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3
生态学第三版复习提纲

第一章;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简述光的生态作用,生物如何适应?1、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强是光合作用能量的来源,适宜的光照能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发育。
光强和体色也有一定的关系。
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在水中的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
光补偿点: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海洋植物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就是所谓的补偿点。
阳地(阳生或阳性)植物: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健壮,在隐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阴地(阴生或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
潮湿、背阴的地方或林下。
耐阴性植物: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阴蔽,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较轻度的遮荫。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
短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
中间性植物: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
哺乳动物的繁殖和换毛长日照动物: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
如雪貂、野兔。
短日照动物:一些动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和进行繁殖。
如绵羊、山羊和鹿。
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上和虫害预报有何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度;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生态学(第三版)复习提纲PDF.pdf

第一章;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简述光的生态作用,生物如何适应?1、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强是光合作用能量的来源,适宜的光照能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发育。
光强和体色也有一定的关系。
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在水中的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
光补偿点: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海洋植物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就是所谓的补偿点。
阳地(阳生或阳性)植物: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健壮,在隐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阴地(阴生或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
潮湿、背阴的地方或林下。
耐阴性植物: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阴蔽,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较轻度的遮荫。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
短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
中间性植物: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
哺乳动物的繁殖和换毛长日照动物: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
如雪貂、野兔。
短日照动物:一些动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和进行繁殖。
如绵羊、山羊和鹿。
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上和虫害预报有何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度;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生态学基础讲义3

➢ 生物钟现象:生物的生命活动随生态因子周期性 变化而表现出严格的节律性,称为生物钟现象。 是生物在宇宙自然节律下长期进化的结果。如候 鸟迁飞,洄游性鱼类。
3.2.2 生态因子
基本概念: ➢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
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 生境(habitat)—具体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
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生态因子分类
依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分为: ➢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依据稳定性,将生态因子分为: ➢ 稳定因子(地心引力、地磁力、太阳辐射常数) ➢ 变动因子:周期变动因子,非周期变动因子
➢ 植被也表现出明显的带性特点,我国自南向北: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 方针叶林。
➢ 我国自北向南土壤分布:灰棕壤、棕壤、褐土、 黄棕壤、黄褐土、黄壤、红壤和专红壤。
➢ 动物的种群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地带性。
2. 生态因子的垂直递变性
➢ 温度、降水随海拔变化: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下 降0.6度。相当于平地北移60公里。降水最初随高度的增 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界限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
5. 生态因子非地带性变化
➢ 上述的变化是普遍性规律—大气候,但由于存在 许多非恒定因素的影响,使具体的生态因子在特 定条件下并不能全部表现典型的地带性和周期性, 如沙漠绿洲,山区生态环境的复杂性。
➢ 两个不同地带性之间存在过渡型地带性。过渡型 地带内生物的分布也兼备两个不同地带性的特征。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

C. 研究人口的有用工具。
年 龄 结 构 应 用
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措施(政策):
a. 晚育,假如20岁生育,100年生育5代; 25岁生育,100年生育4代,少生一代,对于 我国来说就意味着少生2亿多人。
种 群 数 量
生物量(biomass):个体数目个体的平均体重
(2)密度的类型: 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 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用其他统计数量指标间接 的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对值。
密 度 的 类 型
根据种群密度的适宜程度,分为: 最适密度(optimal density):种 群增长处于最佳状况时的种群密度。
一、种群密度 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size & density): (种群数量) (1)定义: 种群大小指该种群所包含的个体数目 的多少。(绝对量)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个体数目或 生物量。(相对量)
单位空间可以指面积:Km2=100公顷(hectare)=100 万m2,亩等。也可以指体积:m3, l, ml等。
生 命 表 说 明
(5)各年龄死亡率qx :从X到X+1时的种群死亡率。 qx = dx/nx
(6)各年龄平均存活数Lx :各年龄期的中点,平 均存活数目。Lx=(nx+n x+1)/2 = nx- dx/2 = n x+1+ dx/2。(nx=nx+1+dx) (7)各年龄及其以上存活的年总数Tx:已活到X年 龄的生物总计还有多少年的存活时间。(所有现有 个 体 存 活 时 间 的 积 累 ) Tx = Lx+L x+1+ Lx+2+……+Lm=∑Tx (X从X到m, m为最长寿命) (8)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值)ex:X龄的生物平均 还能活的时间。ex= Tx/nx
生态学杨持第三版

生态学杨持第三版1. 引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涉及到物种、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全球生物圈的组织和功能。
杨持的《生态学》是该领域中一本经典的教材。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杨持第三版》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 内容概述《生态学杨持第三版》是生态学教育领域的重要教材,为学生和研究者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生态学知识。
以下是该书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生态学基础–第1章:生态学概述–第2章:生态学方法–第3章: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地理学•第二部分:生态学原理–第4章:生物数量和生长–第5章:种群生态学–第6章:群落生态学–第7章:生态系统生态学–第8章:景观生态学–第9章:生态系统的时空动态•第三部分:生态学应用–第10章: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第11章:生态学与自然资源管理–第12章:生态学与人类社会3. 特点《生态学杨持第三版》有以下几个特点:3.1 综合性本书涵盖了生态学的基础原理、方法和应用。
无论是对初学者还是专业研究者来说,都是一本全面的参考书。
3.2 系统性书中按照生态学的不同层次进行了组织,从种群到群落再到生态系统,使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生态学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3.3 实践性作者将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了生态学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实践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4. 适用对象《生态学杨持第三版》适用于以下人群:•大学生生态学专业的学生,作为课程教材使用。
•生态学研究者,作为参考书使用。
•对生态学感兴趣的读者,作为拓展知识的参考书。
5. 结语《生态学杨持第三版》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生态学教材,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生态学的各个方面,从而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书目:杨持. 生态学: 第三版[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7.。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2020/3/6
种间和种内的相互作用
种内的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杀 和利他等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主要有竞争、捕食、寄 生和互利共生
➢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
N1取胜,N2被排挤掉
K1/α12 K2
K2/α21
·
K1 N1
2020/3/6
N1灭亡, N2取胜
K1 < K2 /α21,K2> K1/α12 N2
N1超过环境容纳量而 停止增长,N2继续增长
N2取胜,N1被排挤掉
K2 K1/α12
K1
· K2/α21 N1
2020/3/6
不稳定共存
2020/3/6
性选择理论
Darwin的理论 ➢ 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一词首先被达尔文在1871年所
使用,主要是指通过选择使某一性个体在寻求配偶时获得比 同性其他个体更有竞争力的特征。达尔文设想性选择是通过 两种方式发生的:①性内选择;②性间选择。 Fisher的理论 ➢ 建立在主动选择基础上的性选择可以导致性二型特征的进化。 Trivers的理论 ➢ 在雄性不承担任何抚育后代责任的物种中,如果雌性个体具 有足够的辨别力,使它所选择的配偶所具有基因质量优于自 身,那么,进行有性生殖仍然是有利的。
两物种种群的平衡线
N2 K1/α12
dN1/dt<0
N2
dN2/dt<0
K2
dN1/dt=0
dN2/dt=0
《生态学》第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图3-1 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Kormondy,1976)
(a) 增长型种群 :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 稳定型种群: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c) 下降型种群: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13
(a) 增长型种群: 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 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 较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 群。 (b) 稳定型种群: 锥体形状介于(a)、(c)两类之 间,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 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c)下降型种群: 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 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 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不断衰退的种群。
第三章
种群及其 基本特征
1
1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2
第二节 种群的动态
3
第三节 种群的空间格局
4
第四节 种群调节
2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1
生物种的 概念
2
种群的 概念
3
一、生物种的概念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von Linnaeus)在其出版的《植物种志》中,继承 了J.Ray的观点,认为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 的集合”,并指出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能 产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 育,并创立了种的双命名法。
T=(Σxlxmx)/(Σlxmx)
24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与密度有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25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1. 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最简单的单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通常
生态学-- 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3生态系统的类型

11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插入图:热带 雨林的分布
12
• 热带雨林是我们地球上最繁茂的森林植被,她 具有最丰富的物种组成,最为复杂的层次结构, 最为多样的群落外貌,最为奇特的生命现象,因 而也就成为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为宝贵的生态系统。
• 全世界的有花植物近25万种,其中约有17万 种生长在热带。大约有8万种生长在热带美洲,4 万种生长在热带亚洲,3万5千种生长在热带非洲。 物种最为丰富的热带雨林里,在1公顷的林地上, 几乎不能发现两株树木属于同样的物种。这正如 化莱士在日记里所述的,一个旅行家要想在一片 热带雨林里找到两株属于同种的树木简直是徒劳。
2.敞水带生物群落 生产者主要是硅藻、绿藻和蓝藻。
3.深水带生物群落 主要由水和淤泥中间的细菌、真菌和无脊椎动 物组成。
35
海洋 36
海洋 37
五、海洋生态系统
(一)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1.生产者均为小型即由体型极小、数量极大、种 类繁多的浮游植物和一些微生物组成。
2.海洋为消费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 ①海洋面积大,海洋中有大量的营养物质 ②海洋条件复杂
(二)有些能够持久地附着在固定的物体上; (三)具有钩和吸盘等附着器; (四)黏着的下表面; (五)还具有趋触性等适应特征。
32
湖泊 33
四、湖泊生态系统
(一)湖泊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界限明显; 面积较小; 湖泊的分层现象; 水量变化较大; 演替,发育缓慢。
34
(二)湖泊生物群落
1.沿岸带生物群落 生产者:有根的或底栖植物和浮游或漂浮植物。 消费者:附生生物类型中有池塘螺类、蜉蝣和 蜻蜓稚虫、轮虫、扁虫、苔藓虫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生长发育速度
生长有两种含义:一种为生物体生物物 质的增加,另一种细胞数量的增加。这 两者并不总是一起增加的。研究生物生 长规律是人们长期以来的愿望,因而也 形成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实际上生 物的生长是我们常见到的S形生长曲线: 分为-1.停滞期;2.指数期;3.静止期。 生物生长 的测量可用重量、长度面积或 体积殖
此阶段是生活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所谓繁殖是指有机体生产出与自己相似 的后代的现象。有两个概念:繁殖和生 殖需要我们区分:前者含义较为广泛。 繁殖方式的生态学意义:1.在现有条件 下的扩展性。2.对多变环境的适应性。3. 繁殖速度。 4. 繁殖潜力。5.在自然选择 压力下的进化速度。生物生活史的多样 性导致繁殖特性的一系列相关变化。
四、扩散
植物的扩散: (水生浮游植物外)个体 固着生活只有繁殖体具可动性。 动物的扩散:由于各个动物个体均具一 定的可动性,因而其扩散具有主动性。 扩散的原因:食物资源不足、在社会结 构中处于低等级地位时可被逐出、自然 环境与气候季节变化、避敌、追求配偶、 生境灾变、环境污染等。迁出、入、移。
第二节
第三章
种群生活史
第一节 生活史的概念 一个生物从出现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 程称为生活史。为遗传物质所决定,一 般是不变的,但在一定范围内某些性状 具可塑性(如,种子大小、数量等), 但生活史格局保持不变。相关点:一、 个体大小 二、生长发育速度 三、繁殖 四、扩散
一、个体大小
这是有机体最明显的表面形状,不公在 不同类群间大小各异且在同种群中个体 大小都有或大或小的变化。这一点一般 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父母高子女也高 反之亦然。大—统治,小—弱势。个体 大小与生长的生境有较大的联系。大个 体除具优势外,也有不同的劣势情形: 如电击大树。
繁殖成效
个体现时繁殖输出与未来繁殖输出的总和成为 繁殖成效。 一、繁殖价值(RV):当年繁殖价值+剩余价值。 (M+余生繁殖期望值RRV)RV=M+RRV: (lx 表示年龄x 时的存活概率)
M 为生育力, 为x 径级所有植株个体生产的种子 总数除以该径级中所有植株个体总数的平均值.
第三节
繁殖对策
一、r选择与K选择: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 (rm )的选择称为r 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增 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 r选择者:处于多变气候中,死亡具灾变性、无 规律、幼体存活少,数量变动大,个体小发育 快,寿命短。 K选择者:气候稳定,死亡为密度制约,幼体 存活高,数量在时间上稳定(K)体大,多次 繁殖,寿命长。 二、C-,S-,R-选择:不讲,自己想了解就看 书。 [第四节“性选择”(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