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理解记忆】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正如诗中所言: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部编版语文教材《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一、部编版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峨眉山月歌原文:唐.XXX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XXX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动身。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XXX,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XXX)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11.XXX:月光江南逢李龟年XXXXXX平常见,XXX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光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XXX:唐朝开元、XXX年间的有名乐师,善于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XXX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XXX漂泊江南,卖艺为生。
XXX:XXXXXX的弟弟,名叫XXX,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平常:经常。
XXX:XXX,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XXX的弟弟。
XXX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XXX宠幸。
XXX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XXX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XXX。
[译文]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XXX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一、山中杂诗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
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
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四、春夜洛城闻笛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五、逢入京使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八上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考点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赏析“馨香盈怀袖”一句的妙处。
香气本来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作者却能把它写得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生动形象。
2.“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3.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作者虽年老但仍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2.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人以“老骥”自比(1分),用比兴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分)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首联中松树的形象。
【】高高的山上,苍翠的青松傲然挺立,迎着山谷中瑟瑟的寒风,毫不动摇。
3.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2017日照)【】“一何盛”突出了风之大,“一何劲”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坚韧)。
4.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象征手法。
全诗借松柏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1《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竟时,终结,这里指死亡。
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螣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够乘云雾升天。
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会变成灰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骥,良马。
枥,马槽。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盈缩:原指木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的寿命长短)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怡,调养身心。
永年,长寿。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选自《乐府诗集》,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这是曹操晚年写作的一首富于哲理的诗,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过故人庄》孟浩然(过:拜访,探访,看望)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具:准备,置办。
黍(shǔ):黄米饭。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合:环绕。
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轩,窗户。
场圃,打谷场和菜园。
桑麻,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就:靠近、赴。
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承上文而来,诗人为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所吸引,酒足饭饱之后意犹未尽,简单的两句诗就将故人的热情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注释与鉴赏

名目1、长歌行 (5)汉乐府 (5)2、太原①早秋 (6)3、偶题三首 (7)4、戏赠友人 (8)5、赠花卿 (9)6、送友人 (10)7、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2)8、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2)9、江上吟 (14)10、冬夜读书示子聿 (16)11、春暮西园 (17)12、天末怀李白 (18)13、过山农家 (18)14、渡汉江 (19)15、送灵澈上人 (20)16、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20)17、山行留客 (21)18、塞下曲 (22)19、送友游吴越 (23)20、丹阳送韦参军 (24)21、鲁山山行 (25)22、四块玉•别情 (25)23、汉江临泛 (26)24、成都曲 (26)25、不见 (27)26、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28)27、虞美人•梳楼 (29)28、别薛华 (29)29、题都城南庄 (30)30、玉阶怨 (30)诗歌鉴赏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①,朝露待日晞②。
阳春布德泽③,万物生光辉④。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⑤。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①葵:有锦葵、蜀葵。
邰希蒡日葵等,这里代指花草树木。
②晞〔x 1 希〕:因日晒而干。
③阳春:春天。
德泽:恩惠,这里指春天的阳光雨露。
④这两句是说,春天的阳光雨露,使万物都焕发诞生命力的荣耀。
⑤焜〔k m 昆〕黄:植物枯黄貌。
华:同“花”。
【赏析】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 最终劝去不再回。
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懊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方。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由于它们都生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
一个人假设不趁着大好时间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铺张,等到年老时懊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舞青年人要珍惜时间,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赏析

初三语文作业——课外古诗赏析一、考点梳理: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诗歌××句(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词)××句(上阙/下阙)都运用了衬托(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赏词、炼字(……字用的好/极为精妙,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6、赏句(例: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首联的作用;请赏析……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手法简要赏析。
)二、常见古诗词分类:1、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饮酒》)2、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3、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4、边塞诗:边塞绮丽风光的赞美;军旅生活的艰苦;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5、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例:《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渔家傲.秋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羁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天净沙·秋思》《商山早行》)7、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卜算子·咏梅》《石灰吟》《赠从弟》)8、咏史怀古诗: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如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对王朝兴衰发表评论,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等引发对时局的感慨或自己身世的共鸣等。
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泊秦淮》《山坡羊·潼关怀古》《赤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登幽州台歌》)借用典故、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烟笼寒水月笼沙……”、借古讽今“商女……”等手法。
课外古诗文名句注释赏析

课外古诗文注解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2、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译: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李清照《渔家傲》)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
(《论语》)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一个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可能强迫改变的。
(《论语》)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不知有几家的人儿趁着月光回来,落月的余辉,将激荡的情思洒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望月怀人之情,敦挚悠永,情景交融,意境深邃。
思念之情,不绝如缕。
诗句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一起,洒落在江树之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悠长,令人心醉神迷。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曹操对天下贤才发出由衷的呼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表示自己有宽广的政治胸怀,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
并且,他以礼贤下士的周公自励,号召天下贤才来归,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这四句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
周公吐哺是一个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是:“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说的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好的人才。
(曹操《短歌行》)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译:诗句含义: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而殷勤的情意。
诗句注释:“缘”,因为。
“蓬门”,茅屋的门。
即是说,杜甫此时居成都草堂。
客人来了,主人很高兴。
从“蓬门今始为君开”一句看,已有很久没有客人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教学文摘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课外古诗词赏析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简要分析:意象、情感、技巧与名句。
1、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用“神龟”“螣蛇”作比,突出老骥之志,烈士之心,表现诗人千里之志。
2、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树”两句写农村优美风光,“开轩”两句写农家劳动生活。
诗人充满了归自然的情趣。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古寺沉睡,禅房幽静,禅意深远,使人心灵沉静,俗念尽除。
最后一句以动衬静。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和“不如归去”的子规入诗含飘零离别之恨在内,渲染凄苦哀愁的意境;次句叙事中抒情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最后两句所表现的艺术境界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此时相望不相见,愿逐月华流照君”句相似。
5。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之景,深沉难言之离情。
设想未来相逢,再诉今日之离情。
“巴山夜雨”成了离情的代用语。
6、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夜泊秦淮之景,抒忧国之情。
全诗以叙事带出议论,但议论并非指向歌女,而是指向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物。
7、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酒亭台小园香径之景,抒伤春感时之情。
但感伤情绪并不浓郁,只是闲愁而已。
“无可”两句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整,宛如天成。
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用下山之行不易,比喻人生的普遍道理:一山放过一山拦。
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9、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
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藕花深处,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意境的新奇感,描述的婉曲性以及语言的通俗化。
10、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用“方塘”比书,天光云彩都倒映出来,因为有源头活水。
比喻知识越多越心如明镜。
池塘活水如明镜清澈见底,这一境界,与一个人在学习中对一难点豁然贯通有类似的地方。
所以诗句表面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是用景物作比喻。
11、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此诗反映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世人常用后两句来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
12、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山,竹,日,鸟,云,窗,描写了山中有趣的生活,表现诗人闲适心情。
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形象。
13、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独自弹琴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以优美高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诗中没有特意地去描写景色,而着重写了人在竹林里的活动。
14、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的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全诗意境优美,风致自然天成。
“君”一指友人,二指峨眉山月。
15、春夜洛阳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人通过写客居洛阳的夜晚,听抒写离别行旅之苦的《折杨柳》曲调,勾起的思念家乡和情人之情。
“杨柳”即《折杨柳》,汉乐府古曲,内容多叙离情别绪。
16、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全诗记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思乡怀亲之情。
用语自然本色韵味醇厚隽永。
17、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心情。
最后两句以飞旋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18、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全诗重在叙事,前二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铺垫;后二句写现实之衰,抒发无情感慨。
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19、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题为送人,实为写景:暝色苍苍,晚钟阵阵,一抹斜阳,几重青山,诗中有画。
表达诗人不遇却闲适失意却淡泊的情怀,即景抒情。
灵澈,唐代著名诗僧。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0、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黄梅时节的一个雨夜,夜深人静,蛙声阵阵,伴着油灯,敲着棋子,寂寞的等着客人。
诗用对句写景,富有时令与地方特色。
2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作者借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发出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叹,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全诗触景生情,由情入理,带有人生哲理.22、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全诗描写了萧瑟恬静的秋天黄昏的景色,诗人目睹放牧打猎的各自随愿而归的情景,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23、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秋风乍起,树叶飘零,大雁南飞,诗人站在长江边上遥望云端,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看到孤帆从天边驶过,勾起乘船返乡的念头.然而江水漫漫,试问路在何方?全诗情景交融,言淡而一远.借萧索的秋景,写出科举异地时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以及面临隐居与从政的抉择时的迷茫心情.2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象,写得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后四句抒写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以"垂钓者""羡鱼情"设喻作结,收到了委婉达意的艺术效果.25、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簦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视野开阔,抒情真挚.26、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前两联记送别地的精致和送别的事.第三联以浮云孤飞,来去不定,喻游子之心;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末联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27。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上诗情到碧霄。
前两句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全诗议论抒情与写景相结合,寓意深刻,形象鲜明.准确鲜明的词语"胜,排,引"等,使意境深远,充分体现出物我合一的意境特征.28、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本诗描写了深秋时节,霜降林空之时,在鲁山中旅行时所见的种种景象,其兴致之高,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表露无疑.全诗语淡意远.29、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上片描写清新的春景,下片议论抒情,由寺前西流溪水,联想到人生也可老当益壮.全词充满积极乐观的情绪.3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尽管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着为国尽力.显爱国情深.在表现手法上,诗人采用了"寄情于梦"的写法.31、赠从弟刘桢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赞美松柏严寒不凋的品格,劝勉从弟。
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赠从弟》共三首,分别以萍藻,松,凤凰比喻从弟的品格。
从弟,堂弟。
3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本诗一改送别诗的悲凉哀怨,表达一种豪迈开阔的意境。
手法严谨,起承转合清晰明了。
起句写景,拓开诗人旷达的胸怀;承句写送别的心情,感伤之意溢于言表;转句一改离别的凄婉,成为名句;作结,慰人自慰,淋漓尽致的表达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33、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空无穷,人生有限。
而诗人怀才不遇,独立于悠悠天地之间,孤独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幽州台即燕昭王当年的黄金台遗址。
34、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先以清新明丽的写景,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渲染离别的气氛;(以乐景衬哀)再以叙述的口吻传情的动作表达真挚的惜别之情。
景美情真,辞显意深,深受人们喜爱,以致后人为之谱曲一唱再唱,谓之“阳关三叠”。
3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2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
3—5赞美主客的才华抱负。
6句写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7句写出世的幽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