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1汇总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六年级上册
4、古诗两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六年级上册
4、古诗两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六年级上册 执教人:刘 潇
4、古诗两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六年级上册 执教人:刘 潇
白烽感国 头火时破 搔连花山 更三溅河 短月泪在 ,,,, 浑家恨城 欲书别春 不抵鸟草 胜万惊木 簪金心深 。。。。
春 望 ( 杜 甫 )
何香遥今 时雾怜夜 倚云小鹿 虚鬟儿州 幌湿女月 ,,,, 双清未闺 照辉解中 泪玉忆只 痕臂长独 干寒安看 ?。。。
月 夜 ( 杜 甫 )
课后作业:
1、背诵第一首诗— —《闻官兵收河南 河北》并且说说诗 句的意思。
2、预习《示儿》, 理解诗的写作背景 及诗的意思。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建议教材分析《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期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说明自己立即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惧怕和痛楚。
“元知”,即本来就明白,“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
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专门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也确实是说,陆游能置个人一辈子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
“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确实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裂的祖国重新统一。
这一句是向亲小孩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亲小孩们的嘱托和深切希望。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进攻。
“中原”泛指被金人占据的失地。
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希望,坚决的信念,也寄予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期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不记得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
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连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完全平息。
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欢乐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截了当叙写喜讯。
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裂的山河重新统一。
这关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终止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模样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知识点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知识点1.易错字音:妻子涕泪2.易错字:衣裳家祭3.课文内容及易考点:(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一句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2)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3)全诗体现了一个“喜”字,从“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却看妻子愁何在”等词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因听到大唐军队收复失地而欣喜。
(4)《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5)爱国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6)爱国诗篇: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汀洋》(7)带点字:妻子:妻子和孩子。
漫:随意胡乱。
漫卷:随意地卷起来。
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青春:明丽的春天示:告诉元:同“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事情都没有了。
但:只。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九州:指中原。
同:全国统一。
定:平定,收复。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不要。
乃:你的。
翁:父亲。
(8)诗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我的衣裳。
再看看夫人和孩子,他们的忧愁不知哪里去了;我胡乱地把诗稿和书籍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在大晴天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美好的春光,我也好回我的故乡。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一路顺流之下,一过襄阳,便直奔洛阳。
《示儿》: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我只是为不能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解读

• 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 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 ;
而“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 牧”〕。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 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 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 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 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
七言绝句
夫人和孩子
漫卷诗书喜欲狂。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单击 打开有内容
白 日 放 歌 须 纵酒,
放声歌唱 纵情饮酒
红线处 单击有 内容
青 春 作 伴 好 还 乡。
诗配图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红点处 打开有 地图
思考·练习
3《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②剑外:现在四川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
关。唐人以长安为中心,称剑门以南地区为剑外,
通常作为四川的代称。当时杜甫在梓(zǐ)州(现
在四川三台县),正在剑门西南。
地图
③蓟北:泛指蓟州、幽州一带(现在河北省北部 地区),是安、史叛(pàn)军盘踞(jù)的地方。
地图
④青春:指春日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 宜人景色伴行。
《示儿》
宋 陆游
学习古诗方法 作业
七言律诗
《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 唐 杜甫
示儿
宋代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返回
生字词 原诗
生平介绍 时代背景
课后注释 地图1 地图2 地图3 练习题1 练习题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简析: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这首诗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四联全用对仗,而且全是工稳的对仗,这是古诗中少见的,他的律诗经常有八句全对的例子,而且诗义流畅通顺,毫无凝滞之感,这不是天才是什么?诗本来就有诗意美和形式美两种美感,李杜各占其中之一而已。
李白是写意高手,杜甫是工笔大家。
注释: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
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
”(指洛阳)。
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
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
襄阳:今属湖北。
译文: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一: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唐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光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注释: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赏析: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六年级古诗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译文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的春光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2.《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释义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3.《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4.《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5.《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稀稀落落下个不停,风却刮得很紧,沉睡一宿,酒意却还没有全消。
我问侍女海棠怎样了,她却说,海棠还是像原来那样啊。
6.《大风歌》汉刘邦大风起云飞扬,威加海内归故乡,安得猛士守四方!【译文】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7.《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籍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4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PPT课件

④青春:指春日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
乡,旅途有宜人景色伴行。
水秀中华
14
河 蓟北
北
巴峡
四 川
剑外 长
河 巫峡 南
水秀中华
洛阳 襄阳
东 江海
1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
字词
注释
地图
水秀中华
诗句
诗意
1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
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
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
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水秀中华12 jì蓟北wū
巫峡
tì
涕泪
xiānɡ
襄阳
luò
洛阳
水秀中华
13
注释
①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②剑外:现在四川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 间有剑门关。唐人以长安为中心,称剑门以 南地区为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代称。当时 杜甫在梓(zǐ)州(现在四川三台县),正 在剑门西南。
③蓟北:泛指蓟州、幽州一带(现在河北省北部 地区),是安、史叛(pàn)军盘踞(jù)的地方。
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意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还要畅饮美酒,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故乡洛阳。
水秀中华
11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 美,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 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 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的反映,被称 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 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红点处 打开有 地图
四 川 剑外
河 蓟北
北
河 南
河 蓟北
北
巴峡
四 川
剑外长
河 巫峡 南
洛阳 襄阳
东 江海
读一读
剑外忽然间传扬着收复蓟北的消息,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诗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愁?
示儿
宋代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 美,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 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 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的反映,被称 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 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
思考·练习 2、“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
的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杜甫
“喜欲狂”的心情?用
“
”
画出来。
注释
①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②剑外:现在四川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 间有剑门关。唐人以长安为中心,称剑门以 南地区为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代称。当时 杜甫在梓(z ǐ)州(现在四川三台县),正 在剑门西南。 ③蓟北:泛指蓟州、幽州一带(现在河北省北部 地区),是安、史叛( pàn)军盘踞(jù)的地方。
2、搜集杜甫的诗,选择一首 喜爱的理解后背下来。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学习古诗方法 一、知诗人,解诗题。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三、想意境,悟诗情。 四、诵诗句,品诗味。
思考·练习
3《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作业:
1、学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 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 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 完成。
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意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还要畅饮美酒,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故乡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 杜甫
剑 外 忽 传 收 蓟 北,
初 闻 涕 泪 满 衣 裳。 却 看 妻 子 愁 何 在, 漫 卷 诗 书 喜 欲 狂。 白 日 放 歌 须 纵 酒,
青 春 作 伴 好 还 乡。 即 从 巴 峡 穿 巫 峡,
便 下 襄 阳 向 洛 阳。
欣赏下面的两首 曲子,选择一首 合适的进行配乐 朗读。
1 、乐曲1
2 、乐曲2
应选择乐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 杜甫
剑外 忽传 收蓟北, 初闻 涕泪 满衣裳。 却看 妻子 愁何在, 漫卷 诗书 喜欲狂。 白日 放歌 须纵酒, 青春 作伴 好还乡。 即从 巴峡 穿巫峡, 便下 襄阳 向洛阳。
④青春:指春日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 乡,旅途有宜人景色伴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 ( jì)北, 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wū)峡, 便下襄 (xiān ɡ)阳向洛(luò)阳。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眼泪
单击有内容
河北
四川 河南
(剑外)
却看妻子愁何在,
夫人和孩子
漫卷诗书喜欲狂。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单击 打开有内容
单击有 内容
漫卷诗书喜欲狂
胡乱地卷起 “漫”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
①水满了流出来; ②满,遍布; ③随便,不受约束。
白 日 放 歌 须 纵酒,
放声歌唱 纵情饮酒
红线处 单击有 内容
青 春 作 伴 好 还 乡。
jì
蓟北
wū
巫峡
tì
涕泪
xiān ɡ
襄阳
luò
洛阳
检查预习情况:
1、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 诗的? 他当时是什么心情?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
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 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 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 (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 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 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也就 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