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古诗词讲解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词(赏析加练习加答案)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词(赏析加练习加答案)[山中杂诗]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此诗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
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
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
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
“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
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
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
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不也像诗人一样吗?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sūn:孙(孙子、孙女、外孙)bó:泊(停泊、泊船、飘泊无定)chóu:愁(忧愁、发愁、愁眉不展)sì:寺(寺庙、寺院、少林寺)yú:榆(榆关、榆树、榆荚)pàn:畔(河畔、池畔、耳畔)二、我会认更:gēng(打更、五更、三更半夜)聒:guō(聒耳、聒噪、聒碎)三、多音字泊:bó(停泊)pō(湖泊)更:gēng(更改)gèng(更加)四、作者简介1.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2.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主要作品:《枫桥夜泊》。
3.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代词人,其词在中国词坛上享有很高声誉。
主要作品:《通志堂集》《纳兰词》。
五、理解诗意《山居秋暝》: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凉爽带来了秋意。
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
洗衣物的女子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
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枫桥夜泊》: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与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长相思》: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六、问题归纳1.《山居秋暝》: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3.《长相思》: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预习】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讲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 / 别枝 / 惊鹊,清风 / 半夜 / 鸣蝉。
稻花香里 / 说丰年,听取 / 蛙声 / 一片。
七八个星 / 天外,两三点雨 / 山前。
旧时 / 茅店 / 社林边,路转 / 溪桥 / 忽见。
作者简介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 “词中之龙” 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 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 声一片。” 这几句通过惊鹊、鸣蝉和蛙声等景物,写出了乡村夏夜自然界的活力和生机;通过明 月、清风、稻花等意象,衬托出夏夜的优美和静谧。在动静结合中,表现了诗人因景美年丰而欢 快、喜悦的心情。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黑云翻墨未遮山: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 时,并未遮遍青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 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
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五、问题归纳
1.《宿建德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宿建德江》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了寒江、小舟、孤月、独客、老树、旷野,通过写暮宿建德江 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5.《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诗人在黄沙岭道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的情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 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1赠从弟(其二)刘桢(汉末诗人)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意】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注释】①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
刘桢(?--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从(zòng)弟,堂弟。
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②亭亭:高耸的样子。
③瑟瑟:形容风声。
④一何:多么。
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凝寒,严寒。
【赏析】本诗以松来比喻堂弟的品性,有赞美和勉励两重意思,希望堂弟在政治上能坚持理想,不同于流俗,实在也是自况。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墨客赞美了松柏的凛然正气,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并勉励弟弟要有松柏一样坚忍的品质。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言语,描绘“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所展示的画面。
隆冬季节,那凛冽的风霜冰雪一齐向轻松袭来,轻松巍然挺立,绝不动摇。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初墨客)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1之:到,去。
2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3悠悠:渺远的模样。
3怆然:悲伤苍凉。
4泪:眼泪。
5“初唐四杰”:五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诗意】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溢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仕进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相识自己的人,天涯天涯好似亲密近邻。
唐诗宋词-中考课后古典古诗词赏析

中考课后古典古诗词赏析- .中考课外古典古诗词赏析:蝴蝶花;柳永,倚危楼,望春愁,长空暗。
在草色烟雾的余晖中,谁会靠在吧台上无言。
有人提议在瘦疯的身材上喝醉,把酒当歌,但把音乐变强是无味的。
随着衣服变宽,你永远不会后悔,你会为伊憔悴。
【意】他在高楼上站了很久,微风一点点拂过他的脸庞,在无尽的春日里留下他的忧伤,从遥远的苍茫天空中朦胧升起。
绿草如茵,烟霭缭绕,隐藏在夕阳的余晖中,谁又能独自理解他的深意?我打算让这种慵懒放纵的心情沉醉,但如果我想对着酒尽情歌唱,只求得到欢乐,我觉得毫无意义。
衣服丝带渐渐觉得宽松宽大,但他从未感到自责,宁愿为她消瘦憔悴。
【注释】(1)该词原是唐焦芳的一首歌,是以简文帝的翻序情句命名的。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等。
双音,六十字,失韵。
(2)危险建筑物:高楼。
(3)黑暗:1/21迷茫。
中考课后古典古诗词赏析(4)建议:意愿。
瘦疯了:粗犷野性,不合时宜。
(5)对酒唱歌时:出曹操《短歌行》。
当:怀着同样的意图。
(6)强:勉强。
乐腔:强颜欢笑。
(7)皮带宽度逐渐变宽:指一个人逐渐减肥。
语言《古诗》:他们分开的时间越长,他们变得越宽,他们就越瘦弱。
【简要分析】这是关心人的一句话。
抬头望向远方,悲哀油然而生。
倚危楼之风,薄而险,寓意抒情主人公立足高,任重道远。
如果靠进去,可以看到主人公长久而深沉的乡愁。
- .春愁,就是对未来的憧憬。
不要说春愁藏在心里,而是从遥远的天空中诞生。
一方面尽量避免平庸,尽量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增加画面的视觉和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的春愁是由天上的风景引发的。
-1-然后,绿草如茵的烟雾缭绕的句子,展现了主人公望向地平线时所看到的一切。
没有文字,懂得说话的人,既是对自力更生的致敬,也是对变得空虚的希望,更是对伊拉克人民不见踪影,人心难怨的哀叹。
无言,若有千万念。
为了缓解悲伤,主人公决心喝疯狂的歌:意在沉醉于那个瘦弱疯狂的身影。
然而,喜欢自己的脸是无聊的。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十首古诗词

主题思想
此词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 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 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 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 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巩固练习题
1东邻女的个性形象是怎样的? 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2 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是写了 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上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 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 下片则写作者本人,日高、路长更兼酒困,未免倦极口渴,便敲门求饮。 苏轼虽然身为士大夫,内心却对农村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自谓"使君元 是此中人",此处漫不经心的"敲门试问",与"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见 一斑。
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因为缴纳租税卖尽家田,
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
现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
主体思想
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他们辛苦忙碌 的种田,但仍然没有保障,今天的割麦人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拾麦者, 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 不能平静。
译文
晨起动征铎,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 客行悲故乡。 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茅店月,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辉; 人迹板桥霜。 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槲叶落山路,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 枳花照驿墙。 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思杜陵梦,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
译文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四下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四下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四下古诗三首是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三首古诗,分
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春晓》。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
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下面我将逐
首进行讲解。
首先是《登鹳雀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诗人通过
登高远眺的视角,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广阔的人文景观,展现
了壮美的山河和繁华的都市。
诗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形象生动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沧桑和历史变迁的感慨和思索。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
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壮丽和悲壮的意境。
其次是《静夜思》,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
诗人在夜晚独
自思索时,通过对月光、庭院、天空等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内
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和
亲人的深情眷恋。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孤独中
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深沉和真挚的情感。
最后是《春晓》,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诗人通过对春天清晨的景象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生命的蓬勃。
诗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描写,展现了春天清晨的宁静和生机,以及自然界的变化和生命的律动。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清晨景象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展现了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的意境。
以上是对四下古诗三首的简要讲解,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的古诗。
九年级上 语文 课后古诗词6—10首译文赏析全解

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6―10首6、浣溪沙苏轼(其一)内容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译文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缲车的吱呀声。
身着蓑衣的农民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不可以给碗茶喝?赏析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
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一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
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
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的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细心、兴奋。
“牛衣古柳卖黄瓜”一句则换了一个角度写作者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讲解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公》李白
①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的诗歌表现出藐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现对祖国山河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
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
②诗作主题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报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忧愤作结。
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懑,表达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着追求
③写作特点
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的强烈不满继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
接着诗人又从美利达幻想境界回到苦闷的现实生活中。
只得无奈的逃避现实。
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终南别业》王维
①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著有《王右丞集》
②诗作主题
本诗写诗人隐退终南山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③写作特点
首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喜好佛教;颔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颈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尾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
“偶然”遇到“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对句既纯属自然,又隐含哲理【老师若提问“哲理指啥”时的答案:“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①作者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被后世称为陈拾遗。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著有《陈子昂集》
②诗作主题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的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的孤独寂寞的心情
③写作特点
此诗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照应,分外动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①作者简介
王勃,字子安,唐朝初年的诗人,有《王子安集》传世。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其艺术主张对五言律诗形成的建设有较大贡献
本诗选自《王子安集》。
杜少府,作者的朋友;少府,官名;之,到、往
②诗作主题
这首诗通过对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③写作特点
⑴意境高远,格调豪放。
这首诗是王勃任职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此诗一洗此前同类诗章悲绪满怀、缠绵悱恻的酸楚情调,开创了一种高远开阔的意境,抒情基调洒脱爽朗,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
⑵对仗工整,音律和谐。
本诗三联都有对仗:“三秦”对“五津”,形成广阔的空间感;“离别意”对“宦游人”,交代诗人与友人共有的惆怅心情;“海内存知己”对“天涯若比邻”,使诗作境界焕然一新,足见诗人高瞻远瞩、襟怀不凡的气度。
赠从弟(其二)刘桢
①作者简介
刘桢,字公干,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
其作品气势激荡,意境峭拔,不加雕琢而格调颇高。
他与王粲合称“刘王”。
《赠从弟》共三首,这是第二首
②诗作主题
作者与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同时,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③写作特点
开头两句以“亭亭”写松之形,用“瑟瑟”拟风之声,蕴含一种逸趣;三、四句语气上连连加强,突出狂风与松树的对抗;五、六句写出寒霜中正气凛然的劲松形象;最后两句设问结束,揭示出松柏所具有的耐寒不凋、坚贞的本性。
全诗简练有力,自然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