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课外古诗词赏析
九下课外古诗词简析之送别诗爱国诗

“眉眼盈盈处”的妙语双关: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 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 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 的情态。
下阕简析:
“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离情别绪:方才“送 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 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 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 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 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习俗类意象: 折柳惜别 饮酒饯别 唱歌送别
时空类意象: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通过描写峡口暮春落花景象和诗人泪湿衣襟,抒发 送别伤感和不舍之情 。
通过来时“同为客”现在成为“送故人”,身份的 变化传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
别云间
chú n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首联:
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 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 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 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 与无限沉痛。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 谭嗣同《狱中题壁》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Hale Waihona Puke 一格降人才。 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边塞爱国诗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 王昌龄《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 王翰《凉州词》
九下课外古诗词二(南安军别云间等四首)

南安军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诗意】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
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
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夷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主旨】表达诗人对民族危亡的深沉的忧患,以及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一、理解性默写:1、文天祥《南安军》中表示了誓不投降的决心的诗句是: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与这句意思相似的文天祥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文天祥《南安军》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的诗句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3、《南安军》化用了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诗句,且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自信心的诗句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二、诗文赏析“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首联叙写行程中的时间与景色。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颔联写作者以拘因身份途径故乡,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悲苦之情跃然纸上。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一时非。
”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
颔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山河依旧与城郭时沦陷作对比,突出作者亡国之痛和对恢复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
尾联中“饿死真吾志”,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凛然,而且有实际行动,感人肺腑。
全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写出了诗人被俘后经过家乡时真切的思想感受。
三、问答题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朝天子 咏喇叭》译文、赏析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朝天子咏喇叭》译文、赏析朝天子(咏喇叭)王磬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注释:1. 朝天子:曲牌名。
2. 唢呐:与喇叭相似的一种乐器。
这里喇叭和唢呐都隐指宦官。
3. 水尽鹅飞罢:形容把百姓的财产搜刮干净。
译文:喇叭和唢呐,曲儿虽然小,腔调却很大。
官船来往乱糟糟,全靠你来抬身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
哪里能辨别出真和假?眼看着吹翻了这一家,又吹伤了那一家,又吹得水流干枯鹅也飞跑啦赏析::作者王磐(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江苏高邮)人。
他出身富家,但不喜豪华,不乐仕进,雅好词曲,精通音律,著有《王西楼乐府》。
所作散曲清俊秀美,语言幽默,其中有些作品反映了明代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悲惨的现实生活。
这首散曲作于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宦官装腔作势地丑恶面目,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从写作上看,这首散曲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状物,其中“曲儿小”二句抓住“喇叭”,“唢呐”的特征,通过“曲儿”的“小”和“腔儿”的“大”的对比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曲儿”本来很小,很细,但是声音经过“腔儿”的放大,就能传扬四方。
这里借“曲儿小,腔儿大”来比喻宦官出行的形态,讽刺宦官,貌合神投。
宦官原属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倚仗帝王的宠信大摆威风。
他们一出皇宫,就狐假虎威,装腔作势,气焰嚣张,先前的唯唯诺诺,奴颜婢膝烟消云散,前后判若两人。
“曲儿小,腔儿大”最能表现宦官的无耻情态,极富讽刺性。
“官船”一句抓住“乱如麻”的特点,“乱”表现了宦官酷吏的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丑恶面目。
他们横冲直撞,为非作歹,如入无人之境;“如麻”极言其多,更加突出其骄横野蛮的情态。
官船越多,人民受害越深。
“全仗你抬身价”一句指的是宦官装腔作势的丑态。
最新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赏析资料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前四首赏析资料11.《定风波》(苏轼)(北宋)2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整体感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深得道家旷达豪放6的精神。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7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8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
9【词句注释】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10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高声吟咏长啸。
11芒鞋:草鞋。
料峭:形容微寒。
斜照:偏西的阳光。
12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13成的雨披。
14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15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16雨具先去:雨具先前被拿走了。
17【白话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18 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19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20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21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22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23【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24“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25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

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学习初中的古我们不应该还停留在背诵阶段,我们应该学会赏析古诗。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一)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
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渔家傲·秋思(XXX)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景色和江南大不相同。
大雁飞回衡阳,没有停留的意思。
黄昏时分,号角吹响,边塞特有的风声、XXX、羌笛声和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
群山连绵,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覆盖大地。
夜深了,外出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主题】这首边塞词表现了将军的英雄气概和征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暗示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和爱国激情,构成了将军和XXX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情绪。
写法】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作者展现了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感人至深。
XXX·密州出猎(XXX)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庞大的队伍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XXX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XXX派遣XXX去云中赦免XXX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主题】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写法】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破阵子·为XXX赋壮词以寄(XXX)喝醉了,点起灯来看剑,梦回当年吹起号角的战场。
八百里的军队分成若干部分,五十个琴弦演奏着塞外的音乐。
沙场上秋天打仗。
译文】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中遇到了雨,我的雨具先被带走了,同行的人都很狼狈,而我却毫不觉得不舒服。
部编九下1~3单元:古诗赏析、默写,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部编九下1~3单元:古诗赏析、默写,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一古诗赏析★1.《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就表达方式而言,这首词的上阙运用了描写,下阙运用了抒情。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突出塞下孤城与内地景象的不同,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是全词的核心,引用典故,揭示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但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或:因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所以虽思乡却难回的矛盾心理。
)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4.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
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之情。
★2.《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上阕:写出猎盛况(场面) 下阕:写报国之情2.词中的“倾城”的意思是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为报倾城”体现了当地百姓对苏轼态度是:表面是跟随太守,实质是对苏轼的拥戴、赞扬、敬佩(或:对苏轼政绩的肯定)3.从选文中加点的“狂、卷、挽”中任选一个,说说这个词是怎样体现豪放的?“狂”:激情奔放,统领全词,展现粗犷豪迈的风格;“卷”:体现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突现阳刚之美;“挽”:拉满弓的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
4.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请写出来。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
好处:使表达委婉含蓄。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

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摘要:一、课外古诗词背景介绍二、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概述1.作品一:《春夜喜雨》2.作品二:《登高》3.作品三:《江雪》4.作品四:《赋得古原草送别》三、作品赏析1.作品一:《春夜喜雨》1.内容概述2.艺术特点2.作品二:《登高》1.内容概述2.艺术特点3.作品三:《江雪》1.内容概述2.艺术特点4.作品四:《赋得古原草送别》1.内容概述2.艺术特点四、学习建议正文:一、课外古诗词背景介绍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诗词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课外古诗词作为语文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聚焦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带您领略这些传世之作的风采。
二、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概述1.作品一:《春夜喜雨》《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诗中描绘了春夜降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和对国家的担忧。
2.作品二:《登高》《登高》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3.作品三:《江雪》《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江边雪景,表达了诗人孤独郁闷的心情和对世俗纷争的感慨。
4.作品四:《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诗中描绘了诗人送别友人离别的情景,表达了离愁别绪和对友情的珍视。
三、作品赏析1.作品一:《春夜喜雨》(1)内容概述:诗中通过描绘春夜降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和对国家的担忧。
(2)艺术特点: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融入诗人情感,寓意深刻。
2.作品二:《登高》(1)内容概述:诗中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艺术特点:以景抒怀,意境高远,诗句对仗工整。
3.作品三:《江雪》(1)内容概述:诗中通过描绘江边雪景,表达了诗人孤独郁闷的心情和对世俗纷争的感慨。
(2)艺术特点:以雪景为背景,情感真挚,寓意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1: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诗眼就是“独”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
性格。
问题2:谈谈你对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的理解。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似乎真能自得其乐,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
问题3:诗歌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主题?
九下课外古诗词赏析
1
译文:
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我的心中不禁热血沸腾 。 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 。 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 。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 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
问题:1、诗歌借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要表达怎样的主题? 抒发了自己愿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立功塞外的豪情壮志 。
上的毛挂着雪片仍然汗气蒸腾,五花马身上斑纹的汗气立即变成冰。在幕帐中起草檄文砚台里的水也凝结
了。料想敌军听到汉军出征定会惧怕,不敢短兵相接来交战,将士们一定可以在西门等候捷报。
内容分析:
一、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 二、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 三、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登楼》简析
背景:这首诗写于成都,时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诗人客蜀已是第五 个年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有吐蕃陷长安。
“万方多难”暗示怎样一种社会景象?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万方多难”指以吐蕃入侵、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写景抒情:见花伤心的反常,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属反衬手法。
简析《羌》
背景:诗人回到羌村,父老乡亲携酒 慰问。
4.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译文: 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 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月下独酌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月亮,和这身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美好的春光。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 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1、诗中所描写的走马川一带环境特点如何?有什么作用? 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走马川一带环境恶劣与艰苦。
作用:以此来衬托出征将士的英勇无畏
人对细节刻画得入微而生动,请举例说说其作用。
1.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 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 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颔联描述山河壮观 ,写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天高地迥,古往今来,阔大悠远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 ,表达作者怎样的信念? 针对吐蕃痛斥: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分析尾联
伫立楼头,徘徊沉吟,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 享后人香火!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父老们都谦称酒味太淡,并说是因为黄黍地无人耕种的缘故。 兵革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之所以无人耕种,(是因为)战争还未停息,年轻人都去东边打仗了。 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 我请求为父老们唱一首歌,以表示对他们在艰难之中犹对我有这种深情的惭愧。 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一曲虽完,仰天长叹,座中人都老泪纵横了。
问题2:赏析第三联采用的艺术手法?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前句,视觉: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 后句,听觉: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具其妙。
2.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人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
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3.《羌村三首》之三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 客人来的时候,院子里的一群鸡正在乱叫争斗。 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 我把鸡驱赶到树上,才听到客人敲院门的声音。 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 四五个村中老人,特地来问候我长期远行归来的。 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 手里都拿着器具,倒出来是清浊不一的酒。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5.走马川行 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翻译: 你没看见走马川在雪海边,黄沙扬起茫茫一片,一直连接到天上。轮台到了九月狂风整夜地呼啸, 走马川的石头像斗一样大,随着风势被吹得满地乱滚。现在匈奴牧草茂盛军马正壮,金山西边,烟尘飞扬, 汉家的大将就要出兵西征了。
将军的金甲在夜间也不脱下,半夜行军,枪戈相互触碰。风头凶猛锐利,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