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示儿》的教学设计模板
《示儿》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示儿》教学设计(精选13篇)《示儿》篇1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3.背诵并默写全诗。
二、重难点:感悟作者崇高的爱国思想。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陆游的《示儿》。
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陆游?生:介绍师:大家说的非常好,(出示课件)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
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
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1177年(中原沦陷50周年),陆游《关山月》一诗中写道: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表达了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
二、1192年(中原沦陷65周年),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表达了诗人一心向往报效祖国,英勇杀敌的情怀。
三、1193年(中原沦陷66周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对收复失地的盼望。
四、1210年(中原沦陷83周年),85岁高龄的陆游,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下了相当于遗嘱的绝笔《示儿》。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示儿》(一)初读诗文,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生:先自读,再齐读。
师:谁来把这首诗给大家范读一遍。
生:指名读。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课件出示相关释义)。
课件出示:万事空:什么都不存在了。
但:只。
北定中原日: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阿日子。
(多媒体出示,结合地图演示“北定”)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日子。
《示儿》语文教案8篇

《示儿》语文教案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示儿》一首。
该诗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详细内容包括:1. 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掌握绝句的基本知识。
3. 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中所传达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示儿》,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2. 了解陆游的生平事迹,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3. 学会分析绝句的结构和韵律,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学习绝句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陆游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示儿》,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绝句的基本知识,解读诗中的关键字词。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教育观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七言绝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示儿》2. 诗人:陆游3.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4.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理解诗歌,学习绝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示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读后感。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陆游的其他诗作,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韵律分析2. 体会诗人的情感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读后感写作一、诗歌的韵律分析1. 押韵:绝句的押韵规律是第二、四句押同韵,第一、三句可押可不押。
陆游《示儿》优秀教案(精选

陆游《示儿》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第十五章《宋代诗词》,详细内容为陆游的《示儿》。
该诗为陆游晚年之作,表达了他对儿子的关爱和教诲,富含人生哲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示儿》的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诗词之美。
3.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示儿》的深层含义,把握陆游的教育理念。
2.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示儿》原文及注释、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陆游的画像,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诗词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示儿》,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诗词解析:详细讲解《示儿》的每一句,分析其意象、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示儿》寓意的理解。
5.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难点,如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理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解释《示儿》的寓意,并进行互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陆游《示儿》2. 内容:重点词汇、意象、修辞手法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示儿》的读后感。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陆游的其他作品,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解析过程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分析。
2.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深入理解《示儿》寓意。
3. 例题讲解中,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理解。
一、诗词解析1. 意象分析:陆游在《示儿》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死去”、“万事空”等。
古诗《示儿》优秀教案「2篇」

古诗《示儿》优秀教案「2篇」古诗《示儿》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祭、乃”两个易写错的字,读准“翁”的字音。
2、掌握诗的节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3、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读中悟情、想象激情、拓展升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陆游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写诗万余首。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陆游写的最后一首诗——《示儿》。
示儿,就是临终前对儿子的嘱托,也就是陆游写给儿子的遗书。
他在临终前会写些什么呢?大家轻声读诗。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1、要求学生自由读诗四遍,前两遍把字音读准。
注意诗中容易读错的字,后两遍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争取读得有板有眼。
2、指名读诗,加以纠正指导一读:主要是读准字音,在指名读的过程中强调祭、乃和一个易读错的字“翁”。
二读:主要指导诗句内部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感。
三读:体会诗的情感,初感诗的味道。
这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打算采取范读、引读等形式,使学生初步领会诗文的感情基调。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1)出示关键字的解释:空——没有、同——统一、元——本来。
(2)同桌合作的学习,根据已掌握的学习古诗文的学习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读诗,体会意境。
1、同学们,结合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思考:诗人的身在哪里?(诗人的身在病床)顺势过渡:一个已经85岁的老人,身在病床,而且即将离开人世。
此时此刻,在你的眼前,似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奄奄一息、骨瘦如柴……)2、朗读指导“死去元知万事空”一读:读出人生感叹85岁的一位老人,躺在病床上,不久于人世。
回首生前往事,历历在目。
他一定想了许多许多。
于是,诗人情不自禁的一生感叹——死去元知万事空(指导朗读时,用这样的启发语:诗人对自己说应该是什么样的感觉。
)二读:读出豁达胸怀万事空啊万事空,万事皆空。
《示儿》的教学设计

《示儿》的教学设计《示儿》的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
这首诗千百年来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它。
(二)新授A、读题解题,了解背景1、交流搜集的资料。
2、出示教师搜集的资料。
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 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
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
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
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就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3、引导说题意。
B、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朗读《示儿》。
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找生读,相机评价引导)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交流纠正,相机进行翻译古诗文方法的引导)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描述画面)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
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师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就是陆游看到的啊——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此情此景,作者怎能不“悲”呢?用“悲”组能够体现陆游心情的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古诗词《示儿》教学设计(通用7篇)

古诗词《示儿》教学设计古诗词《示儿》教学设计(通用7篇)《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绝笔。
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下面给大家分享《示儿》教学设计,欢迎借鉴!古诗词《示儿》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
(板书课题:示儿)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引导学生回答,投影仪显示本课学习目标: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1.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2.读“预习”,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1.读。
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2.查。
学生查字典、词典讨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3.连。
①根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②学生根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
(老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4.疑。
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②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五、再现画面,吟诵玩味1.读。
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②学生边读边想。
《示儿》语文教案

《示儿》语文教案《示儿》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词,能正确读写词语:家祭、乃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示儿》。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4、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指导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四、教学难点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五、解决办法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情。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七、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课文你喜欢古诗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古诗接龙的游戏;背诵六年来所学的诗(课外的也可)(一人一首)。
(二)板书课题,感知写作背景1、同学们看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2、幻灯出示作者简介1126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开封,第二年四月初俘虏了两位皇帝及皇亲国戚三千多人北去,北宋政权灭亡。
1127年农历五月,宋高宗赵构称帝建都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南宋朝廷只守着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又对金采取屈辱投降的政策,在残忍的金兵控制下的中原与华北地区的人民受尽了折磨。
陆游出身书香门弟,幼年时正值金兵南犯中原,饱尝流离之苦。
他的一生作诗甚多,现在九千三百多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
《示儿》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遗嘱。
(三)课件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四步法)1、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品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
3、细读想想诗人描绘的画面。
4、研读由画面的情景你想到些什么?(四)合作学习古诗1、初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并指出“祭”的书写笔顺和“乃”的读音。
2、品读小组合作自悟诗意,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汇报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示儿》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三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示儿》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三篇.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接下来小编带给大家的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示儿》优秀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示儿》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一课时目标1、学习古诗《示儿》的生字新词。
2、理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
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
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教学重点及难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过程第一循环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
(板书课题)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
2、简介陆游: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
3、了解背景:(出示资料)。
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
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
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
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吗?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示儿》的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
(板书课题:示儿)
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引导学生回答,投影仪显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2.读“预习”,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
1.读。
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2.查。
学生、词典讨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3.连。
①根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②学生根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
(老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
4.疑。
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②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五、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
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②学生边读边想。
①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
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②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3.画。
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③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④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板书:爱国)
4.背。
在前面读的基础上试背。
六、练习延伸,落实目标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2.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台湾小朋友:
中秋节好吗?昨天傍晚,我和爸爸在湖边散步,夕阳斜照在湖面,多美呀!此时此境,我想起了白居易的两句诗( )。
夜晚,清幽的月光照进我的小屋,我在床上辗转反侧,联想到了李白写的一首诗( )。
今天是中秋节,家家户户团圆畅饮,我想到了香港、澳门小朋友,又想起了王维的一句诗( )。
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可你们远离祖国母亲,我们多么盼望你们早日回到祖国妈妈身边!这里,我只好用陆游的一首诗( ),来表达我这时的感受。
我深信:以后的中秋节我们会团圆的,这也是我们全体大陆小朋友的愿望!
欢迎到我们家乡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