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特点、要素

合集下载

对联四要素

对联四要素

对联四要素对联本质特征要求对仗,表现为: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平仄相对。

1、字数相等。

即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才能形成对仗。

从一字联到千字联莫不如此,最长1612字,最短2字。

如果上联是五个字,下联是六个字,那就不是对联了,当然,也有故意用字数不等的联文来表达某种特殊含意,如袁世凯千古;中华民众万年,据说此联是在袁世凯死时,一位声望很高的学者写的,这幅联上联比下联少了一字,乍一看不能成对,作者的意图是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众。

2、词性相同。

对联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或词组的词性必须相同,才能形成对仗。

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介词对介词,助词对助词等。

有天文、地理、数字、颜色、方位等20多种。

如题李香君媚香楼媚骨不生,一掬丹心一掬血;香魂何在,半萦碧水半萦楼。

3、结构相似。

对联上、下联句子的结构必须大体一致。

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也应该是主谓结构。

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应该是动宾结构。

上联中语词是并列或偏正结构,下联对应位置也必须用并列或偏正结构。

如日月对河山即为并列结构相对,明月对高山即为偏正结构相对,如果用日月对高山那就错了。

同理,明月对高山那就对了。

4、平仄声相对。

现代汉语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前两个是平声,后两个是仄声。

而古汉浯的四声是平、上(读伞)、去、入。

其中只有一个平声,而有三个仄声(上、去、入),平声就是平调(不高不低,不升不降),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在《康熙字典》中有明朝真空和尚关于古四声有一首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它说出了古四声的大概特征。

举几个例子说明:东、懂、冻、独,平、品、聘、劈,朱、主、柱、足,夫、斧、父、福。

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了,中原音韵把它入派三声,即融入平、上、去三声中去了,大部分在阳平声中(竹、木、服、福、俗、拔、插、夺……)。

但入声字是古汉语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声调极短,一出口就收回,它和平、上、去三声合在一起,在格律诗词中起到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效果。

有关对联的特点介绍

有关对联的特点介绍

有关对联的特点介绍有关对联的特点介绍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

下面是有关对联的特点介绍的内容,欢迎阅读!对联的特点:一、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二、讲究对仗工整;三、讲究平仄四、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

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

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

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一)形式对称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

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

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

“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

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

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

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

这一特点使得骈文、、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

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对联的特点是什么一、对联的概念: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

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2、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结构相应: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保持一致。

4、平仄相对: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对联种类: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

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

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

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

例如: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形式特点(一)上下两联数字相等,长短一致对联由上下联组成,上下联又分别可以称作出句,对句。

有的对联还有横批,也叫横额。

横批就好象是对联的题目一样,同对联内容相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 对联创作要点 -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 对联创作要点 -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对联创作要点-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

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

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

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一)形式对称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

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

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

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

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

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

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

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

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

对联的四大特点

对联的四大特点

楹联的四大特点(一)(一)形式对称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

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

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

“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

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

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

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

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

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

”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

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

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对联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一般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一、对联的特点: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二、对联的分类:从内容广泛来分类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例: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例: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例: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修身处世;例: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例: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三、对联的形式:1、正对例: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2、反对例: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3、串对流水对例: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4、工对又叫严式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5、宽对是和工对相对而言的例: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6、回文对回文又称回环它有三种不同的写法:①上联倒转作下联法:“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②上下联顺逆同一法:“北陵奇景奇陵北;南塔新奇新塔南;”③上下联颠倒互换法:“禽鸣听耳悦;鲤跃视神怡;”可读为“怡神视跃鲤;悦耳听鸣禽;”四、对联的写作技巧一、遣词技巧1、比喻法例: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2、夸张法例: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3、衬托法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4、对比法例:心清水浊===山矮人高;5、反对法例: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6、自对法例:闲云野鹤翩翩去===万水千山得得来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7、借对法例: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8、借代法例: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9、双关法例: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第二层意思是: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10、用数法例: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二、用字技巧1、拆字法例: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2、合字法例: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钟3、复字法例: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4、叠字法例: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年年暮暮朝朝;5、同字异音法例: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6、同音字法例: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7、谐音法例: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8、漏字法例: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上联表示缺衣一,下联表示少食十,横批表示无东西;此外还有同傍法、拟声法、析数法、应首法、数字领法、交叉法、复韵法、虚字法、玻璃字对三、组句技巧1、回文法例: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1倒句回文例:结同心果===开并蒂花倒读即为:2倒章回文例: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倒读即为: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2、排比法这种方法多用于长联例:鹄比翼,花颦眉,柳拂裙,画意更兼诗意==林蕴幽,水凝碧,山环翠,东湖不让西湖3、顶针法例: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4、反复法例:佛言不可说,不可说===子曰如之何,如之何;5、嵌字法:分嵌中还可分为若干种;1整嵌:就是把名字整个嵌人联语中,并保持名字的整体性;例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2分嵌:将一个名字拆开,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有关位置;6、反问法例:不经几番麻炼===怎成一段锋芒7、设问法例:雄关百二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8、分总法1先总后分式;例:四声平、上、去、入===八字年、月、日、时;2先分后总式;例: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此外还有潜意法、歇后语法、婉曲法、层递法、无情法五、对联的禁忌1.忌同声落脚2.忌同声收尾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4.忌孤平或孤仄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6.忌同义相对※在对联创作中运用平仄规律,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不因词害义的前提下,上下联的句脚最后一个字,应尽量做到上仄下平;如:天赐灵湖,幅幅美景天铸就;地书华章,张张图画地生成彭贤伦题罗甸县烈士陵园长廊联;2长联中,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交替、相对;一般情况下,1—11字为短联,12—20字为中联,20—29字为长联,30—60字为中长联,60—100以上为特长联;3上下联相对的每个音节上停顿的字,以及相对的每一个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对立;如:生似高山仰日月;逝如流水汇江湖沙先贵题罗甸烈士陵园大门联;4对联上下联的句脚,原则是以“上仄下平”为好,但,如果因内容限定,不好做到的话,也可以不拘平仄,不能因词、因声而害义;5对联中有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主要是同字相对、专用名词相对、文言虚词相对,用字技巧奇险的字相对可以不拘平仄正如红楼梦里林黛玉对香菱谈诗时所讲的“如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立是使得的”;近日人潮沸腾;来日天翻地覆;其中“日”字相对,平仄相同,不讲究对立;※关于调平仄的三种格式①按音步调平仄:②按语意调平仄:③上联不论,下联工对:上联只管按意思说去,不拘平仄,下联要与之严格工对;六、对联的基本要素1、字数句数相等:上、下联用字数目及句子数目完全相等,是对联的首要要条件;上联如五言对五言、七言对七言等如罗方友题罗甸千岛湖联:一坝横空,天光云影平湖聚上联两句11言;万峰耸立,木色山辉深谷飘下联两句11言;桃花开喜色上联五言;柳浪荡情歌下联五言;2、词性相当: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一致;对联的对偶,对于词语的要求,是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在词性上必须一致,这是对联的精髓词性相当指的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即同类词对同类词,所属范畴越小,对仗越算精工;如王晓毛题罗甸千岛湖:雾锁三龙湖,雾散鱼如天上客;云封千里路,云开鸟似水中仙;花外子规燕市冷↓↓↓↓↓名词方位词名词名词形容词↑↑↑↑↑柳边精卫浙江潮3、结构相应:指语法结构相称;所谓结构,即几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叫结构;水作青罗带↓↓↓主语谓语宾语主谓动宾↑↑↑山为碧玉簪4、节律相协:对联中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即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多音节对多音节;构成句子的词组和节奏,在“五言”诗中,一般句式为“二二一”或“二三”;在“七言诗”中,一般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三”;对联,因为字数多少灵活,篇幅不拘一格,故无固定格式;但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否则就造成“失拍”;对语的节奏是音和义的停顿规律,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两种;①语意节奏:如“党兴盛举;春润神州”为“二二节奏”;②声律节奏:一般以两个字为一节奏,又称音步,构成声律单位,以此论节奏;不雨山常润↓↓二三↑↑无云水自阴帆运浮云阔↓↓↓二二一↑↑↑江空得月多5、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如果内容上缺乏有机的联系,即使上下联文字对偶再工整,也只能是毫不相干的两句话,不能组成有意义的对联;一般上联写景、下联抒情;上联轻,下联重;上联虚、下联实;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下面这一副上下联无关联,就不能称作对联:门前绿水流将去;屋里青山跳出来;6、平仄相对: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平仄,古代汉语中平、上、去、入四声的简称;平仄相对的要求,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声调和谐,起伏跌宕,抑扬有致,形成一种音乐美;要使平仄运用得好,首先要了解“四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对四声的划分略有不同;旧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新四声:–′ˇ‵;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第三声、去第四声简言之,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新四声;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四声、新四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为旧四声,当仄声用;平仄声律是诗词对联可知律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对联;所以,创作时,一定要学会调平仄,这是基本功,不是可有可无的;。

对联六大要素

对联六大要素

对联六大要素
一,字数相等
二,平仄相偕
三,词性相当
四,结构相应
五,节奏相同
六,意义相关
对联的九忌: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七绝早行(题画)
晨光映照雾初生,
江上秋风送客情。

谁解离人心内苦,
平湖凄冷一舟行。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层林晓露素纱轻,
江上秋风送客情。

水动别歌长岸远,
平湖起浪一舟行。

对联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对联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对联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概念:对联也叫楹联、对子、等,是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

由横批、上联、下联等三部分组成。

特点:1、字数相等。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

2、对仗工整。

同等位置的词语,要词性相当,都是名词、动词等;相同位置的词组语法,要结构一致或相近,都是主谓宾、主谓结构等。

3、平仄相谐。

上联末句尾字是仄声,下联末句尾字是平声。

句内,词与词之间,平仄要间隔;上下联的对应位置词,平仄要相对。

同时,上下联在节奏上的停顿,要一致。

4、内容相关。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呼应,但不能重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 仄 练 习
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 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 促、 急、 收、 藏的 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 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 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 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 其歌曰: 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 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2、对出下联: 、对出下联: 思建设祖国责任, 思建设祖国责任,远离毒品 ,
念报答父母恩情, 珍爱人生。 念报答父母恩情, 珍爱人生。
内 容 相 关
对联上下联内容应有关联。应把一副对联看作一 篇文章,要有主题和中心思想,不能上下联各说 一件不相关的事物。如果说的内容互不关联,就 叫“对开”。 春来眼际,喜上眉梢。 对开” 春来眼际,悲上心头。 春来眼际,悲上心头。 故乡千里月同此, 故乡千里月同此,十年劳碌又一天 。 一江春水向东流,两河秋波朝北动 。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否则,就叫合掌。
来看最佳酒 共赏绝妙诗
铁肩担事业 妙手绣江山
在劳力上劳心
碧树红花相掩映 竹轩兰砌共清虚
万壑烟云留槛外 平天风竹拂窗来
如湖北黄鹤楼联
判 断 对 联 结 构
太白无诗, 太白无诗,独留千古恨 长安不见, 长安不见,更上一层楼
墙上/芦苇,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借对: 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
借 对
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借对分借上与借下 两种。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 借上 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借下
正 对、 反 对、 串 对
根据上下联在意思上联系的不同,对仗 又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正对、反对、 正对: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 正对: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 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 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反对: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 反对: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 如河南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闻老子再骑牛。 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 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分别独立出来 都没有意义 。 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
冬去 山明 水秀 ,春来 鸟语 花香 。 (平仄 平平 仄仄,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仄 平 风似 剪刀 花似 锦 ,雨如 银线 柳如 烟 (平仄 仄平 平仄 仄,仄平 平仄 仄平 平) 仄 峨眉山天门石对联 : 吾门自信云舒卷;(陆游) 吾门自信云舒卷;(陆游) 仄
片心高与月徘徊。(范仲淹) 平 3、句脚平仄安排:上联仄收、下联平收。 句脚平仄安排:上联仄收、下联平收。 4、句式的判断:一副联是平声起头还是仄声起 、句式的判断: 头,并不是去看第一字,而是要看第二个字, 因为汉字多以两字为一个音节,而且音节的重 点一般落在第二字的上面。单位。
词 类 相 当
一二三数之类也,东西南北方之类也,青赤 玄黄色 之类也,风雨霜露气 之类也,鸟兽草木 物之类也。 诗词中数目、颜色、 诗词中数目、颜色、方位各自成一类。 “孤”、“半”等也算数目,这三类词很少跟别 的词类相对;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连 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绵词只能跟连绵词相对, 绵词只能跟连绵词相对,而连绵词中又分名词性 (如鸳鸯、鹦鹉等)、形容词性(如逶迤、磅礴 等)和动词性(如踌躇、叮咛等),不同词性的 连绵词,一般也不能相对;专有名词只能跟专有 专有名词只能跟专有 名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相对 古代还将名词分成若干小类,如天文、时令、 地理、宫室、服饰、器皿、植物、动物、人伦、人 事、形体等。所谓“词类相当”,也包括不同小类 不能混对。 酒香清明后, 茶贵谷雨前。
2、分析峨眉山报国寺联的平仄: 分析峨眉山报国寺联的平仄:
茶鼎夜烹千古雪, 茶鼎夜烹千古雪, 花影晨动九天风。 花影晨动九天风。
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仄平仄仄平平
1、平仄交替:一联之内,不能只用平声或仄声 平仄交替:一联之内, 字,应当有规律地交替使用;
春来 眼际(平平 仄仄)喜上 眉梢(仄仄 平平)
判断对联的节奏 峨媚山圣积寺联: 半天开佛阁 平地见人家 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 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工对与宽对
杜甫《绝句》
乾坤——容我 容我——静,名利 任人——忙。 乾坤 容我 静 名利——任人 任人 忙 (西湖湖心亭联) 国家——兴旺,唱——稻粟 兴旺, 稻粟——丰登。 丰登。 喜——国家 国家 兴旺 稻粟 丰登
七字句的对联, 七字句的对联,一般是每句四拍 山静——水流——开——画景, 鳶飞——鱼跃——悟——天机 。
(1)古人将词分为四大类: 有迹可指) 无形可见) 实字 (有迹可指) 、虚字 (无形可见)
词 类 相 当
似有似无) 半实半虚 (似有似无)、助字 实字对实字, 虚字对虚字, 助字对助字, 实字对实字 , 虚字对虚字 , 助字对助字 , 半实 半虚对半实半虚。 半虚对半实半虚。 ( 2 ) 古汉语专家王力先生在以上分类的基础 上把汉语词分为9 上把汉语词分为9大类: 实字——普通名词;虚字 形容词〈 实字 普通名词;虚字 形容词〈死(体本乎 普通名词;虚字——形容词 )〉、 动词〈 用发乎动)〉 )〉;半实半 静 )〉 、 动词 〈 活 ( 用发乎动 )〉 ;半实半 抽象名词、 副词、 虚——抽象名词、方位词;助字 副词、代词; 抽象名词 方位词;助字——副词 数词、 数词、颜色词 即实对实、虚对虚,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 即实对实、虚对虚,名词对名词、 形容对形容、数词对数词… 词、形容对形容、数词对数词…
毛泽东《 毛泽东《沁园春 雪》:
字 数 相 等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江上下,顿失滔滔”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江上下,顿失滔滔”
七大使人民站起来, 七大使人民站起来, 十二大使人民富起来
袁世凯千古,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对仗的要求
彼 此 对 仗
1、词类相当 2、结构相应 3、节奏一致
对 联
两姊妹,一般长; 两姊妹,一般长; 同打扮,各梳妆; 同打扮,各梳妆;
对 联 特 点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字数相等 彼此对仗 平仄 相谐 内容相关
一言句: 一言句:墨,泉。 生?死! 二言句:戌狗,亥猪。 二言句:戌狗,亥猪。 绿叶, 红花。 绿叶, 红花。 三言句: 独生子,特种兵。 龙胆草,马兰花。 三言句: 独生子,特种兵。 龙胆草,马兰花。
5、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五不论, 六分明。 练习: 练习: 1、分析高考对联题:“荔枝龙眼木瓜,皆 、分析高考对联题: 荔枝龙眼木瓜, 高考对联题 是岭南佳果”的平仄,并对出下联。 是岭南佳果”的平仄,并对出下联。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月季牡丹金桂,莫非海内奇葩 。 月季牡丹金桂,
成都杜甫草堂对联
万里桥西宅; 万里桥西宅; 百花潭北庄。 百花潭北庄。
节奏一致
在联律中, 在联律中,节奏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 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 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 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 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
四字句的对联是两拍 宛在, 中央 —— 宛在, 五字句的对联, 五字句的对联,一般是每句三拍 勾留。 一半 —— 勾留。
对 仗 方 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联工对有三个基本要求: 对联工对有三个基本要求: 工对有三个基本要求
一是词类必须相当, 二是结构必须相应, 三是节奏必须相同。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宽对: 宽对: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沈葆桢题诗史堂
二00五年高考对联题“科学 能致富”,请写出下联。
教育可兴邦
结构相应
(1)主谓结构 (2)联合结构 (3)偏正结构 (4)动宾结构 4 (5)介词结构 (6)方位结构
就是上下联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 墙 上 芦 苇,头 重 脚 轻 根 底 浅; 山 间 竹 笋,嘴 尖 皮 厚 腹 中 空。 └─┘ └─┘ └─┘ └─┘ └─┘ | │ 方位 联合 主谓 主谓 方位 └────┘ │ │ └──┘ │ │ 偏 正 主谓 └┬┘ └───┴─────┘ │ 联 合 └───────────┘ 主 谓 以教人者教己
对联 平仄 交替 与对 立的 方式
长沙爱晚亭联: 西南云气来衡岳 日夜江声下洞庭
其平仄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看峨眉山万年寺联: 海到天边云是岸 山登绝顶雪为峰
2、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 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 平仄应该是相对的。 既上仄下平, 或上平下仄 。 平仄应该是相对的 。 既上仄下平, 或上平下仄。 除了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变通( 如可平可仄) 除了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变通( 如可平可仄 ) 而 外,不能违反。 不能违反。
(3)现代汉语按词性划分为 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 )现代汉语按词性划分为11类 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