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课件

小知识
酒的分类及名酒
•酱香型白酒:如茅台酒 •浓香型白酒:如五粮液、洋河大曲 •清香型白酒:如山西汾酒 •米香型白酒:如桂林三花酒 •其它香型白酒:西凤酒、董酒
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
三、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民俗
• 满族
萨其马
饮食民俗
白煮猪肉
炙猪肉
朝鲜族
朝鲜泡菜
黄焖狗肉
Thank You !
Your Company Slogan
饮食民俗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
韭清炒海青子
饮食民俗
川菜
灯影牛肉 夫妻肺片
饮食民俗
宫保鸡丁 麻婆豆腐
饮食民俗
水煮牛肉
豆豉回锅肉
饮食民俗
• 浙菜清汤越鸡 香酥焖肉
饮食民俗
油焖春笋
饮食民俗
苏菜
水晶肴蹄
饮食民俗
烤方
清炖蟹粉狮子头
凤尾虾
饮食民俗
金陵丸子
饮食民俗
三套鸭
徽菜
毛峰熏鲥鱼
无为烤鸭
五彩饭
侗族
饮食民俗
瑶族
瑶族腊肉
粉蒸排骨
饮食民俗
白族
雕梅
八大碗
饮食民俗
傣族
竹筒饭
饮食民俗
糯米饭
纳西族
马帮烤鱼
丽江粑粑
饮食民俗
羌族
羌族砸酒
饮食民俗
苗族
炒香虫
酸汤鱼
饮食民俗
藏族
青稞酒
糌粑
饮食民俗
彝族
骨头饭
坨坨肉
饮食民俗
中国饮食民俗概述

1 . 中国饮食民俗的产生
生食:稍加处理,直接食用 熟食:以烧和烤为代表
烹饪:多种烹调技艺
2 .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食物搭 配。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包括:
主食
菜肴
饮料
主食:
在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中,主食主要为粮食作物:米饭、面食。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粮食作物的品种不同,主食的原料和制作方
总之,在中国传统的的饮食中可以 看出中国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在饮 食习惯里,能够具体而微妙地体现出中 国文化的某些特性。
用来配制菜肴的原料有鱼肉、蛋乳、油脂、蔬菜、 瓜果、调味六种类型,把这六种食料进行合理的搭 配和烹制,进而产生了中国丰富多彩的烹调艺术, 形成了不同的菜系。
饮料:
常常作为饮食结构的补充,包括酒、茶、奶等。
中国各民族中普遍盛行饮酒的习俗。但由于采用的原料、配制方法和 饮酒习俗不同,酒在各民族饮食结构中的地位也不同。
中国是茶的故乡,各地饮茶的习俗也不尽相同。
此外,有些瓜果类食品,也是很好的清凉饮料。
3 . 中国民间饮食的特点
食品加工上 —— 以热食、熟食为主。 饮食方式上 —— 讲究聚食制。 食具方面 —— 使用筷子。
《吕氏春秋·本味》
“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 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 除膻”。
中国饮食民俗概述
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 烹制和食用过程中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 风俗习惯,又称食俗。
它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的 事象之一。
中国烹任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一、中国饮食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概述
1 . 中国饮食民俗的产生 2 .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 3 . 中国民间饮食的特点
中国饮食民俗的分类

中国饮食民俗的分类
中国的饮食民俗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 地域性风味:中国的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特色风味,比如四川的辣味菜肴、广东的粤菜、江苏的苏菜等等。
2. 民族特色: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
食习惯和风味,如藏族的酥油茶、壮族的酸辣鱼、维吾尔族的羊肉串等。
3. 传统节日饮食: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相应的特色食品,如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等。
4. 宗教信仰:中国的宗教中有一些对饮食有特殊要求,如佛教的素食,道教的清淡饮食等。
5. 家族礼仪:中国的家族礼仪中也有一些特殊的饮食习俗,比如婚礼上的喜酒、葬礼上的祭祀食品等。
总的来说,中国饮食民俗非常广泛多样,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宗教、每个节日等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
饮食民俗

二、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 自然环境、物产——地域性 (水稻,小麦,青稞)
❖ 文化传统——传承性 (同一地理环境中不同的习俗,如正月初一早晨 的饮食;特色食品;同一原材料不同的烹制方法 和饮食方式; “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 四川人怕不辣”;饮茶习俗)
5、闽菜
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在色、香、味、形兼顾 的基础上,尤以香、味见长。其烹饪技艺,有四个鲜明的特 征,一是采用细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质地的 原料,达到入味透彻的效果。二是汤菜居多,变化无穷。三 是调味奇异,别具一格。四是烹调细腻,雅致大方。
名菜佛跳墙以十八种主料、十多种辅料互为融合。其 原料有鸡鸭、猪肚、蹄尖、蹄筋、火腿、鸡鸭肫;有鱼翅、 海参、鲍鱼、干贝、鱼高肚; 也有鸽蛋、香菇、笋尖、竹 蛏等共三十多种原料与辅料分别加工调制而成。
❖ 特点:口味清淡,酥香,用油少,调味很少用酒,调味品 一般放在桌上供客人自己选用;
❖ 英式菜肴的名菜有:鸡丁沙拉、烤大虾苏夫力、薯烩羊肉 、烤羊马鞍、冬至布丁、明治排等。
布丁
3、西菜始祖——意式大餐
❖ 特点:原汁原味,喜面食,如意大利通心粉,比萨饼等; ❖ 意式菜肴的名菜有:通心粉素菜汤、局馄饨、奶酪局通心
❖ 卤是将经加工后的原料放进卤水中加热使其吸收卤味并加热 至熟而成菜的烹调方法。
❖ 炸,也称氽,用多油旺火。食品下锅油炸的时间及方法,依 原料性质和形状大小、厚薄而定。原料形状小而薄的,可在 油沸时下锅,约八成熟取出,让其内部熟透;最后,油沸时 再下锅炸一炸。
❖ 煲以汤水和瓦煲为主要导热媒介,将物料放进有汤水的瓦煲 中,通过加热使主料与配料的美味互相渗透融合,形成嫩滑 、浓香的菜肴的烹调方法。
中华传统饮食民俗

节日习俗
• 吃灶糖 • 扫尘土 • 剪窗花 • 贴春联 • 当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
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提问 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意义?
三、饮食特点
• 中华家庭的传统是主妇主持,菜品 选用普通原料,朴实,不重奢华, 家常味浓。
• 日常饮食,不受繁文缛节的束缚, 气氛宽松自由,亲情浓郁,其乐融 融。
两柔金纤 鹊
情情风云 桥
若似玉弄 仙
是 长 久 时 , 又
水 , 佳 期 如 梦
露 一 相 逢 , 便
巧 , 飞 星 传 恨
( 宋 ) 秦 观
岂,胜,
在忍却银
朝顾人汉
朝鹊间迢
暮桥无迢
暮归数暗
!路。。
!
(四)送灶节
•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前后,又称为灶 神节、灶王节、小年节、小年等。
• 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 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 王爷只限于男子。
年夜饭
围炉
舞龙舞狮
(二)端午节
• 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此外端午节还 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 节”等。
驱五毒
雄黄酒
吃鸭蛋
吃粽子
划龙舟
(三)七夕节
• 七夕节,又名七夕、乞巧节。相传农历七 月七日夜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
• 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在当代更是产 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南北差异
• 北方 吃喝玩乐逛庙会。
• 吃喝:吃饺子喝饺子汤, • 玩乐:贴窗花,扭秧歌,踩高跷,逛庙会。
吃饺子
贴窗花
扭秧歌
踩高跷
逛庙会
·南方 张灯结彩舞龙灯。
吃汤圆,年糕,火锅,舞龙舞狮,除夕夜,围 炉。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便围炉而坐,嗑瓜子
第三讲饮食民俗 民俗学教案

第三讲饮食民俗一、饮食民俗概述饮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个人生存和改造自身身体素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力量。
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民俗,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饮食及其民俗也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饮食民俗的形成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
它是民俗中最富有特色的事项之一。
我国饮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如果探寻其成因,则源于以下四个方面:1、经济原因。
饮食民俗虽然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其孕育和变异无疑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和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制约。
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基础,便会产生相应的膳食结构和肴馔(饭食)风格。
而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又为各地饮食民俗多样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农副产品是人类食物中最重要的物质来源,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共同影响下,我国的农业生产布局、耕作制度、农副产品种类等都有很大差异。
东部以种植业为主,西部以牧业经济为主;北方农区以面粉、杂粮为主食,南方农区以稻米为主食,茶和酒为主要饮料。
2、自然条件的原因。
自然地理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饮食民俗对自然条件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各地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因素都有较大的差别。
地域及气候等条件的不同,食性和食趣也不一样,如东辣西酸南甜北咸的口味嗜好分别。
东南待客重水鲜,西北迎宾多羊馔,均与就地“取食”的生存习性相一致。
这种饮食民俗的地域差异,正是各种民间风味和各种菜系形成的重要原因。
3、民族原因。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过世代的传承和变异,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自己所特有的传统饮食民俗。
4、宗教信仰的原因。
人们常说,“民俗是退化的宗教”,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不少饮食民俗就是从原始信仰崇拜和某些人为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

第一节 民间节日
6 . 正月初五
初五也叫“破五”,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 日。初五要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 全家庆贺。
第一节 民间节日
9 .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吃元宵, 挂彩灯, 放焰火, 观灯游玩。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 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是上元之夜, 又称为元夜或元宵。
第一节 民间节日
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九九重阳的说法, 最早见
于《易经》,重阳节的月、日恰逢双九, 两阳相重, 古 曰重阳。重阳节要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
酒文化
酒文化
酒文化
一、酒的产生和发展
据古籍《世本》记载最早酿酒的是仪狄。 另有传说认为周代的杜康发现了酿酒的方法, 杜康就成为 酒的代名词。杜康比仪狄晚了一千多年, 距今也已有三千多年 的历史。
第一节 民间节日
六、乞巧节 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 七月初七又叫女儿节。这一天又叫“ 避节”。 农历的七月初七, 有时恰逢天气晴朗, 民间有晾晒衣
物和书籍的习惯。
六、乞巧节
第一节 民间节日
七、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 又叫“七月半”、“鬼节
” 等。 每到此时, 寺庙里有盂兰菊会,超度亡灵。市场上可
酒文化
罍、盉、觯、觥
酒文化
盏 盅 注子
酒文化
三、酒的别称
金浆、玉液、流霞、红友、绿醪(lao)、金波、 黄流、欢伯、般若汤、曲生、青州从事、平原督邮、 玉醴、琬液、琼苏等
“欢伯” 引用最多, 沿用时间最长。这个别号最初 出自汉代焦延寿《易林·坎之兑》: “酒为欢伯, 除忧来 乐。” 金代元好问:“ 三人成邂逅, 又复得欢伯。“端”是开始、“初” 的意思;“午”与“五”既同音又通用。所谓“端午 ”就是“ 初五”。由于午时艳阳高照,阳光灿烂,故又 名“端阳”; 端午节这天,月、日皆为五, 故又称“重 五”; 端午节用菖蒲避邪, 故又称“蒲节”。
烹饪概论 第六讲

4 第四节 宗教信仰食俗
5 第五节 少数民族食俗
第二节 年节文化食俗
一、春节食俗
汉族
掸扬尘、备年货、节食有“年年高”(年糕)、“万万顺”(饺子) 、“年年有余”(全鱼)、“红红火火”(大肉圆)、 “金丝穿元宝”(面条煮饺子)等,十分丰盛。
第二节 年节文化食俗
一、春节食俗
少数民族
蒙古族是围坐火塘吃“扁食”(水饺),酒肉剩得越多越 好,象征来年富裕;
彝族是吃“坨坨肉”,喝“转转酒”,互相赠送,以 示慷慨大方;
普米族是三声号炮为令,家家在火塘边用肉、粑、酒 祭祖;
壮族是包制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大粽粑,显示富有; 侗族是各村芦笙队大会串,演奏到哪里就在哪里摆宴; 高山族是全家围炉吃长年菜”,敬祝老人福寿康宁。
第二节 年节文化食俗
六、重阳节食俗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或菊花会,时在九月初九。 其习俗有骑射逐猎、祭莫先祖、登高远眺、赏菊赋诗,以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 螃蟹、品尝重阳花糕与九黄饼,有些地区还吃狗肉与羊肉。
第六讲 中国饮食民俗
1 第一节 饮食民俗概述
2 第二节 年节文化食俗
3 第三节 地方风情食俗
4 第四节 宗教信仰食俗
烹饪概论
(第四版)
第六讲 中国饮食民俗
1 第一节 饮食民俗概述
2 第二节 年节文化食俗
3 第三节 地方风情食俗
4 第四节 宗教信仰食俗
5 第五节 少数民族食俗
第一节 饮食民俗概述
一、民俗与食俗
民俗又叫民风、风俗 风土人情、风俗习惯 火民俗事象,即广大 民间社会生活中文化 事象传承的总称
生产消费民俗 社会风情民俗 精神信仰民俗 文艺游乐民俗
第二节 年节文化食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 学号:36 班级:旅游管理 班级:旅游管理1021 姓名: 姓名:张天梦
1~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的习俗: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 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 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 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 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 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 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 《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贴窗花和倒贴“福” 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 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 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 “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 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 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 起源于“门神”。
5~七夕节简介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 七夕节
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 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晴朗的夏 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 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人们传说在七夕 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 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3~清明节简介: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 清明节
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 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 《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 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 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 系。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 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 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 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 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 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 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 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 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 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4~端午节简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 端午节
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 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 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 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 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 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 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 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关于端午 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 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 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 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 “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 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 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9~腊八节。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 腊八节
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 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 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 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 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 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 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 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 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 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 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 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 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 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7~重阳节简介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 重阳节
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 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 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 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8~冬至节简介: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 冬至节
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 “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 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 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 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 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 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11~寒食节。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 寒食节
念春秋的介之推的。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 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 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 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 在山中。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 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 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 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 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 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 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 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 节”。...
10~春龙节(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 春龙节
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 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 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 花,比喻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 以示吉庆。
6~中秋节: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 中秋节
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 “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 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 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 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 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 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 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 “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 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 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 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 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 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quot;。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 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 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 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我国城乡群众 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 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 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