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发展走向探讨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从新我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带您一起探讨我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并给出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新我国成立初期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延续在新我国成立初期,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压和否定,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等提倡“批判旧文化,倡导新文化”,但也提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被完全抛弃,而是在与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相互融合中得到了延续和传承。
二、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加积极的肯定和推崇。
我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口号。
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再次被人们所认识和尊重。
传统文化的精髓被重新挖掘和弘扬,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三、当代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与国际文化接轨。
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而传统文化也在不断与当代社会相融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表达形式。
传统文化在当代我国不仅得到了传承和弘扬,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结回顾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从面临挑战、到复兴发展的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续和保护,也得到了更加积极的推崇和发展。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在保持传统的也在不断融合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个人认为,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好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也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如一的持续传承和发展,形成独特的文化风貌,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分析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通过书籍、教育、家庭传统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庄子的墨家思想等等,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表现在民间艺术、民俗习惯等方面。
例如中国戏曲、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象征。
中国的传统民俗习惯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以及祭祀祖先等风俗习惯。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过去的产物,它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首先,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中国传统文化以更多的方式传播给世界。
互联网的兴起,为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
现在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在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延续发展。
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仍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尊师重教的思想、孝道观念的传承等。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艺术、文学、电影等领域中有所呈现,不断吸引着年轻一代的关注。
三、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使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西方文化冲击的情况。
同时,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和认同程度有所不同。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机遇。
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涵,使其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寄托和指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传承,融入了深厚的哲学底蕴、道德准则、艺术表达等。
在当代社会,如何传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对其中的一些代表性元素进行介绍与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指将古代的思想、价值观念、艺术形式等传递给后代,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有效地继承与发扬。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首先,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可以通过设立相关课程,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兴趣。
其次,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比如传统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通过举办庆祝活动,使人们亲身参与其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体验与认同感。
再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
各级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推动相关的研究与传承工作。
此外,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举办展览、舞台剧等形式,向公众传递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应用,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并继续发展壮大。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首先,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的发展与创新。
传统京剧、书法、中国画等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艺术家们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加强技术培训等方式,使传统艺术更好地与现代审美观相结合,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其次,中国传统医药的发展与应用。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药物疗效。
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的研究与应用,使其在现代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次,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研究与推广。
儒家、道家、佛教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都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人文价值。
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谈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摘要:在经济日益繁荣发达的今天,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没有了以前时期的那种所谓的“闲情雅致”,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去“放松”、”消遣”,在文化发展上渐渐出现了一些无聊、庸俗的所谓的“快餐”文化,不仅如此,这些东西经常打着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之名,文化发展前景可见一斑。
关键词:文化发展传统艺术文化一、文化发展出现的的问题1、网络歌曲的横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条件也日益增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技术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当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情况。
网络歌曲的发展影响了很多热爱音乐,喜欢追逐梦想的年轻人,在这样的便利条件下,不少文艺青年实现了自己的明星梦,很多人从默默无闻的草根变成了知名的音乐人,一个个门店外的音箱把他们的歌声传遍大街小巷。
但是网络毕竟是网络,上面聚集了来自各行各业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人,那是什么样的人都有,然后网络中又容易流传,所以一些没有一点艺术性、庸俗不堪的音乐就进入了人们的耳朵里,然后被那些喜欢喜庆的商店老板通过自己的喇叭没日没夜地播放。
久而久之,那些东西就挡也挡不住地被人接受了,街边的小孩在唱,成年人在酒吧KTV里去唱,爱显摆的阔家子弟在自己的宝马车里边播边唱。
2、二人转的变味在东北,有一种特别受人欢迎的”大众消遣”的“艺术”形式-东北二人转。
说起这二人转,是当年东北的传统经典戏曲艺术,与全国各地的其他地方戏曲一样,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性。
二人转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主体是属曲艺的“唱曲”形式。
一般认为是清代中叶华北流行的莲花落被当时的移民带出山海关之后,与东北地区的大秧歌结合发展而成,其间吸收化用了东北大鼓和东北民歌等音乐元素,至清末民初基本定型,距今约有300年历史。
表演形式以唱为主,间有说白,叙述为主,代言为辅。
节目类型既有甲乙二人扮成一旦一丑、载歌载舞、分行当说唱的“双玩艺”和多人分持不同的伴奏乐器轮递坐唱的“群唱”形态的主体演出形式;又有趋向小戏体裁即人物角色化扮演的“单出头”和“拉场戏”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历史路径、根本动因及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历史路径、根本动因及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历史路径、根本动因及发展方向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很大困惑。
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未来。
中国社会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与自然的生产实践中和与人和人的关系的调整和改善的社会实践中,富于创造的中华先民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几千年来,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积累,中华民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
从而使得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能成为和爱琴文明、犹太文明一样的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彩一笔。
然而,在近代西方科学主义和西方现代文明主义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却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于是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存与亡。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对于文化的概念。
学术界许多年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虽然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和学术视野当中。
对文化概念的阐发不一而同,但是对于文化概念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产品的凝结。
我们所探讨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
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准则等。
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
勤劳勇敢地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以“仁”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仁爱精神,不但包括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还包括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以“义”为信仰的“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以“礼”为内容的“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的礼仪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体现了几千年来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变革,如何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文化,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1.1 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新在现代社会里,我们需要一个更全面、更科学和更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体系。
新的时代对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已经变得陈旧而单一,面对现代化的挑战需要更新变化。
我们需要为现代社会创造一个更为合理、具有理性、科学性的价值观,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2 传统文化的文艺形式更新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需要在现代媒体与数字技术的助力下,进行多样性文艺形式的更新与变化。
比如,在漫画、动画、电影、电视剧、音乐、甚至网络游戏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文化影响着现代文化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化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经典的《红楼梦》已经被改编成了不少电影、电视剧和音乐剧,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化符号和元素。
1.3 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更新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也需要进行更新。
传统中国的审美观念关注的是“文人情调”,注重从文学、绘画和音乐中提取出某种情境与情感的体验。
然而,这种艺术观念对于现代人的审美体验有所不适应。
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进行升级,关注到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和价值。
二、传统文化的发展2.1 文化产品市场的发展在现代文化市场中,传统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也在发展,如京剧、戏曲、舞蹈、书法、绘画、文学等。
这些传统文化产品向现代文化市场中提供了新的生命和发展空间。
通过传统文化产品的推广和经营,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文化已经开始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和认可。
2.2 传统文化的创新传统文化需要进行创新与改造,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趣味。
创新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它需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使传统文化更符合现代社会需求。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新我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是变化多端、绵延不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新我国成立以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新我国成立初期的传统文化传承1.1 1949年新我国成立后,我国传统文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始得到重视。
1.2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我国传统文化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传承和保护。
1.3 文革期间,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许多传统文化经典、艺术品遭到毁坏和损失。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传统文化复兴2.1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统文化开始逐渐复苏。
我国古代文化得到重新发现和研究。
2.2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振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和作品。
2.3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三、当代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3.2 然而,新的科技和媒体手段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广大民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3.3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希望未来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总结通过对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的探讨,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相信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传统文化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个人观点我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个我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国文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单一价值观念的压制在当今社会,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种单一价值观念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年轻一代对于自己国家的传统价值观知之甚少。
更严重的是,部分人甚至崇尚外来文化,看不起自己国家的文化。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推广中华传统节日等活动来增强年轻人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注重培养青年人的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不断引导他们理解并珍视自己国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
3.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古建筑、文物等重要遗产的保护,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二、商业化对于文化产业的冲击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在中国也取得了快速增长。
然而,商业化导致了一部分从事文化创作和传播行业者只为金钱考虑,缺乏创新和艺术追求。
这不仅降低了整体创作水平,也削弱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
应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鼓励原创性作品。
政府要提供更多优惠政策支持原创文化产品,并评选出具有独特性和影响力的优秀作品进行重点推广。
2. 提供专业培训和教育机会。
为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和相关知识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艺术技巧与服务质量。
3. 建立版权保护制度。
实施严格版权保护制度,打击盗版侵权行为,给从业人员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保护。
三、文化消费观念的转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人在文化消费上有了更多选择。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许多人追求时尚和潮流,忽视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艺术品鉴能力。
通过举办展览和音乐会等活动,引导公众对于不同艺术形式的理解与欣赏,并教育他们如何正确评价艺术品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发展走向探讨一百年前,波兰作家显克维奇敏锐的察觉到自己的民族正面临着一次十字路口选择的彷徨,于是他写出了一本大型的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
这部巨著不关涉及当下现实,仅仅“影射性”对历史进行重新的写实、阐述。
他提出来的问题不是一个轻松的问题——你往何处去?对每一个关心时代的前途命运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严峻而无法回避的问号。
今天的中国文化正走到了十字路口。
事实上,这个“今天”很长,有一百多年。
一百多年前的“今天”,中国文化就已走到了这个十字路口,一百多后的“今天”,江山也易改了,圣人也驾崩了,红颜也薄命了,英雄也气短了,坟头也长草了,我们的邻居们也纷纷踏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了,而中国的文化却依旧站在“今天”的那个十字路口,手里还拎着一块镜子。
镜子是做什么用的呢?是顾影自怜用的。
如果我们还争气,我们首先就该拍拍自己的脑袋,问一下:一百多年来,我们都做了什么、正在做着什么?为什么我们身上还遗留着一系列的情结,诸如复古情结、愚忠情结、清官情结、处女情结、中庸情结、看客情结、高调情结……?显然,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在我们身上“打”上的“胎记”,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无害为圣人之徒”。
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总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五花八门的借口来拖延和抗拒我们早该做出的选择。
我们似乎忽视了文化在一个民族发展中的作用。
从来,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医疗、司法、军事、体育等等等等,都不过是文化大题目下的一个子目录。
我们时刻处于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中。
文化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血液里,发挥着“永恒而基要”的作用。
我们的生活状态、行为方式、思考模式,以及我们今天碰到种种关于文化问题的困惑,无不和文化本身有关。
作为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我已经习惯了这种困惑,并获得为此寻找答案的勇气和信心。
我想,每个人,只要他不是还在吃奶或者不是老糊涂,那么他就愿意对此进行起码的思考;如果他是一个思想健全并且有着现代化的精神向度的人,那么他必定愿意站出来,以“米哈伊队长”式的战士姿态,为中国的“显克维奇”提供一个方向性的答案。
他需要的不是“君子礼让”的风度,而是“当仁不让”的气魄。
他将绝不妥协的坚持和保卫他的答案——他愿意为此而背上十字架。
在提供我的答案之前,来一次“排毒作业”显然是迫切而且必须的。
今天,我们的文化之所以原封不动的呆在十字路口那里这么多年,是因为它的体内积淀了太多太多的“毒素”。
对于一个中毒甚深者来说,毒素不除,而是给他狂灌补药,反而会加速其人的死亡。
从某种意义上说,“排毒”的作用比“补药”的作用还重要,“除旧”的意义比“布新”的意义更为重大。
文化是人创造的,因此,造成文化中的“毒素”的积累大多是人为的因素。
在我们的文化中,健康的、没有中毒的比例比大气层中的臭氧的比例还低。
到底是哪些人妨害了中国的现代化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将把从古至今各位“已经传播过病毒”的和“正在传播病毒”的人物一一请到“现场”,从十二个不同的角度切入,把他们归类为十二种流派,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请他们重新“谈谈”他们的“播毒”的心路历程。
不信?且征其流派:原教旨派这一派的思想,与今天伊斯兰的原教旨主义者倒是臭味相投。
他们对于当时传播西学和传教的西方传教士是完全排斥的、厌恶的——还不只这样呢,我们且看一下他们的代表人物的发言。
李玉庭因不满利玛窦“曰大西”,于是开骂:“何物幺魔,辄名曰大西,抑思域中有两大否?此以下犯大,罪坐不赦。
”(《诛邪显据录》卷下)张广湉受不了别人对“一君之治统”的指摘,于是开骂:“何物妖夷,敢以彼国二主之夷风,乱我国一君之治统?”(《破邪集》卷五)沈榷一面痛恨“西人不知吾帝王之大经大法所在”,另一面又不喜欢“谬误之西历”,于是开骂:“何物丑类,造成矫诬,盖儒术之大贼,而圣世所必诛,尚可蚩蚩然驱天下而从其说乎?”(《破邪集》卷一,《南宫署牍》)试看以上的言论,都是在“何物”后面加上一个诬词,这分明表明了当时的士大夫自身对于西方缺乏了解,但又不愿意了解,而之后的“不赦”、“乱统”、“必诛”云云,都是在这个层次上不耐烦的诛杀论。
话里话外散发着唯我独尊、杀气腾腾的怪味。
这一派可说是纯纯粹粹的排外。
这些老怪物们脑子单纯,手段却异常毒辣,对于西方传教士,他们采取了先下手为强的办法,乱扣帽子,终于借着朝廷的力量“攻乎异端”,“蚩蚩然”的卫道起来了。
不稀罕派这一派比前面那一派更加食古不化。
前面那一派排斥西学,主要是因为不懂,这一派则是不稀罕。
他们的招牌话语是“哼,你们的东西虽然好,但我就是不稀罕。
”此派鼻祖首推扬光先。
扬光先性情暴躁,做事马马虎虎,不过独独在排外这件事上显示出了极大的动力,这也难怪,他的一生的终极目标乃是:“祖尧舜,法周孔,接周公孔子之道统”(《不得已》卷下)。
他认为汤若望的历法荒谬,蛊惑人心,因此他表达了他的不稀罕:“……光先之愚见,宁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不得已》,卷下)这就是“不稀罕”精神的最初表述。
杨光先可谓“吾道不孤”,因为自杨公以降,很多人都很能发挥这种“不稀罕”精神。
乾隆时期,英使臣马戛尔尼向大学士福康安提出让随身卫队给他表演火器操练时,福康安的回答是:“看亦可,不看亦可。
这种军器操法,量也没有什么稀奇。
”(《乾隆英使觐见记》卷中)戊戌变法时期的王凯运和郑宝谦也很能发挥这种陈调。
王凯运看不起“得其器械以为我利”的说法,他有自己的一番高见:“火轮船者,至拙之船也;洋炮者,至蠢之器也。
船以轻捷为能,械以巧便为利。
今夷船煤火未发,则莫能使行;炮须人运,而重不可举。
”(《陈夷务疏》,《湘绮楼全集》卷二)郑宝谦则干脆一下子托出这一派的“底牌”,他在给光绪皇帝的上书中说:“中国虽极贫极弱而流极之弊,终不至于沦为夷狄者。
”(《郑宝谦条陈》,《戊戌变法》)这一派活的真是痛苦!我们试看他们的语气,都有一股酸溜溜的成分在里面。
他们内心也觉得西洋的东西好,但他们偏要在表面上诋毁,偏要装出一幅不屑一顾的不稀罕的样子。
他们表面上表现的是“宁死不屈”式的大义,而更深层的心理原因不过是害怕西洋“收拾我天下人心”(杨光先语),担心周公孔子的那一套道统从此失灵罢了。
他们以夫子之身,替圣人操心,真是可怜。
自大狂派自大狂是一种精神病(也可以说神经病)。
自大狂派的产生,事实上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的情绪表达的结果。
说的通俗一点,自大狂派的母体是极端民族主义。
也就是说,只有极端民族主义才会“分娩”出这么一个精神病患者。
“民族主义”这个词虽然诞生的比较晚,但是在中国却发生的比较早。
这一派可以康熙作为一个起点。
在中西的礼仪之争中(1720年),他在圣旨中写道:“中国道理无穷,文义深奥,非尔西洋人所可妄论……”(《中国基督教史》)这是比较早、比较正规的民族主义的表述。
结合历史事实,可以说康熙有点自大狂,不过还不到极端的地步。
但是到了洋务运动时期的李鸿章就显得有点精神病的临床症状了。
譬如,他在《总理衙门原函》中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请问,当时的中国真的是除了火器之外,其他的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的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为什么中国“出西人之上”的“文武制度”不能造出“出西人之上”的火器呢?邵作舟的自大心理也很有代表性:“中国之道德、学问、制度、文章,是决然出于万国之上,莫能及之也。
”(《邵氏危言》)这一派的发展到孙中山的时候,就比较严重了:“……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访,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
……中国从前的忠孝仁爱信义种种的旧道德,固然是驾乎外国人,说到和平的道德,更是驾乎外国人。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四讲、第六讲,《孙中山全集》)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不过是下一个“大一统”一股脑的继承上一个“大一统”罢了。
“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哪里有什么“政治哲学的真访”?一边是西方的民主宪政,一边却是中国漫长的帝制、专制。
显然的,孙中山先生虽然结束了帝制,但是他对西方的真精神还是所知寥寥。
自大狂的心理当然更多的为儒家所拥有。
牟宗三就有点代表性。
他说:“辨章华梵,弘扬儒道。
……华族文化生命之圆融通透,……,盖有非任何歧出者之所能企及也。
”(《认识心之批判》序言)王达三的自大狂比牟宗三更重,只见他气呼呼的叫道:“即使中国文化被打败了,也是败在它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上。
”(《“中国本位文化论”之重提与新诠》)以上所选,都是自大狂派的典型。
有了这种自大狂之后,就会说一些不符合事实的话,做一些荒唐的事情,吹一些比较低级的牛皮。
像什么“西方:你的启蒙老师是中国”啦、“笛子的音律比钢琴好听”啦、“中医比西医辨证”啦,等等等等。
不要脸派不要脸的人往往喜欢耍无赖。
不要脸派比前面那一派更加低级,他们连“我们比你们好”都懒得说了,他们只说“你们的东西是‘窃’我们的”、“你们西洋的文明是我们中国传过去的”。
这一派的最早的代言人还要算万历时期的熊明遇。
他的最初表述是:“上古之时,六符不失其官,重黎氏叙天地而别其分主。
其后三苗复九黎之乱德,重黎子孙窜乎西域,故今天官之学,裔土有耑门。
”(《格致草》自序)他所谓的“重黎子孙窜乎西域”,最大的并且是唯一的根据竟然是《左传》上没头没脑的一句“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不过我们的先人是不会浪费这个自我陶醉的机会的。
熊明遇的门徒方以智颇得师父不要脸的真传,再接再厉耍无赖:“万历之时,中土化洽,太西儒来。
脬豆合图,其理顿显。
胶常见者?以为异,不知其皆圣人之所已言也。
……子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游子六〈天径或问〉序》,《浮山文集后编》卷二)黄宗羲也发挥过重大的影响。
全祖望记载黄宗羲的一段话:“尝言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
”(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鲒琦亭集》卷十一)王锡阐也耐不住寂寞了,他站出来以正视听:“今者西历所矜胜者不过数端,畴人子弟骇于创闻,学士大夫喜其瑰异,互相夸耀,以为古所未有,孰知此数端者悉具旧法之中而非彼所独得乎!……西人窃取其意,岂能越其范围?”(《历策》,《畴人传》卷三十五)还有,王夫之:“……盖西夷之可取者惟远近测法一术,其它则剽袭中国之绪余,而无通理可守也。
”(《思问录·外篇》)不要脸派的思想,纪晓岚的老师刘文耍的正比较炉火纯青:“先师刘文正公曰:‘西洋人用意至深,如算术借根法,本中法,流入西域,……,此弩既相传利器,安知(西人)不阴图以去,而以不解谢我乎?永乐大典贮在翰苑,未必后来无解者,何必求之于异国。
’”(《滦阳续录一》,卷十九,《阅微草堂笔记》)什么“西人得以窃其传”、“西人窃取其意”,“剽袭中国之绪余”,“安知不阴图以去”,纯粹是意淫西人的强盗逻辑,都不能提供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理由。
经过以上这些明朝遗民和清朝重臣的大力发扬之后,不要脸的思想成为了当时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