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课件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针灸学授课对象:中级针灸专业学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针灸处方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针灸处方的基本原则和编写方法。
3. 能够根据不同病症编写合适的针灸处方。
教学内容:一、针灸处方的概念与作用二、针灸处方的基本原则三、针灸处方的编写方法四、案例分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针灸的基本知识,如经络、穴位等。
2. 提出问题:针灸治疗如何根据具体病症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治疗方法?二、针灸处方的概念与作用1. 讲解针灸处方的定义,即针对患者病情,结合经络、穴位等理论,制定的治疗方案。
2. 强调针灸处方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如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等。
三、针灸处方的基本原则1. 病证结合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2. 辨证论治原则: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特点,选择相应的针灸方案。
3. 经络原则:遵循经络走向,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
4. 穴位配伍原则:根据穴位的主治功能,进行合理的配伍。
四、针灸处方的编写方法1. 明确病情: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进行中医诊断。
2. 选择穴位:根据病情和诊断结果,选择相应的穴位。
3. 确定针刺方法:根据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如直刺、斜刺、平刺等。
4. 制定治疗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周期和频率。
第二课时一、案例分析1. 选取典型病例,分析其病因、病机、诊断和针灸处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病例,提出自己的针灸处方。
3. 教师点评,总结正确的针灸处方编写方法。
二、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编写一个简单的针灸处方。
2. 教师选取部分处方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针灸处方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常见病症的针灸处方。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提问、讨论等。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理解和处方编写能力。
针灸处方

灸
治 疗
因时制宜
学
概 论
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也会 产生一定的影响。
• 春夏之季气候由温转热,阳气升发,人体气血也 趋向浅表,病邪伤人也多在浅表,针刺宜浅,少 用灸法。
• 秋冬之季气候由凉变寒,阴气渐盛,人体气血也 潜藏于内,病邪中人也在深部,故针刺宜深,多 用灸法。
• 一日之内,人体气血流注也呈现出与时辰变化相 应的规律,子午流注针法能增强治疗效果。
针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2
学
概 论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
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
之腘。”
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
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
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
针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前后配穴
学
概 论
前后配穴: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
• 有些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准确把握针灸施治的有效 时机,也是因时制宜的体现。
针
灸 治 疗
二、穴位的选择
学
概 论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邻近取穴
循经远取 辨证选穴
随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按部配穴 按经配穴
针 灸 治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疗
学
概
论 局部近取:围绕病痛所在肢体、脏腑、组
织、器官,就近取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头痛,多种原因所致
(二)急则治标:
肝病基础上形成臌胀
阴水患者复感外邪出现感冒
在病程过程中出现危机重症
( 三)缓则治本:急性病的恢复期、慢性病
中医针灸处方-

中医针灸处方-内科病症失眠:处方:使用神门、内关、___、安眠穴。
糖尿病:处方:以相应的背俞穴为主,包括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胃脘下俞、足三里、三阴交和太溪穴。
股外侧皮神经炎: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包括风市、环跳、伏兔、血海和阿是穴。
三叉神经痛:处方: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包括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太冲和内庭穴。
泄泻:处方: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包括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和癃闭穴。
尿失禁:处方:以肾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包括中极、膀胱俞、肾俞和三阴交穴。
痢疾:处方:以大肠的募穴、下合穴为主,包括合谷、天枢、上巨虚和阴陵泉穴。
黄疸:处方:以胆俞、阳陵泉、阴陵泉、至阳穴为主。
淋证: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包括中极、膀胱俞、三阴交和阴陵泉穴。
水肿:处方:以水分、水道、三焦俞、委阳和阴陵泉穴为主。
胁痛:处方:以期门、支沟、阳陵泉和足三里穴为主。
腹痛:处方:以任脉和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包括中脘、足三里、天枢、___和公孙梁丘穴。
坐骨神经痛: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眩晕:处方:以头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包括百会、风池、头维、太阳和悬钟穴。
震颤麻痹:处方:以___、四神聪、风池、合谷、___和阳陵泉穴为主。
胃痛:处方:以中脘、足三里、内关和公孙梁丘穴为主。
呕吐:处方:以中脘、胃俞、足三里和内关穴为主。
胃下垂:处方:以任脉腧穴和脾、胃的背俞穴为主,包括中脘、胃俞、足三里、脾俞、气海和百会穴。
咳嗽: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包括肺俞、中府、列缺和太渊穴。
呃逆: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包括膈俞、内关、中脘、天突、膻中和足三里穴。
感冒:处方:以风池、大椎、外关和列缺穴为主。
疟疾:处方:以大椎、陶道、中渚、间使和后溪穴为主。
哮喘: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包括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和孔最定喘丰隆穴。
癔病:处方:以手、足厥阴经腧穴为主,包括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和太冲穴。
中医常用九大针灸处方(干货收藏)

中医常⽤九⼤针灸处⽅(⼲货收藏)1⼿⾜⼗⼆针组⽅:合⾕、内关、曲池、三阴交、⾜三⾥、阳陵泉。
其中合⾕、曲池属于⾜阳明胃经的同名经⼿阳明经⽳位;三阴交、⾜三⾥分属于⾜太阴脾胃经、⾜阳明胃经的表⾥两经⽳。
诸⽳相配可健脾和胃,理⽓和⾎。
临床应⽤:中风、⾼⾎压、偏瘫、痹证等。
2⼗全⼤补⽅王乐亭王⽼仿效⼗全⼤补汤拟定针灸“⼗全⼤补⽅”。
组⽅:合⾕、曲池、内关、⾜三⾥、阳陵泉、中脘、太冲、三阴交、章门、关元。
此⽅为⼿⾜⼗⼆针加中脘、太冲、章门、关元⽽组成。
章门为脾之募⽳,中脘为胃的募⽳,关元属任脉,⼩肠的募⽳,诸⽳共济补⽓⾎、健脾胃、养⼼⽓、滋肝肾、通经络,尤以荣养脾胃为要。
临床应⽤:⼗全⼤补⽅偏于调补,主要⽤于虚损诸证,包括神经衰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等。
3⽼⼗针王⽼效仿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汤拟定⽼⼗针的针灸处⽅。
组⽅:中脘、⾜三⾥、上脘、下脘、⽓海、天枢、内关。
其中中脘、⾜三⾥为主⽳,其余为配⽳。
中脘为六腑之会、胃之募⽳,取之可助消化⽔⾕、温通腑⽓、升清降浊、调理中州;⾜三⾥为胃之下合⽳,⽤补法有健脾和胃、益⽓升清之功,⽤泻法有降逆化浊、通调肠腑之效;上脘、中脘与下脘统称三脘,三者配合,具有调理胃腑受纳、腐熟和吸收⽔⾕之功;⽓海(丹⽥),为元⽓⽣发之所在,取之可温固下元、调理下焦⽓机;天枢为⼤肠募⽳,可调肠胃、⾏⽓机、分⽔⾕、消积滞;内关为⼿厥阴经之络⽳,可宽胸理⽓、守神和胃、理三焦⽓机、助升清降浊。
诸⽳相配,共奏调中健脾、升清降浊、调理胃肠、理⽓和⾎之效。
临床应⽤:“⽼⼗针”应⽤于神经衰弱、慢性病的恢复阶段,可改善体质,协同发挥镇静安神之效。
对于⽓⾎不⾜导致的妇科疾患,如更年期综合征、痛经,王教授亦多取此⽅,通过治理阳明调整冲任。
脱发、头痛、⾯瘫、颈性眩晕等,凡伴有体质虚弱,脾胃不⾜者,以“⽼⼗针”加减化裁进⾏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4⼗⼆透⽳组⽅:肩髃透极泉,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阳池透⼤陵,合⾕透劳宫,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透阴陵,绝⾻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太冲透涌泉。
针灸配穴处方(针灸专业)

配穴方法
按经配穴
本经配穴
表里经配穴 同名经配穴
(一)选穴原则:
1.近部选穴:
围绕受病 肢体、脏 腑、组织、 器官的局 部取穴
“腧穴所在, 主治所及”
目疾、耳病取风池; 牙痛取太阳或上关; 鼻病取上星或通天; 痔疮取次髎或秩边等。
多用于治疗病变部位比较明确,比较局限的病症以 及某些器质性病变。
头痛选百会或太阳 鼻塞选素髎或迎香 面瘫选颊车或地仓 脱肛选会阴或长强
穴名
肩髃 曲池 八邪 水沟 环跳 委中 足三里 三阴交 阳辅 行间 劳宫 少商
功能
祛周身四肢经络风邪 祛周身四肢血脉风邪 祛风邪,治手臂风 熄内风,祛外风,治中风,头面 风。 祛四肢、腰、腿、经络之风邪 祛经络风邪,治头、项、腰、背、 腿、膝之风 搜周身四肢之风邪,熄内风 祛血中风邪及全身四肢之风 搜四肢之风邪 祛膝间风 祛手掌风 祛风熄风治小儿喉风
眼
耳 鼻
合谷、太冲、行间、光明、足临泣、肝俞
中渚、外关、风市、绝骨、足临泣、肝俞 合谷、列缺、少商、肺俞
舌
牙齿 咽喉 颈项 肩胛 腰背 胸部 胁肋 上腹 中腹 小腹
合谷、通里、内关、大陵、商丘、照海、心俞
二间、合谷、内庭、解溪 鱼际、少商、合谷、内关、列缺、照海 列缺、后溪、昆仑、绝骨 合谷、外关、后溪、条口、阳陵泉 水沟、后溪、委中、殷门、昆仑、申脉 内关、太渊、尺泽、足三里 内关、外关、支沟、太冲、行间、阳陵泉、足临泣 内关、公孙、足三里、梁丘 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阴交 太溪、复溜、委中、三阴交
温中散寒,暖肠胃 温下焦,暖子宫 发散表寒 温下元,暖肝寒 暖肝寒,温下元 温中散寒,暖胃肠 温肾,暖下焦 温暖脏寒 温肺经之气 (灸)温中暖胃肠,助 阳散寒 助阳散头寒
针灸45病处方歌诀

前言:正统歌诀是如此美妙,如果你真的反复吟咏的话。
当我们临床遇到病人的时候,你还有时间把趣味歌诀翻译成穴位吗?呵呵,没有要争谁对谁错的意思。
只是把好的东西供养诸位医生菩萨!针灸歌诀经过修改,自己不断吟咏获益良多。
针灸四十五症处方歌诀一、头痛(四经、寒热湿;肝阳、痰浊、瘀;血虚、肾虚)1.外感头痛:外感头痛肺胆督,百风太列四经分,阳明堂竹内庭谷,少阳外关率足临,太阳天柱后溪脉,厥阴内关太神聪,风寒风门热曲椎,风湿头痛阴陵泉。
2.内伤实痛:内伤实痛胃胆督,百会风池头维总,肝阳太冲太侠溪,痰浊阴陵太阳隆,血海内关膈血瘀。
3.内伤虚痛:内伤虚痛胃胆督,百会风池三里足,血虚阴交肝脾俞,肾虚肾俞溪悬钟。
4.偏头痛:偏头痛寻肝胆疗,外泣风隆太冲率,头维角孙祛头风。
二、面痛(寒热、瘀滞、眼、额、颌)手足阳明足太阳,攒下地谷四风池。
风寒列缺热池泽,淤滞太冲阴交通,眼痛阳白丝竹外,额痛颧髎迎香逢,颊车翳风庭浆颌。
三、面瘫(寒、热、复)手足阳明与太阳,四白阳白鱼腰攒,颧颊地谷昆仑配。
风寒风池热曲池,迎香水沟三里复。
四、落枕(寒、瘀、肩、背)落枕阿是小肠胆,肩劳后悬压痛点,风池谷寒瘀内关,肩痛肩髃加外关,背痛天宗肩外俞。
五、漏肩风(太阳、阳明、三焦、瘀血、气血虚)手部三阳阿是穴,贞前髃髎压痛点,太阳后溪阳明谷,三焦外关谷风邪,内关膈俞气血瘀,三里气海气血补。
六、肘劳(外上、内下、外部)三阳经筋阿是穴,外上三里谷池髎,内下阳谷小海针,鹰嘴外关天井索。
七、腰痛(太阳督脉、寒湿、瘀、肾虚、坐骨神经)大肠委中阿是腰,太阳申脉督后溪,寒湿阳关瘀膈俞,命门肾志肾虚痛。
坐骨神经胆膀胱,脊委阳虚大骨环。
八、痹症(行、痛、着、热)痹症阿是循经配,行痛着热四痹分。
膈俞血海行痹证,关元肾俞痛痹疗,着痹阴陵足三里,热痹曲池与大椎。
九、中风(肝阳、风痰、痰热、虚风、气虚瘀;头晕、尿失禁、复视)(闭、脱)1.中经络(口歪、上下肢不遂、足内翻、便秘)心包督脾经络中,关中三泉水沟泽。
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1、精【梦遗泄精】心俞、白环俞、膏肓俞、肾俞、中极、关元、三阴交,或针或灸。
【无梦泄精】肾俞、关元、中极,灸之。
【精溢失精】中极、大赫、然谷、太冲,针之。
【精浊自流】中极、关元、三阴交、肾俞,灸之。
【虚劳失精】大赫、中封,灸之。
2、气【一切气疾】必取气海、或针或,灸之。
【气逆】尺泽、商丘、太白、三阴交,针之。
【噫气上逆】太渊、神门,针之。
【短气】大陵、尺泽、,针之(属气实者);大椎、肺俞、神阙、肝俞、鱼际,灸之(属气虚者)。
【少气】间使、神门、大陵、少冲、足三里、下廉、行间、然谷、至阴、肝俞、气海,或针或灸之。
【上气】太冲,灸之。
【欠气】通里、内庭,针之。
【气急食不消】太仓,灸之。
【冷气脐下痛】关元,灸百壮。
3、神【精神萎靡】关元、膏肓,灸之。
【善恐心惕惕】然谷、内关、阴陵泉、侠溪、行间针灸之。
【心澹澹大动】大陵、三里,针之。
【失志痴呆】神门、中冲、鬼眼、鸠尾、百会、后溪、大钟,灸之。
【妄言妄笑】神门、内关、鸠尾、丰隆,针之。
4、血【衄血吐血下血】隐白、大陵、神门、太溪,针之。
【衄血不止】囟门、上星、大椎、哑门,俱灸之;或以三棱针于气冲出血之,再针合谷、内庭、三里、照海。
【吐血】针风府、大椎、膻中、上脘、中脘、气海、关元、三里;或灸大陵。
【呕血】上脘、大陵、曲泽、神门、鱼际,针之。
【大便血】关脉芤。
大便出血数斗者,膈俞伤者灸膈俞。
【咳血】列缺、三里、肺俞、百劳、乳根、风门、肺俞,针之【虚劳吐血】中脘、肺俞、三里,灸之【口鼻出血不止】上星,灸之【下血不止】脐心对过脊骨上灸七壮5、梦【惊悸不眠】阴交,针之【烦不得卧】浮郗,针之【沉困睡多】无名指第三节尖,屈指取之,灸一壮【胆寒不得睡】窍阴,,针灸之【多梦善惊】神门、心俞、内庭,针之6、声音【卒然无音】天突,针之【厥气走喉不能言】照海,针之【喉痹卒喑】丰隆,针之【暴喑】合谷,针之;天鼎、间使,亦针之7、言语【喑不能言】合谷、涌泉、阳交、通谷、大椎、支沟,针之【舌强难言】通里,针之【舌缓不能言】哑门,针之【舌下肿难言】廉泉刺之8、津液【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盗汗】阴郗、五里、间使、中极、气海,针之【盗汗不止】阴郗泻之【虚损盗汗】百劳、肺俞,灸之【伤寒汗不出】合谷、复溜、俱针泻之9、痰饮【痰饮】诸凡痰饮,必取丰隆、中脘【胸中痰饮不食】巨阙、足三里,灸之【溢饮】中脘,灸之【痰饮久患不愈】膏肓,灸之,愈多愈妙10、胞宫【月经不调】中极、三阴交、肾俞,针之【月经断绝】中极、三阴交、肾俞、合谷、四满、三里,针灸之【崩漏不止】血海、阴谷、三阴交、行间、太冲、中极,针灸之【赤白带下】中极、肾俞、三阴交、章门、行间,针灸之【白带】中极、气海、委中,针之【白带】曲骨、承灵、中极,针灸之11、虫【劳瘵】膏肓、鬼眼、四花穴,灸之12、小便【癃闭】照海、大敦、委阳大钟、行间、委中、阴陵、石门,针之【小便淋闭】关元、三阴交、阴谷、阴陵、气海、太溪,针之【石淋】关元、气海、大敦,针之【气淋】气海、关元,针之【血淋】阴陵、关元、气冲,针之【小便滑数】中极灸、肾俞、阴陵、气海、阴谷、三阴交,针之【遗尿不禁】阴陵、阳陵、大敦、曲骨,针灸之【茎中痛】行间,灸之,中极、太溪、三阴交、复溜,针之【白浊】肾俞,灸之;章门、曲泉、关元、三阴交,针之【妇人阴中痛】阴陵泉,针灸之【妇人转脬不得尿】曲骨、关元,针灸之13、大便【渴饮欲泻】大椎灸三五壮【泄泻久年不愈】百会灸五七壮【久泄痢】天枢、气海,灸之【泄痢不止】神阙灸七壮;关元灸三十壮【溏泄】脐中、三阴交,灸之,以多为妙【飧泄】阴陵、巨虚、上廉、太冲,灸之【泄泻如水,肢冷脉绝,腹痛短气】气海灸百壮【下痢血脓腹痛】丹田、复溜、小肠俞、天枢、腹哀,灸之【冷痢】关元灸五十壮【里急后重】合谷、外关,针之【痢不止】合谷、三里、阴陵泉、中脘、天枢、关元、神阙、中极,针灸之【一切下痢】凡诸下痢,皆可灸大都五壮、商丘、阴陵各三壮。
针灸处方概念

针灸处方概念
针灸处方是中医针灸治疗的一种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的针灸治疗方案。
针灸处方包括针灸的穴位选择、针刺方法、针灸手法、针刺深度、刺激强度、针刺次数及用药等。
针灸处方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疾病类型、病因病机、脏腑气血状态和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
针灸处方一般分为定式和创式两种。
定式处方是根据经典著作中的经验总结和临床实践确定的经典针灸配伍方法,具有较为固定的针灸穴位和治疗方式,适用于常见病、多发病和病机较为明确的疾病。
创式处方则是根据医生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个人理解制定的个性化针灸治疗方案,适用于病情较为复杂、病因不明或病机较为复杂的疾病。
针灸处方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疾病类型、病因病机、脏腑气血状态和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因此需要在准确诊断和辨证的基础上制定。
针灸处方在针灸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处方目录第一编内景篇 (1)第一章精 (1)第一节梦遗泄精 (1)第二节无梦泄精 (1)第三节精溢失精 (1)第四节精浊自流 (1)第五节虚劳失精 (1)第二章气 (1)第一节一切气疾 (1)第二节气逆 (1)第三节噫气上逆 (1)第四节短气 (1)第五节少气 (2)第六节上气 (2)第七节欠气 (2)第八节气急食不消 (2)第九节冷气脐下痛 (2)第三章神 (2)第一节精神萎靡 (2)第二节善恐心惕惕 (2)第三节心澹澹大动 (2)第五节妄言妄笑 (2)第四章血 (3)第一节衄血吐血下血 (3)第二节衄血不止 (3)第三节吐血 (3)第四节呕血 (3)第五节大便血 (3)第六节咳血 (3)第七节虚劳吐血 (3)第八节口鼻出血不止 (3)第九节下血不止 (3)第五章梦 (3)第一节惊悸不眠 (4)第二节烦不得卧 (4)第三节沉困睡多 (4)第四节胆寒不得睡 (4)第五节多梦善惊 (4)第六章声音 (4)第一节卒然无音 (4)第二节厥气走喉不能言 (4)第三节喉痹卒喑 (4)第七章言语 (4)第一节喑不能言 (4)第二节舌强难言 (5)第三节舌缓不能言 (5)第四节舌下肿难言 (5)第八章津液 (5)第一节多汗 (5)第二节少汗 (5)第三节盗汗 (5)第四节盗汗不止 (5)第五节虚损盗汗 (5)第六节伤寒汗不出 (5)第九章痰饮 (5)第一节痰饮 (5)第二节胸中痰饮不食 (6)第三节溢饮 (6)第四节痰饮久患不愈 (6)第十章胞宫 (6)第一节月经不调 (6)第二节月经断绝 (6)第三节崩漏不止 (6)第五节白带 (6)第六节白带 (6)第十一章虫 (6)第一节劳瘵 (6)第十二章小便 (7)第一节癃闭 (7)第二节小便淋闭 (7)第三节石淋 (7)第四节气淋 (7)第五节血淋 (7)第六节小便滑数 (7)第七节遗尿不禁 (7)第八节茎中痛 (7)第九节白浊 (7)第十节妇人阴中痛 (7)第十一节妇人转脬不得尿 (8)第十三章大便 (8)第一节渴饮欲泻 (8)第二节泄泻久年不愈 (8)第三节久泄痢 (8)第四节泄痢不止 (8)第六节飧泄 (8)第七节泄泻如水,肢冷脉绝,腹痛短气 (8)第八节下痢血脓腹痛 (8)第九节冷痢 (8)第十节里急后重 (9)第十一节痢不止 (9)第十二节一切下痢 (9)第十三节大便闭塞 (9)第十四节大便不通 (9)第十五节妇人产后二便不通 (9)第二编外景篇 (9)第一章头 (9)第一节眩晕 (9)第二节眩晕怕寒 (9)第三节偏正头痛 (9)第四节正头痛 (10)第五节肾厥头痛 (10)第六节厥逆头痛、齿亦痛 (10)第七节痰厥头痛 (10)第八节头风头痛 (10)第九节头风 (10)第十一节头风面目赤 (10)第十二节头风眩晕 (10)第十三节头项强直 (10)第十四节头项俱痛 (10)第十五节眉棱骨痛 (11)第十六节脑痛脑冷脑旋 (11)第二章面 (11)第一节面肿 (11)第二节面痒肿 (11)第三节颊肿 (11)第四节面目臃肿 (11)第三章目 (11)第一节眼睛痛 (11)第二节目赤肿翳羞明隐涩 (11)第三节目暴赤肿痛 (11)第四节诸障翳 (12)第五节胬肉攀睛 (12)第六节烂铉风 (12)第七节迎风流泪 (12)第八节青盲 (12)第九节目昏暗 (12)第十一节睛明出血 (12)第十二节暴盲不见物 (12)第十三节睛肿痛睛欲出 (12)第十四节眼戴上 (13)第十五节眼痒疼 (13)第十六节眼毛倒睫 (13)第十七节白翳 (13)第十八节目赤肤翳 (13)第十九节赤翳 (13)第二十节目眦急痛 (13)第二十一节目眶上下黑 (13)第四章耳 (13)第一节耳鸣 (13)第二节耳聋 (14)第三节聤耳流脓水 (14)第四节暴聋 (14)第五节重听 (14)第五章鼻 (14)第一节鼻流清涕 (14)第二节鼻塞不闻香臭 (14)第三节鼻流臭秽 (14)第五节鼻中瘜肉 (14)第六节久病流涕不禁 (15)第七节鼻衄 (15)第六章口 (15)第一节口干 (15)第二节消渴 (15)第三节唇干有涎 (15)第四节唇动如虫行 (15)第五节唇肿 (15)第六节口噤不开 (15)第七章舌 (15)第一节舌肿难言 (15)第二节舌卷 (16)第三节舌纵涎下 (16)第四节舌急 (16)第五节舌缓 (16)第六节舌肿如猪胞 (16)第八章齿 (16)第一节齿痛 (16)第二节上齿痛 (16)第三节下齿痛 (16)第九章咽喉 (16)第一节喉闭 (16)第二节咽痹 (17)第三节缠喉疯 (17)第四节喉痹 (17)第五节喉咽闭塞 (17)第六节乳蛾 (17)第七节喉痛 (17)第八节累年喉痹 (17)第九节咽食不下 (17)第十节咽外肿 (17)第十一节喉中如梗 (17)第十二节咽肿 (18)第十章颈项 (18)第一节项强 (18)第二节颈项强痛 (18)第三节颈项痛 (18)第四节颈肿 (18)第五节项强反折 (18)第十章背 (18)第一节脊膂强痛 (18)第二节肩背疼 (18)第四节脊强浑身痛 (19)第五节背疼 (19)第六节背肩酸疼 (19)第七节背强直 (19)第八节背拘急 (19)第九节背肩相引 (19)第十节胁与脊引痛 (19)第十二章胸 (19)第一节九种心痛 (19)第二节卒心痛 (19)第三节胃脘痛 (19)第四节膺酸痛 (19)第五节心中痛 (20)第六节心痛引背 (20)第七节心痹痛 (20)第八节厥心痛 (20)第九节虫心痛 (20)第十节血心痛 (20)第十一节伤寒结胸 (20)第十二节胸痞满 (20)第十三节缺盆痛 (20)第十五节胸痹 (21)第十六节胸胁满 (21)第十七节胸中澹澹 (21)第十八节胸满支肿 (21)第十九节肿胁满引腹 (21)第二十节胸中寒 (21)第二十一节心胸痛 (21)第十三章胁 (21)第一节胁痛 (21)第二节胁引胸痛不可忍 (22)第三节胁胸胀痛 (22)第四节腰胁痛 (22)第五节胁肋痛 (22)第六节两胁痛 (22)第七节胁满 (22)第八节胁与脊引 (22)第十四章乳 (22)第一节妒乳 (22)第二节乳痈 (22)第三节乳痈痛 (22)第四节无乳 (23)第十五章腹 (23)第一节腹痛 (23)第二节脐腹痛 (23)第三节腹中切痛 (23)第四节腹中痛溏泄 (23)第五节积痛 (23)第六节肠鸣泄泻 (23)第七节小腹痛 (23)第八节小腹急痛不可忍 (23)第一编内景篇第一章精第一节梦遗泄精心俞、白环俞、膏肓俞、肾俞、中极、关元、三阴交,或针或灸。
第二节无梦泄精肾俞、关元、中极,灸之。
第三节精溢失精中极、大赫、然谷、太冲,针之。
第四节精浊自流中极、关元、三阴交、肾俞,灸之。
第五节虚劳失精大赫、中封,灸之。
第二章气第一节一切气疾必取气海、或针或,灸之。
第二节气逆尺泽、商丘、太白、三阴交,针之。
第三节噫气上逆太渊、神门,针之。
第四节短气大陵、尺泽、,针之(属气实者)大椎、肺俞、神阙、肝俞、鱼际,灸之(属气虚者)。
第五节少气间使、神门、大陵、少冲、足三里、下廉、行间、然谷、至阴、肝俞、气海,或针或灸之。
第六节上气太冲,灸之。
第七节欠气通里、内庭,针之。
第八节气急食不消太仓,灸之。
第九节冷气脐下痛关元,灸百壮。
第三章神第一节精神萎靡关元、膏肓,灸之。
第二节善恐心惕惕然谷、内关、阴陵泉、侠溪、行间针灸之。
第三节心澹澹大动大陵、三里,针之。
第四节失志痴呆神门、中冲、鬼眼、鸠尾、百会、后溪、大钟,灸之。
第五节妄言妄笑神门、内关、鸠尾、丰隆,针之。
第四章血第一节衄血吐血下血隐白、大陵、神门、太溪,针之。
第二节衄血不止囟门、上星、大椎、哑门,俱灸之或以三棱针于气冲出血之,再针合谷、内庭、三里、照海。
第三节吐血针风府、大椎、膻中、上脘、中脘、气海、关元、三里或灸大陵。
第四节呕血上脘、大陵、曲泽、神门、鱼际,针之。
第五节大便血关脉芤。
大便出血数斗者,膈俞伤者灸膈俞。
第六节咳血列缺、三里、肺俞、百劳、乳根、风门、肺俞,针之第七节虚劳吐血中脘、肺俞、三里,灸之第八节口鼻出血不止上星,灸之第九节下血不止脐心对过脊骨上灸七壮第五章梦第一节惊悸不眠阴交,针之第二节烦不得卧浮郗,针之第三节沉困睡多无名指第三节尖,屈指取之,灸一壮第四节胆寒不得睡窍阴,,针灸之第五节多梦善惊神门、心俞、内庭,针之第六章声音第一节卒然无音天突,针之第二节厥气走喉不能言照海,针之第三节喉痹卒喑丰隆,针之第四节暴喑合谷,针之天鼎、间使,亦针之第七章言语第一节喑不能言合谷、涌泉、阳交、通谷、大椎、支沟,针之第二节舌强难言通里,针之第三节舌缓不能言哑门,针之第四节舌下肿难言廉泉刺之第八章津液第一节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第二节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第三节盗汗阴郗、五里、间使、中极、气海,针之第四节盗汗不止阴郗泻之第五节虚损盗汗百劳、肺俞,灸之第六节伤寒汗不出合谷、复溜、俱针泻之第九章痰饮第一节痰饮诸凡痰饮,必取丰隆、中脘第二节胸中痰饮不食巨阙、足三里,灸之第三节溢饮中脘,灸之第四节痰饮久患不愈膏肓,灸之,愈多愈妙第十章胞宫第一节月经不调中极、三阴交、肾俞,针之第二节月经断绝中极、三阴交、肾俞、合谷、四满、三里,针灸之第三节崩漏不止血海、阴谷、三阴交、行间、太冲、中极,针灸之第四节赤白带下中极、肾俞、三阴交、章门、行间,针灸之第五节白带中极、气海、委中,针之第六节白带曲骨、承灵、中极,针灸之第十一章虫第一节劳瘵膏肓、鬼眼、四花穴,灸之第十二章小便第一节癃闭照海、大敦、委阳大钟、行间、委中、阴陵、石门,针之第二节小便淋闭关元、三阴交、阴谷、阴陵、气海、太溪,针之第三节石淋关元、气海、大敦,针之第四节气淋气海、关元,针之第五节血淋阴陵、关元、气冲,针之第六节小便滑数中极灸、肾俞、阴陵、气海、阴谷、三阴交,针之第七节遗尿不禁阴陵、阳陵、大敦、曲骨,针灸之第八节茎中痛行间,灸之,中极、太溪、三阴交、复溜,针之第九节白浊肾俞,灸之章门、曲泉、关元、三阴交,针之第十节妇人阴中痛阴陵泉,针灸之第十一节妇人转脬不得尿曲骨、关元,针灸之第十三章大便第一节渴饮欲泻大椎灸三五壮第二节泄泻久年不愈百会灸五七壮第三节久泄痢天枢、气海,灸之第四节泄痢不止神阙灸七壮关元灸三十壮第五节溏泄脐中、三阴交,灸之,以多为妙第六节飧泄阴陵、巨虚、上廉、太冲,灸之第七节泄泻如水,肢冷脉绝,腹痛短气气海灸百壮第八节下痢血脓腹痛丹田、复溜、小肠俞、天枢、腹哀,灸之第九节冷痢关元灸五十壮第十节里急后重合谷、外关,针之第十一节痢不止合谷、三里、阴陵泉、中脘、天枢、关元、神阙、中极,针灸之第十二节一切下痢凡诸下痢,皆可灸大都五壮、商丘、阴陵各三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