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关注一课一得

合集下载

找准文本切入点,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找准文本切入点,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找准文本切入点,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一位物理学家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

”我说,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就能揭开分析课文的“红盖头”。

这个支点,就是最佳教学切入点。

它是一篇文章中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应的内容部位。

这内容部位不仅仅局限于构成文章的主要元素——字、词、句、段、图,也可以是其他相关的内容,如文章题目、作者的思路、读者的疑问,甚至是各种学习方法……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庖丁之所以能够很快地解剖牛,是因为他对牛的结构了然于胸,选择了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做到了“游刃有余”。

如果把文本看成是“全牛”,而切入点就是那“节之有间”中的“间”,只有找准了“间”,才能“以无厚入之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切入点是组织和突破教学的关键环节。

切入点的教学策略汲取了古代战事策略“擒贼先擒王”的思想精华,遵循并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顺序。

抓好切入点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疏密有致、重点突出的,它既可扎实地实施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的训练,又能使教学双方趣味丛生。

在阅读教学中找准了切入点,就找准了教学各环节的纽带。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能使教和学双方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使教学内容简明扼要,使教学活动变得更为顺利。

教学中只有准确选择切入点,才能做到“牵一点而动全文”,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实效性得到最大的显现与提升。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寻找文本的切入点呢?一、从文章的题眼切入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代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等。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我就以“发愤”这一题眼为切入点,贯穿起整个教学。

找准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找准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找准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要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彰显语文的“味道”,就必须找准切入点:以题目为切入点,以关键字为切入点,以关键词为切入点,以关键句为切入点,以文章思路为切入点。

“五切入”从教材中“淘出”这些宝贵的“点”,通过充分挖掘,深度设计,突破这些“点”,激发学生将思维的触角悄然潜入到文本的内核里,让每一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成为课堂学习自主、自觉、自悟的主人,呈现出课堂教学更精准、更便捷、更有效的局面。

一、以题目为切入点课文的标题就如同人的眼睛,眼睛明亮,课文的“脸”上焕发生动和灵气。

教学中,从课题入手,解题明旨,就可以通过文题这个窗口,既让教学良好开端、顺利推进,又能让学生直截了当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受到教育感染。

如:一位教师教学《丰碑》一课,紧紧扣住“丰碑”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1)什么是碑?什么是丰碑?(2)谁成了一座丰碑?课文写了他一件什么事?(3)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课文仅仅是写军需处长一人是丰碑吗?在引导学生仔细推敲品味题眼的过程中,按照“碑—丰碑—谁是丰碑—为什么成为丰碑的教学思路,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和掌握,体会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明白他为什么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丰碑,再通过反问句的分析,体会这支红军队伍中有千千万万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为人民、为国家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也堪称丰碑。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在教学课文《再见了,亲人》的时候,我首先让孩子们围绕“亲人”讨论:什么是亲人?你的亲人有哪些?亲人之间是什么关系?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亲人是最亲近、亲切、亲密的人,亲人之间流淌着相同的血液,有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

接着围绕“亲人”讨论:文中的亲人是哪些人?她们都分别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让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文章内容。

我最后又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围绕“亲人”再次深入展开讨论: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要把朝鲜人民称为亲人呢?让孩子们尽量体会到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对志愿军战士的那种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进一步激发起孩子们对朝鲜人民的喜爱和无比崇敬之情。

找准切入点,精心设问——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良方

找准切入点,精心设问——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良方

种轻 松 的气 氛 , 因为 和谐 自然 的教 学氛 围 , 才充 分调 动 学
生 的主动 性 、 积极 性 , 发 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激 让学 生敢 于参
与 , 于参 与 , 正 融入 到情 景 之 中 , 乐 真 变被 动 学 习为主 动学
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l e 在 讲解 这个 语法 点 的时 候 , 以叫 出班 里任 意 一位 同 i ? k 可 学 , 问大 家 Wht os e h o k ? 可 以让 大家 来 讨 来 a de / e okl e hs l i 论一 下 ,H hs b m uhH … …” “ e a a i o t. e g 这样 , 生很 自然 地 就 学
吴江
25 3 127
和合 作 交 流 的过程 中真 正理 解和 掌 握基 本 的数 学 知识 与技 能 、 学思想 和 方法 , 得广泛 的数 学 活动经 验 。有 效 的“ 数 获 ” 设 问” 就是 向学生 提供 一种 “ 分 从事 数学 活动 的机 会 ” 它能 充 , 引领 教 学 的开展 , 发学 生 的探 索欲 ; 激 能开 启心 志 , 养思 培
2 1年 第5 ( 第 14 ) 0 1 期 总 5期
找 准 切 人 点 ,精 心 设 问
提 高数 学课 堂教 学有效性的 良方
沈 中斌
吴江 市铜 罗 中学 ,江 苏
在 新课程标 准 实施 的今天 , 师在 数学课 堂上 进行 有效 教
的“ 问” 是发 挥教 师 主导 作用 , 现学 生 学习 主体 性 的重 设 , 体 要手 段 , 是一 节课 是 否成 功 的关 键所 在 。 《 它 九年 制 义务 教
切 教 学设 计 , 无论 是 实物 还是 游戏 都 是为 了服 务 于教 学 ,

浅谈小学语文落实“一课一得”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落实“一课一得”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落实“一课一得”的教学策略作者:崔晓燕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9年第3期摘要: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切实提高语文课堂实效,就得放弃面面俱到的想法,落实“一课一得”。

“一课一得”就每一课都能聚焦核心教学目标,只围绕一、两个重点展开学习,最终连点成面,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螺旋上升,语文素养全面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握年段特点,依“课标”而得;了解教材编写特点,依“要素”而得;找准文章切入点,依“文本”而得;立足具体学情,依“需要”而得。

关键词:一课一得;课标;语文要素;文本特点;学情我们常说“面面俱到,实则面面不到”。

但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目标贪多求全。

从字词句到段篇章,从朗读指导到写作训练,从情感熏陶到审美体验,似乎什么都想学,可又似乎什么也学不到位。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切实提高语文课的课堂实效,就应聚焦核心教学目标,实现一课一得。

即一课围绕一点展开学习,最终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连点成面,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螺旋上升,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那么具体如何做到“一课一得”呢?一、把握年段特点依“课标”而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按九年一贯进行整体设计,用总目标贯穿九年,并将“总目标”分解成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

各学段目标与内容都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

要改变语文课堂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状,落实一课一得就必须深入研读课标,准确把握各年段的教学内容和重点,不人为地拔高要求,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二、了解教材编写特点依“要素”而得部编本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

每个单元设有优美简洁的导语,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和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都围绕本单元的语文素养提出具体的要求。

找准切入点,激活学生的思维

找准切入点,激活学生的思维

找准切入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切入点,是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入手处,也是解读一篇课文的突破口。

大家应该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找到了一个最佳的解读文章的突破口,教学起来就像庖丁解牛一样得心应手,因为它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也就可以事半功倍,是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步骤。

首先,从这个突破口入手,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

切入点把握得好,一篇文章就能很流畅地讲完;切入点模糊,就会出现上课时无从下手的情况。

只有找准切入点,努力提高提问效率,才能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

下面就谈谈“切入点”的确定和切入的形式。

一、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课题切入,触动学生的内心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灵魂,题眼则是文章的关键词,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如何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找准切入点就很重要,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抓住“壮”字教学全文?抓住课题的切入点,扣住“壮”字进行设问“课文中哪些方面最充分地表现了壮士的‘壮’呢”再引导学生理解“壮士”的壮志(接受任务)——壮行(诱敌上山)——壮举(英勇跳崖)——壮语(高呼口号)——壮气(视死如归)。

这样,紧扣课眼,线索清晰,学生也能体会到五壮士“壮”的精神。

比如教学《跨越海岸的生命桥》时,从标题切入,抓住题眼,为什么是“生命桥”?紧扣课题精心设问,这样让学生有了探究文本的欲望。

突出重点,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课堂气氛自然热烈。

二、击石原有火,不击乃无烟——从疑难处切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研究的欲望,让切入点成为思维的火花的导火索。

我在执教《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就以文章中的耐人寻味的一句话作为解读整篇课文的切入点。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回忆课文中哪个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回答。

浅谈小学语文落实“一课一得”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落实“一课一得”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落实“一课一得”的教学策略作者:崔晓燕来源:《新课程·上旬》2019年第02期摘要: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切实提高语文课堂实效,就得放弃面面俱到的想法,落实“一课一得”。

“一课一得”就每一课都能聚焦核心教学目标,只围绕一、两个重点展开学习,最终连点成面,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螺旋上升,语文素养全面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握年段特点,依“课标”而得;了解教材编写特点,依“要素”而得;找准文章切入点,依“文本”而得;立足具体学情,依“需要”而得。

关键词:一课一得;课标;语文要素;文本特点;学情我们常说“面面俱到,实则面面不到”。

但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目标贪多求全。

从字词句到段篇章,从朗读指导到写作训练,从情感熏陶到审美体验,似乎什么都想学,可又似乎什么也学不到位。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切实提高语文课的课堂实效,就应聚焦核心教学目标,实现一课一得。

即一课围绕一点展开学习,最终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连点成面,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螺旋上升,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那么具体如何做到“一课一得”呢?一、把握年段特点依“课标”而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按九年一贯进行整体设计,用总目标贯穿九年,并将“总目标”分解成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

各学段目标与内容都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

要改变语文课堂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状,落实一课一得就必须深入研读课标,准确把握各年段的教学内容和重点,不人为地拔高要求,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二、了解教材编写特点依“要素”而得部编本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

每个单元设有优美简洁的导语,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和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都围绕本单元的语文素养提出具体的要求。

找准切入点 成就精彩语文课堂

找准切入点 成就精彩语文课堂

找准切入点成就精彩语文课堂《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还要求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能力等。

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多流于形式,课文拓展阅读目的性不够明确,因此,课堂成了机械、枯燥的自主、合作、探究三段式,作业也起不到应有的知识迁移与实践的作用。

如何才能激活课堂,改观上述教学环节呢?我的教学体会是:找准自主、合作、探究,以及拓展阅读等教学环节的切入点,可以成就精彩语文课堂。

一、找准导入新课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即兴阅读中展现自主阅读能力许多教师都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但有的教师阅读无要求,故而学生自主阅读时不知从何入手;有的教师以学习目标的形式呈现自读要求,但因形式呆板,不少同学缺乏学习兴趣。

如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自读目标呢?我根据每课的特点,找准新课导入的切入点,巧妙地激兴引读,让学生在一睹为快的阅读欲望中达到自主阅读目标。

如《幼时记趣》一课,是学生初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这一课的导入就显得特别重要,它除了要有正常的激兴引入新课作用外,还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

因而这一课的导入时,我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引向课题:“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那是多么的欢快,多么的有趣,让人记忆犹新。

今天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作者沈复,一起走进他快乐的童年。

”在学生通过欣赏沈复幼时的一些快乐的童年生活画面,与之产生幼时情趣的共鸣之后,我又顺势进入第二步,将学生引入课文自主阅读之中:“同学们,这些快乐的童年情形,一直在沈复的心中的涌动。

为此,沈复撷取了其中最有趣的三件事,用文言文写下了《幼时记趣》一文。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与我们的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因而,我看哪一位同学能够最快地通过书上的注释和词典,以及联系上下文,能够读懂课文,并归纳出这三件趣事来。

”学生听后一个个都怀着“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快速自读,争先恐后地举手……在学生归纳出三件事后,我又对学生自主阅读中展现的翻译能力,加以肯定并引申归纳出翻译古文“扩、换、留、删、补、调”等方法,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翻译古文的能力。

找准教学切入点

找准教学切入点

找准教学切入点1-找准教学切入点,提高课堂有效性杨坤课堂教学有效性指的是在有效的时间里体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这已经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随着新课改地深入,我在平时的许多公开课教学中发现有不少的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

不少老师在教授课文时也经常按照“整体感知——理清结构——探究问题——赏析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探究写法”的步骤进行“旧瓶装新酒”式的教学。

这样安排虽然条理清晰、面面俱到,但是课堂却显得环节太多,缺乏整体美,损害了语文学科特有的美感,淡化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讲究方法,讲究策略,我认为最好是要找准教学切入点。

许多教学经验证明:一个好的教学切入点,既可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又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思维火花,并能确保顺利而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欣赏课文。

成功的切入是一种艺术,是教师谱写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那么什么是切入点?切入点,即是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入手处。

所谓“点”,即一篇课文最敏感、最关键的部位,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过渡段、一幅插图等。

这些关键处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

好的切入点,应是文章思想内容、人物特点、故事情节、篇章结构的聚散点。

它常常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由这一点可以向课文各部分发散、辐射,也可以由课文各部分向这一点聚拢、集中。

教学时,选好切入点,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大有好处,当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选准教学切入点,不是主观臆断的。

教师对教材解读的高下深浅,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分析把握,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和控制,都尽显在切入点的选择与确定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准切入点,关注一课一得
知识就包罗万象,倘若每篇课文的知识要点在教学时都面面俱到,平分秋色,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费心又费力,学生却收效甚微。

所以阅读教学在每一篇课文教下来以后,如果留下的仅仅只是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在言语上的保底是学了几个新字和新词,而言语基本功和听说读写能力被虚脱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和想要的结果。

因此,阅读教学更应当充分还原与彰显“教学”的意义,学习课文绝不是为了理解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阅读过程中,获得语言的学习、运用与积累,以及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即“一课一得”或者“一课多得”,然后在日积月累的语文教学中实现“得得相连”,形成系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的每一篇课文,或者说是每一堂课,关键是找准“一得”的切入点,然后再采取讲、读、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确有所得。

比如,今天的几堂课,在一课一得这一点上,我觉得相当成功。

比如《小柳树和小枣树》,其“一得”之点在于从小柳树的语言、标点体会其骄傲和看不起人。

对话中“喂”,将小柳树的傲慢之气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杨老师关注了语言中的用词和标点的运用。

其自由读、说体会、指名读、表演读、整体回顾读,循序渐进,体现了一个量的提升。

在学生读通,读出感受的基础上,接着又让学生说一说,小柳树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她还会说些什么呢?能干的小朋友可以加上动作和表情。

这样一来,就很好地把本堂课中要让学
生所重点关注地语言中的用词和标点这一得进行了迁移和运用,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点:“语文教学中注重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这一教学理念。

又如《孔子拜师》一课,其“一得”的切入点是“读人物对话,读出不同的人物语气,并且能进行迁移。

”在对话朗读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从提示语(本课中主要指动作)、标点、重点词语等,引导学生品悟人物性格,读好人物对话,而且恰到好处地进行了人物描写方法的指导。

沈老师并没有局限于这一目标的定位,紧接着通过小练笔,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这也恰好体现了2011版新课标中关于语言实践教学理念的落实。

这一小练笔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一些词汇,降低了难度,为学生的小练笔铺设了台阶,也符合该学段学生的实际,将语文课堂教学中年段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