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特点与格式(基本要求)

合集下载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基本要求)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基本要求)

【一是字数要相等。】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 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 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 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 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 是可以的。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 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 起中国人民。
【一是字数要相等。】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 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 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 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 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 “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 为偏正结构。
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 “已”、“然”皆虚字;“半”、“一”皆 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 “休”、“不”皆虚字;“纵”、“相”皆 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全联 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六是内容相关。】
二是分咏物诗格。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 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 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

写春联的知识

写春联的知识

写春联的知识
春联的书写格式,一般从上到下,分为上下联,横批。

上和下联的字数要对等,上联字数和下联的字数宜单不宜双。

比如五字联,七字联,十一字联等,上联是五个字,下联也是五个字。

词义相对、平仄相宜,这方面内容我就不展开说了。

总之,春联读起来要朗朗上口。

书写对联字与字之间还要做到大小相同,间距相等,上下、左右留有一定的边界,不能写得太满。

书写字体笔画的时候,要做到笔画圆润丰厚,筋骨饱满,结体硬朗、笔势劲健豪迈,气势磅礴。

书写同样的字体,我们平时书写笔画劲健一点无所谓,但是书写对联一定要笔画写得“肥壮”一些。

这与中国传统节日“喜庆”“圆满”“丰收”的氛围有讲究。

如果把字写得很“干瘪”,与节日气氛不适宜。

我们很少见到书写春联用瘦金体书写,这也许与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厚圆满”气氛有关。

书写对联,要讲究喜庆气氛,所以,书写春联的字体一定要显得饱满、丰润。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用楷书、行书和隶书三种字体书写。

为什么很少用草书和篆书写?因为草书和篆书对于大众来说,能识别的人不多。

而写春联的目的就是给人看的,可以这么说,春联就是主人家给众人一个喜庆的文化表达,内容的表达有歌颂党恩的,有赞美脱贫攻坚的,有祈福的,等等。

写春联,不得不说一说横批。

春联的横批,是由古代横额碑匾演变而来,起到扛鼎醒目的作用。

一般的横批都是四个字居多,也有两个字的。

书写横批的字体一定要与上下联对应。

上下联用行书,横批
也要用行书写。

对联的基本要求

对联的基本要求

一、对联的基本要求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这是对联的基础,例如广东卷的出句是“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对句可以是“月季牡丹金桂,莫非海内奇葩”,或者“人参貂皮鹿茸,莫非东北珍宝”。

但若对“唐诗宋词元曲,莫非祖国文化”就让人觉得别扭和生硬。

我们学过的对联都是内容密切相关的,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等。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从语法上来要求的,上下两联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等。

例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与“梅花”是名词,“锋”与“香”是形容词,“自”与“从”是介词,“磨砺”与“苦寒”是名词,“出”与“来”是动词。

3、节奏相应,平仄和谐一副对联中,上联一共有几个音节的停顿读法,下联也必须对应。

上下联还要平仄相反,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

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径”读仄声,“舟”读平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照”读仄声,“流”读平声。

对联的节奏相应,平仄和谐,读起来才琅琅上口,富有音韵美。

二、内容上的要求语意相关应该是对联内在美的体现,它要求上下联的意脉必须互相关联,好像是双峰对峙,二水分流,是林黛玉、薛宝钗这样的两美合一,是环肥燕瘦般地和谐统一在一个意境中。

我们看下面的两副“对联”。

①反对侵略/学习下棋②图书馆里查资料/动物园中看虎狼从对联的形式要求来看,词性、句式似乎都无可挑剔,平仄亦合,可是上下联意思毫无关联。

这样的“对联”,只能算是“对句”。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在内容上要求彼此相关,不能毫无联系。

通常有三种类型:1、正对:也叫同类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类相关,它们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如上文中的对联。

又如:“知识海洋勤是岸,科技高峰志为梯。

”上联写勤奋,下联写志气。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一、关于对联书写格式所谓格式(或称款式、样式),就是指对联书写所表现的形态。

虽然简单讲,对联书法就是两行竖写的作品,但它们的表现形态并不完全一样,字面的排列也不尽相同。

就格式而言,笔者姑且把它归纳为以下四种:1、两张“条幅”式: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上下长,左右窄,呈竖式,是对联书写最为常见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格式。

具体讲,“条幅”是指将整张宣纸竖着裁成两半,或裁成三个长条,尺幅呈横短竖长的形状。

它一左一右两边张贴、悬挂或镌刻。

由于实用对联一般文字较少(短则四五言,长则十几言),两边正文分别从上到下一行便可写完。

这种对联书法使用范围较为广泛,书斋、厅堂、楼宇、店铺、名胜古迹和展览最为常见(见某某某1)。

2、单张“中堂”式:中堂是较为宽大的条幅。

顾名思义,中堂一般挂在屋子客厅正面墙上的正中。

中堂是指整张宣纸书写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宣纸的长宽比例为2:1,以竖式为准,整张宣纸的尺寸,有三尺、四尺、六尺、八尺等。

将整张宣纸竖式不用裁开,联文按左右两行写在一张纸上,竖着悬挂。

这种样式常见诸于居室布置、书法展览、书报杂志和网络(见某某某2)。

按照传统,对联的尺幅可以等同于中堂的尺幅(就宽度而言),也可以小于中堂的尺幅,但不可以大于中堂的尺幅。

上述条幅式属于单边一行(特指正文),左右形成一对,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不可反置;中堂式属于单幅两行。

这两种格式一般适用于书写中短联。

3、“龙门”式:有的联文多则几十字,甚至百余字,书写这种长联就必须用“龙门”对格式加以处理。

龙门对的特征是:上下联至少是两行甚至数行,上联自右向左排列,下联相反,自左向右排列。

上下联行数相等,每行字数相等。

上下联的最后一行不能写满,必须留有足够的空位用于落款。

由于两支单联相向相隔,相互对称,形同一道双扇门,故俗称“龙门对”(见某某某3)。

采用这种格式,可以在整张宣纸上(按中堂式)书写,也可以裁成两张条幅式,分开书写。

对联写作技巧

对联写作技巧

对联写作技巧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简练的形式表达出丰富的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喜爱。

下面是一些对联写作的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 字数对称:对联的上下两句字数要对称,通常是4个字或8个字。

字数对称可以使对联在视觉上更加平衡,给人一种美感。

2. 韵律和谐:对联的两句话需要在韵律上和谐统一,可以采用同韵或押韵的方式。

在选择字词时要注意音节、读音和韵脚是否相同或相似。

3. 内容矛盾:对联的上下两句内容可以呈现出一种矛盾或对立的关系,增强对联的表现力。

但矛盾的内容不要过于突兀,要尽量保持内在的逻辑关系。

4. 意境贴合:对联的内容应与所表达的意境相贴合,要通过巧妙的用词和表达方式来展现诗意或哲理。

对联的内容可以表现出情感、寓意、咏史或议论等多种主题。

5. 情景交融:对联可以通过景物描绘、人物刻画或事件叙述来表达对事物的观察、评论或赞美,以及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情景交融可以使对联更加生动有趣。

6. 用典巧妙:对联中的用典可以使对联更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可以借用古人的诗句、成语或典故,也可以创作新的典故。

但用典要恰当,不要过于生硬或牵强。

7. 反衬对比:对联中的上下句可以通过反衬或对比的手法来增强表现力,使对联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反衬对比可以在内容、形象、情感等方面体现出来。

8. 修辞手法运用:对联的写作还可以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倒装等,以增强表达效果,使对联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以上是对联写作的一些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写作时要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同时注重内在的深意和文化内涵,才能创作出优美、传神的对联作品。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简短的表达形式带来丰富的意义和情感,被广泛应用于节庆、寿辰、喜庆等场合,深受人们的喜爱。

对联的写作不仅需要注意字数对称和韵律和谐,还需要注重内容的矛盾对比、情景交融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首先,字数对称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作者:马新超来源:《作文周刊(高中版)》2005年第10期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其特点如下:一、名称的特殊称谓对联的上句(长联不止一句)叫上联,又叫出句;下句叫下联,又叫对句。

二、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上下联对称工整,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要求一一对仗。

对仗分宽对和工对,前者要求宽松,只要内容相联即可;后者要求严格,既要内容上相承,又要词性一一对应,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中、长联则要求词组对词组,句子对句子,词组与句子结构要求相同或相似。

例1:破千年旧俗做一代新人该联依次为动词、数量词、形容词、名词,对仗工整,属工对。

例2:绿柳吐絮白杨飞花该联绿与白属颜色类,柳与杨属植物类,吐与飞均为及物动词,絮与花属植物类,也属于工对。

例3: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此联词组之间上下对仗似乎较为勉强,但从整体上看,它仍是一副好对联,所以从古至今,流传很广,它属于宽对。

三、平仄协调汉字有四声,古时分平、上、去、入。

平声简称平;上、去、入三声合称仄,即含有不平之意,特点是有升有降,读音短促。

现在的普通话语音分阴平、阳平、上声与去声。

语音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丢失了入声,上声与去声沿用下来,合称为仄;平声包括阴平与阳平,特点是声调不升不降,不高不低,轻而长,因此在创作对联时,必须遵循“平仄交替”与“平仄对立”的原则,再加上多变的节奏,可使对联有一种音乐美。

所谓“平仄交替”即在同一联句中,平仄相间,有一定规律。

所谓“平仄对立”即上下联相对的字平仄不同。

例4:明月松间照(仄仄平平仄)清泉石上流(平平仄仄平)以上是仄起式。

例5:星垂平野阔(平平平仄仄)月涌大江流(仄仄仄平平)以上是平起式,当然还可以是这样的:例6:草堂留后世(仄平平仄仄)诗圣著千秋(平仄仄平平)总之,对联中的上联字平仄可以有不同的相间法,而且最后一字均为仄声;下联和它相对的字要平仄不同,而且最后一字均为平声。

因为平声字悠长,而且响亮悦耳,作结尾较好。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 对联创作要点 -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 对联创作要点 -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对联创作要点-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

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

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

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一)形式对称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

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

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

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

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

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

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

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

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

对联的基本原则

对联的基本原则

对联的基本原则对联,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源自于古代中国。

作为汉语言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对联以其工整的格式、深邃的意境和和谐的韵律,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要想写出一副好的对联,我们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对仗工整: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

对仗工整的对联,其上下联在字数、结构和语法上相呼应,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和谐感。

比如,“春风化雨千山绿,秋月映江万户明”,上下联在字数、结构和语法上都相呼应,给人以美感。

意义深刻:好的对联不仅在形式上工整,而且在内容上也有深度。

它应当能触动人的心弦,表达深刻的思想或情感。

例如,“风起云涌天下事,月明星稀世间情”,这副对联通过描绘自然景象,隐喻了世间的变迁和情感的深沉,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韵律和谐:对联讲究平仄和韵律,要求上下联在声调上相呼应,读起来有节奏感。

比如,“静夜思无尽,清秋月有情”,这副对联在声调上平仄相对,读起来有韵律感。

语言优美:对联的语言应当优美、精炼,避免直白和浅薄。

它应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双关等,使语言生动、形象。

例如,“水静鱼跃现天机,山高云飞任鸟翔”,这副对联运用了拟人和象征手法,语言优美且寓意深远。

创意独特:尽管对联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但过于刻板的形式反而会限制其艺术性。

好的对联应当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同时,展现出独特的创意。

比如,“冬去春来千峰秀,秋收夏种万果香”,这副对联在描绘季节更替的同时,展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很强的创意性。

在实际创作中,这些原则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指导我们写出更好的对联的指南。

同时,这些原则也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比如,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思想可能需要优美的语言来表达;一个独特的创意可能需要通过工整的对仗来展现。

要想写出一副好的对联,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并遵循这些基本原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对联这一艺术形式中达到更高的境界。

同时,通过欣赏和学习优秀的对联作品,我们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 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 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 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 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 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 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 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 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 “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 为偏正结构。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 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 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 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二是词性相当。】
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 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 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 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 (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 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 等。
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 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 宫室等等。
【一是字数要相等。】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 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 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 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 是可以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 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
都是“二——二——三”。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 平仄相反。
【五是平仄相谐。】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 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 声)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 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 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 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 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 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 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 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 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 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 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 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 “联”。
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 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 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 起中国人民。
【一是字数要相等。】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 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
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 “已”、“然”皆虚字;“半”、“一”皆 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 “休”、“不”皆虚字;“纵”、“相”皆 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全联 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六是内容相关。】
二是分咏物诗格。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 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 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
“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 之间,内容应当相关、相对,如果上下联各 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 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 算作对联。
【六是内容相关。】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 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 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 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 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庄稼汉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 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对联的格式,概括起来,有六大要素, 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 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 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分咏物诗格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 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 步研习。
【六是内容相关。】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 称为“合掌”。
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 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 “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 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 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 合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