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育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

轼旧善司马光、章惇。

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

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

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搗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

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

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

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

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

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

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

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陈州)亦多水。

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

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

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B.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C.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D.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与“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

黄冈市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黄冈市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黄冈市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拔五城________ ②坐射起而夷宗死者________(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战不旋踵()A.停止 B.立即 C.掉转 D.返回②属之子矣()A.连接 B.托付 C.归属 D.部署(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加下划线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文侯以吴起善用兵A.魏文侯以为将B.以拒秦、韩C.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D.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4)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5)翻译以下句子。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吴育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吴育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吴育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

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

除大理评事,迁寺丞。

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居数月,改.参知政事。

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

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

”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

”事遂寝。

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

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

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

”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

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

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

”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

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

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

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

”夏人既称臣,而并边种落数侵耕为患。

庞籍守并州,欲筑堡备之。

育谓:“要契未明而亟城,则羌人必争,争而受患者必麟府也。

”既而夏人果犯河外,陷骁将郭恩,而太原将佐皆得罪去。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

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

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

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

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晚年在西台,与宋庠相唱酬..,追裴、白遗事至数百篇。

卒年五十五。

赠吏部尚书,谥正肃。

(节选自《宋史·吴育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B. 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C. 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D. 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礼部,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

初中文言文练习题6-7年级走进文言文阅读理解 第6单元

初中文言文练习题6-7年级走进文言文阅读理解  第6单元

实词“见”。

甲骨文(见)(目)(人),表示用眼看。

表示“看见、看到”,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如果是下级见上级,要翻译为“拜见”,如“于是入朝见威王”。

如果是上级见下级,要翻译为“召见、接见”,如“秦王坐章台宫见相如”。

“见”还可以做通假字,通“现”,意思是“显现、出现”,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另外“见”还可以表被动语态,翻译为“被”,如本文的“见赏”意思是“被赏识”。

参考答案31.【实词训练】工:擅长、精通咸:都或:有的(老虎)挈:带着乞:求、求取县:通“悬”,悬挂【虚词训练】诸:兼词,相当于“之于”【语法训练】①状 A B②余县诸东壁,爱甚:我把这幅画悬挂在东边的墙上,非常喜欢。

32.【实词训练】得:得到、获得何以:凭什么若:如果则:那么善:善于、擅长求:探求【虚词训练】而 a :连词,表并列而b:连词,表并列【语法训练】①B A B②何以明之:凭什么知道这(个情况)?33.【实词训练】写:画称:符合见:被及:等到进:进献、呈给然:这样命:命令它:别的、其他的知:了解【虚词训练】之b:代词,指画【语法训练】①主朱元璋宾画工②乃命写数本以赐诸王:(朱元璋)于是命令(画工)画几幅赐给各诸侯王。

34.【实词训练】官:做官询:询问适:恰巧故:故意熟:仔细姑:姑且,暂且市:卖须臾/顷刻:一会儿涕:眼泪始:刚逾:越过竞:争着【虚词训练】而a:连词,表承接而b:连词,表修饰【语法训练】①主那个人主扇子②始逾府门,人以千钱竞购一扇,立尽:(那个人)刚越过府门,人们用一千钱争着购买一把扇子,(扇子)立刻就卖完了。

35.【实词训练】弃:放弃去:离开过:经过媪:老妇人方:正作:制作感:被……感动卒:完成业:学业氏:姓【虚词训练】之:代词,指老妇人【语法训练】①被……感动 B②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李白被老夫人的精神所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参考译文31.我的朋友善于画虎,他的房间的四壁都挂着老虎的画:有的在翻腾,有的在扑跃,有的在吼叫,有的在狂奔,有的带着幼仔,有的独自行走,形态各不相同,都像真的老虎一样,惟妙惟肖。

文言文《明史吴执御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明史吴执御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执御,字朗公,黄岩人。

天启二年进士,除济南推官。

德州建魏忠贤祠,不赴。

崇祯三年,征授刑科给事中。

明年请除掣签法,使人地相配,议格不行。

请蠲畿辅加派,示四方停免之期,晓然知息肩有日,不至召乱。

请罢捐助搜括,毋为贪墨藏奸薮。

帝以沽名市德责之。

劾吏部尚书王永光比匪:“用王元雅而封疆误,听张道浚贿举尹同皋而祖制紊。

国家立法惩贪,而永光诲贪,官邪何日正,宠赂何日清。

”帝以永光清慎,不纳其言。

又言:“往者边警,袁崇焕、王元雅拥金钱数百万,士马数十万,狼狈失守,而史应聘、王象云、张星、左应选以一邑抗强敌。

故曰筹边不在增兵饷而在择人请畿辅东北及秦晋沿边州县选授精敏甲科赐玺书畀本地租赋抚练军民自御寇。

边关文武吏,缮修战守外,责以理财,如先臣王翱、叶盛辈所为。

客兵可撒,饷省可数百万。

”帝时未审执御所论畿辅、秦、晋也,而曰:“岁赋留本地,则国用何资?”不听。

又劾首辅周延儒揽权,其姻亲陈于泰及幕客李元功等交关为奸利。

初,执御行取入都,延儒遣元功招之,不赴,至是竟劾延儒。

又陈内外阴阳之说:“九边、中原、庙堂之上,无非阴气;心膂大臣,不皆君子。

”帝以所称“阳刚君子”无主名,令指实。

执御乃以前所荐刘宗周三人,及姜曰广、文震孟、陈仁锡、黄道周、倪元璐、曹于汴、惠世扬、罗喻义、易应昌对。

会御史吴彦芳言:“执御所举固真君子,他若侍郎李瑾、李邦华、毕懋康、倪思辉、程绍皆忠良当用,通政使章光岳邪媚当斥。

”帝怒其朋比,执政复从中构之,遂削二人籍,下法司讯。

时御史王绩灿方以荐李邦华、刘宗周等下狱,而执御、彦芳复继之,举朝震骇。

言官为申救,卒坐三人赎徒三年。

未几,先生卒。

有《江庐独讲》一编。

其学大都以立诚为本,卓然躬行君子也。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曰筹边不在增兵饷/而在择人/请畿辅东北/及秦晋沿边州县/选授精敏/甲科赐玺书/畀本地租赋/抚练军民自御寇B.故曰筹边/不在增兵饷而在择人/请畿辅东北/及秦晋沿边州县/选授精敏/甲科赐玺书/畀本地租赋抚练/军民自御寇C.故曰筹边/不在增兵饷而在择人/请畿辅东北及秦晋沿边州县/选授精敏甲科/赐玺书/畀本地租赋抚练/军民自御寇D.故曰筹边不在增兵饷/而在择人/请畿辅东北及秦晋沿边州县/选授精敏甲科/赐玺书/畀本地租赋/抚练军民自御寇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祠,即祠堂,本文指先贤祠。

古诗文阅读《伍子胥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伍子胥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伍子胥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古诗文阅读]《伍子胥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伍子胥传(节选)(高考版)伍胥既至宋,宋有华氏之乱,乃与太子建俱奔于郑。

郑人甚善之。

太子建又适晋,晋顷公曰:“太子既善郑,郑信太子。

太子能为我内应,而我攻其外,灭郑必矣。

灭郑而封太子。

”太子乃还郑。

事未会,会自私欲杀其从者,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

郑定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

建有子名胜。

伍胥惧,乃与胜俱奔吴。

到昭关,昭关欲执之。

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

追者在后。

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

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

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

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

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久之,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两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至于两国举兵相伐。

吴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钟离、居巢而归。

伍子胥说吴王僚曰:“楚可破也。

愿复遣公子光。

”公子光谓吴王曰:“彼伍胥父兄为戮于楚,而劝王伐楚者,欲以自报其雠耳。

伐楚未可破也。

”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于野。

五年而楚平王卒。

初,平王所夺太子建秦女生子轸,及平王卒,轸竟立为后,是为昭王。

吴王僚因楚丧,使二公子将兵往袭楚。

楚发兵绝吴兵之后,不得归。

吴国内空,而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庐。

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楚诛其大臣郄宛、伯州犁,伯州犁之孙伯嚭亡奔吴,吴亦以嚭为大夫。

前王僚所遣二公子将兵伐楚者,道绝不得归。

后闻阖庐弑王僚自立,遂以其兵降楚,楚封之于舒。

阖庐立三年,乃兴师与伍胥、伯嚭伐楚,拔舒,遂禽故吴反二将军。

因欲至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且待之。

”乃归。

(选自《史记?伍子胥传》,有删减)【专项强化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建又适晋适:到B.会自私欲杀其从者会:适逢C.愿复遣公子光愿:愿望D.遂禽故吴反二将军禽:活捉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将其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龙岩市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龙岩市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龙岩市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太平州①新学记王安石①太平新学在子城②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定仲求所作。

侯之为州也,宽以有制,静以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

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庭,愿兴学以称侯意。

侯为相地迁之,为屋百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

而为田二十顷,以食学者。

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

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

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

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____________。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

仁之施,自父子始。

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

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

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

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

游于斯,餔③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

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者哉?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太平州:宋代设置,州治设今安徽当涂姑孰城。

②子城:姑孰城的内城,在姑孰城北面。

③餔:吃饭。

(1)可填入第②段横线处的虚词是()A.也B.者C.焉D.耳(2)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3)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4)对第③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立州学目的在于统一士人思想,最终目标是没有思想争辩分歧。

《吴育传》阅读练习二篇

《吴育传》阅读练习二篇

《吴育传》阅读练习二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

父待问。

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

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

自秦悼王葬汝后,子孙从葬,皆出宦官典护。

岁时上冢者,往来呼索扰州县。

育在襄城,请凡官所须,具成数,毋容使者妄索。

羊豕悉出大官,由是民省供费殆半。

宦官过者衔之。

或中夜叩县门,索牛驾车,育拒不应。

异时宗子所过,纵鹰犬暴民田,入襄城境,辄相戒约,毋敢纵者。

举贤良方正,通判苏州。

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居数月,改参知政事。

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

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

”帝欲徙二人于淮南。

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

”事遂寝。

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

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

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

”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

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乃复以为枢密副使。

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

”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

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

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

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

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

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

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

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其在二府,待问以列卿奉朝请,育不自安,请罢去,不听。

及出帅永兴,时待问尚亡恙,肩舆迎侍,时人荣之。

晚年在西台,与宋庠相唱酬。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知:主持……工作B.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按:按住、隐瞒C.事遂寝寝:停止D.肩舆迎侍,时人荣之荣:以……为荣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异时宗子所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乃复以为枢密副使良乃入,具告沛公C.帝欲徙二人于淮南海运则将徙于南冥D.则阴邪不能构害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吴育“遇事敢言”特点的一项是①索牛驾车,育拒不应②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③不杀绶,无以示天下④臣下毁誉,多出爱憎⑤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⑥育取可行者固行之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⑥D.③④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育年轻时聪颖博学,屡试屡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育传
①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

父待问,与杨亿同州里,每造亿,亿厚礼之。

门下少年多易之,亿曰:"彼他日所享,非若曹可望也。

"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

②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

除大理评事,迁寺丞。

历知临安、诸暨、
襄城三县。

育在襄城,请凡官所须,具成数,毋容使者妄.索,羊豕悉出大官,由是民省供费殆半。

宦官过者衔之,或中夜叩县门,索牛驾车,育拒不应。

异时宗子①所过,纵鹰犬暴民田,入襄城境,辄相戒约,毋敢纵者。

③元昊僣号②,议出兵讨之。

群臣曰:"元昊,小丑也,旋即诛灭矣。

"育独建言:"元昊虽称蕃臣,其尺赋斗租,不入县官,且服叛不常,请置之,示不足责。

且已僣舆服,势必不能自
削,宜援国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顺拊而收之。

"时方锐意讨之,既而诸将多覆军者,久之无功,卒封元昊为夏国主,如育所议。

④时京师有告妖人千数聚确山者,诏遣中使往召捕者十人。

至,则以巡检兵往索之,育曰:
"育虽不敏,聚千人境内,毋容不知。

此特乡民用浮图法相聚以利钱财尔一弓手召之可致也。

今以兵往,人相惊疑,请留毋往。

"中使以为然。

顷之,召十人者至,械.送阙下,皆无罪释之。

而告者伏辜。

⑤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

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卒年五十五,赠吏部尚书,谥“正肃”。

注:①宗子:宗室子弟。

②僣号:超越身份,冒用在上者的名号或器物。

11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毋容使者妄.索(2)械.送阙下
11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门下少年多易.之
A.改变B.容易C.轻视D.替换
114.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以礼部侍郎致仕..
A.赴任B.罢官C.调离D.退休
115.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特乡民/用浮图法相聚以利钱财/尔一弓手/召之可致也。

B.此特乡民用浮图法相聚/以利钱财尔/一弓手召之/可致也。

C.此特乡民用/浮图法相聚以利钱财尔/一弓手召之/可致也。

D.此特乡民用浮图法相/聚以利钱财/尔一弓手召之/可致也。

116.把第③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已僣舆服,势必不能自削,宜援国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顺拊而收之。

117.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叙写“宗子”的作用。

118.文章第③⑤两段分别表现了吴育、的特点。

【答案】
112.(1)胡乱 (2)戴上刑具
113. C
114. D
115. B
116.况且(元昊)已经超越本分使用车马服饰,看情形一定不能自行削减,应当援用
建国之初江南的旧例,稍稍改变他的名号,(这样)可以用安抚的手段来控制他。

117.宗室子弟在其他地方为所欲为,在吴育管辖的地方却十分收敛。

这一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了宗室子弟对吴育的敬畏,从侧面突显了吴育不畏权贵的品格。

118.深谋远虑(智谋过人、有韬略、有远见等);公正无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