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地球圈层结构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1.4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1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1.4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1张PPT)

地 上地幔 幔 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 — 深度2900km
地 外核 核 内核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状态
固态
固态
液态 固态
16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7
地球外部圈层
气 物 石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 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横、纵波明显增加 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13
深度 /km
地球的内部 圈层结构图
14
分组讨论
1 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大陆和海洋的 厚度有何差异?
2 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在图中找 到 软流层 的位置。
15
圈层名称
特征
地壳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薄,大陆厚
不连续面:莫霍界面 — 深度33km
分类 横波 纵波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较慢 较快
固体
都随所通过物质
固体、液体、气 体
的性质而改变
8
某地地下30km处发生地震,这时:
地面上的人会感觉到(A);
思考
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游鱼会感觉到:(C)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纵波,上下颠簸 D. 横波,左右摇晃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17:30:5317:30:5317:308/12/2021 5:30:53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1.8.1217:30:5317:30Aug-2112-Aug-21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共22张PPT)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共22张PPT)

科拉超深钻孔
Кольская сверхглубокая скважина
• 科拉超深转孔是前苏联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开始的一项科学钻探, 其中最深的一个钻孔SG-3在1989年达到12,263m [12Km],截止目前,以垂深计算, 这个钻孔仍是到达地球最深处的人造物。
地球平均半径
地壳
速度/km•S-1
0369 0
1000
横波
2000
12 15 33Km
纵波
地幔
3000
2900Km
4000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核
/km
深 5000 度
6000
地心
地壳:固态
地幔:熔融状态 外核:液态 内核:固态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inner circle structure of the earth
Mean radius of the earth
0.19% 12Km [科拉钻孔深度]
人类探究地球深度 =
X100%=
6371Km [地球半径]
地震波模式图
Seismic wave schematic map
Hale Waihona Puke 波面断面震中 震源 断层
利用地震波探知地球内部结构
Using seismic wave to detect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earth
由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层组成。地核分为内核 和外核;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 分别是上地幔顶部和软流层;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合称岩石圈
地壳 莫霍界面
上地幔 下地幔 古登堡界面

人教版地理必修1:1.4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1张)

人教版地理必修1:1.4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1张)
No 。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由坚硬的岩石(yánshí)组成的圈层部分。①由坚硬的岩石(yánshí)组成(化学元素:氧、硅、 铝)。③大陆地壳(上层:硅铝层,下层:硅镁层)。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 层。21
Image
第二十二页,共22页。
课堂(kètá课堂(kètáng)小结
21
第二十一页,共22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地球的圈层结构。划分依据——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在这 里,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厚度为2800多千米
地球(dìqiú)的圈 层结构
第一页,共22页。
一、地球(dìqiú)的内部 圈层
划分(huà fēn)依据——地 震波
地震波——地震发生(fāshēng)时, 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会发生 (fāshēng)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 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 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横 波(S波)之分。
第六页,共22页。
地壳 地壳位于(d莫霍ìq界i面à之o外) ,
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 岩石组成(zǔ chénɡ)的坚 硬外壳。它厚薄不一,大陆 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 薄,平均厚度为17千米。
7
第七页,共22页。
地幔 (dìmàn)
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 堡界面之间,厚度为2800多 千米。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 化,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 地幔两层。在上地幔上部存 在一个(yī ɡè)软流层,一般 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 发源地。
8
第八页,共22页。
地核 (dìhé)
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 为界,厚度(hòudù)为 34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 波速的变化,可以将地核分 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地核的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地球圈层结构

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地球圈层结构

地壳
下地幔
2900
莫霍界面
地幔
外核
5150
古登堡界面
地核
内核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壳(固)
地幔(固)
外地核(液)
内地核(固)
(1)地壳
范围: 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
组成地壳元素: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养闺女贴给那家美) 地壳厚度: 厚度不均,大洋部分地壳较薄,大陆部分地壳较厚;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分层:
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 可以地幔分为 上地幔 和下地幔。在上地幔 的上部存在一个 软流 层,一般认为这里可 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 地。
莫霍面 莫霍面
900
古登堡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3)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至地 心,根据地震波波 速变化,可以将地 核分为外 地核 和内 地 核 两层。地核由 铁 和 镍组成,外地 核可能呈熔融状态, 包围着内地核,由 于内地核压力极大, 铁原子和镍原子被 挤到一起形成一个 固态金属球。
古登堡面
5100
古登堡面
圈层名称 地壳 地 上地幔 幔 下地幔 地 外核 核 内核
不连续面
深度
物质状态
莫霍界面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33 km(大陆) 平均深度为17km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古登堡界面
2900 km
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目前,我们主要 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 来获得地球内部的知 识
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地震波 项 目 速度 纵波(P波) 横波(S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师版)

第4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1.掌握地震波的分类和不同特征2.能说出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及根据它们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每一圈层的特征3.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知识点0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地震波1,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二)不连续面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4,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5,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即学即练1】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17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17张PPT)

图中字母代表的 圈层是?
12
四、知识梳理
13
随堂演练
北京时间2017年10月22日22时21分,在南海海域 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约5公里,读图回答1-2题。
1. 此次地震的震源发生在( )
A. 软流层 B. 地壳 C. 地核 D. 地幔
2. 岩石圈位于( )
A. A顶部 B. A的全部和B的顶部
C. B的全部 D. B的全部和C的顶部
14
随堂演练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3-4题。 3.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 ) A.17千米 B.5千米 C.33千米 D.2900千米 4.该地可能位于( ) A.四川盆地 B.青藏高原 C.南极点 D.太平洋
15
随堂演练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 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 重大损失。据此完成5-6题。 5.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传播介质
固、液、气 固
物体运动方向
上下颠簸 左右晃动5
一、认识原理:地震波
小组讨论: ➢ 地震时,横波和纵波在地面和湖中的传播状态是怎样的? ➢ 地面上的人是先感受到上下颠簸还是左右摇晃?
6
二、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加快
33

2900
横波消失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液 固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波速发生了
外核
地核
内核
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的坚硬岩石)
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
6371
9
2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35张)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35张)

3.外部圈层记忆法 “记准顺序”:外部圈层中,大气圈在上,水圈在下,生物圈 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统一整体,是地球的一个外层 圈,其范围大约为海平面上下垂直约 10 千米。它包括地球上有生 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陆地、岩石圈和水。
探究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探究导引】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8 年 11 月 24 日 04 时 41 分在新疆 巴音郭椤州和静县(42.39°N,84.65°E)发生 3.8 级地震,震源深度为 8 千米。
1.运用“区域认知”方法分析:此次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的 什么地方?
提示:地震发生在岩石圈。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此次地震发生的能量是如何传到 地面的?
2.各圈层的组成和作用
圈层
组成
地理意义
调节地球的温度,提供生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 成分是氮气和__氧__气____
物生存所必需的 ___氧__气___,形成复杂的天
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水圈
体 陆地地,表主上和冰体的近川是河地、_流表_海地_、的_洋下_湖_各水 _泊种_等,、形还沼态包泽水括、参 转 生与 换 存地 , 和表 是 发物 人 展质 类 所迁 和 不移 其 可和 他 或能 生 缺量 物 的
提示:地震发生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到地面。
3.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探究:地震发生后推测地面上物 体的震动形式。
提示:受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地面上物体应该先上下震荡, 再左右晃动。
【知能升华】
1.地球内部圈层具体划分及特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
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 的坚硬的外壳。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二者关系如下图所示: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一.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1张PPT)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一.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1张PPT)
上 天


我们真的无所不能了吗?
汶川地震,是我
们永久的痛,而我 们的“母亲”——地 球每天都会经历大 大小小的震动,这 些震动是怎么来的 呢?
划分依据——地震波 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 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 波叫地震波。 分类:横波(S)和纵波(P)
为什么呢?
内部结构 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分为 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其 中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 体外壳是地壳;古登堡面到地 心的部分为地核;地壳与地核 之间的部分为地幔。图中地核 又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地壳
①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_____________以莫上霍的固面体外壳。
②厚度:平均厚度约____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_____千米,海洋
(3)意义: 2.水圈
迅速下降
(1)组成:________、固态水和_________。
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液态水
气态水
(2)分类: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和生物水.
(3)意义: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尤其是
_______________。
3.生物陆圈地水
(1)组成:广泛分布于__________、大气圈和_________中的
生物世界。
地壳
(2)意义:与地壳(或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共同组成了地球
的生水态系圈统。________是这个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
各部分的概况
圈层 名称
概念
大气 圈
包裹地 球的气
体层
组成
其他
气体及其中 的悬浮物, 主要成分是
氮和氧
①厚度 2000~3000 千米;②地 球生命生存 的基础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B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12、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 要素是( A.瀑布 )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 度的变化图”,完成: 13、图中曲线表示的地 震波是:( B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14、莫霍界面大约位于该地地下:( A、5Km处 B、17Km处
小结:
内 部 圈 层 外 部 圈 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各自的物质特征, 界线,厚度,物理 性状等 相互影响,相互 渗透,紧密联系, 生物为主
练习题
1.地震发生时,坐在(震中上)湖中小船里的人(B ) A.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前后摇晃 B.只感到上下颠簸 C.先感到左右、前后摇晃,后感到上下颠簸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固体杂质
(3)大气分层
• 根据大气的热力 性质在垂直方向 上的差异,将大 气分为三层。即 对流层、平流层 和高层大气。
电 离 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电离层反射 无线电波
温度随高度升 高而升高; 空气以水平为主; 天气晴朗,大气平稳, 对高空飞行有利。
高层大气
古登堡面
5100
古登堡面
圈层名称 地壳 地 上地幔 幔 下地幔 地 外核 核 内核
不连续面
深度
物质状态
莫霍界面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33 km(大陆) 平均深度为17km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古登堡界面
2900 km
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D.只感到左右、前后摇晃
2.在莫霍界面以下(A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
3.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 B )
A.地壳
C.地核
B.上地幔
D.岩石圈
4.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 C)
A.喜马拉雅山 B.黄土高原
地壳
莫霍界面
地幔
古登堡界面
地核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33千米处(大陆部分 ) 该面下,横、纵波波速 都明显增加 平均17千米处 在这里,纵波波速忽然 2900千米处 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读图思考: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 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地幔和地核的 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平流层
臭氧层
对流层
温度随高度升 高而降低; 空气对流运动 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 且多变,
2、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处
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
地 球 上 的 水
海洋水
冰川水 河流水
大气水
地表水
湖泊水 生物水
陆地水
地下水
3、生物圈
• 概念:人们把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 存环境的总称称为地球生物圈。 范围: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 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岩石圈=A+B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幔
地核
内 核
地壳和上 地幔顶部(软 流层以上), 由坚硬的岩石 组成的圈层叫 做岩石圈。
上一页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 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 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 低层大气的物质组成
C.大西洋
5.岩石圈是指( C)
D.刚果盆地
A.地壳
C.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B.地壳和上地幔
D.地壳和软流层
6.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B ) A.氮和氢 C.氢和氧 A.连续而规则 B.氧和氮 D.氧和碳 B.连续不规则
7.水圈是________的圈层。(B ) C.不连续但规则 D.不连续不规则
8.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B )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B.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C.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全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 D.生物圈与岩石圈没有联系
地壳厚度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 米,其中大陆地壳厚 度较大,平均为 33 千 米。高山、高原地区 地壳更厚 ,最高可达 70 千米;平原、盆地 地壳相对较薄 。大洋 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 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莫霍面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 拔越低,地壳越薄。
km
(2)地幔
范围: 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分层:
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 可以地幔分为 上地幔 和下地幔。在上地幔 的上部存在一个 软流 层,一般认为这里可 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 地。
莫霍面 莫霍面
900
古登堡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3)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至地 心,根据地震波波 速变化,可以将地 核分为外 地核 和内 地 核 两层。地核由 铁 和 镍组成,外地 核可能呈熔融状态, 包围着内地核,由 于内地核压力极大, 铁原子和镍原子被 挤到一起形成一个 固态金属球。
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组成图
氧21% 氮78%
其他气体1% 氩、CO2、O3
(2)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大气组成
干 主要 N 洁 成分 O2 空 次要 CO2 气 成分 O3 水 汽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A

C、33Km处
D、2900Km处
考考你
地震发生在陆地上,我们感觉是怎样 的? 先上下颠簸,然后前后左右摇晃, 因为纵波的速度快,横波的速度较慢。
那假如地震时,我们在嘉陵江划船是什么 感觉呢? 只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横波只能在固体中 传播,不能通过液态水,只有纵波能通过液态水
2、不连续面
纵波 横波 波速 都明 显增 加。 纵波 波速 突然 下降, 横波 完全 消失。
固态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由 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思考:地壳=岩石圈
* 列表比较
联系 地壳 岩石圈不仅包 地表至莫 霍界面 含地壳而且还包含 上地幔顶部(软流 岩石圈 70~100km 地表至软 层以上)部分 流层 厚度 平均17km 范围
A
地壳
上 地 幔
B C D 下 E 地 幔 外 核
9、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 的圈层①、②、③分别是: 大气圈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① ②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

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完成10~12题。
10、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地幔 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 S波消失,地核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3、地球内部圈层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 异,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将地球 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
不连续界面及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33 900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目前,我们主要 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 来获得地球内部的知 识
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地震波 项 目 速度 纵波(P波) 横波(S波)
较快
固、液、气
较慢 固
不同点
可通过介质 作用
上下颠簸 前后左右摇晃
相同点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 都可以通过固态物质。 质而变化;
地壳
下地幔
2900
莫霍界面
地幔
外核5150古登堡Fra bibliotek面地核
内核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壳(固)
地幔(固)
外地核(液)
内地核(固)
(1)地壳
范围: 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
组成地壳元素: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养闺女贴给那家美) 地壳厚度: 厚度不均,大洋部分地壳较薄,大陆部分地壳较厚;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