是一种病态
2
学习的必要性
正确的咳嗽是帮助肺部疾患,特别是心 胸外科术后患者尽快康复的有效方法。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发现一些患者因 掌握不了咳嗽的方法而不能有效咳痰的 情况发生,因此,要教会病人掌握咳嗽 的技巧与方法是十分必要地。
频率:频率要快,100—200次/min, 频率越快,放在弹性表面的物体更容 易跌落,如果频率太慢,对于排痰是 没有效果的。
幅度:手掌根部离开胸壁3~5 cm,手 指尖部离开胸壁10—15cm。
时间:饭前30min或饭后两小时。
18
协助病人咳嗽
为了减轻术后咳嗽时引起的伤口疼痛和 减少伤口张力,教病人用双手或其他柔 软物品在咳嗽时用力按压伤口,并教家 属把双手分别置于病人腋下第6-8肋下, 在病人咳嗽的一瞬间用力按压,腹部手 术者,家属双手在咳嗽时按压伤口边缘 保护切口。
吸痰ppt课件

2023吸痰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1-30
• 吸痰基本概念与原理 • 吸痰设备与耗材介绍 • 临床应用场景分析 • 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 效果评价及持续改进方向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吸痰基本概念与原理
吸痰定义及作用
吸痰定义
吸痰是指通过吸引装置将呼吸道 内分泌物、血液、呕吐物等异物 吸出的操作。
数据分析方法
选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如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相 关性分析等,以揭示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
持续改进方向和目标设定
针对问题分析
根据效果评价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 操作规范性不足、患者舒适度低等。
改进措施制定
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如加强操作培训 、优化吸痰流程、提高患者沟通等。
慢性呼吸道疾病治疗辅助手段
改善通气功能
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常伴有痰液潴留,吸痰有助于改善通气 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吸痰减轻患者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04
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原则遵循
洗手、戴口罩
操作前务必彻底洗手,并 佩戴无菌手套和口罩,以 降低感染风险。
器械消毒
吸痰管、吸引瓶等器械应 严格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
目标设定
根据改进措施制定具体的目标,如提高操作规范 性达标率、降低患者不适发生率等。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吸痰的目的和重要性
01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和肺部感
染。
吸痰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02
掌握各类病人吸痰的指征,避免不必要的吸痰操作带来的损伤
汇报人: 2023-11-30
• 吸痰基本概念与原理 • 吸痰设备与耗材介绍 • 临床应用场景分析 • 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 效果评价及持续改进方向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吸痰基本概念与原理
吸痰定义及作用
吸痰定义
吸痰是指通过吸引装置将呼吸道 内分泌物、血液、呕吐物等异物 吸出的操作。
数据分析方法
选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如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相 关性分析等,以揭示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
持续改进方向和目标设定
针对问题分析
根据效果评价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 操作规范性不足、患者舒适度低等。
改进措施制定
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如加强操作培训 、优化吸痰流程、提高患者沟通等。
慢性呼吸道疾病治疗辅助手段
改善通气功能
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常伴有痰液潴留,吸痰有助于改善通气 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吸痰减轻患者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04
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原则遵循
洗手、戴口罩
操作前务必彻底洗手,并 佩戴无菌手套和口罩,以 降低感染风险。
器械消毒
吸痰管、吸引瓶等器械应 严格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
目标设定
根据改进措施制定具体的目标,如提高操作规范 性达标率、降低患者不适发生率等。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吸痰的目的和重要性
01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和肺部感
染。
吸痰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02
掌握各类病人吸痰的指征,避免不必要的吸痰操作带来的损伤
小儿吸痰法课堂PPT

3
吸痰负压的选择
• 新生儿60-80mmHg(0.0080.012Mpa)
• 婴幼儿80-100mmHg(0.0120.013Mpa)
• 儿童100-120mmHg(0.013-
0.016Mpa)
4
吸痰步骤
1、洗手、戴口罩 2、备齐用物 3、接通电源打开开关评估吸引器功能:导管有无
老化裂缝,连接是否正确,有无负压 4、患儿准备
主要内容
吸痰的目的 用物的准备 吸痰负压的选择 吸痰步骤 吸痰的注意事项
1
吸痰目的
利用负压原理将患儿呼 吸道内分泌物或误吸物 吸出,从而清理呼吸道, 改善通气功能。
2
口鼻腔吸痰用物准备
墙式吸引装置或电动 吸引器;一次性吸痰管 两根(6号、8号); 0.9生理盐水10ml两支、 一次性手套、一次性无 菌手套一副、听诊器、 纱布。
痰管,脱去手套并包裹吸痰 管; (10)关闭吸引器,用纱布擦 拭患儿口鼻部; (11)洗手,听诊呼吸音。
10
吸痰步骤
8、置患儿于舒适体位,有家长陪同患儿安抚患 儿及家长;
9、清理用物; 10、洗手; 11、记录痰液的量及性质。
11
吸痰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 2、吸痰时动作轻柔、防止粘膜损伤; 3、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口周颜色、呼吸情况、
有家长陪护:向家长解释吸引程序及核对患儿 手圈、床尾卡
新生儿室内:核对患儿手圈及床尾卡 5、听诊呼吸音:确定肺部的痰液分布 6、拍背:由下往上,由外向内,切记动作轻柔
5
吸痰步骤
7、吸引: (1)患儿平卧头偏一侧; (2)按年龄选择合适的吸 痰管及负压值; (3)撕开吸痰管外包装并 保留,与吸引器的连接管相 连;
8
吸痰负压的选择
• 新生儿60-80mmHg(0.0080.012Mpa)
• 婴幼儿80-100mmHg(0.0120.013Mpa)
• 儿童100-120mmHg(0.013-
0.016Mpa)
4
吸痰步骤
1、洗手、戴口罩 2、备齐用物 3、接通电源打开开关评估吸引器功能:导管有无
老化裂缝,连接是否正确,有无负压 4、患儿准备
主要内容
吸痰的目的 用物的准备 吸痰负压的选择 吸痰步骤 吸痰的注意事项
1
吸痰目的
利用负压原理将患儿呼 吸道内分泌物或误吸物 吸出,从而清理呼吸道, 改善通气功能。
2
口鼻腔吸痰用物准备
墙式吸引装置或电动 吸引器;一次性吸痰管 两根(6号、8号); 0.9生理盐水10ml两支、 一次性手套、一次性无 菌手套一副、听诊器、 纱布。
痰管,脱去手套并包裹吸痰 管; (10)关闭吸引器,用纱布擦 拭患儿口鼻部; (11)洗手,听诊呼吸音。
10
吸痰步骤
8、置患儿于舒适体位,有家长陪同患儿安抚患 儿及家长;
9、清理用物; 10、洗手; 11、记录痰液的量及性质。
11
吸痰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 2、吸痰时动作轻柔、防止粘膜损伤; 3、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口周颜色、呼吸情况、
有家长陪护:向家长解释吸引程序及核对患儿 手圈、床尾卡
新生儿室内:核对患儿手圈及床尾卡 5、听诊呼吸音:确定肺部的痰液分布 6、拍背:由下往上,由外向内,切记动作轻柔
5
吸痰步骤
7、吸引: (1)患儿平卧头偏一侧; (2)按年龄选择合适的吸 痰管及负压值; (3)撕开吸痰管外包装并 保留,与吸引器的连接管相 连;
8
吸痰法ppt课件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感染风险防控策略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吸痰过程中,医护人员需严格 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包括戴无菌 手套、使用一次性吸痰管等,以
降低感染风险。
定期消毒设备
对吸痰设备及相关用品进行定期 消毒,确保设备清洁卫生,减少
病原菌的传播。
加强患者口腔护理
对患者口腔进行定期清洁和护理 ,减少口咽部病原菌的定植和感
05
临床实践应用举例分析
成人吸痰法操作演示
准备工作
操作步骤
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取得合作;准 备好吸引器、吸痰管、治疗碗、无菌 生理盐水、镊子、纱布等物品,并检 查吸引器性能是否良好。
将患者头转向操作者一侧,昏迷患者 可用压舌板或开口器帮助张口;一手 将导管末端折叠(连接玻璃接管处) ,以免负压吸附黏膜,引起损伤;另 一手用无菌持物钳持吸痰导管头端插 入病人口腔咽部,然后放松导管末端 ,先将口腔分泌物吸净,再更换吸痰 管经鼻腔吸痰。
注意事项
动作轻柔、迅速,避免损伤口腔或鼻腔黏膜;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0秒 ,连续吸痰不得超过2次;观察患儿面色、呼吸是否改善,吸出液的性 状、颜色、量。
特殊情况下吸痰法应用
人工气道患者吸痰
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需定时进行气道内吸引以保持气道通畅。在吸痰前需给予 高浓度氧气以提高患者的氧储备,然后断开呼吸机连接,用无菌持物钳持吸痰管插入气道 内吸引。
注意事项
吸痰动作应轻柔、迅速,每次吸痰时 间不超过15秒,连续吸痰不得超过3 次,吸痰间隔予以纯氧吸入;严格无 菌操作,一根吸痰管限用一次;观察 患者面色、呼吸是否改善,吸出液的 性状、颜色、量。
儿童吸痰法操作演示
01
准备工作
同成人吸痰法。
吸痰ppt课件

物理排痰
通过吸痰管刺激呼吸道, 促进痰液排出。
呼吸道保护
通过定期吸痰,保持呼吸 道通畅,预防呼吸道阻塞 和感染。
02
吸痰的方法
电动吸引器吸痰法
总结词
操作简便、效率高
详细描述
电动吸引器吸痰法是一种常见的吸痰方法,通过电动吸引器产生负压,将痰液 从呼吸道中吸出。该方法操作简便,效率高,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痰液清除。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时,痰液分泌增多且粘稠,需要吸 痰来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衰竭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呼吸功能衰竭,需要机械 通气辅助呼吸的情况下。
外科手术后的呼吸道管理
某些外科手术后,为了保持呼吸道通畅,需 要进行吸痰。
禁忌症
01
02
03
04
呼吸道腐蚀性损伤
呼吸道内有腐蚀性液体或气体 ,吸痰可能导致进一步损伤。
吸痰ppt课件
目录 CONTENT
• 吸痰的概述 • 吸痰的方法 • 吸痰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吸痰的注意事项 • 吸痰的并发症及处理 • 吸痰的临床应用
01
吸痰的概述
吸痰的定义
吸痰
指利用吸引器清除呼吸道内分泌 物和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 法。
吸痰器
用于吸痰的设备,包括吸引器和 连接管等部件。
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
总结词
适用于重症患者、需持续吸痰的情况
详细描述
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是通过中心吸引装置将痰液从呼吸道中吸出。该方法适用于 重症患者或需要持续吸痰的情况,能够提供稳定的负压,确保痰液的及时清除。
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法
总结词
适用于深部痰液清除、观察呼吸道情 况
详细描述
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法是通过纤维支气 管镜进入呼吸道,直接吸除深部的痰 液。该方法不仅可以清除痰液,还可 以观察呼吸道情况,适用于深部痰液 清除及诊断。
吸痰ppt课件

将吸痰管与负压吸引器连 接,确保连接紧密,避免 漏气。
负压吸引
开启负压吸引器,将痰液 吸入吸痰管内,注意控制 吸引的时间和力度,避免 过度吸引导致患者不适。
旋转退出
在吸引过程中,可轻轻旋 转吸痰管并缓慢退出,有 助于将痰液带出。
注意事项及并发症预防
保持患者舒适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持患者舒 适,避免过度刺激导致患者不适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01
吸痰的方法和步骤
02
评估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吸痰管
正确连接吸引器,调节负压
03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遵循无菌原则,进行吸痰操作
观察患者反应和吸出物情况 ,做好记录
吸痰的注意事项和并发症预防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01
02
03
注意患者安全,避免误 吸和窒息
避免过度吸引和损伤呼 吸道黏膜
或咳嗽。
观察患者反应
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异常情 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报告医生。
预防并发症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 感染;同时注意控制吸引的时间和 力度,避免过度吸引导致呼吸道黏 膜损伤等并发症。
04
吸痰后处理措施
观察患者反应及生命体征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 血压和体温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 应措施。
加强患者护理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鼓励患 者咳嗽排痰,定期翻身拍背等 护理措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
发生。
处理方法和效果评估
感染处理
根据感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 素进行治疗,同时加强患者营 养支持,提高免疫力。
心律失常处理
根据心律失常类型给予相应药 物治疗或电复律等处理措施。
负压吸引
开启负压吸引器,将痰液 吸入吸痰管内,注意控制 吸引的时间和力度,避免 过度吸引导致患者不适。
旋转退出
在吸引过程中,可轻轻旋 转吸痰管并缓慢退出,有 助于将痰液带出。
注意事项及并发症预防
保持患者舒适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持患者舒 适,避免过度刺激导致患者不适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01
吸痰的方法和步骤
02
评估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吸痰管
正确连接吸引器,调节负压
03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遵循无菌原则,进行吸痰操作
观察患者反应和吸出物情况 ,做好记录
吸痰的注意事项和并发症预防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01
02
03
注意患者安全,避免误 吸和窒息
避免过度吸引和损伤呼 吸道黏膜
或咳嗽。
观察患者反应
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异常情 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报告医生。
预防并发症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 感染;同时注意控制吸引的时间和 力度,避免过度吸引导致呼吸道黏 膜损伤等并发症。
04
吸痰后处理措施
观察患者反应及生命体征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 血压和体温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 应措施。
加强患者护理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鼓励患 者咳嗽排痰,定期翻身拍背等 护理措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
发生。
处理方法和效果评估
感染处理
根据感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 素进行治疗,同时加强患者营 养支持,提高免疫力。
心律失常处理
根据心律失常类型给予相应药 物治疗或电复律等处理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2009年2月5日
2020/4/8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何时吸痰---临床常见
❖ 按时吸痰 ❖ 患者或家属要求吸痰 ❖ 医嘱 ❖ 床旁听到明显痰鸣音(呼噜声) ❖ 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
6
2009年2月5日
有效吸痰
2020/4/8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有效吸痰
吸痰时机 吸痰负压 吸痰管 吸痰方式 吸痰方法 影响因素
13
2009年2月5日
吸痰负压
2020/4/8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美国呼吸治疗协会临床实践指南 成人 100~150mmHg 0.013~0.02Mpa 儿童 80~100mmHg 0.01~0.013Mpa
14
2009年2月5日
2020/4/8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吸痰负压
人群 成人 儿童
国内 (mmHg) 300~400
250~300
国外 (mmHg)
100~150
80~120
15
2009年2月5日
吸痰负压
2020/4/8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美国呼吸治疗协会临床实践指南 安全有效的吸痰负压应该设置为
能够达到吸痰效果的最小压力。
16
2009年2月5日
2020/4/8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LOGO
有效吸痰
(口鼻腔)
主要内容
2020/4/8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有效吸痰相关因素 ❖吸痰时机 ❖吸痰负压的探讨
2
2009年2月5日
吸痰目的
2020/4/8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 改善气体交换,缓解呼吸困难
3
2009年2月5日
有效指征
2020/4/8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吸痰方法
吸痰方法
插管不带负压
左右旋转, 深部向上提拉
吸痰时间 ≤15S
吸痰前后 高浓度吸氧
20
2009年2月5日
影响因素
2020/4/8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影响因素
吸痰管插入深度 痰液聚积部位 痰液粘稠度
21
2009年2月5日
小结
2020/4/8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吸痰管的选择
❖ 粗细合适
小于气管内径的1/2
❖ 长短合适
长度40~50cm
❖ 质地适宜
柔软、多孔、透明硅胶管
17
2009年2月5日
吸痰方式
2020/4/8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吸痰方式 经鼻
优缺点
简单易行,容易配合。 刺激咳嗽作用少,吸出痰量少,影响因 素多,易致鼻粘膜出血。
经口
患者不配合,吸痰管送不到位,吸痰不 彻底,易致口腔粘膜损伤,对血氧饱和 度影响大。
❖ 吸痰操作正确与否是呼吸道护理的关键。 ❖ 掌握安全有效的吸痰技术,预防吸痰并发症
的发生。
22
2009年2月5日
LOGO
年龄、意识、病情、配合程度、心理状态 咳嗽、吞咽能力 缺氧症状、体征 口、鼻腔情况 痰液聚积(肺部听诊)
10
2009年2月5日
肺部听诊
2020/4/8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上气道: 床旁听到痰鸣音 胸骨上窝听诊有痰鸣音(呼噜)
下气道: 3~4胸椎两旁听到支气管肺泡呼吸 音(呋哈5日
2020/4/8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吸痰时机
按需吸痰
痰多时增加吸痰次数 痰少时减少吸痰次数 无痰不再吸痰
8
2009年2月5日
2020/4/8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按需吸痰---吸痰时机
血压饱和度下降 频繁咳嗽 痰鸣音(肺部听诊)
9
2009年2月5日
评估
2020/4/8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11
2009年2月5日
有效吸痰
2020/4/8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氧气雾化吸入 ❖拍背排痰 ❖有效咳嗽
12
2009年2月5日
吸痰负压
2020/4/8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成人:0.04~0.053 Mpa 300~400 mmHg
儿童:0.033~0.040 Mpa 250~300 mmHg
经口咽通气管 口腔粘膜损伤可能性小,刺激咳嗽作用
强,畅通气道,对呼吸频率、血氧饱和
度影响小。
18
2009年2月5日
口咽通气管
2020/4/8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原则:宁长勿短,宁大勿小 长度:门齿至耳垂或下颌角距离 放置位置:口咽管末端位于上咽部,
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
19
2009年2月5日
2020/4/8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 呼吸困难缓解
❖ 血氧上升
❖ 痰鸣音消失或明显减弱
❖ 烦躁消失
呼吸道通畅
4
2009年2月5日
病例简介
2020/4/8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男,78岁,诊断:肺部感染,脑梗塞。神志清, 无法言语,痰多粘稠,无力咳痰。入院后予心电、 血氧监测及低流量吸氧。医嘱:吸痰 P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