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耕地质量现状与新型肥料发展》PDF课件

合集下载

我国耕地质量与肥料产业发展

我国耕地质量与肥料产业发展

C over report/封面专题中国农村科技CHINA R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导 语: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0%的集约化作物生产中,每年由于氮肥的不合理使用损失的氮可近300万吨,占我国氮化肥总用量(2200余万吨)的13%左右。

我国耕地质量与肥料产业发展文|徐明岗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编辑|杨阳近年来,我国土壤污染问题频发。

从广东、湖南等地发现的镉超标“毒大米”,到江苏常州的“毒地”,各地土壤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公众不断呼吁保障农产品安全的相关措施,加强土地污染治理、限制肥料、农药等使用的呼声越发高涨。

肥料不是土地污染的罪魁祸首肥料并不是土地污染、土地退化的“元凶”,带着偏见评判往往矫枉过正。

造成一系列问题的原因是由于肥料的不合理使用,单就肥料本身而言,它对农产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证。

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肥料对产量贡献率40%-50%。

我国人多地少,想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化肥必不可少。

预计至2030年,我国肥料的需求量将突破6000万吨。

土地退化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全世界土壤都在退化,但我国的耕地质量退化情况尤为严重。

造成土壤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肥料的不合理使用。

不合理使用化肥会对生态造成极大破坏,化肥在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上过量使用导致我国最好的农田土壤健康功能的衰退和生产性能的下降, 连续种植6-8年后不得不客土以维持产量,对地力的消耗极大。

目前我国一季作物施氮量可达600-3000公斤/公顷。

肥料的不合理使用会使土地养分供应失衡,导致作物病害加剧、农残超标严重危害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安全。

我国占作物总播种面积20%的集约化作物生产中,每年由于氮肥的不合理使用损失的氮可近300万吨,占我国氮化肥总用量(2200余万吨)的13%左右。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近年来粮食产量稳步上升,但肥料污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受
到关注。

因此,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变得十分重要。

我国是肥料大国,但也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我国化肥年消费量
占世界消费量的30%以上,已经成为造成地下水、土壤、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我国农民肥料使用不规范也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新型肥料的发展
1. 有机肥
有机肥是以人、畜和家禽等废弃物和腐植质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腐熟处理而成
的肥料。

具有营养均衡、健康环保等特点,对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
量和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生物有机肥是以农作物、林木等生物质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分解和发酵等工艺处理而
成的肥料。

生物有机肥不仅增加了土地中微生物群落的数量,而且能够增加土壤成活微生
物数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

生物有机肥还能促进作物抗逆性,增强植物免疫力。

3. 矿质化肥
矿质化肥是按照化肥标准比例进行混合生产的肥料,仍然是我国最主要的肥料种类之一。

为了降低矿质化肥造成的土壤、水体污染,应采取科学配方施用、生物还原等方法,
减少污染物排放,并逐渐推广有机肥、生物肥料以替代矿质化肥。

三、结论
我国肥料使用现状需要改善,可通过推广新型肥料、建立农业生态循环系统、加强法
律法规等措施来减轻肥料污染对环境带来的危害。

同时,我们也应该在肥料生产、使用和
回收利用等各方面加强科研和产业创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肥料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肥料的合理使用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并且新型肥料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目前,我国肥料的使用量较大,但绝大部分还是传统的化学合成肥料,如尿素、磷酸二铵等。

这些肥料的主要成分是氮、磷、钾,虽然能够提供作物所需的营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肥料在土壤中易于溶解,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流失,导致养分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长期使用这些肥料会造成土壤的固氮状况下降,土壤质量下降,耕地退化加剧。

化学合成肥料的生产过程也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加大了对新型肥料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新型肥料主要包括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

有机肥是以动植物的残体和粪尿等为原料制成的一种肥料,它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微生物肥料是指将特定的微生物菌株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促进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一种肥料。

生物有机肥料是由植物秸秆、禽畜粪便等有机物质经过微生物处理后制成的一种肥料,它是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的综合体。

新型肥料的发展在我国取得了一些成果。

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尤其是在一些农产品有机生产区域。

微生物肥料也在一些地方得到了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生物有机肥料也在一些地方开始试点推广。

这些新型肥料的使用不仅能够提高土壤质量,减少肥料的流失,还能够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对于可持续农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新型肥料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新型肥料的生产技术相对复杂,成本较高,与传统肥料相比,价格较高,使得部分农民难以接受。

新型肥料的推广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农民对于传统肥料的使用习惯较为坚持,需要时间和教育的推广。

新型肥料的研发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如菌株筛选、配方开发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虽然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存在一些问题,但在新型肥料的发展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我国新型肥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教学PPT课件

我国新型肥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教学PPT课件
➢ 原农业部2015 年印发的《到2020 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提出,通 过调整化肥使用结构,大力推广高效环保的新型肥料,倒逼企业进行改革, 朝着高效施肥方向转化,使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这对新型肥料行业的 发展是一次重大机遇。此外,2015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推进化肥 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新型肥料,力争到2020 年我国 新型肥料使用量占化肥总使用量的比重从不到10%提升到30%,未来新型肥 料使用量占比将继续逐步提升。
新型肥料产业存在的问题
➢ (4)匹配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新型肥料产品和施肥技术需同步发展。随 着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产生了较大变化,施肥方式和施肥技 术越来越多样化,
➢ 如:减轻劳动力的机械施肥、种肥同播等施肥方式,基于飞防用肥的超低容 量(ULV)喷雾施肥方式和技术,用于滴灌、喷灌等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方式 和技术等。
我国新型肥料产业现状
➢ 新型肥料,是相对于传统肥料而言,采用了新配方或新技术制备的,能够显 著提高或增加肥效的肥料新品种。
➢ 根据市场上常见的产品形式,新型肥料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缓控释肥料(主要包括包膜(裹)缓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脲醛类缓释肥
料等)、 ➢ 水溶性肥料、 ➢ 增效肥料(主要包括腐植酸类肥料、海藻酸类肥料、氨基酸类肥料和其他添
➢ (3)以满足不同作物、不同土壤类型等需求为导向的肥料生产和供应体系还 需完善。研究和调查发现,市场上已有的复合(混)肥配方总数已从2010 年 的32 000 个减少到8 000 个左右,不能满足现代农作物种类和区域土壤差异 的需求,且大部分复合(混)肥配方增产效果不显著,浪费养分的同时增加 了农户的支出。
我国新型肥料产业现状
➢ 2000 年以来,我国新型肥料产业蓬勃发展,2015 年以后市场的年增长率均 在20%以上,其中生产厂家每年增加200家左右,新型肥料产量持续走高。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农业总肥料使用量达到45.75亿吨,占全国农业总肥料使用量的87.2%;特种肥料使用量达到1511.3吨,占全国农业总肥料使用量的4.3%。

从各地分布来看,河北、湖北、辽宁、江苏、山东等东北、华北地区以及上海、浙江、广东等华东地区的农业肥料使用量水平较高,占全国农业总肥料使用量的比重较大。

由于在中国近几十年里,整体农业发展速度迅速,并且肥料作为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关键要素,使得肥料使用量大幅增加。

从上述数据来看,在我国肥料使用中,不同类型的肥料使用比例不同:化学肥料使用比例较高,特种肥料使用量较低。

由于化学肥料是合成的,对水源的污染和土壤的破坏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特种肥料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水份存量,有助于种植作物营养需求。

针对此,我们更应当增加对特种肥料的使用,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使用。

新型肥料的发展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肥料的研发也在加速。

综合多种优质的原料,结合不同的用途和土壤类型,可以制备出多种新型肥料,适用于各种作物的生长。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肥料有腐殖质复合肥、啡煤气熔融复合肥、改良腐殖质复合肥、生物肥料等。

这些新型肥料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而且具有植物保护和营养改良等功能,特别是能有效补充土壤中缺少的微量营养元素及维生素,特别是膳食纤维营养。

目前,中国在新型肥料技术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有许多企业在投资研发和生产新型肥料,而新型肥料的发展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国家将传统的特种肥料向新型肥料的发展作出调整,特别是发展农业生物肥料,这说明新型肥料备受关注。

据预测,未来我国新型肥料市场依然将保持较快的发展趋势,将提升农业的种植效果及产品质量,改善农业经济效益,维护农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肥料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养分,增加产量,改善土壤质量,对农业生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肥料的使用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在传统肥料使用的新型肥料的发展也正逐渐成为行业趋势。

一、我国肥料使用现状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化肥消费国,以其巨大的农业生产规模和粮食需求而言,对化肥的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化肥生产总量一直维持在两千万吨以上,是全球最大的化肥生产国。

我国对进口化肥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在肥料使用方面,传统的氮肥、磷肥、钾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也导致了土壤养分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我国传统肥料使用的问题1. 土地肥力不平衡:长期大量使用氮肥、磷肥和钾肥,导致土壤中其他微量元素的缺乏,使得土地养分不平衡。

2. 环境污染:传统肥料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化学排放,对土地、水体和大气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 肥料利用率低:传统肥料对植物的养分供给并不是十分有效,有相当一部分养分随着水分流失或者挥发而浪费掉了。

三、新型肥料的发展在面对传统肥料使用问题的我国肥料行业也积极探索新型肥料的研发与推广,希望通过新型肥料的应用来解决土壤养分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

1. 控释肥料:这是一种可以缓慢释放养分的肥料,可以延长养分的供给期,减少养分的流失和挥发,提高养分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 生物有机肥料:这是一种由动植物废弃物或有机物经过微生物降解而成的肥料,它既能提供农作物所需养分,又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的持久性。

3. 微生物肥料:这是一种以微生物为主要活性成分的肥料,通过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养分循环利用效率,增加土壤肥力,降低化肥使用量。

四、新型肥料的优势1. 提高养分利用率:新型肥料能够提高养分的利用率,减少养分的流失和挥发,降低化肥使用量。

2. 优化土壤环境:新型肥料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的持久性,降低土地肥力失衡的风险。

中国化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共22页PPT

中国化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共22页PPT
中国化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1. 引言1.1 我国肥料使用现状我国是农业大国,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等问题,肥料使用现状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我国肥料使用总量庞大。

据统计,我国每年农业使用的化肥总量在全球排名前列,尤其是氮肥和磷肥的使用量较大,但同时也存在滥用肥料、过度依赖化肥等问题。

我国肥料使用结构不合理。

传统的化肥为主的肥料使用结构,导致了土壤酸化、养分流失等问题,不利于土壤长期肥力的保持。

我国对于新型肥料的研发和推广还存在着一定障碍。

虽然我国在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整体上新型肥料的推广应用还不够广泛,农民对于新型肥料的接受度有待提高。

我国肥料使用现状尚需进一步改善,加大对新型肥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2 新型肥料的重要性新型肥料的重要性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肥料已经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因此需要引进和研发新型肥料。

新型肥料具有养分利用率高、环境友好、作用持久等优点,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

新型肥料还可以加速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新型肥料还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发展新型肥料是我国农业生产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绿色农业、高效农业的关键举措。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需要加大对新型肥料的研究力度,不断创新和推广新型肥料,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2. 正文2.1 有机肥料的发展有机肥料是一种以动植物残余物、农作物秸秆、厨余废弃物等为原料,经过堆肥或发酵等处理而制成的一种肥料。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环保意识的提升,有机肥料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有机肥料的发展主要面临着原料供应不足、加工技术不够成熟、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料利用率:氮肥30%-35 %,磷肥10%-20%,钾肥 45%左右,低于发达国家 10-20个百分点。 每公斤养分所增产的粮食 不及世界的1/2,美国的 1/3
60 50 40 30 20 10 0 China
10

USA
玉米产量 (t/ha)
8 6 4 2 0
2005年玉米施肥量和产量比较
提高耕地质量是节本增效、生态、 安全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
China
USA
256
138
耕地质量现状与问题
整体质量偏低、中低产田比例大,障碍 因素多 退化严重 污染日趋严峻 占优补劣十分普遍
我国人均耕地、林地、牧 草地仅为世界人均数量的 45%、 25.9%和36.9%
我们耕种了很多本来不该耕种的耕地
玉米产量(t/hm2)
(张世煌 徐志刚,2009) 徐志刚,2009)
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单产(公斤/亩)
平均单产 大面积单产记录 水稻 小麦 玉米 416 319 360 750 600 800 增产潜力 330 280 440
亩产840公斤
亩产700公斤
亩产1000公斤
我国耕地质量限制作物增产潜力的主要原因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人们很早就进行了许多 研究,泰伊尔提出腐植质学说;李比西的矿质营 养学说;威谦士的团粒结构学说等,至今没有一 个比较统一的认识。最近国际上有人提出土壤生 物肥力的概念,但测定比较困难而且昂贵,也没 有通用的标准。 在我国,比较广泛承认的土壤肥力是指土壤水、 肥、气、热、生四个因素同时供给作物生活需要 的能力,也就是说土壤供应和协调作物生长所需 的营养和环境因素的能力。


土壤质量的研究最初集中于生产食物和纤维的农 业土壤,这时候就称之为耕地质量(Arable land quality)。后来,土壤质量的概念扩展到了牧场 土壤和森林土壤,以后又包含了受工业、军事、 建筑和采矿影响的土壤,城市土壤以及使用污泥、 固体废弃物的农业用地。这就是为什么国际上没 有专门的耕地质量的定义的原因。

土壤质量的核心是耕地生产力,基础是土 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质量的重要特征,是作物 高产稳产的保证,也是可持续生产力的基 础。 对农业土壤(耕地)来说,更关心肥力质 量!


粮食产量伴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长。 粮食单产水平也伴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
农业技术对粮食单产提高的贡献率(1978-1996)
贡 献
水 肥
基 础 地 力 贡 献
玉米
中 国
美 国
品种和技术相同
(汤勇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黄耀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
<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70~80 80~90 >90
耕地质量差,水肥用量大,施肥效益低,环境污染 风险大!
每公斤养分所增加的粮食 (kg/kg)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耕地定义为“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 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 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 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 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 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二级地类里包括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 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水田、有水源 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和种植蔬 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的水浇地,以及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 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旱地 (GB/T 21010-2007)。
田有国 博士/研究员
Prof.Dr. Tian Youguo 北京/Beijing 2013.01.31

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 我国耕地质量总体状况 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对策 新型肥料发展方向
土地、土壤、农用地、耕地

土地(Land) 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以上和以下的大气、 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被。它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 过去和目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它们对目前 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FAO,1972;UN 《土地评价纲要》,1975) 土地质量是指土地的状态和条件(土壤、水及生物特 性),及其满足人类需求(农林业生产,自然保护以及环 境管理)的程度。土地质量评价主要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 与利用决策。(FAO,《土地评价纲要》 ,1975; D.Dent and A. Yong,1981)
全国耕地质量现状与新型肥料发展
-基于几个重大项目的宏观分析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Soil Quality and New Type Fertilizer Development Approach
-Macroscopic Analysis of Results from Several National Program
叠 加
水 肥 效 应 地 力 效 应
产力 水肥生
提升 基础地力
地力水涨 船高效应
基础地力
农田生态系统重要过程(973项目)研究成果 (张佳宝,2010)
中国主要作物产量的地力贡献率(%)
单季稻 早稻 晚稻
产量
难以摆脱对大 难以摆脱对大 量水肥的依赖 量水肥的依赖
小麦
水 肥 贡 献
力 贡 献 基 础 地
吴 群. 耕地质量、等别、与价格刍议.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 2002, 18(l): 73-76.
全国分区域不同土壤障碍类型(NY/T 309-1996)
区域
瘠薄 培肥型
干旱 灌溉型
坡地 梯改型
土壤质量的定义确定了土壤的三项基本功能:土壤生产 力,即土壤提高植物和生物生产力的能力(Maintenance of Productivity);环境质量,即土壤降低环境污染物和病菌 损害的能力(Prevention of off-site and on-site pollution); 动物健康,即土壤质量影响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能力 (Habitat provision) 。这三项功能也被称为土壤肥力质 量,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健康质量。 土壤质量的核心是土壤生产力,基础是土壤肥力。



土壤(Soil)是指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生长植 物的那一部分疏松表层。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3类物质组成的。固体 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 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 的空气。 简单的说土壤分为耕型、非耕型。耕型土壤就是 指耕地土壤。

耕地(Arable land)的定义在我国最早出自全国农业区划委 员会和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 规程》(1984)。《规程》将土地分为8个1级类,包括: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 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其中,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 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旱田轮作地;以种 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 地;耕种3年以上的滩涂和海涂。”《规程》还将耕地分为 5个2级类;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人口占54%,水资源81
陈印军等.中国耕地质量状况分析,中国农业科学, 2011,44(17):3557-3564.
根据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及投入 等因素综合调查与评定,中国耕地评定为15 个等别,1 等 耕地质量最好,15 等耕地质量最差。根据国土资源部历时 10 年完成的《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结果,全国 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8等,其中低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0-15 等地占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总面积的57%以上,高 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9 等地仅占43%,其中生产能力大于 15t·hm-2 的耕地仅占6.09%。

土壤生产力(Soil productivity)是经济学中概念。 土壤生产力是土壤在一定利用方式下土壤所表现 出土壤生产能力和土壤肥力水平发挥的大小;是 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以所生产的物质的产 量和质量表现的土壤品质。 土壤生产力是在土壤肥力基础上包含了土壤管理 因素的综合概念。土壤生产力是土壤质量的核心 部分,它主要包括了土壤保持生物生产力的能 力,但是高质量的土壤不仅能够支持粮食和作物 的生产,还应该能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改 善空气和水质量。

土壤基础地力的三个组成要素:
立地条件 土壤条件 基础设施及培肥水平
土壤质量、土壤健康、耕地质量

土壤质量(Soil quality)在自然或管理的生态系统边界 内,土壤具有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空气质 量以及支撑人类健康与生活的能力(SSSA,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1995; Karlen et al., 1997) 。 土壤质量是指土壤提供植物养分和生产生物物质的土壤肥 力质量,容纳、吸收、净化污染物的土壤环境质量,以及 维护保障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土壤健康质量的总和(曹志 洪、周健民)。

土壤健康(Soil health)是与土壤质量非常接近的一个概念, 在许多人看来,这两者是通用的,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者认 为他们之间存在一些差别。使用这两个不同的名词也反映 了人们的不同认识。土壤质量(Soil quality)是土壤的内在属 性,可以称作土壤内在质量(Soil inherent quality),它是 由土壤的发生过程决定的,每个土壤具有其自然的运行能 力,这一内在属性可以由一系列反映土壤执行特定功能的 全部潜力的参数确定;土壤健康(Soil health)是土壤的健康 状况,可以称作土壤动态质量(Soil dynamic quality),它假 定土壤在合适的管理措施下可以发挥其最大潜力,此时具 有最好的土壤质量,否则具有差的土壤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