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

合集下载

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

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

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以《沁园春雪》为例文本解读总是走不出“循环解释”的悖论:整体的理解总是从局部开始,并综合局部的信息才能提升;可是局部的理解又必须在整体的观照下才能展开。

文本的意义就是在局部辐射与整体辏聚中生成的。

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在文本解读时往往固守于其中一端,而忽视了另外一端,以致产生了种种偏离文本基本意义的理解。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极端:一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拘泥于文本的局部意义,却看不到文本的整体意义,坐井观天,结果总是难以令人信服;另一种是凌空蹈虚,架空分析,偏执于文本的整体意义,却沉不到文本的局部中去,囫囵吞枣,使语文异化为“泛语文”、“非语文”。

这两种缺乏动态呼应的静态解读,都是不可取的。

文本解读应该走局部与整体“循环解释”之路。

在局部——整体关系中,没有谁是终极的局部,也没有谁是终极的整体,只有彼此的隐喻、象征、暗示、召唤等相对关系。

下面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为例,聚焦于“风流人物”的意义,谈谈文本解读的层面问题。

一、从文本的角度看解读对于一个文本而言,如果字、词、句、段等构成单位是局部,那么文本就是整体;如果考虑到文本是在作者的情意和时代文化(包括其他文本)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那么独立的文本就是局部,而文本所属的作者情意和时代文化就是整体;如果再考虑到作者的情意也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具体显现,而整个时代文化又是有历史传统的,那么相对传统而言,时代文化就是局部,而整个传统就是整体。

1.第一个层面:文字语境。

文字是表达意义的符号,也是贮存意义的基层单位。

就意义而言,文字层面即可构成小语境。

首先,从原始意义(本义)到延伸意义(比喻义与引申义),文字就形成了庞大的意义家族。

其次,文字还拥有众多的远亲近戚,既有同义、近义等关系,又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差别。

这样,文字层面就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意义世界。

但是,丰富的字义(词义)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可以促进对文本的解读,有时却可以阻碍对文本的准确解读。

解读文本从作者的声音开始

解读文本从作者的声音开始
… …
“ 念 一段 r i g?” 句 话 , 质 疑 此 问 , 从 这 并
‘ 然 ’ 看 出 是 怎 样 走 出 无 边 的 世 界 。二 是 出 于 无 奈 。三 是 傲
时 李 京 京 是 怎 样 说 的 。 生 马 上 找 的 ? ” 应 该 是 很 快 地 。 ” 那 哥 哥 哪 人 的 眼 中 、 里 , 有 一 个 前 方 在 学 “ “ 心 总 到 “ 结 巴 巴 ” 个 词 。 又 追 问 : 有 爱 弟 弟 啊 ?” 生 一 片 茫 然 。 聪 召 唤 着 他 。” 生 从 文 章 的 开 头 “ 结 这 一 学 有 学 只 个 是 干 干 脆 脆 , 一 个 是 结 结 巴 巴 , 明 的 学 生 找 到 课 文 结 尾 处 有 :送 好 ” 词 和 后 文 的 背 景 补 充 中 分 析 “ 一 为 什 么 呢 ? 有 学 生 从 l 一] / 节 找 他 风 筝 , 成 他 放 , 他 放 , 和 他 出 杜 小 康 离 家 是 出 于 无 奈 。 了这 1 4J \ 赞 劝 我 有 到 “ 安 地 扭 动 ” “ 巴 巴 ” “ 下 不 、眼 、低
鱼 变 人 的 撕 裂 的 疼 痛 的 过 程 。 ”笔 是 一 段 作 家 个 人 心 灵 历 史 的 断 片 。 着 ” 句 中 , 出 哥 哥 还 对 弟 弟 有 一 看
者 在 《 声 》 教 学 中 , 借 用 黄 蓓 如 果 我 们 以 作 者 的 声 音 为 切 入 点 , 什 么感 情 , 导 学 生 明 白哥 哥 身 负 心 的 就 引
— —
教 师在 对 “ 然 ” “ 八 点 。 生 可 以 以 这 个 自然 下 了 。 的 心 灵 在 挣 扎 过 程 中 逐 渐 不 同 , 绝 望 ” “ ” “ 着 ” “ ” 学 他 “ 、站 与 哭 、坐

散文《独白》文本解读

散文《独白》文本解读

散文《独白》文本解读在那段偏爱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岁月里,我阅读过席慕容的《独白》。

在当时,与其说是散文,对我而言,《独白》更像是一首简洁干净,朦胧感伤的诗歌。

接触文字的第一感觉便是《独白》里文字的韵律与辞藻的清丽,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无奈愁绪恰好迎合了那段青葱雨季里对自我,对未来的迷茫与彷徨的感情,产生了近似共鸣的好感,所以一直记得。

现在修读了《文学文本解读》这门课后,听过了老师细致而生动的讲诉,了解到恰当经典的文本解读示例,看过《文学文本解读》这本书里条理清晰的阐述和恰到好处的分析,我重新阅读了席慕容的《独白》,在散文的角度上,在文章核心的理解上发现了另一番天地,有了新的感触。

读散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散文的真与美;散文的情与理;散文的“小”与“大”;散文的格调和气势。

此文,我将主要从散文的真与美和散文的情与理论述。

散文和诗歌常常混淆,在于两者皆为写“情”,抒发作者本身对于大千世界,自然万物,人情百态和万生众相的内心真实感受和体悟。

散文的核心特征之一在于感情之真,用文字叙述传达个人感悟。

散文之美也是散文的特征之一,美是情味趣致透露出的情趣,美是文辞朴素表达出的精炼传神。

曾经,我感受到的是《独白》感情之真,欣赏的却是文字之美,言辞之美。

如今,重读《独白》,深入脑海的不再是文字的韵律与朗朗上口,而是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的人生体验,以及体验前后的感悟落差,是作者倾心浇注在文字里的一段无可奈何。

与其说是朴素自然的着笔感动了读者,其实是蕴藏在文字背后的那颗坦诚的心,那种真实的触动,那种经历过后才有的体悟感动了读者,感动了每一个对生活有所感受的在路上或者回首过往的人。

散文说理的特点即是由“悟”而来,由叙而来,用人生体验娓娓道来。

“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

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

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文学文本分析的四个视角

文学文本分析的四个视角

文学文本分析的四个视角◎李曙光李"#,广东学+文学与传/学+教1。

文学文本(以下简称文本)分析是文学研究和语文教学的基础之一,文本分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文学研究和语文教学的水准。

目前的文学理论虽然林林总总,但关于文本分析的却屈指可数,并且不少舶自国外,和中国文学难以做到完全熨帖,部分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具备实操性,只能高踞云端,顾影自怜。

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在文本分析尤其是微观分析上缺少一之的理论指,基本于和的。

当务之急,是建属于中国文学的文本分析的操作方法、理论体系。

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在实践上的一是,面对文本,不,本文于方A的文学理论,文学是的,于高于,是作性的,作者的和文本具自性,可以不作之外的其在文本不可能完全,与之前的文本总是在少的系。

基于以上,本文来探讨文本分析的文本与关系之文本与作关系之文本内部关系之视文本与文本关系之A文本比作一座精美的楼阁,那么这四个视角便是它的四扇窗户,,可以到的风景。

一、文本与生活关系之视角文学是的,但并是对生活照镜子似的机械刻板的反映,而是在作、审的支配下,进行加工剪裁的,文本和现实总会有所差异。

种差异,或曰矛盾,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因此应该成文本分析的一重切入点A孙绍振提出的“还原就是基于此一构想:分析的象应该是差异或者矛盾,而艺术形象是天衣无缝的、水乳交融的,进入分析,就要把未经作家主体同化(创造)的原生的形象出来,用我的说法,“还原”出来,了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才有了分析的切入口。

呻具体而言,这一方法包含两个步骤:其一,还原的原形其二,将艺术形象和原形态进行比较。

孙氏曾以贺章《咏柳》例进行说明:“柳树本不是碧玉,却说是玉;柳叶不是丝织品,偏偏说是。

……说明,诗之,并不完全是由于了真实,也由于主体的象了真,是真中有假,中A,,[1]P4(5用还原实可以解决文本分析中的许多问题,像中国的浪漫主义诗和神魔小说,以及西方现代派的许作品,惯用想象、夸张、诞、变形,为还原提了。

从“我”的视角关注生命——《散步》一文主旨解读

从“我”的视角关注生命——《散步》一文主旨解读

从“我”的视角关注生命——《散步》-文主旨解读夏友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221116)摘要:对《散步》一文的主旨,解读历来多元。

撇开预习提示和教学用书的观点,深入文本仔细研读,抓住“我”这个叙述主体,应该能够发现该文的主旨一一关注生命。

全文共用27个“我”字,“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反复在文中出现。

作者深情款款地写出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写出了对生命的关注。

关键词:《散步》;主旨;生命莫怀戚的《散步》被选入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写的是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田野散步,祖孙两人因走大路和小路产生分歧,最终母亲同意走小路,在走不过去的地方,“我”便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继续散步的故事。

对该文的主旨,解读历来多元,如亲情、孝道、生命等,不一而足。

预习提示说:“课文说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琐事,内容好像比较浅,但仔细品味,会感觉到正是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润着家人的心灵,承托起一个温暖的家。

”从以上提示可知,文章的主旨应该是亲情。

教学用书上提到,应该允许读者从中读出多样的滋味、多角度的理解。

比如,可以读出“亲情—关爱”“谦让—和谐”“孝道—伦理”“中年—责任”“生命—感慨”“选择—担当”等。

这看似应验了大家平时所说的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

短短七百字的一一文章,是否可以解读出那么多主题?撇开预习提示和参考书的观点,我们深入文本仔细研读,抓住“我”这个叙述主体,应该能够发现该文的主旨——关注生命。

全文共用了27个“我”字,“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反复在文中出现。

这样的叙述已经超越了我们所说的亲情,而是上升到对生命的敬畏。

例如,文章开预的一句话为: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教材教法77这个开头除了开篇点题、交代事件、交代人物、为下文做铺垫外,其实还暗含着一份浓浓的生命感悟。

此处用了三个“我”字:“我的母亲”是给我生命的人,没有母亲,就没有“我”的生命,她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我的妻子”是“我”一生的伴侣;儿子是“我”和妻子生命的延续,这两者同样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

一篇语文课文的文本解读范例

一篇语文课文的文本解读范例

一篇语文课文的文本解读范例《背影》文本解读范例《背影》是一篇情感真挚、文笔细腻的散文,作者通过描述自己与父亲在火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以下是对该文本的解读,从七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深入剖析。

一、文本背景介绍《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创作于1925年。

当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朱自清在文中通过描述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交流,表达了对传统家庭和亲情的深深眷恋。

二、主题思想分析《背影》的主题思想是对父爱的颂扬和对亲情的怀念。

在文中,作者通过对父亲在火车站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同时,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述,表达了对亲情的深深怀念。

三、人物形象解读文中的父亲形象丰满,具有代表性。

他是一位传统的中国父亲,对自己的儿子有着深厚的爱和期望。

他亲自为儿子买橘子,叮嘱儿子路上小心,这些细节都展现了父亲的关爱和牵挂。

而朱自清则以儿子的身份,对父亲充满了感激和敬爱。

四、语言特色鉴赏朱自清的文笔细腻、质朴,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情。

《背影》的语言特色在于其用词简练、准确,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文中的叙述方式简洁明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艺术手法探讨《背影》的艺术手法独特,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和情感抒发的方式。

通过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同时,作者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读者产生了共鸣,对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六、情感表达理解在《背影》中,朱自清的情感表达丰富、真挚。

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述,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同时,文中也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观念的重视。

这种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温暖。

七、文本意义与价值《背影》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展示了朱自清卓越的文学才华,更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

通过《背影》,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亲情、家庭和爱的真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着眼叙述视角解读小说文本——以《孔乙己》为例

着眼叙述视角解读小说文本——以《孔乙己》为例

着眼叙述视角解读小说文本----以《孔乙己》为例李东(江苏省南京市科利华中学,210009)摘要:叙述视角是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它是小说最复杂的要素之―,现代小说的重要标志,与作者讲述的内容、追求的效果有关。

统编教材对叙述视角十分关注。

着眼叙述视角是解读小说文本,理解内容选取、人物形象、文章结构、主题意蕴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叙述视角;小说;解读;《孔乙己》中学小说教学长期存在着知识老旧的现象。

比如,但凡遇到小说文本就围绕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展开,对于小说创作中更加重要的叙述者、叙述角度、叙述节奏、时间控制等要素视而不见、避而不谈。

教师不能发现文本成为“这一篇”的关键所在,仅在“三要素”和主题方面打转,忽略文本特性,教学手段单一,便往往感觉力有未逮,隔靴搔痒。

王跃平老师把当今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三点:教学设计程式化、文本分析浅表化、主题理解单一化。

她给出的对策之一是,教师需要关注“故事层面之上,还有叙事层面”。

中学小说教学适当引进叙事学知识,是改进现状的有效方法之化诸定国老师在《叙述视角下的叙述性文本阅读——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一文中谈到,从叙述视角进入,是实现与文本平等对话的-种有效路径,可突破叙述性文本教学“千篇一律”的困境,进入“这一一”内部,领略“这一一”独特的艺术魅力。

叙述视角是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它是小说最复杂的要素之一,是现代小说理论诞生以来研究的一个热点。

它与作者表达的内容、追求的效果有关。

叙述视角按照人称机制,分为第一人称视角、第二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按照形态,分为内视角、外视角。

“所谓'外视角',即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外;所谓'内视角',即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内。

”申丹等在《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中详细阐释了九种视角,此处不再——引述。

统编教材对叙述视角十分关注。

《阿长与山备课贴士73海经》课后题出现叙述角度的问题,《孔乙己》设计了叙述视角的题目,《我的叔叔于勒》助读系统中出现了“视角”。

语言解码:小说文本解读的有效路径

语言解码:小说文本解读的有效路径

语言解码:小说文本解读的有效路径
语言解码是指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的过程。

对于小说文本的解读,可以通过以下有效路径进行:
第一步,了解作者与作品背景。

在进行小说解读之前,需要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这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倾向,对于深入理解小说的意义和主题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步,分析小说的结构。

小说通常由不同的章节和段落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分析小说的结构,可以了解到每个章节和段落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故事的发展和进展。

第三步,解读小说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了解到人物的性格、动机和变化,从而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第四步,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通过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可以深入理解作者的构思和创作意图。

第五步,探究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对小说文本进行全面解读和分析,可以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有助于理解作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以及通过小说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和价值观。

通过以上有效路径,可以对小说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文本作为作品,本身带有时代和作者思想的印记,也就是作者本身对文本有着自己的解读。

因此,教师要真正了解作者,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解读。

如《生命生命》的作者杏林子自12岁起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而残疾,《生命生命》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她生命的思考,更是她生命的追求。

从教师的角度解读教材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教师对所教的课文(文本),要排除各种先入为主的干扰,进行原汁原味的阅读,教师应先整体感知其内容,把握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获得对文本整体的初步印象,对其中心思想有直觉的领悟。

应具体地思考三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

对“作家写了什么”的追问,是解读的开始。

没有这踏实的一步,后面诸如作品的主旨是什么、有何特征等问题就很难展开。

第二步“为什么写”是在认识、理解作家所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悟、获得的启迪、展开的联想。

第三步是作品的整体上去考虑“怎么写”,如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反映了什么样的事实、用什么的结构体现的什么的思路、用什么样的材料证明什么样的观点、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细读文本,抓住关键解读文本时,教师抓住文章的“关键”深入解读。

这“关键”可能是动人的情感、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重要的信息,但都离不开文字。

具体地说,文本的关键,有的是一个字(词),有的是一句话,有的是部分句段。

教师在细读文本时,要把握文本的“关键”所在,甚至在教学时以这些“关键”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材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课文的“首席读者”。

教师也应站在叙述的角度上解读文本,像学生一眼阅读文本,理解文本。

教师要像血红色一样提问,设想自己就是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原来自己就懂得什么?本节课新旧只是间的桥梁是什么?这节内容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自己能完全学会什么?这样,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有效地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永远是阅读教学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教师只有对文本全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解读,才能使教学更有效。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教学要贯彻终身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地位,为了培养整体和谐发展的“全人”,因此语文教学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语文学科的文学性是对世界的一种创造性发现,文学教育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常读常新,并且给阅读者带来真正的创造性的喜悦。

”而我们却常常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硬纳入某一凝固的“空轮”中,并要求死记硬背,这其实是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文学作品的本性、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无异于“南辕北辙”。

如果我们真正将学生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与他们自己个性化的读解结合起来,承认学生的每一种无错误的的合理和必要,不拘泥于教学上或某种约定俗成的理解,并给予充分鼓励,使其见解的独创性和丰富性彻底改变语文简单化、僵化现象,这样语文教育必将充满创新的智慧和创造的乐趣。

将文本解读进行到“底”复旦大学附中黄荣华提出“将文本解读进行到‘底’”的话题,是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轻视文本解读的现象。

分析这一现象,目的是对语文课堂进行一些反思。

尽管笔者非常想说得准确一些,但限于能力,肯定有不少是妄言,请大家批评。

一、值得关注的现象语文课堂教学多数时间是以文本解读为核心展开的。

文本解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及意义不言而喻。

因此,将文本解读落到实处,进入到文本的底部,是语文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极其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

但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文本解读却往往不能进行到“底”,而是相反象——浅尝辄止,或避实就虚,避实扬虚,或者干脆全虚而无实。

这里可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师生都在文本的外围转,所讲的内容有些纯粹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比如讲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有的课堂可能出现这样情况:作者介绍:讲“毛泽东”(主要谈毛泽东与三个女人的关系),谈“毛泽东诗词成就”(主要谈1945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发表《沁园春·雪》后,蒋介石希望他周围的文人都写一首《沁园春·雪》,超过毛泽东,压压毛泽东的威风)。

文学常识讲解:讲词牌(主要谈沁园与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关系,谈窦宪如何夺走沁园)文本解读:讲毛泽东言行不一,词中说“粪土当年万户侯”,其实他在被王明排挤时是非常痛苦的;讲毛泽东吹牛,“浪遏飞舟”,可能吗?这样的课堂学生肯定非常兴奋,但他们学会了什么呢?学会了媚俗,学会了随意批判,甚至是刻意去批判,最终把语文课堂的重要意义——培养人的崇高感与敬畏情怀——丢失了。

二是师生接触一下文本,很快延伸到文本之外,文本常常成了一个话题的生发点。

如果说第一点不是非常普遍,那这一点就是相当普遍了。

比如讲《跨越百年的美丽》,先粗略聊一聊课文中“居里夫人的美丽”,很快转入对“美丽”或“女性美丽”的探讨,教师还准备了许多关于“美丽”的资料让同学们探讨。

再如讲《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师生先讨论一下文章写什么,还没有真正走进文章中去,就开始讨论生命的意义,于是师生一起海阔天空谈生命的意义。

再比如讲《巴尔扎克之死》,师生先聊一聊巴尔扎克,然后进入关于“死亡”的探讨,于是师生一起探讨各种“死亡”及意义。

再比如讲《告别权力的瞬间》,讲到华盛顿对民主的贡献,课堂就变成了关于“民主”的讨论。

这样的课堂也比较受学生欢迎,主要是能顺着学生的感觉走,但这样的课堂多了,学生就养成了夸夸其谈的毛病,不愿也不能深入钻研文本了,最终是失去了一种求实的读书能力。

三是教师精心设计了课堂问题,有时还及时抓住了课堂生发的重要问题,遗憾的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产生种种观点时,教师常常是照单全收,即使是明显的错误也不给予纠正。

比如讲《皇帝的新装》,教师请学生扮演两个骗子,模仿骗子行骗的过程,一个骗子在劝另一个骗子拿定主意时,用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他打气,教师对此不仅没有纠正、引导,而且满脸鼓励之色。

再比如讲《合欢树》,在教师的启发下,全班学生有一大半都讲了“合欢树”的象征意义,讲的同学为了避免与前面同学的雷同,尽可能讲自己的“独特”见解,结果离课文越来越远,也就越来越虚。

这样的课堂也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因为学生不受什么约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能博得同学与老师的欢心就好。

但这样的课堂也是值得高度警惕的,因为它往往会助长学生信口开河的不良风气,断章取义,甚至是非颠倒,最终影响的不仅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更影响到他们健全的文化人格的形成。

四是师生共同在一个不恰当的知识层面或者在一个错误的知识层面上讨论问题。

比如学习葛剑雄的《邂逅霍金》时,师生讨论文中如何表现“身残志坚”。

学习杨绛的《老王》时,讨论文章最后作者的“愧怍”,师生围绕“中国知识分子贵族式居高临下的怜悯”展开。

学习一些现代主义作品或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时,以解读现实主义作品的方法为指导,结果不能真正进入作品。

如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节选)、卡夫卡的《变形记》(节选)时,运用“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这些现实主义小说家非常看重的方法去讨论小说的人物与主题,因而也不能真正理解作品。

笔者感到,这样的课堂可能是很糟糕的,它可能将学生引向歧途。

五是“批”字当头。

这当然是少数现象。

应当承认,目前的语文教材有瑕疵,甚至可以说有许多缺点,但有的老师比李敖还霸气,几乎没有他看得上眼的篇目。

李敖说“鲁迅思想不及格”,他就可以说鲁迅没有思想。

笔者感觉这也是很可怕的。

如果教师总是批这个,批那个,没有肯定的,没有赞美的,只有破坏,没有建设,一定会助长学生的虚妄心理,最终势必把学生带上不归路。

我们需要反叛,必须摆脱旧的束缚才能真正向前,但绝不能将旧的一概视为束缚。

我们应当自信,有自信力才能勇于开拓、勇于向前,但智者的眼中绝不会除“我”之外没有别人。

贾平凹将目空一切的人归于两类:要么是白痴,要么是疯子。

这其实也就如鲁迅所言,拔起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

这是可笑的。

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的讲演中说:“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山,说,‘笔者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若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边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

”笔者感到我们语文老师还是先多带点“兵”好。

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上述几种现象?笔者感到,主要有下面几种原因。

一是对文本的意义认识不足。

作为中学教材的文本价值,大体可从6个方面去考量——认知价值,情感价值,思想价值,智慧(思维)价值,艺术(审美)价值,语言开发价值,写作模仿价值。

教材所选大多数是经典文本或优秀文本,而经典文本几乎都具备了这6方面的价值,即使是一般的优秀文本也具有多层次的开发的价值。

目前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对“智慧(思维)价值”、“艺术(审美)价值”、“语言开发价值”、“写作模仿价值”这4方面,大都没有深入开掘。

以“艺术(审美)价值”为例,我们平常的课堂阅读实践追问得最多还是“怎么写”的问题,但多数没有将这个问题提到足够的高度来认识,一般多停留在“修辞手法及作用”“表达方式及作用”“论证方法及作用”“说明方法及作用”“写作手法及作用”等问题上。

应当说,常追问的这些问题是重要的,但这些都还是容易解决的,且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试问一下,如果抛弃这些问题让你来欣赏一部作品的艺术形式,你将说些什么呢?或许,就无话可说了。

因此,我们还是有必要更多地从作品的整体运思、作家的美学追求等方面去关注“怎么写”的问题,而不是仅局限在某一具体的修辞手法之类的问题上。

二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误解。

“以学生为主体”是现在教师展开课堂教学的重要的理论支撑,这是现代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标志。

但“以学生为主体”不是放任学生,不是纵容学生,更不是不要底线。

再现代的美国母亲,也会对自己已成人的儿子去亲吻不满18岁的少女感到恼怒;再现代的美国父亲,也会对自己的孩子的赌博行为感到悲伤。

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教育,应当永远坚守人类几千年建立起来的一些共有的伦理道德,坚守中国人作为中国人的、体现中国人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最基本的生存法则。

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回荡的是天地正气,怎可让骗子们“剽窃”去壮胆?三是对“课堂阅读”与“消遣阅读”等而视之。

中学生的阅读有两大类:一类是课堂阅读,一类是消遗阅读。

相比较而言,课堂阅读的难度肯定比消遗阅读难度要大,甚至大得多。

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课堂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美其身”的过程,是一个“去恶向善”的过程,是一个变“无知”为有知的过程,是一个开发心智与唤醒“人”的个体生命感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