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讲课教案
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教材背景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外古诗词,作者为唐代诗人杜甫,题为《春夜洛城闻笛》。
这篇古诗词旨在描绘春夜里的洛城,笛声悠扬,而人远离家乡。
通过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家乡思念和怀念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怀之情。
同时,在用词上运用了形象化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洛城的夜景和笛声的音乐效果。
本诗词兼具现实主义和意境化的特点,向读者展示了古人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情感意义和文学价值;2.通过反复朗诵诗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鉴赏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通过仿写扩展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诗意理解:通过阅读诗歌的了解诗歌的结构和情感特点;2.诗歌欣赏:通过朗诵诗歌的方式,深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3.诗歌模仿:通过模仿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手法来扩展学生对诗歌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1. 诗意理解(1)师生共同阅读《春夜洛城闻笛》;(2)讲解古诗中生僻生词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意;(3)解析古诗歌的结构和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全诗的结构和内容;(4)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深入分析古诗的内涵和寓意。
2.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多次背诵《春夜洛城闻笛》;(2)通过声音朗诵的方式,深入感受吟诵的韵律和情感;(3)通过情感分析的方式,理解和升华诗歌的意境。
3. 诗歌模仿(1)分析《春夜洛城闻笛》的表达结构和表现手法;(2)通过教师指导,引导学生仿写类似的古诗;(3)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结构,以有效地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五、课后作业(1)通过网络或其他渠道查找杜甫的其他著作,深入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和风格;(2)练习朗读或背诵《春夜洛城闻笛》;(3)通过模仿杜甫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写一篇或多篇类似风格的诗歌作品。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韵律和表现手法,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这篇课文选取了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旨在让学生通过诵读这些诗词,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一些古代诗词有所接触,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些诗词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层次,难以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此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古代文化的价值,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2.比较法:教师通过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3.实践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包括古代诗词的文本、注释和翻译。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古代诗词的名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所学的古代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和分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诵读《泊秦淮 贾生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约客》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诵读《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客》教案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客》是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诵读的内容。
这四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泊秦淮》描绘了秦淮河畔的美丽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贾生》通过讲述贾生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以漆公店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约客》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四首诗;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领悟诗中的哲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领悟诗中的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古诗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文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诗文,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六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公开课教案_40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情怀》(杜牧)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学习杜牧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诗歌,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导入: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争连连,但统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危险已近在眼前,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诗人杜牧面对此种景象,写下了《泊秦淮》一诗,抒发内心的愤慨。
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
关于背景: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
秦淮,即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相传是秦时为疏通淮水开凿。
秦淮河流经的南京夫子庙一带,在六朝时十分繁华,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诗篇,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解读诗歌:一、读诗、背诗1.读诗,在吟诵中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背诵。
二、整体把握,感知古诗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江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
商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
隔江还在把《后庭花》声声歌唱。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两句写秦淮夜景,后两句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吸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三、赏析:1.“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诗人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写出了一副怎样的景象?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六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贾生》公开课教案_4

《贾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贾谊。
2.了解李商隐及其作品。
3.了解李商隐咏史诗的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苦恼。
5.掌握鉴赏咏史诗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1.了解贾谊和李商隐。
2.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贾生》一诗的主旨。
3.朗读背诵全诗,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苦恼。
【教学难点】掌握鉴赏咏史诗的方法,赏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一体机、平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千古兴亡咏史诗(一)设疑导入: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个特别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朝代。
在二十四史中,唐朝人就编写了八部。
在以史为鉴的社会风气下,唐朝诗坛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咏史诗。
诗人们借古抒怀,追忆历史事件,缅怀历史人物,在咏史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理想的感叹。
那么在整个唐代的咏史诗中,唐代诗人歌咏最多,最喜欢咏叹的历史人物是谁呢?这个人就是贾谊。
为什么他的人生际遇能穿过悠悠岁月,引发唐代诗人们无限的感慨与追思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咏史诗《贾生》中去寻找答案。
(二)温故知新:李商隐、杜牧和刘禹锡是咏史诗的代表诗人。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晚唐另一位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的杜牧的《泊秦淮》。
《贾生》和《泊秦淮》这两首诗都是托古讽今、借古抒怀的咏史诗。
再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咏史诗,来回顾一下咏史诗的相关知识。
(课件出示)诗歌特点:*咏史诗是诗人通过对史迹、史事的咏叹,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情感的诗歌。
首先是诗中有历史,或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
诗中的“历史”不必如史书中的“历史”那么确切。
*咏史诗不是为发古人之幽思,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借古讽今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咏史诗的构思是不尽相同的。
常见的是先即事即景,由此引发议论或抒发感慨。
还有诗中史实的叙写不多,却以议论为主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课外古诗词的诵读,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古诗词,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教学内容1. 诗词选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适合的古诗词进行诵读。
如《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 诗词解析:对每首诗词的作者、背景、意境等进行简要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所选古诗词。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2. 互动教学法: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朗读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词解析:对每首诗词的作者、背景、意境等进行简要介绍。
3. 朗读训练: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5. 展示环节: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展示,其他组成员评价。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背诵所学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朗读水平、讨论表现等。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诗词的情况,以及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4. 期末考试评价:设置有关古诗词的题目,测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表演能力。
2. 开展古诗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经典古诗词,扩大阅读面,提高文学素养。
八、教学反思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3.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六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约客》公开课教案_12

学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让我们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江南的梅雨时节,梅子熟了,稻花香了,杏子黄了,蛙声响了。在这样的季节,撑起一把雨伞,独自漫步在雨中,淅淅沥沥的雨声演奏着初夏的乐章。我们和南宋诗人赵师秀有个约会,一起走进他的《约客》里,感受诗人的诗意人生。(板书诗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齐读)
三、朗读为本,逐层学诗
(一)下面进入本课第一站:知人读诗,读出情趣
【此环节重点培养学会“读”古诗,要求读的形式多样,读出兴趣】
1、简介作者
问: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赵师秀这位朋友呢?
赵师秀,南宋诗人。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人。光宗绍熙元年进士,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人称“鬼才”。
问:有人说三分诗七分读,诗歌的朗读很重要。古诗朗读应注意字音、节奏、重音、要读出语气、情感,还要读出韵味。今天老师带来了名家朗读录音,请大家边欣赏边领悟。【播放录音视频】
学生先自由试读,然后找生范读
温馨提示:一读,读准字音、节奏、重音
七言古诗常见的节奏划分:2221、223、412、43
【朗读节奏划分】:约客
师:感谢《约客》,让我们拥有一次结识赵师秀的机会,那我们就用背诵来感谢这个美丽的失约吧!
四、小试牛刀课外拓展
1、课外收集赵师秀的其他诗作诵读,学习欣赏,领悟情感。
2、喜欢写作的同学们请尽情地挥洒笔墨,根据本诗的内容和意境,把此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五、课堂板书:
约客
赵师秀
抓字眼
赏诗理写法情景交融
明诗意
悟情感
示例:赵师秀,我懂你,你约得哪里是下棋的客人,你约的是江南初夏美丽的夜晚,是雨声和蛙声合奏的美妙的乐章!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滁州西涧》诗词赏析

学会抓住诗歌重要词语,并从五个维度展开想象,描绘写景画面。
领会诵读技巧
反馈学习成果
诵读赏析课
《滁州西涧》
教学设计
18中学高巍
2、《滁州西涧》描写了______________,
营造了__________的氛围。适宜用
_______的语调诵读。
3、指导诵读技巧
引领精读:读出情感
1、补充资料
创作背景
写景诗歌的情、景关系
2、诗人在诗中寄托了什么情感?
结合创作背景:抓“怜”字,喜爱;“无人”孤独,“自”“横”,自由闲适
3、再读诗歌
引领精度:读出意境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西涧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潮、雨、野渡、舟
(1)从词语抓特点:(春、带、急)流水汹涌,流速快;(无人、自横)舟自由漂浮在水面上
(2)从色、形、态、味、声五个维度展开想象、添加修饰词语:流水的态、声,雨的形、态,野渡的声、色,舟的形、态。
2、再读诗歌,读出意境
《滁州西涧》教案设计
18中高巍
课题:诵读赏析《滁州西涧》课时:一课时
学校
大连市第18中学
姓名
高巍
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思路:《滁州西涧》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课后古诗词十首中的一首,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品,用词典雅,意境优美。本节课通过对韦应物诗《滁州西涧》的诵读,玩味语词,描述画面,感受写景诗歌的意境并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精美、清新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能通过品味词语、多角度想象再现诗句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难点:1、鉴赏诗歌语言,体会诗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一句:山际见来烟,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际:边际。
○以“见”写存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现,灵动了景色,增添了人气。
二句:竹中窥落日。
窥:从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窥”呼应了前一句的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见”,生动地再现了夕阳余晖疏朗地洒落竹林的情景。
三句:鸟向檐上飞,向:从,在。
檐:屋檐。
○用“向”不用“于”,借词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的多义性所带来的暗示,激活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诗意的表达。
四句:云从窗里出。
○这正是山居不可思议的神奇景象。
本有的突兀感在前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三个诗句的铺垫下,自然熨帖,不露半点神来的痕迹。
译文: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题解: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
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山中杂诗映入眼帘的——是暮色里蔼蔼的山岚,陷入竹隙的——是落如缓缓的画卷。
鸟儿悠闲地飞向人家的房檐,从窗口缓缓飘出的是一丝淡淡的云岚。
赏析一: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
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哪”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
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
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
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
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
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
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
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
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
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
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
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
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龙钟:淋漓沾湿的意思入京使:回京的使者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鉴赏: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
”(见《艺概。
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