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病害,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中最常见且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

晚疫病主要影响马铃薯地下部分,特别是地下茎和块茎,病害发生后会导致栽培品种的减产甚至毁根,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下面是关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的介绍。

晚疫病发病规律:1. 发病环境要求:晚疫病的发生需要温湿环境,适宜的温度范围是18℃-25℃,相对湿度超过90%时,病害发展较快。

2. 病原菌运输途径:晚疫病菌主要通过孢子传播,风雨天气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病害严重的地区,飞蝇、蜘蛛、蚜虫等也可作为病原菌的传播媒介。

3. 感病过程:病原菌在植株表面形成菌丝,菌丝侵入马铃薯的表皮后,迅速感染到地下茎、块茎等部位。

感染后,病原菌在植株内迅速繁殖,导致腐烂和萎蔫。

4. 侵染途径:晚疫病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降雨滴侵染导致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土壤中病原菌侵染马铃薯的地下部分。

综合防治技术:1. 选择抗病品种:通过选用抗晚疫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选用抗性品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和病害造成的损失。

2. 硬化栽培:在播种前,可以进行种薯浸种处理,使用一定浓度的化学药剂浸泡处理种薯,提高种薯的抗病性,减少发病的风险。

3. 合理施肥:适量施肥,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可以增强植株的抵抗力,降低受病害侵染的可能性。

4. 间套作物:通过种植间套作物,增加土壤的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环境,减少晚疫病的发生机会。

5. 喷药防治:定期对马铃薯进行药剂喷洒,可以有效控制晚疫病的发生。

喷药前需要根据气象条件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剂,并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正确施药。

6. 清除病害部位:在发现病害部位时,及时将受感染的植株剥离出来,进行销毁,以防止病害的进一步扩散。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包括发病环境要求、病原菌的传播途径以及感病过程和侵染途径等方面。

采取综合防治技术,如选择抗病品种、硬化栽培、合理施肥、间套作物、喷药防治以及清除病害部位等,可以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减少病害给产量和品质带来的损失。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是晚疫病是马铃薯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

晚疫病由疫霉菌引起,其发病规律与病原菌、寄主植物以及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详细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技术。

1. 晚疫病的发病规律(1)疫霉菌的传播途径:疫霉菌主要通过气溶胶传播,即菌丝形成的孢子飞散在空气中,然后附着在马铃薯植株上。

疫霉菌还可以通过种薯、土壤和水等途径传播。

(2)疫霉菌的侵染过程:疫霉菌在马铃薯植株上进入孢子萌发期,然后形成疫霉菌丝,侵染植株的叶片和茎部。

在受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刺激下,疫霉菌会迅速繁殖并形成孢子,继续侵染其他植物部位。

(3)发病规律:晚疫病在不同地区和季节发病的程度不同。

一般来说,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25摄氏度,相对湿度为80%以上,这是晚疫病发病最为严重的条件。

晚疫病的发病也与植株的品种、生长期、田间管理等因素有关。

2. 综合防治技术(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已经培育出一些抗病品种,如“恩斯皮亚”、“巴雷尔”等。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2)做好病害监测:定期检查田间植株,发现病害早期症状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并记录病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为后续控制提供参考。

(3)病害预警和病害预测:结合病害监测数据,利用病害预警系统和病害预测模型,及时提醒农民进行病害防治工作。

(4)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马铃薯在快速生长和果实发育期需要大量的氮肥,但氮肥过多会抑制马铃薯的免疫力。

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和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合理调控。

(5)病害防治药剂的使用:疫霉菌对药剂的耐药性较高,因此防治药剂的选择和使用需要科学严谨。

合理使用药剂,遵守使用规程和剂量,对于减少药剂残留、预防药剂抗性的发生至关重要。

(6)采用适宜的田间管理措施:如合理密植、良好的排水和通风条件、定期清除病残体等。

要做好田间杂草的清除工作,以减少病害菌源的来源。

试论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

试论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

试论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作者:粱宏旭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7期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马铃薯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种植农作物之一,在我国拥有非常广泛的种植面积。

作为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农作物,马铃薯即可以作为粮食或者蔬菜,同时也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因此其市场是十分广阔的。

但是在近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对于马铃薯的产量以及质量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给我国农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原因通常情况下,引起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原因是种薯带菌,在种植前期,是非常难以发现菌丝体的,在菌丝体隐藏的过程中,也不会对马铃薯种植造成危害,因此在人们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一般都无法发现菌丝体。

当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菌丝体就会随着空气的流动进行传播,以此来感染更多的种薯。

在种植初期,农户在使用化肥的过程中会杀死一定的菌丝体,但是一但菌丝体数量较多,则很难避免晚疫病的发作。

二、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机理(一)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症状在马铃薯开始发病之后,首先其叶片会出现一定数量的褐色病斑,在空气湿度较高的情况下,病斑还会逐渐向叶片的周围进行扩散,直到布满整片叶片。

同时,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病斑也会逐渐向叶片的颈部蔓延,导致叶片的颈部也同样开始出现褐色的斑纹。

当发病比较严重的时候,马铃薯的叶片会逐渐枯萎,并且根部变成焦黑状,严重的时候还会伴随着腐烂的气味。

(二)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除了前文中提到的菌丝体传播,马铃薯的晚疫病还可以通过自然风以及降水等方式进行传播。

在发病后主要对马铃薯的叶片以及叶片颈部产生危害,随着发病的逐渐严重,最终导致马铃薯整株死亡。

如果种植过程中,种薯带有致病菌丝体,则马铃薯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十分困难,即使个别植株成功发芽,也会在芽期产生腐烂等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孢子囊将会借助气流的力量开始蔓延。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损害。

下面将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菌侵入植株后,会在一段时间内潜伏生长,然后形成菌丝,进一步感染植株。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与气候条件和病害发生源的存在有关。

发病规律:1. 潜伏期:在感染后的植株上,病原菌会在一段时间内潜伏生长,潜伏期根据气象条件和病害发生源的大小而有所不同,通常为5-15天。

2. 侵染期:潜伏期结束后,病原菌会形成菌丝侵染马铃薯植株。

侵染期通常在气温为15-25℃,湿度高于90%时最为有利,高温干燥的环境不利于病害的发生。

3. 繁殖期:在马铃薯叶片上,病原菌会形成孢囊,通过风雨等途径扩散到其他健康的植株上,进一步感染并传播病害。

综合防治技术:1. 品种选择:选择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是防治晚疫病的重要措施。

目前市场上已经推广了多个抗晚疫病品种,栽培这些品种可以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 种植密度和合理疏伐:适量增加种植密度可以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在初级感染期间,及时进行合理的疏伐,即将病株和病叶及时清除,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扩散。

3. 合理施肥和温湿度管理: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适量增加有机肥料的施用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促进植株生长。

合理调控温湿度,保持较低的湿度和较高的温度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4. 农药防治:在确诊晚疫病发生后,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常用的农药有含有三唑酮、苯醚菌酯、吡虫啉等成分的杀菌剂,可以通过叶面喷雾或者根部涂抹的方式进行防治。

5. 轮作和间作:合理轮作和间作可以有效避免晚疫病的发生。

马铃薯不宜连作,宜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通过减少病源的存在,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主要与气候条件和病害发生源的存在有关。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1. 引言1.1 什么是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烟草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病害。

这种病害主要通过病菌孢子传播,可造成马铃薯叶片、茎、直播薯结的感染,导致植株枯萎、凋谢甚至整株枯死。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一种严重病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极大。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在温湿条件下发生,气温15-25摄氏度,湿度大于85%时,病菌繁殖速度较快,易引起病害发生。

种植密度过大、疏于管理、土质过湿等也容易造成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在种植马铃薯时,应注意保持适宜的间距、合理施肥、及时疏伐、确保通风等措施,以预防病害的发生。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会对农作物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及早了解病害原因及症状表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1.2 对农作物的危害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疫霉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害,对马铃薯和番茄等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这种病害主要通过病原菌侵入叶片、茎秆和果实等植物部位,造成叶片枯黄、枯萎以及果实腐烂等症状,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在严重的情况下,马铃薯晚疫病还会导致作物死亡,给农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具有很高的遗传变异性,对环境适应性强,病原菌侵染力强,从而使得防治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及早发现并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显得尤为重要。

农民应加强病害监测,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保障作物产量稳定和农民经济收益。

2. 正文2.1 发生原因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是由病原菌侵染马铃薯引起的。

这种病原菌主要是由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真菌病,它通常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大量繁殖,因此在梅雨季节或者气候潮湿的地区更容易发生。

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种子传播,当种子携带病原菌时,种子发芽时会受到感染;另一种是通过风传播,病原菌在空气中传播,可以通过风传播到健康的马铃薯植株上引起感染。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卵菌属真菌引起的马铃薯主要病害之一。

它是一种严重的病害,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将会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马铃薯晚疫病,需了解其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1. 病原菌介绍马铃薯晚疫病是由卵菌属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病原菌有两种:Phytophthora infestans和Phytophthora1mirabilis。

在我国的马铃薯种植区域,以Phytophthora infestans为主要病原菌。

2. 发病环境条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度、湿度、光照等气象因素有密切关系。

适宜的气象条件为温暖潮湿(18-24℃)、高湿(相对湿度85%以上)和多雨的环境。

3. 发病规律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在植株上地下茎、叶片和茎部发病,其发病规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初、中、后期。

初期为孢子萌发,侵染感染,形成侵入皮肤组织;中期为孢子长出感染孢,形成新的侵染;后期为侵染组织蔓延整株。

随着孢子和担子形成,传播扩散,大量病孢子通过大气、水流传播,使距离传播。

形成群发性病害。

二、综合防治技术1. 预防为主(1)选用抗病品种在马铃薯种植前应选择具有良好抗病性和适应性的抗病品种进行种植,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合理种植密度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减少叶片之间的湿度,有利于减少病害发生的概率。

(3)良好的田间管理包括保持田间良好的通风透光、减少地表水分、定期清除病株和杂草等,都有利于减少病害的侵染和传播。

2. 化学防治(1)选择合适的农药在马铃薯生长期间,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有效的杀菌剂,如百菌清、多菌灵等,来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但应注意按照规定的安全间隔期和用药浓度进行喷施。

(2)科学使用农药在使用农药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使用农药,避免药剂过量使用或者频繁使用同一类农药,造成药剂残留过量。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一些天敌微生物来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传播,以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

1. 发病条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条件主要包括适宜的温湿度和感病的马铃薯品种。

在20-25°C和高湿的条件下,晚疫病菌繁殖和侵染能力最强。

晚疫病菌对马铃薯不同品种有一定的选择性,一些抗性较差的品种容易感染。

2. 发病过程晚疫病菌主要通过孢子侵染马铃薯植株的叶片和茎部。

病菌在叶片上形成霉斑,随着病程的发展,霉斑逐渐扩大,并在湿润条件下形成霉座。

霉座上产生大量的孢子,随着风雨水珠的传播,晚疫病菌传播到其他的植株上,形成新的感染点。

在病程发展后期,病菌进一步侵染茎部和块茎,导致植株衰老和产量下降。

1. 品种选择选择抗晚疫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的首要措施。

根据当地的病害流行程度和防控能力,选择抗病性较好的马铃薯品种种植。

2. 病原监测定期对田间马铃薯病情进行监测,及时了解晚疫病的发生程度和病害传播情况。

对可疑植株和病斑进行采样检测,确认是否为晚疫病,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3. 种植健康种薯选用健康无病株的种薯进行种植,确保种子的健康和抗病性。

种植前对种薯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菌的传播。

4. 轮作制度合理的轮作制度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将马铃薯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破坏晚疫病菌的生存环境,减少病菌的数量和侵染风险。

5. 农艺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和烧毁病株和病叶,防止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控制灌溉水量,避免水分过多,减少病害的发生。

合理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6. 防病剂应用在发病高峰期和病害流行期间,可以使用有效的防病剂进行喷药,控制晚疫病的发生。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和使用方法,注意合理使用和安全使用。

7. 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天敌和拮抗菌对晚疫病进行生物防治。

使用拮抗菌剂对晚疫病菌进行阻击,抑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真菌性病害。

该病害主要通过叶片上的孢子传播,严重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

对晚疫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对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晚疫病的发病规律1.孢子传播:晚疫病主要通过孢子在作物上的传播引发病害。

一般在潮湿、高湿度的环境下,孢子会通过风、雨滴等途径传播到叶片上,并侵入叶片中引发病害。

2.发病条件:晚疫病的发病主要与气候条件有关,高温高湿的条件是晚疫病菌的适宜生长环境。

土壤中积水和破损的叶片也是病害的重要传播途径。

3.疾病发展:一旦马铃薯叶片受到感染,晚疫病菌会迅速侵入组织内部,通过叶片内部的血管迅速蔓延,导致叶片枯黄、萎缩,最终导致马铃薯的凋萎和死亡。

二、综合防治技术1.选育抗病品种: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育种技术培育出抗晚疫病的品种,提高植物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2.健康种薯:选用健康无病害的种薯进行种植,避免病害通过种薯传播到新的农田。

3.合理施肥:合理施用肥料,增强作物自身抵抗力,提高抗病性。

4.科学浇水:避免农田积水,减少土壤中的湿度,减少病害的传播。

5.化学防治:在病害高发期适量使用化学农药进行治理,及时阻断病害的传播。

6.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生防菌等生物控制剂进行防治,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7.轮作休闲:适时进行轮作休闲,避免长时间连作,减少病害的积累。

对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应该综合使用各种防治技术,如选育抗病品种、健康种薯、合理施肥、科学浇水、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综合防治,才能有效地遏制马铃薯晚疫病的传播,保障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和丰产。

【以上参考翻译待修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害防治Bin g h a ifa n g z h i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马铃薯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种植农作
物之一,在我国拥有非常广泛的种植面积。

作为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农作物,马铃薯即可以作为粮食或者蔬菜,同时也可以作为
工业原料,因此其市场是十分广阔的。

但是在近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对于马铃薯的产量以及质量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给我国农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原因通常情况下,引起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原因是种薯带菌,在种植前期,是非常难以发现菌丝体的,在菌丝体隐藏的过程中,也不会对马铃薯种植造成危害,因此在人们种植马铃薯的过程
中一般都无法发现菌丝体。

当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菌丝体就会随着空气的流动进行传播,以此来感染更多的种薯。

在种植初期,农户在使用化肥的过程中会杀死一定的菌丝体,但是一但菌丝体数量较多,则很难避免晚疫病的发作。

二、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机理(一)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症状
在马铃薯开始发病之后,首先其叶片会出现一定数量的褐色病斑,在空气湿度较高的情况下,病斑还会逐渐向叶片的周围
进行扩散,直到布满整片叶片。

同时,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病斑也会逐渐向叶片的颈部蔓延,导致叶片的颈部也同样开始出现褐色的斑纹。

当发病比较严重的时候,马铃薯的叶片会逐渐枯萎,并且根部变成焦黑状,严重的时候还会伴随着腐烂的气味。

(二)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
除了前文中提到的菌丝体传播,马铃薯的晚疫病还可以通过自然风以及降水等方式进行传播。

在发病后主要对马铃薯的叶片以及叶片颈部产生危害,随着发病的逐渐严重,最终导致马
铃薯整株死亡。

如果种植过程中,
种薯带有致病菌丝体,则马铃薯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十分困难,即使个别植株成功发芽,也会在芽期产生腐烂等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孢子囊将会借助气
流的力量开始蔓延。

除此之外,孢子囊还会让马铃薯变成带病种薯,一但在次年再次使用其作为种薯,则会造成晚疫病的在此爆发。

三、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一)药物防治
在对马铃薯的晚疫病进行防治的过程中,药物防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

通过利用化学药剂可以有效的杀死种薯上携带的致病菌丝体,以此来更好的避免种植过程中发生马铃薯的
晚疫病。

需要注意的是,
采用药物防治的过程中,农户需要对药物使用的时机进行把握,将药物使用时间控制在晚疫病的发病
初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有效的对其进行防治。

一旦施药时间过完,则难以对病害进行控制,还会促使病菌产生一定的抗药性。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农户应该严格对药剂的使用量进行控制,既要避免药物使用过多引起的马铃薯毒素超标,同时也要避免施药过多引起的土壤污染。

目前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过程
中,药效较好的农药有精甲霜灵锰锌、
嘧菌酯或者百菌清等,农户可以自行选择使用。

(二)培植优良品种
药物防治法虽然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会为农户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同时也伴随降低马铃薯品质以及危害环境的
问题。

为了更好的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培植对晚疫病抗性较强的品种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通过培养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不但可以更好的提升农户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于保证马铃薯的
产量以及品质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需要注意的就是,在配置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培植杀菌工作,避免配置阶段出现病菌传染而引发大规模的晚疫病爆发。

(三)改革种植过程
在马铃薯种植的过程中,是感染致病菌最常见的时期,一旦在种植的过程中有块茎感染了致病菌,就会造成晚疫病在一定
规模内的爆发。

为了更好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农户在进行种植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深耕深翻,同时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降低块茎受到病菌感染的可能性。

在土壤灭菌
的过程中,农户可以采用深翻、
浇水以及闷杀等措施,通过成本较低且绿色环保的方式来完成土壤杀菌。

(四)及时除草
除了直接感染之外,晚疫病的致病菌也可以在传播的过程中寄生在其他生物之上,以此来扩大传播范围。

在这样的情况
下,杂草一直是晚疫病致病菌最主要的宿主之一。

为了更好的避免晚疫病的发生,农户在种植马铃薯之前,需要首先进行细致的除草灭菌处理,通过消灭带菌杂草的方式来更好的避免马铃薯
感染和爆发晚疫病。

在除草的过程中,农户可以选择使用灭生性除草剂,但需要严格按照要求使用,防治过量用药造成的危害。

(五)加强预警技术利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被应用在农业
之中,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

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通过应用预警技术,可以对种植过程中的气候、
湿度以及土壤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对可能发生的病害进行预测。

通过这样的方式,农户可以在病害发生之前针对性的采取各种措施,以此来避免病害发生或者将病害的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围
之内,最终达到降低自身损失的目的。

目前针对晚疫病的预警技术还处于研发阶段,相关部门可以不断提升研究力度,早日将完善的预警系统投入使用。

作为我国农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将会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户的收入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提升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农户应该从品种培育、种植过程以及药剂使用等一系列的方面入手,以此来不断降低晚疫病爆发的可能,为我国农户的经济收益提升以及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作者单位:747500甘肃省临潭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试论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
粱宏旭
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