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语言(倾心奉献)
(1)鉴赏诗歌的语言

(1)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语言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
要读懂诗歌,离不开对待歌语言的鉴赏。
诗歌的语言,讲究字句的锤炼,讲究炼字,讲究押韵、平仄和节奏,讲究抑扬顿挫,回环蕴藉;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确性,凝练又有乐感,是诗歌语言的突出特点。
从内容角度看诗歌的语言有意象语言(诸如松、竹、梅、菊花之类)、情感语言(如“悲”、“孤”、“恨”等词语)、象征语言(某些说理诗的语言,如《泾溪》中的语言:“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特定称谓语言(如“秋水”指眼睛,“鸿雁””指书信等)等。
从词性角度看,则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要看诗中哪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生动,哪些词语传达出了丰富的情感,哪些句子有着丰厚的意蕴。
也即常说的“诗眼”、“诗骨”。
鉴赏诗歌,要特别重视推敲诗中的动词,因为一个好的动词能够拨活整个诗句,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特别重视,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如“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春宫怨》),一个“碎”字,一个“重”字把诗中女主人公的无聊情绪,非常生动地传达了出来。
试想想,鸟声细碎而多,花影交映重叠,能体会得如此细致人微,不是闲得无聊的人,怎能体味得到呢?其次早注意形容词的赏析。
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其中,“红”、“火”、“绿”、“蓝”等词绚丽多彩,把江南美景写得色彩鲜亮动人,让人过目不忘。
再其次是注意辨析副词、数量词的用法。
比如“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周邦彦《咏蔷薇》)词中的“似”字,便显出无限情韵。
再如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数量词,由于诗人用得好,便有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又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诗中的“一”与诗题的“早”字丝丝入扣,是数字用得妙极的典范。
鉴赏诗歌,还应注意诗歌的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语言

• 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 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 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也常常是一首诗 的诗眼。如张先的《天仙子》 的诗眼。如张先的《天仙子》: •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 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 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 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 应满径。 应满径。
• 二、了解特殊形式 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例 无边落木萧萧下,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杜甫《 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 杜甫 登高》 , 帘外雨潺潺, 罗衾不耐五更寒” 李煜 浪淘沙》 , 李煜《 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 清照《声声慢》 , 千门万户曈曈日, 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 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元日》 。 王安石《 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 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 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 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巧妙地使用副词, 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巧妙地使用副词, 常能使诗歌的内容变得深刻。如李益《 常能使诗歌的内容变得深刻。如李益《夜上受 降城闻笛》 不知何处吹芦管, 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 中的“ 乡”中的“尽”字,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 的思乡之情。杜荀鹤《山中寡妇》 的思乡之情。杜荀鹤《山中寡妇》“桑柘废来 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中的“ 犹纳税字,深刻地揭示了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 田园荒芜,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 田园荒芜,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 税和“征苗”的严酷的社会现实。 税和“征苗”的严酷的社会现实。
鉴赏诗歌语言(完整好用)

鉴赏诗歌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 就要懂 得诗歌语言的特点,懂得诗歌 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 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 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诗歌语言具有抒情性、含蓄性、
形象性、精炼性、跳跃性的特点。
精炼性
• 为了使诗句紧缩、精炼和符合格律的要求, 古代诗歌往往会省略句子成分。 • 比如: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省略主语、谓语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省略谓语 •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省略宾语 •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省略介词 动词和介词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
(4)明快
明白晓畅—— 像一杯透明洁净的矿泉水
(5)悲壮慷慨、寂寥苍劲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下。” • 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 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 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6)豪迈雄奇
• 其特点是奔放直率而有气势。 •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 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 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 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 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访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问答情境,诗人情感……镜头之间 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 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 补充完善。
跳跃性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 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 是否倒装。倒装的形式有:
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主语后置。 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声律的需要 ⑵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主谓倒装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鲜明地突出“香稻”与“碧梧”两个意象, 从而写出京城风物的美好 ⑶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宾语前置 香雾湿云鬟, 清辉寒玉臂。 突出“湿”“寒”二字,就凸现了妻子望月 时间之久,忆念情感之深的痴情形象。
【2024版】无私奉献诗歌鉴赏之意象分析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无私奉献诗歌鉴赏之意象分析第一篇:无私奉献诗歌鉴赏之意象分析词·清平乐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
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诗歌鉴赏之意象分析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
余秋雨先生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屹立百年的建筑。
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
”中国古代诗歌薪火相传,历几千年绵延不绝,是与诗歌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应试与素质并不必然矛盾。
诗歌鉴赏纯粹走应试的路子行不通,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诗歌的感悟理解上。
而要在短期内迅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理解诗歌,首先必须设法使自己进入古典诗歌的情境之中。
要进入情境之中,就必须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表达范式,相关的背景,以及起承转合等诗歌的基本常识。
二、考点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集锦〖1994年·全国〗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995年·全国〗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996年·全国〗元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997年·全国〗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998年·全国〗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们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古诗词语言的常见方法:(一)推敲字词鉴赏古典诗词,要特别注意对字词的推敲。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有很多例子,比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沙上并禽池上鸣,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等等可谓是尽人皆知。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孔尚任《哀江南》)问:“剩”可以是“留”可以是“见”,为何作者独独选择了“剩”字?(1)孔尚任的《哀江南》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典范之作,这段曲词写的是长板桥边的风景。
首先要注意整段曲词的意境:长板桥边,曾经是歌妓聚居,繁华热闹,风景优美,而今当年横跨清溪的半里桥,是旧红板也没一条,而且是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落照下,只剩一树柳弯腰,给人一种凄清冷落之感;而“剩”字本身有“残存残余”之意,是被动的,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这与全曲意境相协调;从现在只剩一树柳弯腰,令人想见昔日之繁华,“剩”的时间性,表达一种昔盛今衰的变迁感,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深切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2)在做题时如何整合答案:字义—意境—感情对诗歌的语言鉴赏我们就要首先解释它的字义,其中既包括字面义,也包括语境义;然后,就指向诗歌的意境,或谈这些字词形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谈它对整首诗意境的作用;最后指向诗歌的感情,或谈形成了怎样的感情,或谈对诗人感情的作用。
例2:《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峰。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问:找出第三联中的“诗眼”,为什么?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鉴赏诗歌的语言

互相思念,深宵丌寐,而这种情景已持续了十年之丽。
(二)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 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 分 劢态的具象劢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 析 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劢
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劢词,这样,具象劢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 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 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 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 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 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中劢词“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 丼 吹笛人之心。又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例 心”中“溅”“惊”二字,丌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 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再如孟浩然《登岳阳楼》“气蒸
寄卢侍御虚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
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
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风格
说明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 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 感慨,戒雄才丌得志于时, 戒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 中郁结,愤慨丌平。 其语言力求平淡,丌追求辞
例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 涕下。(陈子昂《登幽州
另外这种答题模式在解答诗词鉴赏题 也可采用: 这首诗通过采用了XXXX(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XX( 意象)的XXXX特点,表现(突出)了XXXX 思想感情,起到了XXXX作用。
鉴赏诗歌的语言(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角度一:分析炼字型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
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3.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如“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
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还有一些虚词。
一般的说,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第五字。
当然,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中,而隐藏在标题中。
答题思路:1、解释字意。
2、带入诗中赏析。
3、表达效果。
4、抒发的情感。
诗眼:1、点明主旨的关键字或句。
(诗中眼)2、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辟、最灵动、最关键的字或词。
(句中眼)即“炼字”如何分析表达效果注意:句中眼往往是为了写景状物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意象特点,烘托意境氛围,抒发情感的。
因此分析其表达效果时要从这些方面着手。
注重声色动静。
所炼字大多用了一些修辞,或者有活用现象,又或者色彩浓烈。
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还有一些副词、叠词、拟声词等。
1、在分析效果时,如用修辞要写明所用修辞及其修辞效果。
活用要具体指出如何活用。
修辞:拟人、双关、比喻活用:使动2、结合词语的词性和特点来分析如何突出意象,烘托意境的。
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动词后人评价本句的中“垂”和“涌”用得极好,你认为呢?试简析这二字的妙处。
放眼岸上,孤星在天边遥挂低垂,“垂”字反衬出原野的广阔无边。
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动如涌,“涌”字赋予了画面动态感,烘托出大江激荡奔流的气势。
这两句极好的渲染出一幅雄浑壮阔的意境,与上联意境形成鲜明对照。
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作者孤独的形象和凄苦的心境。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动词、拟人“溅”、“惊”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情感赋予花和鸟,烘托出凄凉的意境,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表颜色的形容词成对的黄鹂在草堂周围新绿的柳枝上欢唱。
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自由翱翔。
本句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勾画出春意勃发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淡(质朴)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绚丽、含蓄
长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曲》
明快、朴素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巧抓炼字赏古诗
炼字题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 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 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 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 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 词并鉴赏)
一寸两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庾信《小园赋》
读之骚逸欲绝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 真题回归——2006年广东卷
•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 谭敬昭
•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 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陆游
总结答题规范
• • • • • • • • • • 1、抒发的感情题。 2、意境题。 3、表现手法及其作用题。 4、景物描写题。 5、炼字题。 6、人物形象题。 7、诗眼、一词领全诗类型。 8、咏物诗的物象(意象)特点与作用。 9、赏析某句诗。 10、语言风格。
字义
“弄”有“摆弄”的意思, 写花在月光下,晚风中摇曳生姿, 好像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美 点出手法 具体描述 的倩影。 “弄”字用拟人手法,将花 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说明作用
炼形容词
①空山新雨后 ②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 子”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 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 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 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 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 “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 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复,以为虽一字,诸君 亦不能到也。——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 老杜诗:“花蕊上蜂须。”妙在“上”字。李白诗: “清水出芙蓉。”妙在“出”字。韦苏州诗:“微 雨暗深林。”更妙在“暗”字。欧阳永叔词:“绿 杨楼外出秋千。”妙在“出”字。——明•何孟春 《馀冬诗话》
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
语言考点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 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 用诗词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 :指出描写的意境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例
分析《春怨》一诗的语言特色。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步骤二)
•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 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 (08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 题。(8分) •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 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悲慨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杜甫《登高》
沉郁
清新——清新自然、清新明丽、清新雅致 平淡——平淡自然、平实质朴、朴素自然 含蓄——含蓄隽永、含蓄委婉
答语言特色题的思考方法
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 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 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 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 骤三)。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点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详解析)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感情)
“暗”在这里是使动用法,意思 是“灰尘使貂裘的颜色暗淡了”.一个 “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 化作灰尘堆积的暗淡画面,表现了作 者饱含惆怅的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或是起强调作用
云山一一看皆异,竹树丛丛画不成
(苏頲 )
为全诗渲染一种愁惨竹之密 山之多
• 答案:“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 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 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 试总结“炼字题”的答题步骤与规范。
•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注】注意字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字面意思 必要时候写出来。 • 2、放入原文描述景象。 • 3、该字的手法与表达效果。 • 【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运用了怎 样的修辞,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 感情。
不同诗类的语言特色
宫廷诗——缠绵婉转 田园诗——恬静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慷慨悲凉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陶渊明 杜甫 白居易 李白 王昌龄 杜牧 李商隐
王维
温庭筠 李清照
雄健高昂 沉郁顿挫 诗画一体 豪迈飘逸 朦胧隐晦 清健俊爽 朴素自然 通俗易懂 悲壮爱国 缠绵悱恻 绮丽香艳
•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 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 天网住,即留住春天(描写景象) 。这 个想象、比喻(明手法)非常生动、新 奇,由愁绪之网到雨丝之网,是诗人愁 绪的具体化、形象化(结合情感点明作 用)。
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平淡
明快
清新
含蓄 悲慨
绚丽 质朴
简洁 沉郁 洗炼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清新
-------王维《山居秋暝》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
卷起千堆雪。”
穿,化静为动;拍,有面积, 更有搏击江岸的气势;卷,不用激 或者掀,形态比较美,与下文“江 山如画”对应。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 炼动词
“弄”字写出了动态,也写出 了情态,用拟人手法,将花人格化。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炼动词
(张先《天仙子》)
而凄凉的氛围
衬托出了祠 堂的孤寂冷落, 寄托着诗人对诸 葛武侯身后凄凉 的哀惋之情!
炼虚词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炼字与炼意
• (清)沈德潜:“古人不废炼字法, 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 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 的生活 • “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使 “意” 具体化、生动化、深入化、 美感化。
高考大纲
• 鉴赏评价 D
•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 巧 •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一、诗歌总体的语言风格 • 二、炼字
• • • •
豪迈雄奇 悲壮慷慨 绮丽飘逸 沉郁顿挫 幽默讽刺 朴素自然 清新明丽 通俗明快 含蓄委婉 生动形象 参见《给力》203页。Biblioteka 一、诗歌文化与炼字请你试一试
• 真题回归——2011年天津卷 • 骤雨
• 【宋】华岳
• • • •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 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结合诗句简析。
• 答案:“卷”,卷起,从视觉角度,写出 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吼叫 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 2007年全国卷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新晴野望 • 王维
• • • •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 注:尘垢:尘埃。
•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 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 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 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 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 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 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 有层次。
炼字篇
•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 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炼字篇
•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一)
•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 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 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二、现代高考与炼字
• 古代印象式、感悟式的评论显然不能适应 现代人的思维逻辑。 • 因此,我们不能止步于古人,要“接着古 人说”,力求讲出“妙”的道理来。
•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 而境界全出。 • 李渔《窥词管见》: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 语殊难着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 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 皆可用矣。 •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次两句,实写景物之丽。绿杨红杏, 相映成趣。而“闹”字尤能撮出花繁之神,宜其擅名千古也。 • 通感。钱钟书认为:宋祁所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 姿态描绘成好象有声音,表示他们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 感受。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两句都是‘通感’ 或‘感觉移借’的例子。 • 拟人手法,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