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
经验微生物学时期
酿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
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1676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磨镜片,创造了一架能 放大266倍的原始显微镜检查了污水、齿垢、粪便等, 发现了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正确描述了微生物 的形态有球形、杆状和螺旋样,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 科学依据。
(Louis Pasteur,1822~1895)
抗生素的发现与提纯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 青霉素,Florey等提纯用于临床。
病毒的发现
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凡诺夫斯基 首先发现烟草花叶病毒
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20世纪中期,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免 疫学等的发展和各种先进技术的建立,使人 们 能更快的认识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和致病机制。
高效的基因工程菌生产某些药物,如胰岛 素
郭霍法则:1.特殊的病原菌应在 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 存在;2.该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 得纯种;3.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 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4.自 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
(Edward Jenner,1749~1823)首创用 牛痘预防天花,为预防医学开辟了广
阔途径。1979年WTO宣布全世界消灭天 花
缺乏完整的细胞器(细菌、放线菌、螺旋 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
细胞器完整。(真菌)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 自然界物质循环 • 农业 • 工业 • 医药 • 科学研究 • 正常菌群 • 病原微生物
丹毒 真菌感染
天花 破伤风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首先实验证明有机物发酵和腐 败是由微生物引起,而酒类变 质是因污染了杂菌所致。自此, 微生物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创用了巴氏消毒法

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学

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学

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学微生物是一类微小至极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医学微生物学则是研究与人类健康和疾病有关的微生物学科。

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可致病,也可用于治疗。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相关内容。

一、微生物的分类及特性微生物按形态可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四类。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具有细菌细胞壁和不完整的细胞核;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其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构成;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依靠寄生于宿主细胞内复制;寄生虫则是一类多细胞寄生生物,可分为原虫、线虫和条虫。

微生物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和高繁殖速率,在短时间内便可产生大量后代。

这使得微生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变异性,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环境和抗药性。

然而,正是由于微生物的这些特点,它们也往往是引发疾病的元凶。

二、微生物与疾病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中的最重要作用之一便是致病。

许多常见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如感冒、肺炎、肠炎等。

细菌和病毒是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它们通过侵入人体细胞并破坏正常生理功能来引发疾病。

微生物通过多种传播途径感染人体,如空气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接触传播等。

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最佳措施是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

此外,疫苗的接种也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微生物与免疫系统人体的免疫系统是防御微生物入侵的重要防线。

免疫系统通过产生抗体和活化各种免疫细胞来清除感染微生物,从而维持人体健康。

然而,一些微生物具有逃避免疫系统识别的能力,导致感染持续存在,甚至变为慢性感染。

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研究微生物如何干扰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疫苗。

以流感病毒为例,科学家通过研究其变异机制,不断更新疫苗配方,提高疫苗的效果和覆盖范围。

四、微生物的应用微生物不仅仅是致病因素,它们在医学领域中还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是微生物的鉴定和诊断。

通过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可以明确疾病的病因,从而指导准确的治疗方案。

微生物生物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生物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生物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微生物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学的一门学科, 在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直接观察的微小生物,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微生物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进化和生态等方面, 为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微生物生物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包括诊断、治疗和预防三个方面。

一、诊断微生物生物学在医学中的诊断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检测微生物的存在来确定疾病的诊断, 二是通过检测微生物的药物敏感性来指导治疗。

1.微生物学诊断微生物学诊断就是通过检测体内微生物的存在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情。

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病毒抗体检测、真菌荧光染色等。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 进而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 在细菌感染中, 一旦发现细菌存在, 医生就可以根据细菌的种类和药物敏感性, 给患者开具相应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这些方案不仅可以治疗病情, 还可以预防细菌的持续传播和进一步感染。

可见, 微生物学诊断在医学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2.微生物药物敏感性检测微生物药物敏感性检测是通过分离病原菌, 检测其对不同的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来指导治疗。

该检测方法可以指导医生选择抗生素治疗方案, 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例如对于含有严重感染的患者, 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是根据微生物药敏试验的结果开方, 在减少剂量抗生素的同时, 以将对患者身体的损伤降到最低。

而这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则依赖于微生物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二、治疗微生物生物学在医学中的治疗应用主要是通过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从而治疗相应的疾病。

1.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药物, 对于控制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同种类的抗生素通过对特定环节的抑制, 来实现对微生物的杀灭或抑制效果。

如青霉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四环素干扰蛋白质合成等等。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德国艾利希于1910年合成的梅毒治疗剂砷凡纳
明和稍后合成的新砷凡纳明,开创了微生物感 染的化学疗剂治疗的新时代。 1929年弗莱明发现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的青霉素,1935年Domagk发现的磺胺药物百 浪多息,1940年的弗洛里的青零素结晶纯品, 使许多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控制和 治愈。
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用碳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
手术用具,创建了无菌外科手术。
德国学者郭霍创用固体培养基,成功地从环境 或患者排泄物等标本中分离出细菌的纯培养物。 相继发现了炭疽杆菌(1876)、结核分枝杆菌 (1882)和霍乱弧菌(1883)。 在研究炭疽病时,郭霍提出了著名的原则: ①从患者的机体能分离出纯种细菌 ②将此细菌接种于易感健康动物能引起相同疾 ③能从感染的动物体内分离出同一种细菌 ④在同样的特殊疾病中能发现同一种病原菌
郭霍原则证实了微生物的致病系统
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创用了牛痘预防天花成为
近代免疫学的开端。以后巴斯德发明的炭疽、 狂犬病、鸡霍乱疫苗为自动免疫预防感染病开 辟了前景。 1958年澳大利亚学者Burnet以生物学和分子遗 传学的发展为基础,提出了抗体生成的克隆选 择学说,阐明了抗体产生机制、抗原识别、免 疫记忆形成、自身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发生等 重要免疫生物学现象。
非特异性孔蛋白:可通过分子量小于800~900
的任何亲水性分子 特异性孔蛋白:只容许一种或少数几种相关物 质通过,如维生素B12和核苷酸等
是一种通过共价键使外膜层牢固地连接在肽聚糖 内壁层上的蛋白,分子量约为7200
占细胞的比重(%)
成分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含量很高 (30~90)
肽聚糖
含量很低(5~20)
磷壁酸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分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不同种类。

其中,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可以根据形态、生理特征、遗传关系等进行分类。

真菌是真核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和植物中。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才能进行复制。

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和蠕虫两大类。

2.微生物结构:细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组成。

真菌由菌丝、子实体和分生孢子组成。

病毒包含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壳体。

寄生虫的结构因种类不同而不同。

3.微生物繁殖和生长:细菌通过二分裂来复制自身,生长速度快。

真菌以分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病毒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寄生虫有多种繁殖方式,包括卵的产生和分裂。

4.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起疾病。

细菌可以通过产生毒素、刺激宿主免疫反应、侵入宿主组织等方式引起疾病。

真菌可以通过产生毒素、机械破坏和刺激宿主免疫反应等方式引起疾病。

病毒通过寄生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对宿主细胞造成损害,引起疾病。

寄生虫可以通过侵入宿主组织、摧毁宿主细胞、干扰宿主机体等方式引起疾病。

5.微生物的诊断方法:微生物的诊断常常依赖于细菌培养和分离、病毒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显微镜检查等方法。

细菌培养和分离可以通过培养基、温度、气体等条件来筛选和培养细菌。

病毒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宿主体液中的抗体来进行诊断。

核酸检测是利用特异性引物和放大技术来检测病原体的核酸。

显微镜检查可以观察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的形态和结构。

6.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包括个人防护措施、社区防控措施和医疗机构控制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手卫生、面罩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等。

社区防控措施包括检疫、消毒、卫生教育和疫苗接种等。

医疗机构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医疗废物管理等。

7.抗菌药物和耐药性: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

抗菌药物可以通过不同机制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复制。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抵抗能力增强。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真菌分为真菌和酵母菌,对糖类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病毒是核酸包裹在蛋白质外壳中的微生物,不能自主繁殖。

-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和吸虫等,以细胞病原为主。

2.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培养微生物可通过无菌技术和培养基进行。

-常用的培养基有富养基、选择性和差异培养基等。

-鉴定微生物可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3.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细菌通过侵袭性和毒性产生疾病,可以通过感染、产生毒素和刺激宿主免疫反应等途径。

-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复制自身基因组并释放新的病毒颗粒来引发感染。

-真菌通过侵袭宿主组织或产生毒力因子来导致疾病。

-寄生虫通过宿主的体液或组织进行营养摄取和生殖,同时会导致宿主免疫反应。

4.常见微生物性疾病:-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流行性感冒等,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和流感病毒等。

-胃肠道感染:如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皮肤感染:如疖、蜂窝组织炎等,常见病原体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泌尿生殖道感染:如尿路感染、淋病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淋球菌等。

-血液感染:如败血症、疟疾等,常见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疟原虫等。

5.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如抗念珠菌药物、广谱抗真菌药物等,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抗病毒药物:如抗流感药物、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等,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抗寄生虫药物:如抗疟疾药物、抗寄生虫原虫药物等,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

6.感染控制与预防:-感染控制重点包括手卫生、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

-预防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和环境控制等。

在复习医学微生物学时,应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了解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方法,掌握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常见微生物性疾病,以及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和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

01医学微生物学概述Chapter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与任务定义任务01020304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不同类型的细菌。

细菌包括DNA 病毒、RNA 病毒等不同类型的病毒。

病毒包括酵母菌、霉菌等不同类型的真菌。

真菌包括原虫、蠕虫等不同类型的寄生虫。

寄生虫古代时期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20世纪至今02细菌的基本形态与结构Chapter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形态01020304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核质荚膜鞭毛菌毛芽孢03细菌的生理与遗传Chapter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理化特性细菌的分类与命名030201细菌的理化性质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细菌的营养类型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的代谢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的变异类型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细菌遗传变异的意义04细菌的分类与命名Chapter细菌的分类方法数值分类法传统分类法利用细菌的多种特性,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值分析,确定细菌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进行分类。

分子分类法常见病原菌的分类与命名葡萄球菌属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败血症等。

链球菌属包括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引起呼吸道感染、脑膜炎、心内膜炎等。

肠杆菌科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引起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免疫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细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代谢产物的产生以及某些酶的活性等特性进行鉴定。

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细菌抗原的结合反应进行鉴定,如凝集试验、沉淀试验等。

基于细菌基因序列的分析和比较,采用PCR 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手段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

细菌的鉴定与识别05病毒的基本形态与结构Chapter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的大小病毒的形态病毒形态各异,常见的有球形、杆状、砖形、丝状、蝌蚪状等。

这些形态与病毒的基因组类型、外壳蛋白的结构以及感染宿主的方式有关。

病毒的基本结构核衣壳包膜病毒的分类与命名病毒的分类病毒的命名06病毒的复制与遗传Chapter病毒的复制周期病毒通过特异性受体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然后将核酸注入细胞内。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

医学微生物学总结得跟教材一样的哦真的省了不少力气1.微生物: 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 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3.病原微生物: 少数具有致病性, 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 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 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 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 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 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 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 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第二节细菌的结构1.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芽胞2.革兰阳性菌(G+): 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 显红色。

3.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磷壁酸有无外膜无有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 核心多糖, 特异多糖】、脂质双层、}脂多糖(LPS): 即G-菌的内毒素。

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 使白细胞增多, 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 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 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 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 无种属特异性, 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 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具体内容及要求绪论1.微生物的定义,种类与分布,与人类的关系(了解)2.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种类及区别(掌握)3.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关系,发展史(熟悉)第一篇细菌学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包括排列方式,细菌的多形性(熟悉)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L型)、细胞膜、细胞质内物质、核质的组成及其功能(掌握);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掌握)4.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检查法:显微镜的使用、常用细菌染色法(熟悉)5.革兰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原理与方法(掌握)第2章细菌的生理1.细菌的理化性状(了解)2.细菌的营养物质、营养类型和营养机制(熟悉)3.生长繁殖所需条件,对氧要求: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需氧菌(了解)4.生长繁殖:细菌分裂方式及速度、生长曲线及其分期(掌握)5.细菌的能量代谢:需氧呼吸与发酵的概念(熟悉)6.细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掌握)7.人工培养细菌:人工培养基的种类及细菌用途,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熟悉)8.细菌的分类与命名:分类法和命名原则(了解);菌株、菌种和菌属的概念(熟悉)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1.消毒、灭菌、无菌和防腐的基本概念(掌握)2.高温灭菌法的种类及用途(熟悉)3.紫外线和滤过除菌的原理及应用(熟悉)4.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种类及用途(掌握)5.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熟悉)6.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掌握)7.实验室安全法律与法规(熟悉)第4章噬菌体1.噬菌体的形态与基本结构及复制过程(熟悉)2.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及溶原性转换(掌握)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遗传物质: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整合子等(掌握)2.细菌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熟悉)3.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接合与重组(掌握)4.细菌基因的突变: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突变的后果及实际意义(了解)5.Ames试验、原理、方法及意义(熟悉)6.细菌遗传与分子生物学(了解)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1.抗菌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掌握)2.细菌耐药机制及预防耐药的方法(熟悉)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及微生态学(了解)2.细菌的毒力与毒力因子相关概念(了解)3.侵袭力:黏附素与荚膜、胞外酶等在细菌致病中的作用(掌握)4.细菌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性质及致病作用(掌握)5.抗菌免疫特点,先天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熟悉)6.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和杀菌机制(掌握)7.细菌感染的途径、类型(掌握)8.医院感染:特征与分类,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熟悉)第8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采取标本的原则(了解)2.细菌的鉴定方法:形态学,分离培养与生化反应,动物和药敏实验(熟悉)3.细菌感染的快速诊断:涂片染色镜检、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熟悉)4.血清学诊断,双份血清检测(熟悉)5.细菌感染的预防:疫苗的种类、类毒素、抗体与免疫因子(掌握)第9章球菌1.葡萄球菌属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态结构与培养(熟悉)2.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掌握)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了解)4.葡萄球菌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熟悉)5.链球菌属及A群链球菌:分类、形态结构与致病性(掌握)6.链球菌实验室诊断和抗“O”试验(熟悉)7.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掌握)8.其它链球菌与肠球菌(了解)9.脑膜炎奈瑟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熟悉)10.淋病奈瑟菌:致病性与免疫性(熟悉)11.脑膜炎球菌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治原则(了解)1.肠杆菌科的分类及共性(熟悉)2.致病性大肠杆菌:种类及致病机制(掌握)3.大肠杆菌的实验室检查:大肠菌群及饮用水卫生标准(熟悉)4.志贺菌:生物学性状与血清学分类(熟悉)5.志贺菌:致病性与免疫性,感染控制困难(掌握)6.沙门菌:生物学性状、抗原结构与分类(熟悉)7.沙门菌:致病因子与所致疾病-肠热症(掌握)8.沙门菌:肠热症的实验室诊断-肥达反应(掌握)9.肠杆菌科分离与鉴定程序与要点(熟悉)10.了解变形杆菌的主要性状及所致疾病(了解)第11章弧菌属1.弧菌属及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熟悉)2.霍乱弧菌:致病机制及免疫反应(掌握)3.霍乱弧菌的实验室诊断(熟悉)4.副溶血性弧菌(了解)第12章螺杆菌属1.幽门螺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熟悉)2.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熟悉)3.幽门螺杆菌的检查及防治原则(了解)4.空肠弯曲菌(了解)第13章厌氧性细菌教学内容1.厌氧性细菌的概况:有芽胞和无芽孢(了解)2.破伤风梭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熟悉)3.破伤风梭菌:外毒素及其致病机制,特异性防治(掌握)4.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性状(熟悉)5.产气荚膜梭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的实验室诊断和防治原则(掌握)6.肉毒梭菌:外毒素及其致病机制(熟悉)7.艰难梭菌和与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熟悉)8.无芽孢厌氧菌的分布和种类、致病性及实验室诊断(了解)第14章分枝杆菌属1.分枝杆菌属基本特点与分类(了解)2.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如化学组成、培养、抵抗力等(熟悉)3.结核杆菌:致病物质及致病机制(掌握)4.结核杆菌:感染与免疫,BCG疫苗(熟悉)5.结核杆菌分离培养,结核菌素试验,抗酸染色(熟悉)6.其它分枝杆菌:麻风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了解)1.流感嗜血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熟悉)2.流感嗜血杆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了解)第16章动物源性细菌1.布鲁菌:生物学特性与种类、致病性、实验室诊断(熟悉)2.鼠疫耶尔森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实验室诊断(熟悉)3.结肠耶尔森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了解)4.炭疽芽孢杆菌:生物学特性与种类、致病性、实验室诊断(熟悉)5.蜡样芽孢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了解)6.柯克斯体属(Q热立克次体),巴通体,土拉热弗朗西斯菌(了解)第17章其他细菌1.白喉棒状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熟悉)2.白喉外毒素的致病机制及免疫特点(掌握)3.白喉实验室诊断:直接涂片染色、分离培养,毒力,锡克试验(了解)4.鲍特菌属及百日咳鲍特菌: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了解)5.军团菌属及嗜肺军团菌: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了解)6.假单胞菌属及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了解)7.弯曲菌属及空肠弯曲菌: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了解)第18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1.放线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检查方法(了解)2.诺卡菌属的性状及致病性与检查方法(了解)第19章支原体1.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分类(了解)2.支原体的致病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熟悉)第20章立克次体1.立克次体生物学性状(了解)2.立克次体致病性、免疫性及流行病学(熟悉)3.立克次体实验室诊断:外斐试验(熟悉)第21章衣原体1.衣原体的生活周期(了解)2.衣原体的致病性、实验室诊断及防治(熟悉)第22章螺旋体1.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与分类(了解)2.梅毒螺旋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机制、临床分类和实验室诊断(熟悉)3.钩端螺旋体:特性及致病性,实验室诊断及防治原则(熟悉)4.伯氏疏螺旋体与回归热螺旋体:致病性(了解)第二篇病毒学病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性(熟悉)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1.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熟悉)2.病毒的基本结构和化学组成及抵抗力(掌握)3.病毒的基因组种类及功能(熟悉)4.病毒增殖与生长曲线(了解)5.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与黏附,穿入与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掌握)6.病毒的异常复制(熟悉)7.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突变的类型,重组与重配,基因整合(掌握)8.病毒遗传变异在致病、预防、诊断等方面的意义(了解)9.病毒的灭活: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了解)10.病毒分类原则、科、属、种的含义(熟悉)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病毒感染途径与传播方式(了解)2.病毒的对宿主细胞致病作用(熟悉)3.病毒感染所致的免疫病理及免疫逃避(熟悉)4.病毒感染的类型(掌握)5.病毒与肿瘤的关系(熟悉)6.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IFN,NK 和补体(熟悉)7.特异性细胞免疫:免疫活化T细胞,CTL和T D效应细胞(熟悉)8.特异性抗体: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补体结合抗体(熟悉)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病毒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的注意事项(了解)2.病毒的分离培养:动物,细胞,鸡胚(熟悉)3.病毒的鉴定:形态学,细胞病变,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掌握)4.病毒感染的诊断:血清学,快速诊断(熟悉)5.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及常用的生物制品(熟悉)6.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了解)第26章呼吸道病毒1.呼吸道病毒概述,正黏病毒和副黏病毒的主要特点(熟悉)2.流感病毒:形态与结构,基因组、变异与分型(熟悉)3.流感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流行特点,实验室诊断及防治要点(掌握)4.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熟悉)5.副流感病毒,尼派病毒和偏肺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了解)6.副黏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及防治原则(了解)7.冠状病毒:形态与结构,基因组、分类(熟悉)8.冠状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流行特点,实验室诊断及防治要点(掌握)9.其他呼吸道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呼肠病毒(了解)1.小RNA病毒科与肠道病毒的概况及共性(了解)2.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熟悉)3.脊髓灰质炎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疫苗(掌握)4.其它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71型(熟悉)第28章急性胃肠炎病毒1.轮状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及实验室诊断(熟悉)2.杯状病毒与星状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了解)第29章肝炎病毒1.肝炎病毒概述(了解)2.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及实验室诊断(熟悉)3.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传播方式(熟悉)4.乙型肝炎病毒:致病性和免疫性、疫苗防治(掌握)5.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实验室诊断意义(掌握)6.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掌握)7.丙型肝炎病毒:致病性和免疫性、及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防治(熟悉)8.丁型肝炎病毒与戊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了解)9.庚型肝炎病毒与输血传播病毒: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了解)第30章虫媒病毒1.虫媒病毒与黄病毒科的基本特点(熟悉)2.乙脑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掌握)3.登革热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诊断及防治(熟悉)4.森林脑炎病毒与西尼罗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诊断及防治(了解)5.甲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诊断及防治(了解)第31章出血热病毒1.出血热及出血热病毒概述(了解)2.汉坦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掌握)3.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致病性和免疫性、实验室诊断及防治(熟悉)4.埃博拉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实验室诊断及防治(了解)第32章疱疹病毒1.人疱疹病毒的种类,共同生物学特点,治疗原则(熟悉)2.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及实验室诊断(熟悉)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及实验室诊断(了解)4.EB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及实验室诊断(熟悉)5.人巨细胞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及实验室诊断(熟悉)6.人疱疹病毒-6,-7,-8:致病性与免疫性及实验室诊断(了解)1.逆转录病毒的种类(了解)2.HIV-1:形态结构,基因组及复制周期(熟悉)3.HIV-1:致病性及免疫性:AIDS(掌握)4.HIV-1:实验室诊断及防治(熟悉)5.人类嗜T细胞病毒:致病机制及所致疾病(了解)第34章其他病毒1.狂犬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诊断及防治原则(熟悉)2.人乳头瘤病毒:生物学性状及所致疾病(了解)3.细小DNA病毒:生物学性状及所致疾病(了解)4.痘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了解)5.博尔纳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了解)第35章朊粒1.亚病毒粒子概述(了解)2.朊粒的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熟悉)3.朊粒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了解)第三篇真菌学第36章真菌学总论(了解)1.真菌的生物学性状2.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3.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4.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第37章主要病原性真菌(了解)1.浅部感染真菌:表皮癣菌、毛癣菌、小孢子菌、角层癣菌2.皮下感染真菌:申克孢子丝菌、着色真菌3.地方性流行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马尔尼菲青霉菌4.机会致病性真菌:白假丝酵母、新生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肺孢子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