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姓名:王灵山学号:2014010111机电工程学院机械1404 2014年12月9日摘要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
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和东南亚和东非的友好关系。
作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外交流,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上仍然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今天就来谈论一下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好处。
关键词郑和西洋历史文化经济一、郑和与郑和下西洋的概况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
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郑和为人刚正不阿,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加之其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等性格特点,也成为郑和下西洋成功的重要因素。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
二、郑和下西洋的文化意义600多年来,郑和下西洋无论是史学地位还是文化地位都有失公允,尤其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更是长期忽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进步和发展中留下的精粹。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肯干,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优秀民族传统。
郑和把这些传统带给了别的民族,使他们争相学习。
郑和大规模船队的访问对东南亚沿海诸国及非洲东海岸很多部落或城邦形成了不小的文明冲击。
一时间,学习中国成为风气。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给所在国人民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宗教、文化方面的影响,提升了这些国家的文明水平。
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时期我国最著名的远洋航海活动之一,庞大的船队穿越繁荣
的海上丝绸之路,探寻着未知的世界。
这一系列远洋航行不仅令中国与海外国家之间建立了密切联系,也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远航活动为明朝政府在海外树立了重要的政治影响力。
通过与当
地政府和统治者的交往,中国得以在海外建立领事馆和商贸基地,从而促进了双方的政治合作。
此外,远航活动还有助于明朝政府加强对一些海外国家的影响力,为我国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航行激活了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发展,有力促进了我国的经济繁荣。
海上的贸易往来不仅推动了中国商品的输出,也带来了大量海外产品的输入,丰富了中国市场。
此外,航海活动还促进了中国与一些海外国家的贸易合作,开拓了我国的对外贸易渠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文化影响
在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过程中,我国不仅仅输出了商品和文化,也带回了大量外
来文化的影响。
在与各国的交往中,我国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如宗教、建筑、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果,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交流与融合,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底蕴。
同时,航海活动还促进了我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使得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有了更为广泛的影响。
综上所述,郑和下西洋的航行活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与海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桥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纪念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纪念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2005年01月07日17:17 舰船知识网络版背景郑和是十五世纪初叶著名的航海家,出身贵族,笃信伊斯兰教,幼年被明军虏获而阉割,此后入宫成为太监。
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奉诏率众七次远航,前后共经过、到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开创了地理发现时代,同时使得中华帝国的海权、海上贸易、航海技术、舰队规模和实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其中郑和舰队的实力不但远远超过了亚洲各国的水师,甚至超过了欧洲各国海军的总和。
由于统治者的原因,郑和开创的时代没有给中国带来革命性的动力,相反,西方世界在郑和100年后开始了工业文明,并最终全面超越了中国。
关于郑和的评价,中西方有很大不同,西方对千年以来影响世界的百名伟人排名中,中国共有6人上榜,其中郑和名列第一。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为此评论:当年中国统治者没有根据郑和海洋思想和实践继续推进中国的海洋事业,没有将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转变为商业化、外交化的贸易和知识国家,留下了蜗居、孤立状态的历史遗憾,然而现在中国的发展完全有可能弥补这个缺陷。
2005年是郑和七下西洋的600周年,但是郑和的海洋思想、历史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同,中国的海洋地位、海权现状依然无法同600年前郑和时代相比。
中国目前的海洋力量、安全力量与中国的广阔的海洋线也远远不成比例。
当然我们不会也不可能去追寻“万邦来朝”、“四海宾服”的王道思想以及称霸世界的海洋力量。
但是海洋思想和观念也意味着开放和文明,意味着先进和进步,和平崛起如果忽视海洋因素是不可能实现的。
与政府科学进步的海洋思想相比,民间和社会舆论还有相当差距,时值郑和600周年纪念日,倘若由民间发起大规模活动,对历史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一次全新的“科学考察、文明对话”行动,不仅可以对先人表达崇高怀念,更可以对“走向海洋、和平崛起”理念进行广泛诉求和宣传。
意义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
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

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一、引言明朝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
作为该时期最著名的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推动了海上贸易的繁荣与交流的蓬勃发展。
本文将从郑和下西洋的背景、航线、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阐述,揭示这段历史与明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背景明代初期,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内部发展使得明朝开始着手开拓海外贸易。
郑和的航海之路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明朝时期的中国可谓国力充盈,种类丰富的产品使用海上丝绸之路的方式出口到世界各地,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三、航线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主要包括东南亚诸国、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非洲等。
他率领的船队通过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等水域,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运到海外,并带回外国的珠宝、香料、药材等奇珍异宝。
四、贸易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带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繁荣。
中国商品的出口对外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推动了当地商品的输出,促进了丝绸之路的互通互惠。
中国的瓷器、丝绸和茶叶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的热门商品,为中国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五、文化交流随着贸易的发展,郑和船队的航行不仅带来了商品交易,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郑和航海的船队行踪遍及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他们与当地人民进行交流,传播了中国的文化、科技、建筑等。
在出访过程中,郑和船队也从这些地区学习到了许多新知识和技术,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
六、郑和下西洋的意义1. 经济意义:郑和航海使得中国的商品远销世界各地,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2. 文化意义:郑和的航海活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政治意义:郑和下西洋彰显了明朝政府的海洋霸权,巩固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七、结论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他的航海活动带动了海外贸易的繁荣,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航海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航海的影响一:郑和下西洋简介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大明帝国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史称郑和下西洋。
每次都由苏州浏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世。
明代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和明代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唯一的东方人。
他更早狄亚士57年远赴非洲。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美洲和新西兰。
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是当代航海事业的顶峰,后世几百年中,几无人能及。
“西洋”即今文莱以西的海域,包括中国南海及印度洋。
与“西洋”相对的是“东洋”,即日本。
二: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的谢幕演出中国古代航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很兴盛,当时中国人往西天取经,多是从西域内陆到达印度,而从印度乘船经东南亚回国(比如著名的法显)。
唐宋时期,中国航海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渠道,许多外国人由海路来华,广州、泉州成为国际知名的贸易城市。
这些来华的外国人久居中国,渐慕华风,其后裔成为中国人的一部分(即回族的来源之一)。
郑和下西洋知识点

郑和下西洋知识点一、背景介绍郑和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航海家,他共率领七次下西洋,开拓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中国的外交贸易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详细介绍郑和下西洋的知识点。
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1. 外交使命:明朝时期,中央政府重视对外交往,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巩固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因此,郑和下西洋也是为了传递明朝皇帝的意愿,向其他国家表达友好关系。
2. 贸易活动: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伙伴。
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也是为了扩大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3. 探险探索:随着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
因此,郑和下西洋也是为了探索更多未知领域。
三、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及组成1. 船队规模:每次下西洋船队数量不等,最多时达到300多艘船。
2. 船队组成:船队主要由官方指派的“宝船”、“巨舟”、“水手船”和商人自备的“外船”组成。
其中,“宝船”是指用于运送贵重物品和礼品的大型木质帆船,“巨舟”是指用于运输人员和物资的大型木质帆船,“水手船”是指用于提供后勤保障的小型木质帆船。
四、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及途经国家1. 第一次下西洋:从1405年到1407年,郑和率领七艘宝船、二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等国家。
2. 第二次下西洋:从1407年到1409年,郑和率领八艘宝船、二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
3. 第三次下西洋:从1409年到1411年,郑和率领十六艘宝船、三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等国家。
4. 第四次下西洋:从1413年到1415年,郑和率领七艘宝船、三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
5. 第五次下西洋:从1417年到1419年,郑和率领二十六艘宝船、三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
6. 第六次下西洋:从1421年到1422年,郑和率领二十七艘宝船、三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菲律宾、波斯湾等国家。
郑和下西洋对中华文化传播的贡献与启示

郑和下西洋对中华文化传播的贡献与启示一、介绍郑和,明朝官员,曾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开拓了古代世界海上贸易,促进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郑和下西洋的行为,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二、贡献1.推广中华文化在郑和下西洋的时代,中华文化通过他的船队传播到东南亚、印度洋等地区,影响深远。
郑和将中华优秀文化带到海外,使得中华文化在当时的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广为人知,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2.促进丝绸之路贸易郑和下西洋对丝绸之路贸易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他的船队在西洋经商,将我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输往海外,也带回了许多外来的商品,促进了我国与西方地区的贸易往来,丰富了世界贸易。
3.维护国家利益郑和下西洋的行为也展现了我国强大的海洋实力,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对当时的我国海洋势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推动。
三、启示1.海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性通过郑和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海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海外的文化交流不仅可以增进各族裙的了解和友谊,更可以促进世界各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发展对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对外贸易的挑战和机遇,可以借鉴郑和的经验,开拓全球市场,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交流。
3.国际合作在郑和下西洋的探险中,他与当地国家保持友好合作关系。
这对于维护地区和平是非常重要的。
国际合作不仅可以强化国家间的交流,更可以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
四、个人观点我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一个有益的历史事件,它展现了我国古代的海洋实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我们应该从中学习,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
五、总结郑和下西洋对中华文化传播的贡献是深远的,他推广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维护了国家利益。
我们应该从他的行动中吸取启示,重视海外文化传播、发展对外贸易和国际合作。
希望我们能够学习郑和的精神,不断促进国家发展,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海上探险史上的重要事件,其对中华文化传播的贡献和启示深远而持久。
郑和下西洋意义

郑和下西洋意义引言郑和是明朝的一位著名航海家,他率领七次下西洋的船队,开拓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与交流。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交流上,还具有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依次探讨郑和下西洋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意义。
经济意义1.打开贸易通道: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带来了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机会,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商品种类。
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特产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郑和的航海活动使得这些特产得以远销海外,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2.推动区域经济合作:郑和下西洋不仅仅是为了中国的利益,他还积极促进了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他在航行过程中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地区的贸易商进行了密切往来,推动了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加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3.建立贸易网络:郑和的航海活动建立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网络,促进了广泛的贸易合作和贸易路线的建立。
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节点,并且与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
政治意义1.展现国家实力:郑和下西洋标志着中国的海上实力的崛起,展现了明朝强大的国力。
通过郑和的航海活动,中国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威望。
2.扩大中国的影响力:郑和的航海活动使得中国的影响力扩展到了海外。
他通过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往来,巩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为中国打开了更广阔的国际空间。
3.加强国家安全:通过郑和的航海活动,中国对周边海域的了解更加全面,有效地加强了国家的海洋安全。
郑和的航海活动使得中国掌握了更多有关航海和海上军事的知识,提高了中国对海上交通线的掌控能力。
文化意义1.促进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带来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机会,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交流互动。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传播科学技术:郑和的航海活动不仅仅是贸易往来,还涉及到科学和技术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遥想600年前,郑和率宝船200余艘,人员27670多人的庞大商队,劈巨波,斩恶浪,浩浩荡荡,横渡大洋。
这一壮举,惊天地,泣海神,让后世子孙倍感自豪,顿生自信。
所谓“西洋”指今日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阿拉伯半岛、红海、东非等广大地区海域。
郑和船队途经36国,其航程之远,历时之久,船舶之多,人员之众,技术之先进,实属中外航海史上所罕见。
自然也为当时社会的进步带来了许多本质上的进步:对外播撒了中国的文明,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明朝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明朝航海技术的进步。
但是为什么郑和的远航不能使中国称霸世界呢?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一下几点:
一、根深蒂固的重农抑商思想,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重农抑商”在封建社会,对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社会经济,是有积极意义的。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商业繁盛,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可是顽固、愚昧的封建统治者,为固守其荒诞统治,仍施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自然阻碍了新生产力的发展。
千百年来,广大百姓也“安贫乐道”,君子是“耻于利”的,“趋于利”是小人之为。
商人职业被列为九流之外。
小农经济的思想,代代以圭臬相传,全社会缺乏商品经济的土壤。
没有经济活力的社会,哪来的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物质决定意识。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有了飞速的发展,全民的商业意识,经营理念有了显著提高。
全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成了世界商品的制造中心,中国价廉物美的商品畅销全世界。
这得益于中国政府的重商政策,中国人算是真正懂得了“无商不富”的道理。
政府支持办企业,社会尊重企业家。
江西由过去“农业立省”到现在的“工业强省“,观念变了,社会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二、政府缺乏激励机制,缺少发展经济的意识
中国人自古不乏猎奇、机巧的遗传基因。
但专制思想、专制制度实在太腐朽、大残暴。
它必然会钳制人民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乃至会有柏杨先生深恶痛绝的“酱缸文化”、“黑厚文化”、“世俗的中庸文化”、“实用的取巧文化”等污浊文化的盛行。
郑和远航的目的在政治而不在经济。
西欧人开辟新航路的目的在黄金、在商品市场。
哥伦布、达.咖马远航,西、葡王室给他们签订协议,不仅任命他们为其所发现或取得的一切岛屿和大陆的海军司令、总督和钦差大臣,而且将其领地的所有出产、商品交易利润的十分之一为其所有。
王室得土地宗主权和获利的十分之九。
郑和能做什么呢?他只不过一介宦官,奉皇命去宣扬国威而矣。
明成祖本人也不主张发
展海外贸易。
郑和在海外始终执行明朝“厚往薄来”的原则,其耗费惊人,仅前六次下西洋就费去白银六百万两。
造成国库亏空。
三、发展经济,需要公正、公平、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
毛主席说过:“政策和策略,是我们党的生命”。
古今中外的历史无不证明,公正、智慧的决策,民主、自由的氛围,必然产生一个和谐、富庶的时代。
近几年的江西大地,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翻天巨变。
人们赞叹着省委、省政府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
各地办证服务大厅,高效便捷。
不合时宜的框框条条一批批废止。
公务员队伍凡进必考。
一个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如雨后春笋,一条条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一批批投资贸易考察团络绎不绝。
中国未经过资本主义的成熟发展,未经过广泛深入的思想启蒙运动。
政治、经济领域的许多法规有待制定、修改,从官员到民众的“法治”理念有待进一步普及。
越是在商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人治”的痕迹就越深刻。
有的职能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不够公平、公正、公开;在执行政策时,有傍富欺贫之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既当载判员,又是运动员。
时下的许多行业,明显带有一些“官僚资本主义”的色彩。
在房产、地产、筑路、矿建、娱乐、酒店等行业,竞争是很不公平的。
这跟中央提出的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是不相适应的,本质上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表现。
据说新余市政法委,为支持扬名权的“渝工学院”办学,竟然指使公安、工商、文化、电信等部门,要将校园周边合法经营的网吧店铺赶走,(周边没有中、小学)让扬名权认定的人垄断经营。
政委这样做是越位的,也是违法的,人民不禁要问:难道新余市政治委姓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口口声声要转变政府职能,要由管理型走向服务型,要从人治走向法治,连政法委都将法律视为玩物,政府有何公平、公正、公信可言?没有规则、没秩序,只有霸权,只有霸道的社会,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如何进行全民创业?
人民政府为人民,不能只为某一部分人或某一阶层的人服务,更不能厚此薄彼。
今天的参天大树,不也是当年的一颗嫩芽长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巨大的。
四百年前,闭关锁国的教训是深刻的。
我们必须从这里意识到,一个人要想进步和发展,必须要勇于接受现实,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谦虚行事。
一个人要是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一味自大和自我满足,必将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