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复习精选

合集下载

(初2020级中考复习资料)《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根据最新部编教材和教参整理))

(初2020级中考复习资料)《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根据最新部编教材和教参整理))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 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一、作家作品: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又被称为“亚圣”。

《孟子》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课下注释词语:(1)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恶(wù):讨厌、憎恨。

鱼我所欲也 知识点整理[精选.]

鱼我所欲也 知识点整理[精选.]

三、重点语句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明确:用脚踢着给别人吃,连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明确: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轉竞穌寢驪冲骊廚頁纏广閆酿标骖鲔颧温浊酈侪換詞踐杨穡掴霧讪红歡衔鈍東锂濑黪讴霽樹魉闱睪膠镐島難頸挞暧摈詔漬樱罚綠鑷遗飽膩。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明确:(可有的人)见了高位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而言有什么好处呢?騾鸬让匮淺嗆釣满蹰吓鑠胀诸藎瘾谬刹辞帱輪當錯软癇礱踐铃钙叹缭鍺贊鳆马臘錆詫暢萧凿錙諼愜懲賦闯毁巯儺银众铐轳擁脓姍槧抠贗诼。

四、内容理解
三、重点语句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
四、内容理解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

《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
12、结合材料思考。相关内容链接: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 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因贪污巨额财产被枪决;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通缉;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
----这三个人的做法都是与《鱼我所欲也》一文所倡导的“舍生取义”的观点相违背。王怀忠见利忘义,贪污受贿;马加爵为一己私利而违法犯罪;明星追求金钱,不讲道德。他们的这些做法必将受到严惩。也为我们每一个人敲响警钟。
6、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7、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批评的是怎样的人?
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
2、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 “是心”指
9、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13列举三个含“义’的成语
——舍生取义、义愤填膺、义不容辞、
义正词严、义无反顾

中考语文古诗词《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中考语文古诗词《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关键词:舍生取义)【译文及注释】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

《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

《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

《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
1.剧情概述
故事发生在宝玉和黛玉一同游玩的时候。

黛玉买了一条小鱼喂养,而宝玉则喜欢玩弄小鱼。

当宝玉在玩弄小鱼的时候意外杀死了它,黛玉非常伤心,并对宝玉产生了愤怒和失望的情绪。

2.象征意义
在《鱼我所欲也》中,小鱼是黛玉倾注感情的对象,代表着对自己纯真情感的投射。

宝玉杀死小鱼则象征他对黛玉的感情伤害和背叛。

3.宝黛情感
4.人性与命运
5.反映社会现象
6.文学技巧
7.文化价值
总的来说,《鱼我所欲也》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情节,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通过复习这个情节的要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所包含的人性探索、命运抉择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同时,这个复习也为我们进一步阅读和分析《红楼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复习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复习
• 5。围绕“重义轻利或固守本心”并联系实 际来谈即可。
• 5题参考答案
• 只要能固守“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 能经受住考验,做到重义轻利或者舍生取 义。比如,新冠肺炎肆虐之际,很多爱心 人士捐献口罩,面对利益的诱惑,而没有 去提价倒卖从中获利。他们就是我们身边 的尧舜。
2019市二模答案
取义”的论点。2015年1.6九年级期末考试答案) • (运用了类比推理、比喻论证的方法,鱼
贱熊掌贵类比出义比生高贵,提出舍生取 义的中心论点2018吉大附中答案)
写法题3、论证方法
• 5.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 答:首先,以比喻论证,类比推理引出中心 论点——“舍生取义”。然后,从正反两方 面讲道理,运用道理论证,说明“义”重于 “生”,“不义”重于“死”,指出人人都 有向善之心,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接下 来,运用举例论证,论证论点。首先举“贫 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人人 都有本心。然后举“有人不辨礼义接受万钟 ”的事例,从反面论证失去本心的人可耻可 悲。两个例子形成对比论证。
(4)力拔山兮气盖世,天欲坠时南山擎。 一盏仙壶济世悬,国有危难立钟鼎。
“把所有的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03非典 ,他冲在最前线;如今冠状肺炎, 钟南山明知 凶险却又逆行武汉,有人说,钟南山已经84岁 了,完全可以在家颐养天年,完全不用冒这个 险。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对此,你怎么看?
• 诚然,生命是宝贵的,但是义是人格的基 石,在国家和民族生死攸关之时,在大是 大非面前,挺身而出、舍生取义方是大丈 夫应有的行为。钟南山的行为令人高山仰 止。
考纲第一套
• 9。本文的作者(
)(人名)是战国时期著名
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部编)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鱼我所欲也》

(部编)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鱼我所欲也》

侍奉 ) 为( 为了 )宫室之美(华丽)、妻妾之奉( 同“德”,感恩,感激 、所识(认识的 )穷乏者得( ) 同“向”,先前、从前 我与(同“欤”,语言词)?乡( )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做 )之;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 这种做法 )亦不可以已(停止;放弃 )乎?此 之谓失其( 代词,他的 )本心( 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 。
形象引出本文的论点,生动阐明“在生与义不能 兼得时,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的观点。
(3)作者提“一箪食,一豆羹”的目的是什么? 以不食“一箪食,一豆羹”为事实从正面论述“ 义重于生”的观点,同时为下文对比论证(“乡 ”与“今”的对比)的证例出现作铺垫。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 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 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 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 就会成为卑鄙无耻的人。
9 、鱼我所欲也 复习
一、字词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喜爱,想要)也;熊掌,亦我所欲 鱼,我所欲( 也。二者不得(得到 )兼(同时 ),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 欲,所欲有甚(超过 )于( 比 )生者,故( ) 所以 苟且取得。这 做 ) 苟得 ( 里是苟且偷生 不为( )也;死亦我所恶 的意思 ( 讨厌,憎恨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 祸患,灾难 )有所不辟(同“避”,躲避 )也 。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 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 (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 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 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 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 我所喜爱的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 得以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 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难我 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 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

《鱼我所欲也》-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文必备知识清单

《鱼我所欲也》-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文必备知识清单

《鱼我所欲也》知识清单鱼我所欲也孟子〔先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诵读理解1、字音所恶(wù) 箪(dān) 羹(gēng) 蹴(cù) 乡 (xiàng)为得我与(yú)有所不辟(bì)2、字词积累(1)通假字: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2)词性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3)古今异义:①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今义:豆子)②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指示代词,这种做法/停止;今义:判断动词/已经)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指钟点、时间)④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⑤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4)一词多义为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动词,做)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示转折,却)呼尔而与之(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不译)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表示比较,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5)文言句式倒装句: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所欲有于生甚者”)判断句: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应为"乡为(义)身死而不受(之)”,“为”“受”后省略宾语4、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 26 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复习精选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得:表示客观上的可能。

苟:苟且。

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恶:讨厌,厌恶。

故:所以。

由是:由于这个原因。

是故:因为这个缘故。

独:只。

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万钟:优厚的俸禄。

奉:侍奉。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心愿。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孟子(约前 372~前 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 成以后, 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 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到过梁(魏)国、 齐国、 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 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 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 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 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发展为仁政学说, 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 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 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 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 剔除了其中残1/9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 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 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 念的本原。

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 为基石的。

关于《孟子》: 《孟子》长于言辞,善于用比喻说理,其文势磅礴,论证严密,富于感染力 和说服力,对后世散文 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及部分弟子的言论和活动,是 儒家的经典。

也是先秦优秀的散文作品, 现存七篇, 每篇以开头的两三个字为名。

汉朝赵歧把每篇分为上下两部分, 成为十四篇。

宋朝朱熹把 《孟子》 《论语》 《大 学》和《中庸》全为《四书》。

3.背景链接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而又有发展, 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 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 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

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

反对霸道、暴 政。

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

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 行不通。

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 力者治于人的结论, 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

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 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小无有不下。

还说: 恻隐之心, 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

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 与)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 教育对人的影响, 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 认为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鱼我所欲也 》一文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告诉人们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 义,舍得取义的精神,要有羞恶之心,要保持善良的本性,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所 固有的品德,只要守住善性,人皆可以为舜尧,本文便对这个道理进行论证,提 出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舍生取义为全文中心论点。

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由有甚于 生、 有甚于死引出不为苟得不避祸患来。

这是正面论述; 由莫甚于生、 莫甚于死, 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述。

结论: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2/9让人厌恶的东西。

二、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是人所固有的。

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 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 引 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以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避也): 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 因 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所以不苟且偷生; 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 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

第三层(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所恶有甚于死者): 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 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

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说明,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 贵,那么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那么人 们就会挖空心思逃避杀身之祸。

接着用事实证明, 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 不用。

有的人做某种事情,可以免死却不做。

于是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义是确实存在的,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

第四层(本段最后一句):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 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

第二部分(2、3):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固有的羞恶之 心。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 死,但若是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气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 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第二层(从开头至亦不可以已乎): 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首先指出 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 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 说明他们接受的 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

然后用三个排比句 作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 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相呼应,又回到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 归纳为失其本心,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

三、写作方法 1.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不管是分别来看各部分,还是纵观全文,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例如文 章的第一部分,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先 从正面说明, 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 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 所以要舍生取义; 接着用假设推理和事实证明,义比求生恶死更重要,所以应该舍生取义;最后归 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美德,不应丧失。

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两大部 分之间也是如此, 在第一部分推理的基础上, 第二部分用事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3/9生死,义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最后着重指出这种行为 就是失掉了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

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补充和深入, 前后相贯, 密切呼应。

2.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 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 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 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 又十分 形象生动,引人人胜。

文中还以行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 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

3.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文章的第一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 应该舍生取义时, 就先从正面 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 又从反面论述了不义重于死的道理, 从而深刻地阐明了 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

又如,作者在第二段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 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 又以万钟虽好也不能接受为例, 从反面论证了 舍生取利是丧失本心。

论证极为严密,说理极为深刻,层次十分分明。

4.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 表现在语言上是常使用排比句式。

如第二段中 连用三组排比句,对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语言极为流畅,气势 也很充沛。

四、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 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 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 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 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 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 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 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 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 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 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 那么凡是能够用 来逃避灾祸的坏事, 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 可是有的人 却不肯采用; 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 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 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 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 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 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 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 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 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4/9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 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 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 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 廉耻之心。

【练习解答】 一、 只要能列举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感人事迹, 围绕本文主旨--舍生取义展 开论述,且言之成理即可。

二、1.生命,也是我想要得到的,正义,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种东 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

2.生是我想要得到的,然而我要得到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 会去干苟且偷生的事。

3.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 够不丧失罢了。

三、略 【类文品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而不胜者,是不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