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

合集下载

长江中上游灾害与治理

长江中上游灾害与治理
长江上游的灾害
泥石流灾害
• 前提:长江上游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 强烈、地形起伏巨大、降水丰沛而集中,对泥石流 发育极为有利。 • 而长期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如过度采伐森林、 毁林开荒、陡坡耕作、建设和采矿不合理弃渣等) 则对生态环境造成强烈破坏。
SO…..
• 使长江上游成为我国泥石流活动最强烈及 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 介绍说,目前这一监控预警系统共成功预报处理 滑坡、泥石流灾害217处,累计撤离、转移群 众3.56万人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2.28 亿元。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网 络已成为中国实施“10年国际防灾减灾计划” 中最成功的措施之一。
• 据统计 ,1753 ~ 2002 年的 200 多年中 , 区内仅 一场泥石流致死百人以上的特大灾害点就 达17个,累计死亡近6000人….
• 泥石流灾害已成为制约长江上游地区经济 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灾害解决措施
• 为防止水土流失,中国政府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 经过十多年建设,在长江上游构筑起全国最大的山洪 灾害监控网。 • 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监控范围覆盖 面广,涉及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的云、贵、 川、甘、陕、鄂、渝共7省市,监控面积达11.3 4万平方公里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夏青李翀一、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现状与问题长江上游存在4大片陡坡耕地,即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和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三峡库区。

这4大片陡坡与长江流域暴雨区相重合,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而且从河系水文资料分析,长江上游河流中的高输沙区域,正好与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及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相吻合。

因此,这“4大片”成为需要优先治理的区域。

“4大片”包括云、贵、川、甘、陕、鄂、渝7省(直辖市)的152县(市、区),土地面积35.1万km2。

重点流失区陇南地区为我国四大泥石流区之一,总面积27915km2,水土流失面积15984km2,每年向长江输送泥沙5483万t。

境内白龙江中游地区为长江上游主要产沙区之一,剧烈侵蚀面积693km2(侵蚀模数1.0万~3.5万t/km2·a),强度侵蚀区面积2101km2(侵蚀模数4300~10000t/km2·a),有泥石流沟1000多条,危害严重的300多条。

其中三峡库区19个县(市)土地面积共21667km2,水土流失面积占15947km2,而强度流失面积达30%以上。

“4大片”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8.9万km2,占“4大片”土地总面积的53.9%,占长江上游总面积的18.9%,但年均土壤侵蚀量为8.8亿t,占长江上游年均土壤侵蚀总量的58%,占全流域的1/3强。

“4大片“的坡耕地近550万hm2(其中陡坡耕地约占1/3),仅占其总面积的15.6%,而年均侵蚀量高达3.8亿t,占“4大片”年均侵蚀量的43.5%。

可见“4大片”特别是坡耕地是长江上游主要侵蚀泥沙来源。

由于大量的土壤流失,旱洪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严重失调,恶性循环愈演愈烈,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农业生产长期徘徊而难以稳定和提高,水土流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严重障碍,也是该区农村贫困的根源,同时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带来严重威胁。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恢复研究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恢复研究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恢复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逐渐增加,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研究人员们一直在致力于研究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恢复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

一、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的现状长江流域是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生态中心之一,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水资源和能源区域。

然而,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

长年累月的砍伐和滥砍滥伐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得长江流域的土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资源匮乏的现象。

据权威数据统计,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仅以川东平原为例,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达到了1.1亿亩。

而在整个长江流域范围内,水土流失面积更是高达4.5亿亩。

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尤为明显。

二、水土流失治理的方法为了解决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国家已经启动了一系列的治理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采取了保护、再生和利用的方法,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实现山、水、林、田、湖等多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在保证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发展。

在具体实施中,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采用了多种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的方法;通过推广自然保护的文化,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切实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从而控制污染和破坏等。

此外,还可以采取政策和法规措施加强治理。

长江经济带的自然环境和稳定的生态系统是支撑着我国命运的重要基石,为了保护长江这一重要资源,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的政策和法规,例如《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纲要》、《关于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等。

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实施,使得长江流域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有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同时也对于治理水土流失的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未来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并研究,积极推进治理工作的落实和推广。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作经验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作经验
文 献 标 志 码 :A
中 图 法 分 类 号 :S17 5
1 概 述
经 国务 院批 准 的长江 上 中游水 土保 持 重点 防治 工 程( 简称 “ 长治 ” 程 ) 始 于 1 8 工 起 9 8年 , 今 已 连续 实 迄 施 了 2 。尽 管这 项浩 大 的水 土流 失 防治 工程 远未 完 0a
收 稿 日期 :01 2 0—0 5—1 6
这个 机构 必 须 是 高 层 次 的 。 由相 关 省 ( ) 府 领 导 市 政 和相 关部 委领 导组 成 了长 江 上 游 水 土保 持 委 员会 , 委 员会 由水 土 流 失 治 理 任 务 大 的 四 川 省 省 长 任 主任 委 员, 国家 发展 与 改革 委员 会 和水 利 部 等 部 委 的 领 导任
成 , 从 2 但 0 a治 理 成 果 看 , 得 了 举 世 瞩 目 的 巨 大 成 取 就 。在 1 O个 省 ( ) 2 0多 个 县 ( 、 ) 5o o多 市 的 0 区 市 的 o
大范 围举 世无 双 的水 土保持 工程 。在这 种从 重点 突破
到积 极推 进 的实践 中 , 索 出 了一 套 完 整 的开 展 大规 探 模水 土 流失综 合 防治 的成 功经 验 。这 些来 之不 易 的经 验 , 大地 丰 富 了我 国水 土 保 持 管 理 工 作 和 水 土保 持 极 科 学 技术 的 内涵 和外 延 , 我 国水 土 保 持 工 作 的 宝贵 是
第 41卷 第 1 3期
201 年 7 月 0
人 民 长 江
Ya t e Ri e ng z v r
Vo . 1 41. .1 NO 01—419( 0 0) 3—0 0 7 21 1 0 5—0 5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特征_防治对策及实施成效_史立人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特征_防治对策及实施成效_史立人
DOI : 10. 16232 /j . cnki . 1001 -4179. 1998. 01. 015 第 29卷 第 1期 人民长江 REN M IN CHAN G JI AN G 1998年 1月
◇ 水土保持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特征、防治对策及实施成效
· 41·
V o l. 29 N o. 1 人民长江 Y AN G T Z E RIV ER Ja nuar y 1998
之间 ,平均为 0. 23。 这与黄土丘陵沟壑区泥沙输移比接近于 1 的情况颇不相同。故长江流域地面侵蚀对河流泥沙的影响远不 及黄河显著 ,不象黄河那样敏感。 加之一些地区砂砾化和石化 现象 普遍 ,随 着侵蚀过 程的发展 ,母质、基岩裸露 ,产沙 反而可 能减少。 此外 ,长江流域地域辽阔 ,降雨时空变异大 ,众多支流 稀释调整 ,也有利与干流沙量保持相对稳定。 因此从实测资料 看 ,流域一些 山丘地区水 土流失的 加剧 ,虽 使某些支 流来沙有 所增加 ,但干 流多年来水 沙关系仍 较稳定 ,年输沙量 主要随径 流量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 ,无逐年增长趋势。 1. 5 山区开发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 长期缺乏有 效的监督 管理 ,一 些山区不 仅陡坡开 荒、 滥伐 林木现象未 能完全制 止 ,而且 交通、矿业、建 筑、水 电等开 发建 设项目 往往 缺乏 必要的 水土 保持措 施 ,造成 新的水 土流 失。据不完全统计 , 90年代全流域每年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 积在 1 200 km2 左右 ,并通常以强度 大、危害严重为特征。陇南 徽县、成县境内的场坝铅锌矿 , 20余 年倾倒弃渣废石达 1亿 m3 以上。 湖北秭归修建的 3条公路 ,平 均每公里开挖 7. 4万 m3 , 弃渣 6. 6万 m3。 一些矿 山随意弃 渣 ,人为导 致矿 山泥石 流的 频繁发生。云南东川矿务局因 民矿 1984年 5月 27日发生的矿 山泥石流 ,造成 126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 1 100万元。由于城 镇扩展和开发区的兴建 ,新的水土流失在城镇也大量产生。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夏青李翀一、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现状与问题长江上游存在4大片陡坡耕地,即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和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三峡库区。

这4大片陡坡与长江流域暴雨区相重合,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而且从河系水文资料分析,长江上游河流中的高输沙区域,正好与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及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相吻合。

因此,这“4大片”成为需要优先治理的区域。

“4大片”包括云、贵、川、甘、陕、鄂、渝7省(直辖市)的152县(市、区),土地面积35.1万km2。

重点流失区陇南地区为我国四大泥石流区之一,总面积27915km2,水土流失面积15984km2,每年向长江输送泥沙5483万t。

境内白龙江中游地区为长江上游主要产沙区之一,剧烈侵蚀面积693km2(侵蚀模数1.0万~3.5万t/km2·a),强度侵蚀区面积2101km2(侵蚀模数4300~10000t/km2·a),有泥石流沟1000多条,危害严重的300多条。

其中三峡库区19个县(市)土地面积共21667km2,水土流失面积占15947km2,而强度流失面积达30%以上。

“4大片”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8.9万km2,占“4大片”土地总面积的53.9%,占长江上游总面积的18.9%,但年均土壤侵蚀量为8.8亿t,占长江上游年均土壤侵蚀总量的58%,占全流域的1/3强。

“4大片“的坡耕地近550万hm2(其中陡坡耕地约占1/3),仅占其总面积的15.6%,而年均侵蚀量高达3.8亿t,占“4大片”年均侵蚀量的43.5%。

可见“4大片”特别是坡耕地是长江上游主要侵蚀泥沙来源。

由于大量的土壤流失,旱洪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严重失调,恶性循环愈演愈烈,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农业生产长期徘徊而难以稳定和提高,水土流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严重障碍,也是该区农村贫困的根源,同时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带来严重威胁。

(完整word版)长江流域的几个主要水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一)

(完整word版)长江流域的几个主要水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一)

长江流域的几个主要水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摘要:该文简略叙述了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概况和几个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就长江流域的水污染、湖库富营养化、水土流失以及三峡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提出了改善长江流域水环境,提高长江水资源质量的对策和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关键词:长江流域水环境对策一、流域概况长江流域地处我国中南部。

干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十一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km。

支流伸展到甘肃、贵州、陕西、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八省区。

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流域内湖泊众多,总面积2.2万,占流域面积的1。

2%。

长江水量巨大,多年平均径流量9560亿m3,地下水资源2463亿m3,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35%,人均水量2460m3.尽管长江水量大,但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单位面积年径流量鄱阳湖洞庭湖水系最大,金沙江、汉江水系及长江三角洲平原最小。

水资源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75%,最大最小月平均流量可相差12—20倍。

长江水资源总量约1万亿m3,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它不仅是本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担负着通过南水北调缓解北方缺水问题的重任。

然而,随着上海浦东开发与三峡工程的兴建,流域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水文条件、资源与环境特征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种种水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洪涝灾害,泥沙淤积,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及咸水入侵等。

因此,客观评价流域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几个主要水环境问题1、水污染问题长江流域的天然水质良好,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良好水源,也是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的理想生境.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流域水污染,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水污染,已成为长江水环境的严重问题.据1996年度长江干流和26条支流及三个湖泊出口共82个代表河段,总河长1017km的全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枯水期Ⅱ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28。

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及措施

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及措施

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措施、技术(详细)本区包括川、黔、滇、渝、鄂、湘、赣、甘、陕、豫的大部分地区,总面积17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55万平方公里。

该区域山多山高平坝少,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水资源充沛,但保水保土能力差,土地分布零星,人均耕地较少,且旱地坡耕地多。

长期以来,上游地区由于受不合理的利用,耕作草地过度放牧和森林大量采伐等影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层日趋瘠薄;滇、黔等石质山区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不少地区因土地“石化”而贫困,甚至丧失基本生存条件。

中游地区因毁林毁草开垦种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江河湖库泥沙淤积,加上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

根据长江上中游的地形地貌、气候类型、森林植被和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特点,将长江上游地区分为长江上游源头区、高山峡谷区、干热干旱河谷区、岩溶山区、低中山区、丘陵农区、坡耕地治理区、江岸区,分区总结出了28个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供生产实践参考。

一、长江上游源头区长江上游源头区包括青藏高原东北部、川西北高原和通天河及其支流地区,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

境内海拔4000-5000米,以山原地貌为主。

区内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全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多数地区年均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

本区植被类型主要为灌丛草甸,乔木林呈“块状”分布于通天河流域东南部及川西高山森林与草原过渡地带。

本区人口稀少,人口密度为0.8-3人/平方公里。

森林少且分散,仅占1.8%。

植被以疏林、灌丛为主。

由于超载放牧、过度采伐及采金矿业发展对森林植被和草场的破坏,导致沙化日趋严重,水土流失面积逐渐增加。

(一)高原丘陵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及植被恢复治理模式根据本区的自然、气候、土壤等条件,在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的基础上,采用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相结合的办法,恢复林草植被。

1.主要技术措施(1)封禁对这一地区的所有森林都要实行封禁,尤其是对高原丘陵区阳坡、半阳坡的森林,草地中的孤立林木,土层浅薄、岩石裸露、更新困难的森林,湖泊周围至山脊的森林,民俗中的神山、宝顶、寺院照山和部落的森林,科研教学实验林、母树林、种子园、环境保护林、名胜古迹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森林以及用于科研的草场等一些特殊地带的森林更要严加保护,实行全面封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