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我认识那根木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2021学年韶关市乐昌市廊田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韶关市乐昌市廊田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现代学术不断走向专业化与职业化,追求“高精尖”对学者具有极大吸引力。
相比之下,文化科学普及工作显得有些简单。
无论在学者的科研项目里,还是在学术评价体系中,普及都是一个不那么“高大上”的领域。
有意思的是,社会大众对普及读物的需求却空前强烈——他们期待了解科技新发展,希望掌握经济、法律、心理相关知识,愿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界的“高冷”和大众的“热情”形成鲜明反差,反映出当前我国学者撰写的科学普及读物缺乏。
在科学领域,以天文学为例,在近年译介的普及读物中,我们看到包括引力波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基普·索恩等一大批科学家的名字。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方面,近年来我们取得不小进步,但仍有较大提高空间。
比如,目前学者撰写的汉字普及读物中,影响较广的是瑞典学者林西莉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我国作者在创作方面还有哪些不足。
文化科学普及是基础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既关乎文化传承、科学普及的树人大计,更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
在这样一个领域上,亟待中国当代学者投入更多精力,拿出更多高水平作品。
学术大家从事普及工作是中国学界的优良传统。
新文化运动以来,面向大众的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播,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担当。
不少名家,如朱自清、顾颉刚、王力、朱光潜、李长之、陆宗达,他们笔下的科普读物篇幅不大、内容平易、语言轻松,却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与教育热忱。
朱自清《经典常谈》,用朴素清晰的笔触介绍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为初学者娓娓讲述传统文化要义与精神;李长之《孔子的故事》饱含深情地讲述孔子生平,展现孔子在风雨飘摇中的理想与坚持;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从东西方的科学传统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科学的方法与世界观……无论“常谈”“故事”还是“纵横谈”,前辈学者的努力形成了中国文化科学普及的优良传统。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docx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
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
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
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
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 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头和铁钉, 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
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
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
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
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
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腐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
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
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
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
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
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一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新部编人教版高考语文小说类文本阅读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高考语文小说类文本阅读训练含答案一、小说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刘亮程①我们家搬进这个院子的第二年,家里的重活开始逐渐落到我们兄弟几个身上,父亲过早地显出了老相,背稍重点的东西便显得很吃力,嘴里不时嘟囔一句:我都50岁的人了,还出这么大力气。
②他觉得自己早该闲坐到墙根晒太阳了。
③母亲却认为他是装的。
他看上去那么高大壮实,一只胳膊上的劲,比我们浑身的劲都大得多。
一次他发脾气,一只手一拨,老三就飞出去3米。
我见他发过两次火,都是对着老三,老四。
我和大哥不怎么怕他,时常不听他的话。
我们有自己的想法。
我们一到这个家,他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母亲。
家里买什么不买什么,都是母亲说了算。
他看上去只是个干活的人,和我们一起起早贪黑。
每天下地都是他赶车,坐在辕木上,很少挥鞭子。
他嫌我们赶不好,只会用鞭子打牛,跑起来平路颠路不分。
他试着让我赶过几次车。
往前走叫“呔球”,往左拐叫“嗷”,往右拐叫“唷”,往后退叫“缩”。
我一慌就叫反。
一次右边有个土疙瘩,应该喊“嗷”让牛向左拐绕过去。
我却喊成“唷”。
牛愣了一下,突然停住,扭头看着我。
我一下不好意思,“嗷、嗷”了好几声。
④我一个人赶车时就没这么紧张。
其实根本用不着多操心,牛会自己往好路上走,遇到坑坎会自觉躲过。
它知道车轱辘碰到疙瘩陷进坑里都会让自己多费劲。
⑤我们在太平渠使唤老了3头牛。
有一头是黑母牛,我们到这个家时它已不小岁数了,走路肉肉的,没一点脾气。
父亲说它8岁了。
8岁,跟我同岁,还是个孩子呢。
可牛只有十几岁的寿命,活到这个年龄就得考虑卖还是宰。
黑母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副木讷神情。
鞭子抽在身上也没反应。
抽急了猛走几步,鞭子一停便慢下来,缓缓悠悠地挪着步子。
父亲已经适应了这个慢劲。
我们不行,老想快点走到想去的地方,担心去晚了柴被人砍光草被人割光。
一见飞奔的马车牛车擦身而过,便禁不住抡起鞭子,“呔球、呔球”地叫喊一阵。
可是没用,鞭子抽在它身上就像抽在地上一样,只腾起一股白土。
2021年晋州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1年晋州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贵的捐赠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
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地逃了出来。
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
在捐赠的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呆在人群的外围。
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噘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了小女孩的不高兴。
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
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
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
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母亲回答说:“我想是的。
咱们能不能不捐这破旧的熊,捐你最宝贝的?”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停了几秒,小女孩又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大可爱了,“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
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
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我们一道走过去,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
小女孩的母亲送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
小女孩慢慢走上前去,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将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刘亮程散文

散文专题训练----刘亮程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一个村庄的认识刘亮程对于黄沙梁,我或许看不深也看不透彻,我的一生局限了我,久居乡野的孤陋生活又局限了我的一生。
可是谁又能不受局限呢?那些走遍天下学识渊博的人,不也没到过黄沙梁吗?他们熟知世间一切深奥的道理却不认得这个村里的路,我这位农夫有朝一日给他们指一回路真是荣幸莫大。
我全部的学识是我对一个村庄的见识。
我在黄沙梁出生,花几十年岁月长成大人,最终老死在这个村里,死后肯定还是埋在村庄附近。
这便注定了我生死如一地归属于这片土地,来来回回经过那块地那几间房子,低头抬头看见那一群人。
生活单调得像篇翻不过去的枯涩课文,硬逼着我将它记熟、背会,印在脑海、灵魂里。
除了“荒凉”这唯一的读物,我的目光无处可栖。
大地把最艰涩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这群没啥文化的人。
我不懂大道,只通一点斜门歪理。
我想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可能只有芝麻那么小,而这些芝麻小理并不被通常的大道所涵盖。
活在大地边缘的这一村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大事,但并不因此活得小里小气。
当他们因一个鸡蛋亲戚为仇、邻居反目,为半截麻绳大打出手、刀叉伤人时,你能说他们心胸狭隘,不该为这些琐碎之事争斗计较吗?那你说他们该计较什么?坐在如此荒远的不为人知的村庄里分析世界局势,还是讨论股市涨跌问题?这些天下大事,哪件比牛啃了他们的庄稼这事更大?当张三为自家麦地先淌进水而甩开膀子堵渠拦坝时,你能说他的拦坝工程比三峡工程小,不伟大?他抢救的可是眼看旱死的一亩二分地的麦子啊,这麦子可是他一家五口的活命粮啊。
谁要在这时阻止他,没准他会操起铁锨和你拼命呢。
我在村里住久了,便掌握了这个村庄的很多秘密。
比如王家砌了几缸咸菜喂了几头驴,李家粮仓里还有几担麦子箱子里还有多少钱。
但要真正认识一个村庄很不容易,你得长久地、一生一世地潜伏在一个村庄里,全神贯注留心它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事。
这样到你快老的时候,才能勉强知道最基本的一点点。
在村里溜达一圈走掉的人,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除此他们能得到什么呢?那些季节中悠然成熟的麦子,并不为谁而熟,我们收回它们,我们并不是收获者。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优选】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优选】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黑人兄弟的礼物刘成章我居所的后院,杂草之隙,花方种,树初栽,此情势虽然时时引人憧憬,但自知一两年之内绝不会风光醉人。
院子的三面是院墙,由一片片竖置的木板连接而成。
因为长年累月的日晒雨淋,木板已由黄变黑,有的地方甚至已经破败不堪,遇上刮大风的天气,那些破败的地方有时还会“啪啦啦”作响。
墙那边是我们的邻人,这儿的老住户,从他家的房子和汽车看,生活并不怎么富格,可是他非常注重庭院的美化,各种花卉姹紫嫣红。
他沿墙根种了好多树木,枝梢已隐约闪出墙头。
那些树冠就像一包包深绿、浅绿以及紫红的汁液,全都泼在墙头上了,汁液涌动欲沿墙下流。
好一个郁郁葱葱的墙头!后来我发现,那碧绿的墙头,播出了淡淡的清香。
扁圆的绿叶丛中,绽开了许多星星一样的小白碎花。
这棵开花的是什么树呢?是橙子树吗?不敢断定。
半个月之后,小白花变成了小果,豆粒似的,通身绿色。
随着小果的长大,渐渐地,我认出了:它的确是橙子树!到了秋天,橙子熟了,颗颗都像宝石雕成的球体,浑圆,凝重,笑呵呵地在枝头挂着。
挂在墙的这边,挂在墙的那边。
这边,那边,都有一样的色彩和分量,都闪着光,都把树枝压弯了。
作为一个少壮年华已逝的风霜之人,面对如此美、如此灿烂、如此硕果累累的橙子树,我欣然,羨然,甚至有点儿忌妒。
这期间,我常常看见邻人采摘果实,有时还看见他们登上梯子,去够高处的、树梢上的橙子。
好多日子过去之后,他们不再摘了,但他们并没有摘完。
我发现其中似有用意,因为一树金橙,墙那边已是光光的了,一片空白;但墙上方和墙这边的,竟悉数留了下来。
难道这橙子是留给我的吗?想到此,我一怔,心里有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动。
不过又想:邻人究竟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呢?我又困惑了。
然而岁月的河水滚滚奔流,一个月的浪头过去,两个月的浪头过去,整个冬天的浪头都过去了,第二年春天的浪头也过完了,橙子又开花了,星星一样的小白碎花又缀在枝叶间,那几十颗金光耀眼的橙子,却依然高悬在墙头、枝头、我的心头。
2021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专项——刘亮程选文

2021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专项——刘亮程选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给鸟搬家刘亮程①我们家的院子和老陈家的院子中间隔了一小截篱笆,平常两家借点东西都是从篱笆缝里递来递去。
②一天,阿健盯住老陈家榆树说,要是把他家的麻雀赶到我们家树上多好。
阿健就挤过篱笆缝,往老陈家树上扔土块儿,朝树上喊叫。
③怎么才能让鸟在我们家树上也筑窝呢?阿健说。
④等你们都长大了,麻雀看见院子里没小孩了,就会来我们家树上筑巢。
二伯说。
⑤我想现在就让麻雀来我们家树上筑巢。
阿健说。
⑥那我们想个办法吧,先在树上给鸟做个窝,到时候我会让那棵树上的鸟搬过来住。
二伯说。
⑦二伯带着张欢、阿健、洋洋和方圆,在院子里做鸟巢。
⑧二伯从小库房里找出锯子、斧头和钉锤,用木板钉了一个方盒子,找了一些柔软的干草放进做好的鸟巢。
⑨然后,二伯让方圆爬上树,用铁丝把鸟巢绑在最高的树杈上。
二伯做木盒的时候,中间隔出了盛放食物的隔档,在里面装了些小米。
⑩鸟巢安置后,第二天就有鸟在树上叫了,鸟发现巢里的食物,再叫其他鸟过来吃。
⑪过了两天,树上没鸟叫了。
二伯说,可能食物吃完了。
他让方圆上去又放了一些小米。
鸟又在树上叫了,可是,鸟把小米吃完又飞了,没有把我们的木盒当窝的意思。
⑫这咋办呢?阿健说。
⑬不急,再想办法。
二伯说。
⑭二伯让方圆爬到老陈家输树上,把窝里的鸟蛋放到我们家树上的鸟巢里。
⑮二伯说,我们把鸟蛋移过来,鸟就会跟着过来。
⑯可是,鸟没有搬家过来,只是在我们家树上叫了一阵,又回到老陈家树上。
二伯只好让方圆把鸟蛋放回老陈家榆树上的旧窝里。
⑰二佰的办法失败了。
⑱怎么办?阿健、张欢都着急了。
再等等。
二伯说。
⑲不久以后,老陈家树上的鸟巢孵出了小鸟,在树下都能听到小鸟的叫声。
⑳二伯又让方圆爬到老陈家树上,把小鸟全拿下来。
方圆上树的时候,鸟一阵乱叫。
㉑方圆把小鸟装在衣兜里拿下来,五只精光的小鸟,张着嫩黄的小嘴直叫。
张欢、阿健都围上去摸小鸟。
二伯让方圆赶快把小鸟放到我们家树上的窝里,又放了好多小米进去。
【最新推荐】木匠 刘亮程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木匠刘亮程阅读附答案木匠刘亮程①赵木匠家弟兄五个,以前都是木匠,现在剩下他一个干木匠活儿。
菜籽沟村的老木匠活儿只剩下一件:做棺材。
这个活儿一个木匠就够做了,做多少都有数,只少不多。
村里七十岁以上的,一人一个,六十岁以上的也一人一个,算好的。
也有人一直活到八九十岁,木匠先走了,干不上他的活儿,这个不知道赵木匠想过没有。
也有人被儿女接到城里住,但人没了都会接回来。
赵木匠的工棚里,堆了够做几十个寿房的厚松木板,一个寿房五块板,所谓三长两短。
我在里面看了好一阵,想选几块做书院的板桌,又觉得不合适,那些板子在赵木匠心里早有了下家,哪五块给哪个人,都定了。
做一个寿房多少钱,也都定了,不会有多大出入的。
村里的老人或许不知道赵木匠心里定的事。
有时哪家儿子看着老父亲气儿不够可能活不过冬天,就早早地给赵木匠搁下些定金,让把寿房的料备好,到时候很快能装出来。
更多时候是赵木匠自己做主,把他想到的那些老人的寿房都定制了。
早晚都是他的活儿,人家不急他急,他得趁自己有气力时把活儿先做了,万一几个人凑一起走了,他又没个打下手的,那就麻烦了。
赵木匠心里定了的事,旁人不知道,鬼会知道。
鬼半夜里忙活着抬板子,三长两短盖房子,给每人盖一间,盖到天亮前拆了板子抬回原处。
我不能买老木匠和鬼都动过心思的板子,看几眼,倒退着出来,临出门弯个腰,算请罪了。
我们的大书架和板桌、木桥,原打算请赵木匠做的,问了下工钱,也不贵,但最后请了英格堡乡打工的外地木匠。
也是想着赵木匠二十年来只做寿房,他把菜籽沟的门窗、立柜、橱柜、八仙桌还有木车都做完了,一个老木匠时代的活儿,都叫他干完,我不忍再往他手里递活儿。
另一个我就是考虑他脑子里下料、掏卯、刨可能都想的是打寿房的事,我不能让他把这个活儿干成那个活儿。
赵木匠到我们书院串过几次门,他跟我们说着话,眼睛盯着院子里成堆的木头木板,他一定看出这摊木活儿的工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亮程《我认识那根木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认识那根木头
刘亮程
也是沉闷的一声,在几年后一个阴雨绵绵的夜里,惊动了村子。
土地被同一件东西又震动了一次。
紧接着,细密的雨声中传来一个女人尖厉的哭喊。
“快,醒醒,出事了。
”是母亲的声音。
她在喊父亲。
父亲嗯了一声,哭喊声又一次传进屋子。
这个夜里我母亲没有睡着,她十二岁的儿子也没有睡着,在这张大土炕上我已清醒地躺过了好多个寂寞长夜。
父亲穿好衣服出去了。
我听见他关门的声音,脚在雨地里啪嗒啪嗒踩过窗根的声音。
狗出来叫了两声,又钻回窝里了。
我悄悄爬起来,套上衣服,黑摸着下了炕,找到鞋穿上。
“你不好好睡觉干啥去?”母亲说话了。
我没吭声,轻轻拉开门,侧身出去。
“快回来。
”母亲压低嗓门的叫喊声传到耳朵里时,我已经走到门外窗户边。
雨越下越大,路上黑黑的,父亲已经走得不见。
我正犹豫着去还是不去,又一声尖叫喊破夜空。
“救人啦。
”我像被喊叫声拉扯了一把,一头钻进雨中猛跑起来。
人们把雨忘记了。
雨啥时候停了都没觉着。
地上满是泥水,乱糟糟的。
黑夜像水一样一层一层渗到了土地里,村子渐渐浮现出来,先是房子、树,接着是人。
天亮了。
睁大眼朝周围看,这才看清刚才从倒塌的房子里挖出来的一家人,全光光地站在泥水地里。
刚刚过去的一阵慌忙让人把啥都忘了。
我跑来时这里像有很多人,雨哗哗地往下泻,啥也看不清。
只听见一个女人不住地哭叫,“全埋在里面了。
”“全埋在里面了。
”感觉有许多人围着倒塌的房子,乱哄哄的。
“你们都傻站着干啥,赶快挖呀。
”这是另一个女人的喊声。
人们像突然酲过来,一齐拥向倒塌的房子。
啥也看不见,用手摸着扒拉,摸到啥搬啥,土块、椽子、土块。
我弓着腰挤在他们中间,用手在一堆东西上摸,摸到一个椽头,拉了几下,没拉动。
又往上摸。
“檩子,檩子。
”我喊了两声,好多人拥过来。
天亮后人们才看清,房子倒了三堵墙,前后墙和一个边墙。
那根歪扭的榆木檩子救了一家人的命。
也是那根歪檩条压塌了房子,它太粗太重了。
幸亏塌落下来时,一家三日正好睡在檩子的弯弓处,女人先被惊醒,她身子小,扒开土块,从一个椽缝里钻了出来。
“我认识那根檩子,是河湾里长的那棵歪榆树。
”要离开时我悄悄对父亲说。
“再别胡说,”父亲压低嗓子呵斥我,“皮都剥光了,你咋能认出就是那棵树。
”
“剥再光我都能认出来。
就是那棵榆树。
不信抬到河湾里对对茬子,树根还在呢。
”
“再胡说我扇你。
”父亲一把抓住我,一脚水一脚泥地回来了。
五年前一个刮风的夜晚,我听见一件东西碰响大地,声音沉闷而有力,我的心猛地一震。
外面狗没叫,也没人惊醒。
想出去看看,又有点怕。
躺到半夜时就觉得要出事情。
怎么也睡不着。
那时风刚刚吹起来,很虚弱,听到风翻过西边沙梁的喘息,像一个软腿人面对长路。
当它终于穿过沙梁下的苞米地走进村子,微弱得推不动草屑树叶。
后面更强劲的风已在远处形成,能听见天边云翻身的声音,草木朝这边弯腰点头的声音,尘土走向天空的声音。
过了一阵,那场大风到达村子。
它呼啸着漫卷过西边那片无边大地,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它经过的荒野、山岭、沙漠和大小村落的形状。
我在黄沙梁见过两种风,一种从地上往天上刮。
风在地上成了形,借着地力朝上飞升,先蹿上房顶,再一纵到了树梢。
那时树会不住地摇动,想把风摇下来。
如果天空有鸟群,风会踩着鸟翅迅速上升。
然后风爬上最低的云,可以看到云块倾斜,然后跌跌撞撞,不一会工夫,整个天空的云都动起来。
风上升时带着地上的许多东西,草屑、叶子、纸、布片、头发、尘土……风每次把它们带到半天空,悬浮一阵又落下来。
不知是风不要它们了还是它们觉得再往上走不踏实。
反正,最后它们全落回大地。
风空空上行,最高的天空里没有黄沙梁的一粒土一片叶子。
另一种风从高空往下掼。
我们都不熟悉这种风。
一开始天上乱云翻滚,听到云碰撞云的声音,噼噼啪啪,像屋顶断塌。
地上安安静静的。
人往屋里收东西,地里的人扛起农具往回走。
云在我们村子上头闹事情。
有时候云闹腾一阵散了。
有时云会越压越低,突然落下一场风,那时可以听见地腾的一声,好像天扇了地一巴掌。
人变得急匆匆,关窗户,关门。
往回赶的人,全侧着身,每人肩上像扛着很粗的一股子风,摇摇晃晃走不稳。
那声沉闷巨响是地传过来的。
它在空气中的声响被风刮跑,没有传进村子。
那时大风正吹刮我们家院门。
哐当、哐当的几声之后,听见顶门木棍倒地的声音、脸盆摔下锅台的声音、棚顶干草被撕走的声音……我又一次感觉到这个院子要飞升。
同时感到地下也在刮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
第二天早晨,听人说河湾那棵大榆树被人偷砍了。
我爬上房顶,看见空荡荡的河湾,再没有一裸树。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了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善用短句,语言朴实、生动,内容安排上也有多处呼应。
B.文章从“我”听到“沉闷的一声”开始,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村民们雨夜救助房屋倒塌的村民一家的过程。
C.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分别写从地上往天上刮的和从高空往下掼的两种风,旨在通过对比含蓄表达主题。
D.文章结尾“看见空荡荡的河湾,再没有一棵树”暗示河湾曾经有很多树,而那棵歪榆树是最后被伐倒的。
8.请从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联系上下文加以赏析?(6分)
(1)不知是风不要它们了还是它们觉得再往上走不踏实。
反正,最后它们全落回大地。
(2)有时云会越压越低,突然落下一场风,那时可以听见地腾的一声,好像天扇了地一巴掌。
9.文章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答案:
7.B(3分)
8.选(1)。
表面写地面上的很多东西被风卷起送上半空,然后又落回地面的过程;实际上是写风遇到了树木等阻碍无力向周围扩展只能向上爬升,又在上升中渐渐变小直至消失的过程,写出了树木等植被的防风作用。
运用拟人的手法,从孩子的视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可爱。
(答出一点给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选(2)。
表面上写在高空肆意的大风遇到低云的阻碍从高空直掼地面时的速度和力度。
实际上写出了地面没有了树木等植被的防护,风对地面强大、肆虐的破坏。
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从孩子的视角表现了肆虐的风对人的视觉、心理上的冲击。
(答出一点给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9.运用第一人称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表现力。
“我”是文中的线索人物,小说围绕着“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展开。
有利于揭示主题。
“我”见过环境未被破坏前的景象,也是人们破坏环境又遭到环境报复的见证者。
小说通过“我”的视听感受,揭示了“破坏环境,必受其惩”的主题。
更易于抒发情感。
用第一人称有利于激发读者的代入感,便于作者直接表达情感。
例如“我”“看见空荡荡的河湾,再也没有一棵树”就很好地表达出了植被被破坏后“我”的失落和感伤。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