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

合集下载

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附件2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为指导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基孔肯雅热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一)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搜索未报告的病例,追溯可能的传染源和感染地点;(二)调查周围环境的媒介伊蚊情况,评估发生基孔肯雅本地传播的风险。

二、调查对象(一)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二)病人发病后境内逗留地点的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基孔肯雅热病例调查的重点在于查明患者可疑的传染来源和感染地,判断患者为输入病例还是本地感染病例,调查患者病毒血症期在境内的停留地点,搜索未报告的病例,指导后续的媒介控制和疫情处理工作。

对于国(境)外输入的病例,重点调查病例病毒血症期在国内逗留情况,搜索逗留地点的未报告病例,以及调查患者病毒血症期逗留地的蚊媒密度,评估疫情扩散的风险。

对于从我国其他省区输入的病例,除调查患者病毒血症期间在本地的逗留情况、搜索病例和调查蚊媒密度外,应将病例情况通报发病前旅行目的地省份的疾控部门,通知其对病例可疑的感染地点进行调查,搜索未报告病例并调查蚊媒密度和伊蚊带毒情况。

对于本地感染的病例,除调查患者病毒血症期间的活动情况、搜索病例和调查蚊媒密度外,还要重点调查病例发病前的详细活动情况,找出可能的感染地点,搜索未报告病例,采取措施控制蚊媒密度。

(一)个案调查和标本的采集。

接到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后,疾控人员应立即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前旅行史和暴露史、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居住地及发病后逗留地点、共同暴露者情况等(填写附表“基孔肯雅热个案调查表”),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检测(见《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试行)》)。

1. 临床资料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医生及病人、病人家属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就诊经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情况。

2. 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通过询问及现场观察,了解病例家庭人员情况、家居环境、孳生蚊虫的可疑容器情况等。

基孔肯雅热防控(培训)

基孔肯雅热防控(培训)

感染病毒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均是主要 传播媒介,登革病毒经蚊虫叮咬传染给人, 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导。 广东主要是白纹伊蚊。

传播
• 宿主
– 非人类灵长类(非洲) – 印度未发现动物宿主
• 在自然界通过人-蚊-人循环传播 • 媒介
– 埃及伊蚊 – 白蚊伊蚊
• • • •
媒介同登革热和黄热病 传播工具 :不需要 蚊子叮咬传播,无其它的传播途径 潜伏期 2-12 天
人群易感性
• 人群普遍易感 • 感染后可表现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 • 感染病毒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一段 时间后抗体滴度下降。
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
主要分布在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非洲:坦桑尼亚、南非、津巴布韦 、扎伊尔、塞内加尔、安哥拉、尼 日利亚、乌干达、罗得西亚、科摩 罗 等 国家 •亚洲: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越 南、泰国、老挝、柬埔寨、菲律宾 和马来西亚 等 国家
一般治疗
• 发热期应卧床休息 • 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预防传染
对症治疗
• 降温
– 高热病人 – 物理降温
• 止痛
– 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
• 康复治疗
– 活动障碍者
出院标准
• 体温恢复正常,并且病程需大于5天
预防
控制传染源
• 防蚊隔离
– 患者病毒血症期间(发病后5天 )
• 就地治疗
– 减少传播机会
• • – 香港、马来西亚、印度发生33年之后最严重的暴发 2008:非洲加蓬第一次大暴发(16000余例) 2009
– 泰国:大规模暴发,病例数以万计,全国范围持续传播 – 马来西亚:报告病例数以千计 – 印度:年年流行

2010
– 马达加斯加、法属留尼旺岛、非洲的加蓬、印度

7-一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引起本地暴发疫情的调查与处置

7-一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引起本地暴发疫情的调查与处置
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二部分:输入性病例处置--初步调查
发病和就诊经过
患者于8月20日22时许出现头疼,21日1时许出现发热症状,21日早上至衢
州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21日晚上患者症状加重,自觉体温升高,全
身出现皮疹,服用感冒药未见好转,到高家镇卫生院测体温39.2℃。22日
早上再次前往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转至衢州市人民医院浮石分院,
1952年,首次在非洲坦桑尼亚分离到CHIK病毒(人、蚊)。
据WHO报道,近年来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常发生基孔肯雅热的暴发和流行
。2006年,法属留尼旺岛的发病数高达27万人;印度当年报告的疑似病例
超过139万。2008-2009年,泰国、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报告了基孔肯
雅热疫情;2010年,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均有基孔肯雅热疫情
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一部分:基孔肯雅热概述--病原学
虫媒病毒
披膜病毒科
黄病毒科
甲病毒属
风疹病毒属
基孔肯雅病毒
另有27中可引起 皮疹和脑炎的病毒
黄病毒属
丙肝病毒属
登革病毒
黄病毒、其他多种 脑炎病毒
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对一个新发传染病, • 应当做哪些方面的思考?
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一部分:基孔肯雅热概述--流行病学
预警区:根据病人、隐性感染者和蚊媒等传染源 或媒介活动情况,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划定的 可能存在疫情扩散风险的区域。通常以核心区周 围的半径500米区域作为疫情处置的预警区。农 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屯,必要时或以行政 村甚至乡、镇划为预警区。在城市一般以疫点周 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预警区。
问题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十大步骤?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基孔肯雅热(Kyasanur Forest disease,KFD)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热病毒(Kyasanur Forest disease virus,KFDV)引起的急性出血热病毒感染病,主要存在于印度半岛的卡纳塔克邦和克里奥拉邦等地。

该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不传播,主要通过蜱虫等媒介进行传播,因此控制蜱虫的繁殖和预防叮咬是预防和控制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措施。

本文将介绍基孔肯雅热的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一、蜱虫控制1.消灭蜱虫栖息地:定期清理栖息地周围的枯枝落叶,清除灌木丛和阻碍日光下达到地面的树枝,降低蜱虫的繁殖环境。

2.使用驱虫剂:在户外活动时,涂抹含有DEET成分的驱虫剂,可有效抵挡蜱虫叮咬。

每隔2-3小时重新涂抹一次。

3.穿长袖衣物和长裤:穿戴可以覆盖身体大部分皮肤的衣物,降低蜱虫叮咬的机会。

4.检查身体:户外活动后,及时检查全身是否有蜱虫叮咬,如有发现蜱虫应立即用细钳将其从皮肤上拔出。

5.防止室内蜱虫感染:在室内进行杀虫处理,如使用杀虫剂、安装蚊帐等,以防止蜱虫进入室内。

二、人群防控1.接种疫苗:对于高发地区的人群,特别是从事野外工作的人员,应接种基孔肯雅热疫苗,提高免疫力。

2.教育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基孔肯雅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对基孔肯雅热的认识,引导公众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

三、医疗防控1.提高就医机构的诊断能力:鼓励各级医疗机构提高对基孔肯雅热的诊断能力,加强病例报告和信息收集工作,提高病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医生对基孔肯雅热的早期诊断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对怀疑病例应及早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诊后及时进行治疗。

3.隔离治疗:对于确诊的基孔肯雅热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避免传播给他人。

四、动物防控1.对动物进行监测:定期监测野生动物中是否存在基孔肯雅热病毒感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毒的扩散。

2.动物隔离和疫苗接种:对于发现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的动物,及时进行隔离,并进行相应的疫苗接种和治疗,以防止动物成为蜱虫的媒介。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一、环境管理1.消灭蚊子滋生的环境。

清除积水,定期清理水缸、水桶等储水容器,并加盖或翻倒废弃物或容器,以防蚊子滋生。

2.保持室内卫生。

定期清洁房屋、院落和公共场所,避免蚊子滋生。

二、个体保护1.使用蚊帐。

睡觉时使用蚊帐,特别是在蚊子密集的地区或季节。

2.注意穿戴。

尽量穿长袖衣物和长裤,以防蚊子叮咬。

定期使用蚊香和蚊液进行防护。

3.注重室内保护。

在居民区、学校和办公场所使用纱窗、纱门等防护措施,尽量减少蚊子进入室内的机会。

三、医疗预防1.接种疫苗。

根据病情和个人风险评估,接种基孔肯雅热疫苗以增强体内抗体。

2.避免蚊子叮咬。

如无特殊需要,尽量避免前往病毒流行地区或在流行季节前往。

3.关注自身健康。

若出现头痛、发热、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身可能接触基孔肯雅热病毒。

四、社会参与1.教育宣传。

开展基孔肯雅热的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向公众提供预防和控制的指导和信息。

2.增强卫生设施和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活环境卫生水平,减少蚊子滋生的机会。

3.加强监管和早期预警。

建立基孔肯雅热病例监测系统,及时报告和反映疫情,采取有效措施阻止病毒传播。

五、国际合作1.加强国际合作。

各国要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应对基孔肯雅热的挑战。

2.提供援助。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应向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提供援助,支持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卫生水平。

3.国际疫苗研发。

加强基孔肯雅热疫苗的研发,提高疫苗的效果和可获得性。

综上所述,基孔肯雅热的预防和控制需要个体保护、环境管理、医疗预防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

只有通过个人、社会和国际合作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基孔肯雅热的传播,保障人民的健康和安全。

预防基孔肯雅热PPT

预防基孔肯雅热PPT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来自预防基孔肯雅 热的重要措施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重要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 - 使用蚊帐、蚊香等防蚊
用品。 - 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
尽量避免暴露皮肤。 - 使用防蚊喷雾剂或乳液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重要措施
环境清洁措施: - 销毁蚊子的繁殖地,如清除积水
。 - 定期清理居住环境,消灭蚊子。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重要措施
社区控制措施: - 加强蚊子疫情监测和报
告系统。 - 提供公众教育,增加对
基孔肯雅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
基孔肯雅热的 治疗方法
基孔肯雅热的治疗方法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来治疗基孔肯雅热, 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病例严重者需要住院治疗,包括补液、 控制体温等。
基孔肯雅热的治疗方法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最佳方法是 个人防护和环境清洁。
预防基孔肯雅热PPT
目录 介绍基孔肯雅热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重要措施 基孔肯雅热的治疗方法
介绍基孔肯雅 热
介绍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 病毒引起的热带病毒性出血热 。 病毒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主 要在热带地区流行,尤其是非 洲。
介绍基孔肯雅热
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关节痛等,严重 病例可导致内脏出血和器官衰竭。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年版)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是一种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导致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该病虽然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较高地区易形成大规模暴发和流行。

为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在我部2008年印发的《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基础上,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直径约60~70nm,有包膜。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1-12kb;有1个血清型,可分3个基因型,即西非型、中-东-南非洲型和亚洲型。

病毒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

病毒不耐酸、不耐热,56℃30分钟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杀灭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宿主。

2.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

3.人群易感性与免疫力。

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

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传播媒介。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主要孳生在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

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

蚊体内的病毒可存活较长时间,甚至终生带毒。

5.传染期。

患者在发病当天至7天具有传染性。

6.地理分布。

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近年来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常发生基孔肯雅热的暴发和流行。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一、什么是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均是由伊蚊叮咬传播的,以发热、皮疹及剧烈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疾病,常见于东南亚和非洲地区。

我国也有病例报道。

两种疾病临床症状相似,容易误诊,感染后多为轻症或无症状,病死率很低。

预防这两种疾病主要是保持家居环境卫生,防止蚊虫孳生。

二、传播媒介?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是经由胸背有白斑和银斑的黑色或深褐色的蚊虫(俗称花斑蚊)传播。

我国主要是白纹伊蚊、埃及伊蚊。

这两种疾病都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与患者接触不会被传染。

三、感染后有什么症状?感染后一般2~5天发病,长可达15天。

症状主要有突然发热、寒战、躯干部皮疹、严重关节痛和头痛等,发热、皮疹等急性症状一般持续5至7天。

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

但是少数登革热病人会出现严重出血症状或死亡。

两种疾病很难鉴别,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出血倾向较轻。

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登革热比较典型。

如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

四、如何预防?1.翻盆倒罐,清除孳生地。

及时清除居室内外无用的贮水容器,如废旧轮胎、空饮料瓶、破缸和水罐等,并定期更换水缸、花盆、罐及其他小型容器的储水,家用的水缸和贮水池应加盖并经常清洗。

2.避免给蚊子叮咬。

(1)穿上浅色长袖衣裤。

(2)在外露的皮肤涂防蚊水。

(3)睡觉时挂好蚊帐。

(4)门窗安装纱网。

(5)减少到树木丛生的地方活动。

3.前往非洲和东南亚流行区的旅游者更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蚊虫叮咬。

回国后如出现类似症状,应向医生主动说明旅游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