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对联的创作特点

合集下载

对联的创作与欣赏

对联的创作与欣赏

对联的创作与欣赏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对联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它以简洁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本文将探讨对联的创作过程以及对联的欣赏价值。

一、对联的创作对联的创作需要秉持一定的原则和技巧。

首先,要注意形式的对称。

对联由上下两句组成,每句一定要有相等的字数和韵脚。

这种对称感能够增加对联的美感,使其更具观赏性。

其次,要注重内涵的独特性。

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要求创作者在短短的一对字句里表达出深刻的哲理或者独特的见解。

最后,要注意意境的营造。

对联创作不只是纸上的文字,更是意境的展现。

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使对联更富有韵味。

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运用。

一方面,要遵循汉字发展的规律,选择文雅、字面含义相近的词语进行拼接。

另一方面,要注意掌握韵律和韵脚,使得对联的节奏感和音韵和谐。

在表达意境时,可以采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对联更加形象生动。

创作对联的灵感来源多种多样。

可以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可以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还可以是对某一特定主题的表达。

创作者可以挖掘自身的情感、智慧和体验,结合个人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二、对联的欣赏对联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欣赏价值不容忽视。

首先,对联可以展示中国文化的精髓。

对联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哲学思考,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经典著作的引用和解读,可以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其次,对联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对联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能够引发观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使人在欣赏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再次,对联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

对联的创作风格多样,有的造型简洁明快,有的意蕴含蓄深远,无论是构图还是词句的选择,都充满了美感。

对于对联的欣赏,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首先,可以从字句的组合和形式的对称入手,欣赏对联的整体美感。

其次,可以从对联反映的主题和寓意入手,探索其中的哲理和感悟。

此外,还可以从对联所营造出的意境入手,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创作技巧

对联的创作技巧

对联的创作技巧对联,作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中华民族的习俗与节庆之中。

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连接感情、传递祝福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文学的表达形式。

对联的创作既有一定的规则和技巧,也需要创作者的灵感与才华。

本文将探讨对联的创作技巧,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并尝试创作对联。

一、对联的基本要素1. 对仗:对仗是对联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对仗是指上下联之间在音、韵、色、义、形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呼应和关联。

良好的对仗可以增强对联的韵律美和节奏感,使对联更加优美、动听。

2. 内容:对联的内容要切题、贴切,能够准确表达出创作者的意图。

对联可以表达祝福、寓意、心情等各种主题,但要注意主题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不可过于分散或含混。

3. 格式:对联的格式包括字数与字形上的限制。

通常情况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且每一联的字数不宜过多,以保证整体的平衡和美感。

此外,对联还需要注意字体的规范与工整,避免出现错别字或字形不协调的情况。

二、1. 反义对仗:反义对仗是对联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过对称排列相反意义的词语或词句,既能使对联的内容更丰富多样,又能够产生一种独特的对比效果。

例如,“春寒料峭,夏日酷热”即通过对仗的方式表达出春夏季节的反差与转变。

2. 联想对仗:联想对仗是指通过联想、比喻等方式使得上下联之间产生一定的关联和呼应。

这种对仗方式常用于表达抽象、寓意深远的内容,增加对联的艺术性和含义的延伸。

例如,“山川如画,水天一色”即通过联想表达出山水之美和天地之间的宏伟景色。

3. 夸张对仗:夸张对仗是对联的一种常见形式,通过夸张、渲染等手法表现出夸张的效果,以增强对联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夸张对仗常用于幽默、搞笑的对联创作中,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例如,“富贵如云,笑傲苍穹”即通过夸张的方式表达出富贵与自信的气质。

4. 转折对仗:转折对仗是对联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过对上下联内容的转折、反转,产生一种情感或意义上的冲突与变化,从而增加对联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了解对联的创作特点

了解对联的创作特点

了解对联的创作特点范文一大家好,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关于对联的创作特点。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对联,对联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文化艺术形式,它是由左右两幅对称的对偶词语组成的。

对联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仗工整。

对仗是对联的核心,对仗工整是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

左联与右联的字数、读音、声调、意思等要相对应,并且对仗要平衡、协调。

二、工笔细緻。

对联创作中每一个字都要精益求精,要求用字准确、文意清晰、表现力强。

对联要求一字多义、多音多义,并要合情合理。

三、工夫难度。

对联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形式,对联的创作需要有多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如语文功底、文学修养、文化知识、词汇量等方面的素质,同时写好对联还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尝试。

四、严谨不拖泥带水。

对联的创作是非常严谨的,要求表达清晰准确,不能模棱两可,同时还要求用词精炼、明快。

对联不仅要有表达精准的要求,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想。

所以,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练习写对联,在不断尝试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才能够创作出优美的对联。

范文二大家好,今天我来和大家聊聊关于对联的创作特点。

作为一种中国文化艺术形式的对联,它有着许多独特的创作特点。

一、偏爱对仗。

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色,对联左联与右联,要求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平衡协调。

对联的创作中,对仗是最重要的特点。

二、注重平衡。

对联的创作中,左右对称是非常重要的,对联左右对称的结构和意思也要平衡,不能使一面过于羸弱或强势,也不能偏重一面,在左右结构上要保证平衡和和谐。

三、深入文化底蕴。

对联的创作是非常严谨细致的,每一个字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把握和理解,对联的创作者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哲学思想,只有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底蕴,才能够创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对联佳作。

四、精心用字。

对联的创作需要用字精准、合情合理、表达清晰、文意明确,语言要精炼、明快、富有节奏感,同时还要表现出丰富的寓意。

在学习对联的创作特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联的创作需要严谨细致、文化内涵丰富、表达精准、文风独特,同时不断地尝试和练习,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对联创作者。

对联的艺术与创作

对联的艺术与创作

对联的艺术与创作对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是一种以意蕴为核心的艺术形式。

它以一对对联的方式表达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融合了文字的优美与智慧。

对联的创作既需要艺术家的倾力创作,更需要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尊重。

本文将探讨对联的艺术与创作,从艺术性、技巧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联的艺术性对联作为诗歌创作的一种形式,具有浓厚的艺术性。

艺术性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联注重韵律和音韵的统一。

对联的上下联需要形成一种韵律美,在读起来和谐流畅的同时,又能展现出独特的节奏感。

通过恰到好处的平仄抑扬和音韵的呼应,使对联更富有诗意。

其次,对联强调意境和意蕴的烘托。

对联是通过表达句子之间的对比、呼应或借用来达到意境烘托的效果。

艺术家通过妙用比喻、夸张、对仗等手法,将情感和思想融入对联,使对联更具有思辨性和文化内涵。

最后,对联力求文字的精巧和意象的丰富。

对联的每个字都应精心挑选,力求字面上的意义和象征意义相结合。

艺术家在对联创作中,通过选字、衬托和隐喻等手法,使对联更加凝练优美,使人耳目一新。

二、对联的技巧性对联创作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需要艺术家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下面将从平衡性、对仗性和韵律性三个方面介绍对联的技巧性。

首先,对联需要保持平衡性。

上下联之间需要在词语的选用、意境的表达和语言的韵律上保持一种平衡。

艺术家在创作对联时,要注意字数的平衡、意蕴的平衡,以及情感表达的平衡,使整个对联既有独特之处又有整体之感。

其次,对联需要具备对仗性。

对仗是对联创作中非常关键的技巧之一,也是表达意象的要素之一。

对仗即上下联之间在音韵和意义上的呼应和呼唤。

艺术家要善于运用对仗技巧,使对联更有韵律感和美感。

最后,对联创作需有韵律性。

韵律性是对联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过韵律的循环和重复,使对联更具韵味和节奏感。

艺术家在对联创作中,要合理运用押韵、对子等手法,让对联更加优美动听。

三、对联的创新性对联虽然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厚重,但在当代社会中,也需要不断引入创新元素。

对联的有关知识

对联的有关知识

对联的有关知识
对联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也被称为“对联诗”。

对联通常是由两个短语或句子组成,这两个短语
或句子在语法和情感上相互呼应,互相补充。

它们通常出现在门上、墙上、酒杯上等地方,作为一种装饰或表达祝福的方式。

对联的主要特点包括:
1. 由两个短语或句子组成:对联通常由两个相互呼应、相互补
充的短语或句子组成,这两个短语或句子在语法和情感上应该相互呼应。

2. 对仗工整:对联的上下两句在字数、音节、结构上应该对仗
工整,类似于诗句的对仗形式。

3. 寓意深刻:对联通常是以寓意深刻的方式来表达祝福或表达
人们的思考和感受。

4. 语言优美:对联的语言优美、生动、贴切,能够表达出独特
的情感和意境。

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它最初是一种诗歌形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联的创作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技巧,创作者需要注重语言的优美、对仗的工整、寓意的深刻等方面。

爱好者可以通过多练习、多学习、多欣赏来提高对联的创作水平。

对联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
涵,它不仅可以表达祝福,也可以展现出创作者的才华和素养。

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发扬这种艺术形式,让对联文化在今天的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 对联创作要点 -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 对联创作要点 -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对联创作要点-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

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

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

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一)形式对称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

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

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

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

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

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

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

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

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

对联全部知识点总结

对联全部知识点总结

一、对联的历史来源和发展对联起源于我国秦汉时期,当时以四句诗的形式作对联,又称“四岳贺门”或“四岳庆门”。

后来,随着唐宋时期文学的发展,对联逐渐演变成了以对仗押韵的形式定型。

明清时期,对联在民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对联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二、对联的结构特点1. 对仗:对联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对仗,也是其独特之处。

对仗即为前后句之间的词语要相呼应、相互呼应。

2. 押韵:对联的第二个特征是押韵,即对联中的句子末尾一定要形成韵脚。

3. 形式简洁:对联的形式要求简洁明了,一般以四个字或七个字为主,少量可用六个字。

4. 含义深刻:对联的另一个特点是蕴含深刻的哲理或情感,能够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三、对联的分类对联根据其结构和意义可分为很多种类,如:1. 顶联和联:一般对联由两联组成,上联叫“顶联”,下联叫“联子”。

2. 四言对联和七言对联:根据对联的字数可分为四言对联和七言对联。

3. 对仗对联和押韵对联:根据对联的音韵特点可分为对仗对联和押韵对联。

4. 主题对联:根据对联所表达的内容可分为吉祥对联、励志对联、爱情对联等。

5. 形式对联和抽象对联:根据对联所表达的形式和抽象意义可分为形式对联和抽象对联。

四、对联的应用领域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如:1. 庆祝活动:对联作为一种吉祥之语,常常出现在庆祝活动中,如婚礼、生日、节日等。

2. 装饰艺术:对联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常出现在门楣、廊柱、屏风等处。

3. 文学作品: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诗歌、散文等。

4. 文化活动:对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如对联比赛、对联展览等。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对联的艺术鉴赏要点包括:1. 对仗:对联的对仗要求前后句之间的字句要相呼应、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对称美。

对联写作技巧及对联大全_对联

对联写作技巧及对联大全_对联

对联写作技巧及对联大全下面是橙子为大家精心搜集的对联写作技巧及对联大全,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对联写作技巧(一)一、对联的特点: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二、对联的分类:从内容广泛来分类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

例: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1 / 6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

例: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

例: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修身处世。

例: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

例: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三、对联的形式:1、正对: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

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

例: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2、反对: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但上下联意思是相反的,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

例: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3、串对(流水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2 / 6都无意义。

至少意义不全。

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对联的创作特点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以下是小编搜集的了解对联的创作特点,欢迎查看!
对联的创作过程通常分为四个步骤:
(1)确定主习题:主习题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核心,因此在对联创作之初,先要确定对联的中心思想,即确定对联所要表达的感情,或所要描述的事物,或所要说明的哲理等。

(2)选择创作方法:对联的创作方法多种多样,几乎所以的文学写作技巧,都可以应用到对联写作上来。

下文仅作简单介绍。

使大家有个粗略了解,然后在实战中去学习领会,并选择一些合适于自己的方法,创作出好的对联。

(3)组织文字。

(4)调整平仄。

对联的创作方法:
一、集句式
集句,就是把别人的诗词、文章中符合对联特点、意思连接的现成句子,组成一副对联。

集句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如:举杯邀明月(李白句)
放眼看青山(白居易句)
二、摘句式
摘句,也是对联创作方式的一种,就是直接摘取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

如:
江作青罗带
水如碧玉簪(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
三、脱化式
脱化,又叫翻新,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关诗词文章中的句子,略加改动,表达出新的主习题,而作成新对联。

如:
不明才主弃
多故病人疏
这是纪晓岚将孟浩然的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稍加改动而成的。

四、创新式
创新式是用自己的话写成的对联。

这是对联创作中是常见的一种方式。

有扩联创新式,对句创新式,定习题创新式,自由创新式。

最常用的是自由创新式,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己完成整联。

对联写作技巧:
遣词技巧
⑴比喻法: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

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反喻、互喻等,如:
勤是摇钱树,
俭为聚宝盆。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⑵比拟法:比拟就是运用联想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即成心把物当成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当成乙物。

如:
稻草捆秧父抱子,
竹篮装笋母怀儿。

⑶夸大法:即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

如: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边锅里煮乾坤。

铁汉三杯软脚,
金刚一盏摇头。

⑷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如: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春色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联)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
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

(淅江绍兴上虞虞姬庙联)
⑸比照法
心清水浊,
山矮人高。

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

⑹反对法:就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托。

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飞墓前联)
⑺正对法:即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

即要求对联的上、下联在内容上分别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或从不同角度写同一事物内容相关的两个方面,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描述某种情景、表达某种感情或说明某种哲理,例如:
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
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上下两联都是讲摩天岭的高峻。

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

两联的意思是互为补充。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即为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以记事。

水以长流方及远,
山因积石始成高。

即为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以说理。

⑻自对法: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本身之中和下联本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

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

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

而且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

如:
闲云野鹤翩翩去,
万水千山得得来。

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⑼串对法: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即上下句之间具有某种因果、承接、主次等逻辑关系,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

如长沙岳麓山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

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上下联意思是顺连的。

还有四川白马关庞靖侯祠联:明知落凤存先帝,
甘让卧龙作老臣。

这副对联上联写庞统的牺牲精神,下联交代牺牲的动机。

也是一副很好的串对。

⑽借对法: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

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

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

例如: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
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这副习题明成祖观灯的对联中,下联的“永乐”就是用“永远快乐”的联意的同时,借其表明成祖年号的意思来与上联的“大明”相对。

又如: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红白指两种酒。

这副联中,下联的“东西”就是在表明物件意思的同时,借其意思来对上联的“南北”。

同理,借上联的词语来对应下联,叫借上。

例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副对联的“沧”本意是“寒”的意思,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以表示颜色的“苍”(深绿色)同“蓝”相对。

由于借对有较高的技巧性,因此也是难度比较大的巧对。

大家多看、多练自然游刃有余。

⑾双关法: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

例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

再如: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第二层意思是: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

⑿用数法: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以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显得生动活泼。

如:
万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
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

1⑶用典法:借历史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明问习题。

例如: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拾掇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习题的对联,用了五典。

“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

“抬望眼”、“拾掇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

《文心雕龙——丽辞》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就是指用典。

用典之所以难,是因为文意两方面都不易配合妥当。

赵先生的这副对联用的自然而贴切,即便没有读过《满江红》的,也照样可以理解。

当然,用典冷僻,晦涩难懂,是不宜倡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