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RA培训之七—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分析
危险指数法---安全防护距离全解

三、危险指数法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性质、位置和生产类型,评估和计算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的危险指数,并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方法。
(一)适用范围。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同时符合下列所有情形的,应当选用危险指数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1.未列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的;2.不涉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或涉及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但不构成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3.涉及毒性气体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不构成重大危险源的。
(二)计算步骤。
危险指数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所有危险化学品是图 1危险指数法流程图计算步骤如下:1.确定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等级。
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等级是按物理危险性(火灾/爆炸)或健康危害性(人员健康)进行的危险性分级。
根据收集 的危险化学品资料,通过查表 1,可得到其危险等级。
收集资料数据确定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等级确定危险化学品的基准量确定危险化学品的校正量计算所有危险化学品存在量与校 正量比值并累加,得到危险指数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否查危险等级标准表 查基准量表 计算校正因子查危险指数等级与外部安 全防护距离对照表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等级标准表2.确定危险化学品基准量。
通过查表2,按危险化学品的物理危险性确定其火灾爆炸基准量,或按危险化学品的健康危害性确定其人员健康基准量。
3.计算校正因子。
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类型,校正因子分为针对火灾、爆炸影响的最终火灾/爆炸校正因子和针对人员健康的最终人员健康校正因子。
计算校正因子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危险化学品的物理状态;2)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与边界的距离;3)危险化学品的使用状态。
同时还要考虑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专家的意见和经验。
最终火灾/爆炸校正因子的计算公式如下:=FF1FF2FF3式中:FF1——取决于危险化学品的物理状态:当危险化学品为固体或粉末、液体时,FF1=1;当危险化学品为气体时,FF1=0.1;FF2——取决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距厂区边界的距离:当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距厂区边界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0 米时,FF2=1;当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距厂区边界的距离大于30米时,FF2=3。
QRA培训之七—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分析

孙东亮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南京工业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区域风险评价、QRA研究与应用Email: dongliangsun@☐装置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概述☐装置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程序☐依据事故后果模拟分析确定装置安全防护距离☐依据定量风险评价确定装置安全防护距离☐总结经过大量数据表明,大约有30%的安全事故都与没有符合规定的安全防护距离有关。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 年第13 号)中明确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在发生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时,为避免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设定的缓冲距离作为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目前,根据不同的适用范围,一般采用事故后果计算法、定量风险评价法和危险指数法来计算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为预防和控制危险化学品重大安全事故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确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与周围环境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关键和基础实际上就是能够科学分析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的风险。
影响危险化学品风险事故的因素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种类、安全防护装置以及生产存储的条件,然后依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规划计算安全防护距离的程序,如下图所示。
计算危险化学品安全防护距离主要包括以下过程:收集基础资料、辨别危害、装置分类、选择合理的评价方式以及确定安全防护距离。
☐1、收集基础资料在收集计算安全防护距离的时候需要收集以下几方面的材料,一是,企业周边环境的资料,例如,土地利用情况、自然条件、点火源以及人口和居民实际分布资料等。
二是,企业内部资料,例如,总体布局、生产规模、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储、分布情况以及工艺流程等资料。
☐ 2.分析风险合理的分析危险化学品生产存储装置,对于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相应的识别,以此来确定发生事故之后的模型,对潜在的爆炸、火灾以及泄漏毒物进行情景分析,以此得出合理的基于风险分析的安全防护距离的方式。
浅谈“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浅谈“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作者:罗邵伟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介绍了“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由来及现状,介绍了几种火灾和爆炸可以采用的模型,有助于工程人员对火灾及爆炸状况下的伤害和损害做出预判。
关键词: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定量风险计算;火灾;爆炸2014年5月,国家公布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明确定义了“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概念: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危险源在发生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时,为避免事故造成防护目标处人员伤亡而设定的安全防护距离[3]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外部”两字主要针对危险源或企业外部设施,不包括企业内部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安全防护距离”主要是为避免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设定的缓冲距离,同时为人员采取应急救援行动争取时间[1]。
1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由来及现状2011年之前,安全防护距离的确定多数来自于专家判断、以往事故案例、类似工厂运行经验等,没有统一的定量计算标准[1]。
自2011年12月起,国家要求危化品单位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并确定等级。
可以组织本单位人员或外聘专家、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评机构进行安全评估。
安全评估可以与安全评价一起进行,以安全评价报告代替安全评估报告,也可以单独进行安全评估[2]。
2014年5月,《标准》要求项目在安全评估/评价报告中进行“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计算,部分地区甚至要求在初步设计阶段再次进行相关计算。
针对爆炸品、重点监管和非重点监管三类危化装置,《标准》提出采用三种不同方法计算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但《标准》并未明确指出这样的距离需强制执行。
2015年4月,国家要求危化品企业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应由《标准》确定[4];这样就使其具有了强制性。
2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计算2.1 事故后果计算法适用于涉及爆炸品类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装置,可以不用与《标准》给出的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对照,只要计算爆炸空气冲击波超压值,看是否超过允许值。
外部防护距离及个人风险和社会可接受风险评价方法

外部防护距离及个人风险和社会可接受风险评价方法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现在已经越来越为大家所熟知了,这个在《危化品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里不止一次提及这个话题,可见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
因为最近几年发生的一些重特大爆炸事故,其爆炸波及范围远远超出了企业的围墙边界,甚至爆炸冲击波能达到十几公里之外,常规设计中的防火间距已无法满足安全防护要求,故最近几年开始提出外部安全防护距离这个概念,并制定了一系列的风险基准和确定方法。
在此之前,国内关于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存储设施的防护距离主要是围绕着防火间距和卫生防护间距来展开的。
此处的防火间距是这么定义的:“防止着火建筑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便于消防扑救的间隔距离(出自《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显然防火间距重点是为了防止火灾蔓延,以及为消防扑救灭火提供可施展的空间而已,并没有考虑有毒气体泄漏扩散,以及可燃气体的蒸汽云爆炸带来的危害。
第二个间距即卫生防护间距,是这样定义的:“产生危害因素的部门(生产车间或作业场所)的边界至敏感区边界的最小距离(出自《SH-T 3024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设计规范》)”,此处的卫生防护间距,是基于危害因素源对附近密集区域的人员产生的健康危害而做出的防护距离,主要是从环保角度制定的一个空间距离。
上述两个距离,都没有考虑危险源一旦发生爆炸事故下,对周边人员密集场所所造成的危害程度,所以如果采用上述两个间距来量化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时,缺乏科学性并且实质上也不能真正保证周边场所的安全防护。
考虑到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的危险特性,以及事故的危害程度,为了从本质上保证周边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大概从2010年起,国家应急管理部监管三司开始组织相关科研单位进行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专题研究,在2014年5月,应急管理部发布第13号公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在公告中明确提出了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概念,即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是指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危险源在发生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露时,为避免事故造成防护目标处人员伤亡而设定的安全防护距离。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推荐方法选择依据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4)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推荐方法选择依据通过综合考虑我国目前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管现状、装置涉及危险化学品和工艺的危险特性,将危化装置分为涉及爆炸品的、重点监管的和非重点监管三类,分别推荐了相应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
1.涉及爆炸品的危化装置。
爆炸品不需要借助外界提供氧,仅靠自身就可以发生瞬间整体爆炸,对外界造成危害的时间很短,防护目标处人员没有采取撤离疏散等应急措施的可能,并且爆炸事故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较大。
基于以上因素,爆炸品危化装置需要单独作为一类选取最为严格的事故后果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周边居民和公共财产的安全。
2.重点监管的危化装置。
由于该类装置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性较高,装置规模通常较大,加上工艺复杂多样,不同装置之间安全水平参差不齐,在选取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时既要考虑科学性又要考虑针对性,因此推荐选用在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的定量风险评价法。
定量风险评价法不仅可以科学的评价出装置的实际安全水平,而且可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措施提升装置的本质安全水平,体现了科学性和针对性。
自《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以下简称“40号令”)公布以后,定量风险评价法在涉及毒性气体、爆炸品、液化易燃气体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评估方面进行了广泛应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本次将定量风险评价应用于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确定,是在《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AQ/T 3046-2013)公布以后,对40号令第九条有关规定的扩展延伸。
与40号令第九条规定相比,采用定量风险评价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装置范围更广,依据的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更适用于危险性稍低于40号令第九条所列的装置。
因此当危化装置符合40号令第九条规定的情形,需按照40号令中规定的风险标准执行。
3.非重点监管的危化装置。
该类装置的特点是工艺简单,数量众多,规模不一,很多属于规模较小、品种单一的中小企业。
施工用电安全距离与外电防护范文

施工用电安全距离与外电防护范文施工用电安全距离与外电防护是确保施工工作安全进行的重要环节。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施工用电安全距离与外电防护的相关内容,提供清晰准确的指导信息,以避免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电气事故。
1.施工用电安全距离在施工现场进行用电作业时,必须严格遵守施工用电安全距离的规定,以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1.1 安全距离的概念施工用电安全距离是指施工现场使用电器设备时,必须与带电设备之间保持的安全距离。
安全距离的确定主要考虑设备的工作电压、设备的绝缘状况、工作环境等因素。
1.2 近距离、中距离和远距离根据安全距离的长度,可以将施工用电安全距离分为近距离、中距离和远距离三个等级:1.2.1 近距离近距离是指与带电设备之间的距离较近的情况。
一般来说,近距离安全距离不得小于带电设备最大安全距离的1/3,并且要根据工作环境和设备特点进行具体确定。
1.2.2 中距离中距离是指与带电设备之间的距离适中的情况。
一般来说,中距离安全距离不得小于带电设备最大安全距离的1/2,并且同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1.2.3 远距离远距离是指与带电设备之间的距离较远的情况。
一般来说,远距离安全距离不得小于带电设备最大安全距离,并且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2.外电防护外电防护是指在施工现场附近存在对用电工作可能产生影响的外部电力线路,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确保施工作业的安全。
2.1 外电防护的意义外电防护的目的是防止电击事故的发生。
在施工现场附近存在外部电力线路时,如果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用电设备可能会受到外部电力线路的干扰,从而引发电气事故。
2.2 外电防护的措施2.2.1 隔离防护针对外部电力线路对施工现场的直接影响,可以采取隔离防护的措施。
具体来说,可以设置隔离设备,将外部电力线路与施工现场进行有效隔离,确保施工用电与外部电力线路之间的安全距离。
2.2.2 护套防护针对外部电力线路可能对用电设备产生的干扰,可以采取护套防护的措施。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在项目选址中的应用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在项目选址中的应用施志荣 神华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 合肥 230009摘要 基于可接受风险基准,利用CASST-QRA风险评价软件,对某公司生产装置和储罐进行泄漏事故后果模拟评估,确定个人风险、社会风险和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研究结果表明,风险等值线内涉及到一般防护目标中的一类目标和三类目标,个人风险不可接受,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提出对A村实施搬迁、B公司实施搬迁或收购的建议。
本研究可对企业在项目设计阶段的选址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可接受风险 个人风险 社会风险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施志荣:工程师。
2004年本科毕业于江苏工业学院安全工程专业。
从事安全评价、HAZOP分析、LOPA分析等工作。
联系电话:(0551)64668316,E-mail:526488510@qq com。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19年实施了《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风险基准》(GB36894-2018)[1]和《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GB/T372343-2019)[2]两项国家标准,这对于企业或中介机构确定项目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在2020年4月1日,发布了《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安委〔2020〕3号),在该文件中指出,要全面管控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禁止在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内布局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密集场所。
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后,各地市政府部门都及时组织专家进行隐患排查,对涉及到“两重点一重大”的建设项目,严格按照两项标准的要求,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不符合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经过评估提出整改或搬迁的建议[3]。
本文是在可接受风险基准的基础上,采用定量风险评估方法,结合某企业的实际,计算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从而对新建项目的选址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保证企业安全生产。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分析报告编写要求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报告》编写要求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的陆上危险化学品企业均应聘请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
评价机构应依据《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AQ/T3046-2013)、《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告,应述厂区周边2km以内的防护目标情况。
(3)简述气象条件、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等自然条件,气象条件应包含十六风向的风速风频,年均温度,年均风速,大气稳定度等必要参数。
(4)简述被评价单位涉及的属于危险化学品的原辅材料、产品、中间产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情况。
(5)简述生产工艺流程和选用的主要装置(设备)和设施,明确危险化工工艺、重大危险源分级、采取的安全控制措施、探测系统、隔离系统等情况。
(6)简述重要的公用工程情况。
3、风险辨识。
通过物质辨识和生产、储存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为安全防护距离)A确定计算方法(1)涉及爆炸品类危险化学品(如:硝酸铵、三硝基甲苯、硝基胍)的生产、储存装置时采用事故后果计算法。
(2)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选用定量风险评价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①涉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的;②构成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且涉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的;③构成重大危险源,且涉及毒性气体的。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符合《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第九条规定情形的,按照《危险C受。
对不能满足安全防护距离的企业采取的降低风险的控制措施进行分析评价。
6、专项安全评价结论及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和国家现行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及标准的规定和要求,从以下几方面作出结论及建议:(1)明确危险物质、危险化工工艺、重大危险源;(2)明确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及满足性;(3)从周边条件的保持、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等方面提出措施建议(4)对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能满足要求的企业,评价单位要提出具“40号令”要求的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风险标准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事故后果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注:事故后果模拟分析模型与机理见 本培训第四讲。) (1)异丁烯罐区 蒸气云爆炸事故外部安全防护距离:440.3 (2)乙醚仓库 无爆炸事故类型,无法输出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3)氯气储罐 压力容器物理爆炸外部安全防护距离:53.54 (4)液氨储罐 蒸气云爆炸事故外部安全防护距离:131 压力容器物理爆炸外部安全防护距离:66.59 (5)硝化甘油仓库 凝聚相爆炸外部安全防护距离:337.6 (6)液化天然气管道 蒸气云爆炸事故外部安全防护距离:119
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需要危险化学品生产存储设备具备以下几方面之一: 第一,在监管的时候会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重 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13 年完整版)中的危险化工工艺的。 第二,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 令第40 号)规定,能够构成一、二级重大危险源且涉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公布的《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2013 年完整版)中的危险化学品 的。第三,涉及毒性气体且可以构成重大危险源的。 非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需要危险化学品生产存储设备具备以下几方面之一: 第一,未列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的。 第二,不涉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或者是涉及 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但不构成一、二级重大危险源的。 第三,涉及毒性气体但危险化学品生产存储装置不构成重大危险源的。
孙东亮 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南京工业大学安全科学 与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区域风险评价、QRA研究与应用 Email: dongliangsun@
装置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概述 装置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程序 依据事故后果模拟分析确定装置安全防护距离 依据定量风在收集计算安全防护距离的时候需要收集以下几方 面的材料,一是,企业周边环境的资料,例如,土地利 用情况、自然条件、点火源以及人口和居民实际分布资 料等。二是,企业内部资料,例如,总体布局、生产规 模、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储、分布情况以及工艺流程等资 料。 2.分析风险 合理的分析危险化学品生产存储装置,对于潜在的 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相应的识别,以此来确定发生事故之 后的模型,对潜在的爆炸、火灾以及泄漏毒物进行情景 分析,以此得出合理的基于风险分析的安全防护距离的 方式。
确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与周围环境的外部安 全防护距离的关键和基础实际上就是能够科学分析危险 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的风险。 影响危险化学品风险事故的因素主要包括危险化学 品的数量、种类、安全防护装置以及生产存储的条件, 然后依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规划计算安全防护距离的程序, 如下图所示。 计算危险化学品安全防护距离主要包括以下过程: 收集基础资料、辨别危害、装置分类、选择合理的评价 方式以及确定安全防护距离。
装置基本参数: 装置1 装置名称:异丁烯罐区 装置坐标:810.9,402.1 事故类型:喷射火灾(JET FIRE), 蒸气云爆炸事故(UVCE),沸腾 液体扩展蒸气爆炸(BLEVE) 装置2 装置名称:乙醚仓库 装置坐标:702.1,355.6 事故类型:池火灾(POOL FIRE) 装置3 装置名称:氯气储罐 装置坐标:635,422.7 事故类型:压力容器物理爆炸 (PVE),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扩散 (LEAK)
重点监管的危化装置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性较高,一般情况下具有 比较大的装置规模以及复杂的加工工艺,不同装置之间具有不同的安全水 平,因此,在合理选取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的时候不仅需要具有一 定的针对性,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所以,为了能够科学合理的评价 安全水平,并且提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安全防护装置,可以将已经在发达 国家广泛使用的定量风险评价应用于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确定,对危险化 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发生事故频率和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以可接受风 险标准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非重点监管的危化装置具有数量众多、工艺简单以及规模不一的特点, 很多都是品种单一、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如果利用事故后果方法按照最 严重事故场景来计算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很有可能造成相对比较大的防护 距离,从而导致因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足而搬迁的企业范围扩大,同时土 地利用率降低;如果利用定量风险评价法来计算安全防护距离,很有可能 出现比较大的评估成本,因此,需要使用比较快捷简单的危险指数方法, 根据危化装置中危险化学品的性质、数量、生产类型、位置以及周边环境 等,合理的计算和评估危化装置的危险指数,然后利用查表的简单方式来 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3) 氯气储罐
二级风险对应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4) 液氨储罐
一级风险对应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二级风险对应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5) 硝化甘油仓库
一级风险对应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285.16 二级风险对应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467.19
(6) 液化天然气管道
一级风险对应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风险未达到风险标准,无法输出外部安全 防护距离。 二级风险对应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69.06
装置4 装置名称:液氨储罐 装置坐标:789,408.4 事故类型:喷射火灾(JET FIRE), 蒸气云爆炸事故(UVCE),压力 容器物理爆炸(PVE),有毒有害 物质泄漏扩散(LEAK) 装置5 装置名称:硝化甘油仓库 装置坐标:885.8,437 事故类型:凝聚相爆炸(CPE) 装置6 装置名称:液化天然气管道 装置坐标:734,471.1 事故类型:喷射火灾(JET FIRE), 蒸气云爆炸事故(UVCE)
3.装置分类 对我国现阶段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管现 状、装置涉及危险化学品和工艺的危险特性进行综合分 析和考虑,可以把危险化学品装置合理划分为三类,即 爆炸品类、重点监管类以及非重点监管类。爆炸品实际 上不需要外界氧气,仅仅依靠自身特点就可以形成爆炸, 能够短时间内对周围造成影响和危害,没有对防护目标 位置的人员采取合理急救疏散措施,会给社会发展带来 很大影响,因此,需要单独把爆炸品危化装置归纳为一 类。然后充分分析两重点一重大的问题可以把危险化学 品分为两类,包括非重点监管类和重点监管类。
通过不断研究、分析和确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的外部安 全防护距离,对于预防和控制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和意义,为我国合理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并提出安全方案提供基 础和保障。依据目前的发展水平,建立符合国家发展的基于风险的 确定方案,能够保证有效的加大预防的力度。
基于风险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注:定量风险评价模型、机理、程序及依 据标准详见本培训第一、二、五、六讲。) (1) 异丁烯罐区
一级风险对应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104.69 二级风险对应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595.31
(2) 乙醚仓库
一级风险对应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132.03 二级风险对应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167.97
5、安全防护距离的确定 利用TNT 当量法来确定爆炸品危化装置中的冲击波超压,然后 再通过允许的安全冲击波超压来合理计算防护目标与危险化学品生 产储存装置之间的安全防护距离; 依据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以及个人能够接受的风险等级来确定 重点监管危化装置的防护目标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之间的安 全防护距离。 对于非重点监管的危化装置需要合理利用危险指数法进行计算, 在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与危险指数对照表中进行查找,从而合理的确 定防护目标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之间的安全防护距离。
经过大量数据表明,大约有30%的安全事故都与没 有符合规定的安全防护距离有关。《危险化学品生产、 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 (试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 年第 13 号)中明确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在发生火灾、 爆炸、有毒气体泄漏时,为避免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和财产损失而设定的缓冲距离作为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目前,根据不同的适用范围,一般采用事故后果计 算法、定量风险评价法和危险指数法来计算危险化学品 生产储存装置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为预防和控制危险 化学品重大安全事故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4.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 在计算不同危险品生产储存装置的外部安全防护距 离的时候应选用合理的计算方法。 涉及爆炸品类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装置在发生爆 炸事故的时候会在短时间内对外界造成危害,所以,需 要选取最为严格的事故后果法(即TNT 当量法)确定外 部安全防护距离,通过建立一定的爆炸事故后果模型, 然后根据装置可能发生的最严重爆炸事故情景计算确定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公共财产安全 以及周围居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