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合集下载

找准文章的切入点解读文本

找准文章的切入点解读文本

找准文章的切入点解读文本文本作为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在语文的教学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教学的依托是文本。

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有:1、抓题眼。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紧扣题眼,就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设计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

2、抓中心句。

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

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

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

每段的中心句,合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关键词。

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就会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起着很大的作用。

4、勇于取舍解读文本。

作为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文本、感受文本的同时,还应该有所取有所舍。

以前我上课时,总是从头到尾,按部就班,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讲下去,一节课学完了,总感觉有些零散,不知哪里是重点?在教学中,一定要深入文本,抓住文章的教学重点难点来上课,舍弃那些次要的东西。

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每篇课文都有一些显著的特点,或是结构特色方面的,或是表达方法方面的,或是语言风格方面的,教师应该走进细节,突出重点,遵循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精华、细节,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1、感悟结构特色。

引导学生感悟一些文本的结构特色,对于小学生的习作是大有裨益的。

2、品味语言风格。

每个文本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或风趣幽默,或恬淡明丽,或清新隽永,或凝练含蓄。

解读文本时,需要教师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受能力,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有感动,教师首先要感动。

要想成功解读文本,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应该首当其中。

因为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

”真正的文学作品都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受,对作者的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的理解文本,还可以更好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找准阅读切入点凸显文本教学价值

找准阅读切入点凸显文本教学价值

找准阅读切入点凸显文本教学价值
要找准阅读切入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 突出主题:从文章的标题、第一段和重点段落入手,理解文
章的主旨和主题,并围绕主题展开阅读。

这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2. 分析结构: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找到文章的亮点和
重点,强化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例如,文中的比喻、细节描述、情感语言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3. 探究语言:分析文章中使用的语言、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
学生扩展词汇和提高语言能力。

同时,针对比较难懂的语言和句子,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词典查找单词的含义,或使用翻译工具进行翻译。

4. 引发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观点、问题和解决方法,
帮助学生提高思维水平,发展批判性思维。

此外,可以通过与学生
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和参与度。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找到合适的阅读切入点,凸显文本的教学
价值,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知识和提高。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
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了让课堂更加灵动,教师们可以通过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使学生更活跃地参与其中。

以下是一些切入点的建议:
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主动地
参与文本解读,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2.利用真实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一些真实案例来解读文本,这样可以更直观地帮
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概念和观点。

当解读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时,可以引用一些真实
的环境保护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3.结合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文本进行解读。

如果学生对
历史感兴趣,可以选择一些历史文本进行解读;如果学生对科技感兴趣,可以选择一些科
技类文本进行解读。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4.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比
如将文本中的观点与学生自己的看法进行对比,或者将不同文本中的观点进行对比。

这样
可以增加学生的思考深度,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5.开展讨论活动: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全班讨论,让学生在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本内容。

这样可以让课堂更加活跃和有趣。

通过以上的切入点,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使课堂更加灵动,让学
生更主动地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找准“切入点”,让文本解读更精彩

找准“切入点”,让文本解读更精彩

找准“切入点”,让文本解读更精彩
文本解读是一种对文本深入分析的过程,目的是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图和思想。

为了让文本解读更加精彩,需要找准“切入点”,即针对文本中的某一具体主题或观点展开分析,从而达到深入探究的效果。

那么,如何找准“切入点”呢?以下是几个建议:
1. 文本作者的表达方式
文本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和手法对理解文本的意图非常重要。

例如,若作者善于运用隐喻和比喻,那么可以重点分析这些隐喻和比喻在文本中的作用,从而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含义。

2. 文本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是文本的基础,也是分析文本的关键所在。

通过核心词汇的分析,可以迅速找到文本的“切入点”。

例如,若一篇文章涉及教育问题,那么可以从其中的“教育者”、“家庭教育”等关键词入手,深入分析这些词汇对作者意图的关联作用。

3. 文本阐述的主题或问题
文本的主题或问题是整篇文章的核心所在。

针对文本主题或问题展开分析,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图和思想。

例如,若一篇文章阐述社会问题,那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关注作者在文本中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4. 文本的背景及作者信息
文本的背景和作者信息也对文本解读有一定影响。

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立场,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表达意图。

例如,若一位作家写了一篇自传,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和社会背景则可以更好地理解他所表达的感受和想法。

总之,找准“切入点”是文本解读的重要环节。

通过以上几个建议,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意图和思想,从而让文本解读更加精彩。

抓住文本切入点 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抓住文本切入点  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文本解读摘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五个方面入手:即抓住文本内容;抓住文本语言;抓住文本主旨;抓住人物形象和补充文本“空白”,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关键词:文本;切入点;文本解读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且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还可在处理教材上见功夫。

我们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一、抓住文本内容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

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有诗词曲赋的,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可谓包罗万象。

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情况。

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

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

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又如教学《我的第一本书》,在学生自读文本尽情触摸文本后,教师问:你了解到哪些内容?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社会黑暗;有的说:我了解到了友情的珍贵;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父爱;有的说:我知道了父亲心灵手巧,等等。

二、抓住文本语言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

找准“切入点”,让文本解读更精彩

找准“切入点”,让文本解读更精彩

找准“切入点”,让文本解读更精彩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找准“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让文本的解读更加精彩,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让其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容。

那么,什么是“切入点”呢?如何找准“切入点”进行文本解读呢?下面将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详细讨论。

我们需要明确“切入点”指的是什么。

在文本解读中,所谓“切入点”就是我们在阅读、分析文本时着重从哪个角度入手,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和意图的出发点。

在选择“切入点”时,需要考虑文本的背景、作者意图、核心信息等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整体,给读者一个全面的解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切入点”的选择:假如我们要解读一篇关于环境污染的文章,我们可以选择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的成因和解决方法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切入点”会带来不同的解读效果,选择一个适合的“切入点”对于文本解读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找准合适的“切入点”呢?我们需要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把握,了解其基本内容、主题和作者意图。

接着,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和所要阐述的内容,选择和确定适合的“切入点”。

在确定“切入点”时,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选择:首先是文本的主题和重点,我们可以选择与文本主题相关的要素作为“切入点”,这样能够更好地凸显文本的核心内容。

其次是作者意图和写作手法,我们可以选择与作者意图和写作手法相关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方式。

最后是读者的兴趣和需要,我们可以选择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满足其需要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这样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他们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确定了合适的“切入点”之后,我们可以进行具体的文本解读。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选择的“切入点”的作用,深入分析文本中与“切入点”相关的内容,并结合整体的文本结构和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课程之一。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思路,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细节和潜意识,更快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而对于老师来说,在教学中应该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下面是几个可用的切入点:1. 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在讲解课文时,首先应该了解背景和作者的意图,了解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以及文章写作的原因等。

这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各种隐含意图。

2. 关注文章的结构对于学生来说,在阅读文章时,了解文章的结构为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和提高理解能力提供了重要帮助。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教导学生如何识别文章的主要结构,通过了解文章的结构,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意义和内在组织。

3. 寻找重点和难点在阅读文章时,学生通常会在某些方面遇到困难和障碍。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寻找和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例如,可以对于生字、不熟悉的成语和句式以及不常见的专有名词等,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解释。

4. 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思考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阅读,进行一些联想和思考,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鼓励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内在的逻辑和相关主题。

最后,教师还应该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和策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口语表达机会,提供课外阅读和写作的机会和课内的互动和问答时机,在实践中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找准“切入点”,让文本解读更精彩

找准“切入点”,让文本解读更精彩

找准“切入点”,让文本解读更精彩
在文学创作中,一个好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能够让文本的解读更加精彩,同时也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作品更加丰富和有趣。

那么,如何找准一个好的“切入点”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

什么是“切入点”?在文学创作中,切入点是指作品的开端或者故事的开始部分。

它是读者与作品之间建立联系的关键,也是作品内容的引言。

一个好的“切入点”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他们产生兴趣,从而进一步阅读或者解读作品。

那么,如何找准一个好的“切入点”呢?需要明确作品的主题和要表达的内容。

一个好的切入点应该与作品的主题紧密相关,能够让读者一眼就能够领略到作品的核心所在。

如果作品的主题是关于爱情的,那么切入点可以是两位主人公第一次相遇的情景,或者是他们之间的第一次亲吻。

这样的切入点能够一下子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氛围,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一个好的“切入点”应该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意味着切入点应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独特性,让读者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

可以在切入点中设置一些悬念或者引人入胜的情节,让读者产生一种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

这样的切入点能够让读者迅速进入作品的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

一个好的“切入点”还应该能够为后续的情节和展开奠定基础。

这意味着切入点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承前启后的作用,能够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展开提供支撑。

可以在切入点中埋下一些伏笔或者暗示,为后续的情节和人物的发展留下线索。

这样的切入点能够使作品更加紧凑和连贯,增加作品的艺术张力和吸引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组别:小语高段组
成员:段成英张德平余志红段来玉白璐李静
1、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阅读教学中有效切入点就是一篇文章中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应的内容部位。

这内容部位不仅仅局限于构成文章的主要元素——字、词、句、段、图,也可以是其它相关的内容,如文章题目、作者的思路、读者的疑问,甚至是各种学习方法……借用“庖丁解牛”喻之:文本是“全牛”,而切入点就是那“节之有间”中的“间”,只有找准了“间”,才能“以无厚入之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的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思想。

代表人物有斯蒂文思、斯金纳、加涅等,是本课题研究的已有经验和理论基础。

(2)、进行小学阅读教学中有效切入的探究,符合心理学原理。

根据心理学研究的小学生注意规律表明,在语文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切入点寓含了作者传递的重要信息,如对中心事件或主旨的概括,对作品人物和对象的标的,对行文线索的显示,对作者情感的涵蕴,对文本体裁的表明等。

作为教师,应根据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找准切入点,利用学生注意的年龄特点,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学习转向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从而使阅读教学事半功倍,大大提高课堂实效。

(3)、现代教育学证明:有效的切入是一种艺术,被喻为教师谱写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成功的阅读教学总是与有效的切入有着重要的关系。

2、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选题背景】
做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清楚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文里,都有学习的重点,不要全面铺开,否则就会“语文课模糊,学生迷糊”。

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很多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我们在一堂具体的课文教学中若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那只会导致“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局面以及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混乱。

【研究意义】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对于阅读能力较低的学生来说,教师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便是选择难点的突破口,便是给了他们一个支点,让学生能借此举重若轻地把握课文,揭开课文的重重帷幕而洞悉其中的奥秘。

一个好的切入口便如同抽丝线剥茧之初的丝头,只要能找到这个丝头,就能有条不紊地一层层剥去茧的丝线,最后终于得到茧。

因此,我们可以说切入点找得是否准确大有讲究,是实现简简单单教学的关键!找准了切入点关系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关系到激发起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找准了切入点关系到抓住一个点而带动全篇,四两拨千斤,关系到单刀直入进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找准了切入点能将读悟、想象有机地融合,将教学过程走实,让学生语文知识和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简简单单教语文。

3、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预设目标】
(1)、明确切入点与导入的异同。

切入点与教学导入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方便、高效地参与开展学习活动。

两者却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切入点大多是文本本身显现或非显现的一个元素,是内容或方法。

切入点在内容上是牵动全身的一个部位,在形式上是搭建文本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之间的“桥”。

导入则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授的起始过程,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课堂行为方式。

(2)、整理出一套阅读教学有效切入的一般方法。

通过收集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理解分析,归纳整理出寻找文章切入点的一般方法,待于加以实践论证。

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我们并不能千篇一律地归入某一类来寻找切入点,要细细品味文章,看看文章中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
(3)、找到不同课例课型切入点的选择规律。

写人记事类文章(有的重在写人,有的重在记事)、写景抒情类文章、说明类文章等,根据各自课型的特点,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要认真分析教材,科学确定进入教材的角度。

有一点应该充分认识,即:切入点必须为突出文章中心服务。

【研究内容】
本小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
(1)小学阅读教学中有效切入的作用;
(2)一般方法;
(3)切入点的选择。

4、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3月)
1、分析目前小学教师阅读教学方式、教学现状等,研究小课题的提出背景。

2、确定小课题名称《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提交申报。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3年4月至2013年11月底)
1、大量查阅,注重理论学习。

通过文献翻阅、上网查找等方式,学习阅读教学中关于教学切入的文章和论述。

体会什么是切入点,它与导入的异同,一般的切入方法与规律等。

2、日常教学,不断尝试探究。

为了真正落实本小课题的研究,我在系统深入学习阅读教学中如何切入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

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有发言权。

我计划从以下三方面探究:
(1)钻研教材,整合单元备课,摸索单元教学的切入规律。

(2)研读文本,激起思维火花,探求每篇教学的有效切入。

(3)关注学情,反思教学切入,力求阅读教学的最佳效应。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2月)
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进一步研究小课题的相关方面,整理研究资料和结果。

2、提炼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心得,上升成一定的理论。

3、撰写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迎接评审验收。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书刊、上网检索等方式获取与本小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丰富自身的理论素养,为小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行动研究法。

通过常规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践和过程研究,探究根据不同课例课型的特点如何寻找切入点,进行有效切入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益。

3、案例研究法。

对阅读教学中有效切入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一般的切入方法和切入点的选择规律,从实践上升到理论。

5、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