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上课用
渔父 上课用

关于楚辞
• “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
宋玉、唐勒等)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又称“楚 辞体”、“骚体”。
•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
的一本诗歌总集。
“楚辞”的特点
句子长短不一; 形式灵活; 多用语气词“兮”。
屈原 战国时期伟大的诗 人、政治家。名平,字 原;又自称名正则,字 灵均。出身为楚国贵族。 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 张推行“美政”(圣君贤 相、民本),改革政治, 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 被迫去官。楚顷襄王时, 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 想无从实现,投汨罗江 自杀。
4、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名句背诵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 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 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 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 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 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敲打(名作动)
离开
可以濯吾缨: 洗
第4段翻译:
渔翁听了微笑起来, 敲着他的船桨离开,一边 走一边唱:“沧浪的水啊 清又清,可以洗一洗啊我 的头巾。沧浪的水啊浊又 浊啊,可以洗一洗啊我的 双脚。”他离开了,不再 与屈原说话。
问题探讨
1 、 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 (明确: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 含垂钓之风。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 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 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 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 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 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第三是 “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 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第四是 “舟”。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 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 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渔父》的课堂实录

《渔父》的课堂实录①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
②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立场。
③思索人生重大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立场。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三、教学过程1、课前创设情境:利用下课时间播放蔡琴演唱《屈原》歌曲。
带领同学进入情境。
屈原〔蔡琴演唱〕他们说你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们说你有一颗忧闷的灵魂你过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像的那般寂寥是否水中有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人世的轻吟掩覆在你身上总有多少无奈都托流水寄怀到底你愿长期躺在今世的江底还是期盼着握桨的手解开你深邃的面容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伤悠悠的江水诠释着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纹追思拂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或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或许能带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山的阳光……2、老师导语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的悲愤。
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他纵身一跃的姿态,定格成永久的风景。
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幻灯片1〕老师:首先,让我们回顾印象中的屈原,了解他走过的人生之路。
同学齐读: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
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首创“骚体诗”,亦称“楚辞体”。
政治上,提倡“美政”,主见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抱负自投汨罗江而死。
〔幻灯片2〕老师:那么今日,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找诗人的踪迹,请大家把书翻到《渔父》,让我们一起倾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选择。
〔幻灯片3〕老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控三个重点。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
②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立场。
渔父定稿上课用.ppt

守节不渝、 坚持理想、 毅然赴死
渔 父
随遇而安、 知天达命、 与世推移
司 马 迁 以 死 践 志
屈 原
--------
------
理想
以 死 明 志
文天祥、谭嗣同、王国维、老舍
严子陵、陶渊明、陆羽、林逋、 张岱
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提升生 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豁达,
表并列 音节助词
安 能 以 身 之 察 察 , 安:怎么 受物之汶汶者乎? 身之察察:定语后置, 皎洁的身体
第4段补充字词
渔父莞尔而笑:表修饰
鼓枻而去,乃歌曰:
敲打 (名作动) 表修饰 唱歌(名作动) 可以濯我缨 :可以用来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句子
于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后,在湘江边上徘徊,在江 边上边走边吟唱,他脸色憔悴,形体容 貌枯瘦。 是以见放。 因此(我)被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怎么能够让自己的清白之身,去蒙受污 浊的外物呢?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 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 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 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 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 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 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语调宜高, 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疏通文 意,能顺畅地翻译文言句子。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理解 人物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态度。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渔父》这首古诗,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受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渔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 理解《渔父》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背诵《渔父》这首古诗。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和表演古诗。
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渔父》的文字和配图。
2. 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的朗读和表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渔父》的文字和配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对渔父的印象和想象。
Step 2 理解古诗(15分钟)1. 教师解读古诗《渔父》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
2.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并向全班汇报。
Step 3 朗读和表演(20分钟)1. 教师示范朗读《渔父》,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学生进行小组表演,模拟渔父的情境和情感表达。
Step 4 背诵古诗(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逐句背诵《渔父》,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分组进行背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Step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进行全班展示,展示朗读和表演的成果。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3. 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和体验《渔父》中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二、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我的教案《渔父》及相应的说课稿。
教学内容与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古诗《渔父》的学习与欣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渔父》这首古诗,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渔父上课用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 复与言。
第四段写渔父离去,以渔父所唱的“沧浪歌”收结全 文,留下无尽余味。沧浪歌,春秋时民歌,孔子孟子都 提到它。字面义:沧浪水无论清浊,都有用途。文中设 喻,沧浪之水喻社会状况。清为治世,浊为乱世。濯缨、 濯足喻生活方式。无论治世乱世,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活 方式。
屈原明志)
屈原驳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宁赴湘流, 葬於江鱼之腹中
第四段 (渔父离去)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唱《沧浪歌》而去,不复与言
8
分析文本
1.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塑造了屈原和渔父怎样的人物形象? 2.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是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你 是怎么看的?渔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 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 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第二、三段是渔父与屈原之间的第二次问答,屈原否定了渔 父“与世推移”的态度,表明了“伏清白以死直”的精神。“新 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比喻,表明他要永葆高洁的志向。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的誓言,暗示他将以死殉志的决 心。此两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2
解 题: 1.渔父:渔翁,“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渔父》: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选自《楚辞》。
文化常识: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诗歌形式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的,篇中大量引用楚地的风
土物产和方言词汇; 内容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以《离骚》为典型代表。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亦称“楚辞体”、“骚体诗”,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源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一、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渔父的智慧——《渔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渔父的故事,了解渔父的智慧和勇敢。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量力和判断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智慧和勇敢的憧憬,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渔父的智慧和勇敢。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思量力。
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教学PPT、黑板、书籍《渔父》、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准备:学生课本、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渔父捕鱼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渔父是谁吗?渔父有什么特点?Step 2 学习(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呈现渔父的故事,引导学生阅读。
2. 学生跟读渔父的故事,理解渔父的智慧和勇敢。
3. 学生分组讨论:你们觉得渔父的智慧和勇敢体现在哪些地方?Step 3 拓展(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中的情景。
2. 学生分组讨论:你们觉得画面中的人应该怎么做?为什么?3. 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智慧和勇敢的表现形式。
Step 4 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渔父的智慧和勇敢,并与学生一起整理出智慧和勇敢的特点。
2.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们是如何应对的?Step 5 练习(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 教师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赋予指导和匡助。
Step 6 总结(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 教师鼓励学生:希翼你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像渔父一样勇敢和智慧。
二、说课稿恭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小学的XX老师,今天我将要给大家说一说我设计的《渔父》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渔父的故事,了解渔父的智慧和勇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量力和判断力;激发学生对智慧和勇敢的憧憬,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
《渔父》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渔父》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渔父》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渔父》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堂课主要面向高一年级的学生,教学时间为90分钟。
根据课程要求,本课程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二是对于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的理解。
通过对于课堂上的讨论和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历史、社会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渔父》这篇文学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蓝海” “鬼针草” 表示了什么?“鲍鱼”与“长江水”两者所象征的意义分别是什么?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问题。
3.学会运用文学分析方法,对于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4.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表述进行分析。
5.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和社会的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1.文学作品基本情况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作者、发表时间、刊物等基本情况。
2.文学作品分析让学生自行阅读并理解《渔父》文章,并就一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1)“蓝海”、“鬼针草”分别代表了什么?2)“鲍鱼”与“长江水”两者所象征的意义分别是什么?3)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3.历史背景分析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渔父》作品发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并对于作品中的历史表述进行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提出“蓝海”、“鬼针草”、“鲍鱼”、“长江水”等词汇,并探究他们在作品中的意义。
2.阅读课文及讨论分析(30分钟)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并根据三个问题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
3.历史背景分析(30分钟)让学生了解《渔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并对于作品中的历史表述进行分析。
4.学生发言及总结(20分钟)让学生就课堂上的讨论和分析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进行发言。
五、教学方法1.问答式教学法——导入环节中采用。
2.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减轻教师负担,增加学生参与度。
3.教师示范和学生跟随——对于文学分析方法进行示范,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跟随。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教案一:《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渔父》的主题、结构、人物
特点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文章意义,把握作者
思想感情,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懂得感恩
与劳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及寓意。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或歌曲等形式引入课文《渔父》,激发学生对于渔
父职业的兴趣与好奇心。
2.阅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重点关注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内涵。
3.讨论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交流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独立分析。
4.梳理
整理课文重点内容,探讨文章结构,深入挖掘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用意。
5.思考
反思渔父的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梦想与奋斗目标,激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理解了《渔父》这篇文章的内涵和价值,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处世态度:洁身自好,矢志不渝,舍生取义, •渔父:“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
“ 世人皆浊,可以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可以餔其糟而歠其醨” •处世态度:明哲保身,随遇而安,超然物外,
揣摩感情
在下面的空格处加上一个修饰语,以准确表
达出说话者的情感。
渔父 屈原 渔父 屈原
渔父
问之曰 曰 曰 曰 歌曰
•疑问、关切 •伤感、无奈、叹息 •感慨 •严肃、庄重、正式
•超脱
•有感情地再读课文
碰撞思想
在渔父和屈原的 对话中,他们展开了 思想的交锋,那么他 们各自的观点分别是 什么?(在文中找出 相应句子 , 再归纳 。)
悠悠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 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 也会有不同的选择。面临困顿, 屈原、渔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
•屈 原—— 壮烈的死:以死明志-- 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 勇敢的生: 以生践志 --坚韧的意志
•渔 父—— 超然的活: 隐忍守志 --自由的灵魂
面对生命中的苦难你会怎么做呢
渔父莞尔而笑, 渔翁听了微笑起来,敲 鼓枻而去, 打船桨离开了, 乃歌曰:“沧 浪之水清兮,可 以濯吾缨;沧浪 之水浊兮,可以 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一边走一边唱:“沧浪 江的水啊清又清,可以洗一 洗啊我的头巾;沧浪的水啊 浊又浊啊,可以洗一洗啊我 的双脚。” 他离开了,不再与屈原 说话。
渔父曰:“圣人 不凝滞于物,而能 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 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 餔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
渔翁劝他说:“圣人不 拘泥于外物,并能够随着 世道而改变。”
如果世上的人都浑浊, 为什么不搅混泥水推波助 澜呢? 如果大家都醉了,为什 么不跟在他们后面吃酒糟 饮薄酒呢?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为真理而战,死也光荣。(林肯)
屈原 战国时期伟大的诗 人,政治家。名平,字 原;又自称名正则,字 灵均。出身为楚国贵族。 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 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连齐抗秦而被进谗言, 被迫去官。楚顷襄王时, 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 想无从实现,遂投汨罗 江自杀。
“已经”,或“以后”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脸色(古今异义) 形体、容貌(古今异义)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举世
通“欤”,句末语气词
到(古今异义) 全,整个
是以见放
被
被 行为高出于世俗。 何故沉思高举: (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 自令--令自, 宾语前置,让自 己、使自己。 圣人不凝滞于物
为什么遇事深入思考, 行为高出世俗,以至使自 己被放逐呢?”
屈原曰:“吾 闻之,新沐者必弹 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 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 乎?”
屈原回答说:“我听 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 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 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 的尘埃。 怎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 子,去沾染污浊的外物? 我宁可投身到那湘江水 中,让自己葬身在江中鱼 腹之中。 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 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 呢?”
屈原代表作有
《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 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 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 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 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 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 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 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 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返回首页
顺畅朗读
gǎo hāo gǔ bū chuò lí 枯槁 蓬蒿 淈其泥 餔其糟 歠其醨 guān guàn mén wǎn guǎn huàn 弹冠 冠名 汶汶 莞尔 东莞 浣溪沙 zhuó hùnzhuó yì nì ng 濯吾缨 混浊 鼓枻 宁愿
放--被放逐。
为--句末疑问 语气助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吾闻之
音节助词
新浴者、新沐者
刚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怎么
以:用、让
身之察察:定语后 置,皎洁的身体
渔父莞尔而笑:
微笑的样子
鼓枻而去:
敲打(名作动)
可以濯我缨:
离开
洗
返回首页
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 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提升生命 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 忘拥有一份超然豁达,享受生 命的魅力。
•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 •我们不能选择容貌,但我们可以展示笑容;
•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态度;
•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屈原既放 行吟泽畔 行吟(于)泽畔
梳理课文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 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 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 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 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 言。
屈原既放,游于 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湘 江一带徘徊,在江边边走 江潭,行吟泽畔, 边吟唱,他脸色憔悴,形 颜色憔悴,形容枯 体清瘦容貌枯黄。 槁。 渔翁看到后问他说:“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 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 什么落到这地步?” 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 屈原回答说:“全世界 的人都肮脏只有我干净, 皆浊我独清,众人 大家都醉了只有我醒着, 皆醉我独醒,是以 因此被流放。” 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