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范文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范文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
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的教案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2)理解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分析两首诗的写作特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义;(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的热爱、对民族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3)学会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2. 理解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诗文内容;3. 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两首诗的写作特点;2. 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两首诗的文本、作者背景、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2. 准备古典诗词鉴赏的相关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2)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初步感受诗文内容。
2. 教学《示儿》(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分析诗中的关键词句,探讨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3. 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分析诗中的关键词句,探讨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4. 对比分析(1)教师组织学生对比分析两首诗的写作特点;(2)学生合作探讨,总结两首诗的异同。
5.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2)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鉴赏其他古典诗词。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2)学生进行课堂拓展,分享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及鉴赏心得。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的教案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的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学习陆游的《示儿》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陆游和杜甫的生平背景,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国的热爱、对战争的厌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同情心。
第二章:陆游《示儿》2.1 诗歌简介陆游(1125-1210),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
其诗作数量丰富,题材广泛,以爱国情怀和咏史抒怀著称。
《示儿》是其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子女的期望。
2.2 诗歌解析2.2.1 内容理解: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对子女的期望,以及对家园的眷恋。
2.2.2 意象分析: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家庭景象等意象,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2.2.3 表达技巧:本诗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作更具表现力。
第三章: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1 诗歌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其诗作以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为己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战乱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3.2 诗歌解析3.2.1 内容理解: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痛恨,对国家统一、和平安定的渴望。
3.2.2 意象分析:通过描绘战争场景、百姓生活等意象,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3.2.3 表达技巧:本诗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作更具表现力。
第四章:对比分析4.1 诗人背景对比:陆游和杜甫均为爱国诗人,但生平背景有所不同。
陆游生活在南宋,面临金国的侵略;杜甫生活在唐代,经历安史之乱。
4.2 诗歌主题对比:《示儿》关注家国命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关注国家战乱。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诗歌主题。
(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及其作品《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象。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学生齐背《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对诗句进行解读。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生通过实例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6篇)《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1杜卫忠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包括两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古诗。
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临终前的诗,相当于遗嘱。
另一首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
学情分析: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例如《示儿》,可以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教学目的: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前一个单元我们曾学过《七步诗》、《长歌行》、《出塞》,每一首诗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
诗人写的诗里表达爱国情感的不少,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
一首是陆游写的《示儿》,这是临终前写的,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另一首是杜甫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对祖国重新获得统一的欢乐心情。
二、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三、学生自读。
四、学习第一首诗《示儿》。
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
(1)说说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就什么都没有了。
(2)“但悲不见九洲同”。
但,相当于“只”。
九洲:指全国。
同,指统一。
诗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3)“王师北定中原日”。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定,指平定,这里指收复的意思。
中原,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诗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背景与分析1.1 教学背景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学生情况:初中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但对《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和背景了解有限。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让学生理解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文本分析《示儿》: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背景,理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战争的悲愤。
第二章:教学目标与方法2.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和讨论,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互动式教学: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第三章:教学内容与步骤3.1 《示儿》引入:介绍陆游的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朗读: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解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3.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引入:介绍杜甫的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朗读: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
解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战争的悲愤。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课堂讨论: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生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任务,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创造力。
学生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相关作品欣赏:教师推荐与《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相关的其他作品,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阅读。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朗 诵和背诵,培养学生的 语感和表达能力。同时 ,通过诵读比赛等活动 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 意识和表现欲望。
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 和文化内涵。同时,鼓 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 改编,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和实践能力。
04
教学过程与步骤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通过讲述古代历史故事或播放相关视频,将学生带入诗歌所 处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介绍该诗的历史背景、作者杜甫的生 平及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感受诗人听 到祖国重新获得统一时欣喜若狂的心 情。
教学重点
诗歌鉴赏
通过对两首诗歌的深入解读,提 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包括对 诗歌意象、情感、语言等方面的 赏析。
历史文化
让学生了解唐朝和宋朝的历史文 化背景,加深对两首诗歌的理解 ,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
教师范读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 律和意境。
学生自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 出感情。
讲解诗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 大意,解释重点词句的含 义,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示儿》
通过分析诗中的“悲”、“盼”等词 语,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陆游临终前对 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深切期盼,感受诗 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古诗词理解
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和情感可能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通过多 种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和帮助。
历史背景了解
由于两首诗歌所涉及的历史背景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需要教师 进行适当的讲解和补充。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古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及《示儿》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和《示儿》。
(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把握其主要内容。
(3)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把握其主要内容。
(3)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和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古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学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两首古诗中汲取爱国情怀。
(2)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国心得,进行情感交流。
四、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一篇关于两首古诗感悟的文章。
3. 进行古诗知识拓展,了解杜甫和陆游的其他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两首古诗的写作手法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利用情感共鸣法,引导学生从两首古诗中汲取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
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
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
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
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
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251210年)。
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
《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
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
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
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
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
无同勿,不要。
乃翁你们的父亲。
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体交流)你能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的?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
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死后,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
这种矛盾说法,说明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了也不甘心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复吟诵,读出感情,背会后试着默写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无限牵挂之情朗诵古诗,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停顿和重音提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九)扩写练习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学习第二首诗,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练习2、3的题。
(二)试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涕(t@):眼泪。
洛(lu^):洛阳,地名。
闻:听说。
收:收复。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让学生说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题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诗人。
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
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地反映,被评为一代诗史。
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
此诗写于公元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被官军收复,安史之乱从而结束。
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激情的七言律诗。
(四)自由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想想作者那么兴奋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全班交流。
(五)参照课文注释,不懂的可,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教师适时点拨。
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忽传忽然间传扬。
收收复。
蓟北指现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乱的巢穴。
这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这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愁忧愁,忧伤。
何在哪里还有?这句的意思: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
这句的意思是:我随手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这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
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
巫峡三峡之一。
这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北省。
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
这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六)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学说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一听到这激动人心的消息,泪水湿透了衣裳。
再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孩子,他们心中的忧愁也不知哪去了。
我随手把诗稿和书本胡乱地卷起来,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在大白天里,也要高声唱歌,开怀畅饮,春天的美景将伴随着我回家乡。
马上就要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直奔襄阳,再从陆路回到洛阳。
(七)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感情喜欲狂是什么意思?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喜欲狂是高兴得几乎要发狂了的意思。
先写诗人初闻时涕泪满衣裳的反常情态,接着写诗人狂喜的情态:却看妻子、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写出了狂喜的场面,然后写此后的美好打算,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描绘。
)(八)感情朗读,深化理解,熟读成诵停顿和重音提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九)齐读两首古诗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但悲不见九州同)盼望祖国统一表达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六、布置作业1.填空并解释所填词语的意思,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死去元知万事空,()不见九州同。
王师()中原日,家祭()告乃翁。
2.背诵两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