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届中学化学教育高峰论坛交流材料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之管见(杨明俊 )未发
首届全国中学化学教育高峰论坛纪要

首届全国中学化学教育高峰论坛纪要
佚名
【期刊名称】《化学教育》
【年(卷),期】2012(33)6
【摘要】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化学教育》编辑部、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石室中学承办的首届全国中学化学教育高峰论坛,于2012年4月9日至11日在四川成都举行。
来自浙江、江苏、广东、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安徽、福建、海南、湖南、四川、吉林、辽宁、北京、上海、重庆、新疆18个省(市、自治区)的52所中学、13个教研室、10所大学、1所
大专和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的108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总页数】1页(P4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腐蚀控制品牌集群成立大会——首届中国腐蚀控制集群品牌高峰论坛暨协会2018年工作年会、协会七届四次理事\r扩大会、全国防腐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8年会\r会议纪要 [J],
2.第二届全国中学化学教育高峰论坛纪要 [J],
3.首届全国中学化学教育高峰论坛第一轮通知 [J], 无
4.首届全国中学化学教育高峰论坛第一轮通知 [J],
5.首届全国中学化学教育高峰论坛第一轮通知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押题宝典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带答案)

押题宝典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带答案)单选题(共45题)1、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是()。
A.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B.复习已学过的教材,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C.使学生掌握新知识D.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当堂消化【答案】 A2、化学新课程实施中,最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评价方法是()。
A.纸笔诊断性测验B.纸笔总结性测验C.档案袋评价D.活动表现评价【答案】 D3、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体现“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主题的情景素材?()A.太阳能海水淡化B.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C.电解水实验及微观解释D.我国的淡水资源危机4、某温度下将Cl2通人KOH溶液里,反应后得到KCl、KClO、KClO3的混合溶液,经测定ClO-与ClO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1,则Cl2与KOH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和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3B.4:3C.2:1D.3:1【答案】 B5、化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工业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设计了问题“使用塑料制品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由学生分别代表化工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环保工作者就此问题发表观点.这种教学方式属于()。
A.科学探究教学B.小组讨论教学C.角色扮演教学D.社会调查教学【答案】 C6、溶解度四要素不包括()。
A.一定温度B.100g溶剂C.达到饱和状态D.单位为“Kg”7、下列初中化学认知性目标的学习行为所对应的学习水平最高的是()。
A.记住B.解释C.识别D.区分【答案】 D8、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
A.科技教育B.素质教育C.减负D.现代教育【答案】 B9、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心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小丽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
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
在此过程中,小丽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A.猜想B.实验C.推理D.归纳【答案】 D10、化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工业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设计了问题“使用塑料制品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由学生分别代表化工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环保工作者就此问题发表观点。
押题宝典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

押题宝典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单选题(共45题)1、下列表述能突出体现中学化学教学过程特殊性的是()。
A.以实验为基础、以化学用语为工具B.教师讲、学生听C.培养学生科学素养D.理性思维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答案】 A2、( )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A.智力B.性格C.能力D.气质【答案】 B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锥形瓶可用作加热的反应器B.室温下.不能将浓硫酸盛放在铁桶中C.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会使溶液浓度偏低D.用蒸馏水润湿的试纸测溶液的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答案】 A4、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原子利用率为()。
A.50%B.75%C.100%D.25%【答案】 C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增加体系压强,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B.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C.活化分子间所发生的碰撞均为有效碰撞D.加入反应物,活化分子百分数大大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答案】 B6、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只有①②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 D7、X、Y、Z、M四种金属,已知X可以从Y的盐溶液中置换出Y:X和Z组成原电池时,Z为正极;Y和Z两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被电解时.阴极只能得到Y单质:M离子的氧化性强于Y离子。
则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X>Z>Y>MB.X>Y>Z>MC.M>Z>X>YD.X>Z>M>Y【答案】 A8、络合滴定法用EDTA测定pb2+时,要求pH为5左右,缓冲溶液可以选择()缓冲体系。
A.HAc-NaAcB.六次甲基四胺C.NH3-NI-14ClD.一氯乙酸【答案】 B9、下列关于学习策略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学习策略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步骤、方法等B.不同的知识类型有相同的学习策略C.掌握学习策略不是机械套用,而是灵活应用D.学习策略更多的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答案】 B10、以下有关个体内差异评价的说法错误的是()。
化学实验教学之管见

化学实验教学之管见摘要:生动直观的化学实验是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主要途径。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来讨论。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新课程的学习观,倡导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使他们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搞好化学实验教学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办法。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是认识事物的辩证途径。
”在化学教学中,生动直观的化学实验是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化学实验的诱导力,是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有效途径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都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取化学知识和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实验所用的各种形状不同的仪器,五颜六色的化学试剂,造型美观的模型,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发光、放热、燃烧、爆炸、沉淀与溶解现象。
它以五彩斑斓的现象、生动的魅力、丰富的内涵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一种激动、兴奋的心情,使学生产生乐趣。
如将一定量的浓硫酸倒入一定量蔗糖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一会就长出了一个“黑面包”。
夏日,在葡萄糖溶液中加银铵溶液,用手握一会儿,试管壁上就出现一层银白色的物质等等,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把兴趣发展成为追求理想的动力,这就是化学实验的诱导力。
二、加强实验教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加强实验教学,强化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关键,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综合学习等。
(一)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基础和先导,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做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半点草率和马虎。
准确的语言、规范的操作会给学生一个娴熟的仿效范例,为学生动手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届_中国化学会化学基础教育奖_获得者_杨明生_

首届“中国化学会化学基础教育奖”获得者———杨明生 杨明生老师在安徽省中学化学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威望,是全省范围内公认的中学化学教学专家和化学教育科研的引领者之一。
杨明生老师自1984年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一直奋斗在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及教育科研第一线,从未离开过三尺讲台,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积极开展高中化学3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把新课程倡导的3种学习方式内化为“三先三后”(即先自学后教授、先思考后表达、先讨论后回答)的实践模式。
为了配合新课程的实施,带领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的化学教学团队,申报了多个学科课程与教学有效性方面的省级规划课题并获得立项,其中《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成果获得安徽省第七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同时,多次组织学校教师参加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举办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成果展示活动,学校多次获得“全国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先进单位”,化学教研组获得“全国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优秀教学团队”,杨明生老师不仅有多项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科研成果获得全国一等奖,而且本人也获得了“全国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杨明生老师具有扎实的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功底,尤其是长期坚持基于化学课堂、化学课程和化学教科书的教学实践研究,长期坚持立足“考试说明”的命题研究,取得了非常多的教学成果,撰写了大量的有关课程与教学的博文。
尤其是非常注重课程的比较研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我国大陆与我国台湾地区高中化学课程的比较研究,获得安徽省教育科研规划办立项并顺利结题,已有6篇研究论文被《化学教育》发表,在安徽省化学会年会、全国第十届课程与教学论学术年会等学术会议上,就我国台湾高中化学课程作学术报告。
杨明生老师作为专家,多次参与安徽省高中生学业水平测试及中考化学命题工作,多次被聘为安徽省及安徽省六安市的教师培训项目的主讲教师,被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和教育硕士导师,多次应邀到安徽师范大学、皖西学院、合肥师范学院、淮北师范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等高校作学术报告,多次为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举办的“国培班”学员授课。
押题宝典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

押题宝典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48题)1、2018年,一档《辉煌中国》电视纪录片,让“厉害了,我的国”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
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卓越,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A.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B.屠呦呦发现抗疟疾青蒿素C.闵恩泽研发石油炼制催化剂D.张青莲主持测定了几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答案】B2、茫茫黑夜中,航标灯为航海员指明了方向。
航标灯的电源必须长效、稳定。
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制出铝合金、Pt-Fe合金网为电极材料的海水电池。
在这种电池中()。
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答案】A3、发现法的广泛使用被限制的原因是()。
A.①②⑤⑥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③④⑤4、《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是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有关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辅导用书。
指南的内容不包括以下哪项()。
A.实验室规则、实验操作要求、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和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B.简要说明常见仪器、试剂、重要装置的用途、性能、操作与使用要求、简单维修方法等C.对具体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D.对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探究活动报告的指导【答案】B5、已知在25℃,101kPa下,1g 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A.C8H18(1)+12.5O2(g)=8CO2(g)+9H2O(g)△H=-48.40kJ·mol-1B.C8H18(1)+12.5O2(g)=8CO2(g)+9H2O(1)△H=-5517.6kJ·mol-1C.C8H18(1)+12.5O2(g)=8CO2(g)+9H2O(1)△H=+5517.6kJ·mol-1D.C8H18(1)+12.5O2(g)=8CO2(g)+9H2O(1)△H=-48.40kJ·mol-1【答案】B6、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和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化学原理的教学方法是()。
中学化学教学研讨化学教师培训项目

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
依据一定的科学教育目的而 选择、组织典型的教学内容
化学事实或史实
化学基本原理(基本概 念和基础理论)
2、学好化学知识也离不开化学实验。 ◇化学教材中,化学知识一般提供“是什么” 的结论;虽然伴有“为什么”的文字叙述 或图形展示,但是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材 料。 ◇化学实验的作用就是通过一些典型实验和 现象的重现,让学生真正体验化学知识的 意义和价值。
案例2《钠与水反应》
◇教学要求:
观察的有序性(时、空顺序,由定性到定量)
描述的科学性(用学科的语言)
4.2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案例1《常见化肥的鉴别》 案例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比较》
案例3《Fe2+和Fe3+的性质比较》
◇教学要求
看外观;嗅气味;溶解性;热稳定性; 根据物质所属类别,推测其性质,用实验验证;
2.1 基本的实验事实
案例1 《苯的溶解性》 • 苯可以溶解一些水不能溶解的东西 案例2《Fe3+离子的检验》 • 用SCN-检验Fe3+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案例3《离子反应》 • 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是离子反应的本质
◇教学要求:实验事实清晰、分析到位。
2.2 基本操作方法
案例1:过滤、蒸馏、结晶
仪器装置而发生的兴趣; ◇操作兴趣: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获取实 验现象所产生的兴趣; ◇探究兴趣:探究物质及其变化原因和 规律而形成的兴趣; ◇创造兴趣:进行创造性科学活动所形 成的兴趣(乐趣)。
案例分析
镁条的燃烧 丁达尔效应 喷泉实验
◇教学要求:抓住本质,回归学科原理。
2 获取化学知识和技能
根据元素化合价,推测其性质,用实验验证;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及精品答案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及精品答案单选题(共150题)1、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观察、个案研究等手段,收集有关资料,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称为()。
A.观察法B.文献法C.调查法D.讨论法【答案】 C2、今年4-5月同学们将要参加全市的中考实验技能考查,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A.“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收集好气体后应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B.“粗盐的提纯”实验中,过滤时将悬浊液直接倒人漏斗里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中,多余的药品应放回原瓶D.“探究碳酸钠的性质”实验中,测定溶液pH时应先将试纸湿润【答案】 A3、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
A.可行性原则B.简约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安全性原则【答案】 C4、向一定量的铁粉中加入一定体积12mol/L的硝酸,加热充分反应后,下列微粒在体系中可能大量存在的是()。
A.只有①B.只有①⑤C.只有②④⑤D.①②③⑤【答案】 D5、下列初中化学认知性目标的学习行为所对应的学习水平最高的是()。
A.记住B.解释C.识别D.区分【答案】 D6、下列关于化学作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 D7、学生在学习了钠、钾的性质后,总结出碱金属的一般性质,这种方法属于()。
A.分析法B.归纳法C.演绎法D.类比法【答案】 B8、手机芯片是一种在半导体材料上集合多种电子元器件的电路模块。
下列可用作半导体材料的是()。
A.铝合金B.单晶硅C.二氧化硅D.硅酸盐【答案】 B9、现代化学课程的理念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A10、用Na2SO4溶液[含有少量杂质Fe2(SO4)3]制取Na2SO4·H2O晶体可供选择的操作有:①加入适量的H2SO4溶液(指示剂控制);②加金属Na;③蒸发、冷却、结晶、倾倒;④加过量的NaOH;⑤加适量的HN03;⑥过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之培养
重庆市垫江县牡丹中学校杨明俊
摘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本文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师情景引导、创设条件开放实验内容和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让学生如何成为问题探究的主体,即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等,以达到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同时,逐步形成其探究能力,同时也对其意志品质进行培养。
关键词:实验教学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关键一环,更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智能、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
尤其是探究性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主动地获取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在当前全面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本文笔者拟结合自身近几年实施化学新课程教学的教学感悟,就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谈几点浅见,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真理,发现真理。
所谓探究,就其本意
来说,是探讨和研究。
探讨就是探究学习,探求真理;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索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让人们透过事物的表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真理性的认识。
初中化学新教材中有不少富有探究性的实验,比如: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其过程如下:按教材中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会开始燃烧并产生白烟,而在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却并未燃烧。
若此时进一步探究实验:在水中靠近白磷的地方插入一根导气管(一端靠近白磷,另一端露置在空气中),然后不断地用洗耳球向导气管中鼓入空气,慢慢的就会看到有火星在水下出现,继而白磷燃烧起来。
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认识到,要使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其二是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可见,不断的探究实验,既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和理论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二、着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是学生认识纷繁复杂、缤纷多彩的化学世界的窗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要方式,更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根据这样的要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同时还可以通过不断地探究实验,在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着意志品质的培养。
比如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可在哪些玻璃仪器中进行?(试管,烧杯,锥形瓶等)要收集二氧化碳选什么收集方法好?(向上排空气法)要收集二氧化碳该怎么办?(加带有导气管的单孔橡皮塞)要继续加稀盐酸怎么办?(改单孔塞为双孔塞,既带有导气管,又带有插入酸液的长颈漏斗)如何控制二氧化碳气体的流通?(导气管上弹簧卡)如何使酸液与大理石或石灰石脱离反应?(试管内加有孔隔板)。
不难理解,倘能引导学生将该实验如此循环渐进的探索,便能让学生从亲身感受和实际操作中,比较轻松地掌握简易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的装配设计和操作要领等知识。
这对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精神及探究能力的养成,无疑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注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
探究能力。
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操作、收集与处理信息,调查与研究、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逐渐积累并形成探究能力,是新课程对学生提出的能力培养的要求之一。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进行逐步的探究活动,或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中大量的化学现象进行探究活动,是化学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课题。
比如:根据我县穿城而过的桂溪河污水的大量存在而设计的探究桂溪河水成分的实验:可让学生先进行(如河水的酸碱度,含有哪些污染物,对县城居民生活有何影响,告诫人们要怎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保护环境等等)讨论,然后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测量桂溪河水各段的成分,并分别走访县城的居民,收集多方面的资料,形成探究报告并转告县环保部门(环保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更是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树立绿色化学的人文观,探究化学应用的好教材)。
通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具体的实验探究中掌握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同时,当学生通过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等过程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之后,就不仅仅是听到和记住相关的内容了,而是把化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加深了对化学知识和理论的全面理解,更是让学
生对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技术进步、化学与自然界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更切身的认识和体验。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切实开展实验内容、方法及结论的开放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中,仅靠课堂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切实开展好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的开放实验活动,实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好方法。
比如:在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后,要求学生收集各种花瓣,分析探究它们的显色原因;学习了《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后,要求学生调查太平湖、大沙河的水质,并探讨水质污染的原因何在?学习了燃烧及灭火的知识后,布置学生到加油站、加气站、仓库等地观看“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上车等。
开辟《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探究如没擦干水分的铁锅,刀与不锈钢的生锈情况;用久了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的除垢方法等等。
实验内容的开放无疑在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既适应了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求,又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实践证明,只有实验内容的开放,才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才能让每个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进行实验教学目标的个体指向,真
正让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其感兴趣的主题及内容,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此基础上,辅之以自学、合作等实验方法的开放,甚至是实验结论的开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他们学会思维、学会探究,拥有成就感自豪感。
久而久之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尤其是探究能力,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能把知识的把握和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和情境中,主动体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为学生形成理性认识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同时,探究性实验的开展无疑是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为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恰当选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找准学生学习的盲点、迷惑点和兴奋点,适时的给予启发和点拨,让学生形成有序思维。
这样使学生沿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深入浅出的发展轨迹,并逐渐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无疑是大有裨益,值得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