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对比初探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对比初探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对比初探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对比初探

[摘要] 2009年9月,甘肃省正式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同时,更对新教材全新的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对比和思考。

[关键词] 人教版自然地理教材对比

一、新旧教材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的变化

1.新旧教材内容结构对比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必修一更注重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注重地理知识在社会中的实用价值,而对学科的系统性则考虑的较少,故而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有了不少的增减,现将新旧教材自然地理部分内容变化如下:

第一章:删除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月相及其变化规律,新增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章:删除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全球热量平衡、大气环境保护,新增全球气候变化。第三章:删除海水的盐度和温度、洋流的分类及形成、地壳物质组成与循环、地浅表东与地表形态、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新增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四章:删除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的内容,改为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地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五章:新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新旧教材课文内容呈现方式对比

教材的主题是课文,它以文字叙述形式储存和传递信息,重要性不言而喻。旧教材内容多偏重于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面面俱到,就难免“繁、难、偏、旧”;其中有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枯燥乏味,晦涩难以理解,从而丧失学习兴趣。新教材依然以地理学中的主干知识为主,重要原理规律几乎全部保留,包括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规律,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规律,相比而言,新教材增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河流地貌的发育等内容,使得知识更加完整。新教材内容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实用性和发展性,对于需用的相关学科知识,新教材只是拿来结论,如地转偏向力,只讲现象,不讲成因;对于与其他学科重叠部分,新教材便毫不吝惜的删掉,如生物部分;新教材还保留和发扬了现行教材中所有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如地球的运动、洋流、大气环流等;并加强了对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成因的分析过程,如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就分别从宇宙环境和地球本身两个方面加以说明;这样,教材负担便大大减轻,并有余力去强化那些最基本的知识、原理和规律,从而突出地理性。新教材更加注重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在学习自然环境时强调环境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气候的变化,水资源的减少,地貌形态等等都以一个完整的章节呈现出来,相比旧教材中的意义就更加醒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三明九中陈良豪 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国际竞争加剧的同时,国际之间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现代公民的要求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随着地理科学的持续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给高中地理课程带来新的学科资源与发展活力。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的基础学科课程,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综合思维(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新理念、新实践、新思维在地理课堂中不断涌现,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各具特色,兼具别样优势的方法使地课堂精彩纷呈。不论什么样的形式,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研读新课程标准,回归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有更加清晰准确的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一,精心研究、明确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任务量大,而时间较为紧张。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教学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我们只有对这些内容研究透彻,在指导学生学习及复习备考的环节中,才能做到明确思路,做到知识无遗漏,能力有侧重,避免简单教教材,使有效资源最大化。 第二,素养导向,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概念,如何与学科知识结合,这是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科知识,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止于知识。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知识的学习提升、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我们需合理优化课堂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源于课本而不限于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doc

编写说明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并使用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我们编写了这套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共分两册,分别与教科书上、下册配合使用。 本书各单元的结构分为教材分析、练习篇参考答案、参考资料三个部分。在教材分析中,对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编排作了总的说明,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作了分析说明,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教师参考。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编写时间又很仓促,因此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希望广大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的编写者:第五单元:高俊昌;第六单元:刘健;第七单元:韦志榕;第八单元:覃燕飞、丁尧清。责任编辑:刘健;审定:吴履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 2003年9月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教材分析 在前四单元学习了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从本单元开始,将要学习人文地理。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因而教材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安排成人文地理的开篇。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只讲述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即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 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目前以至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建设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为此,教材对本单元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材无论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还是讲述工业生产活动,侧重点都不在生产活动的本身,而是在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教材在本单元的引言中概要地阐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全单元教材就是本着具体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而逐渐展开的。在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在第8单元作单独讲述,本单元教材只是在自学园地中,安排了“持续农业”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第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以典型案例论证基本原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从分析实例入手,阐述基本原理(如农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区位选择),并用大量事实材料进行说明。(2)从教材结构看,本单元分别用2课时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用2课时讲述工业区域,目的是通过诸多不同类型的具体地域的分析,来论证基本原理。这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所具有的地域性特点。(3)讲述每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或工业区域,都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来说明普遍规律的。典型案例的选取,除考虑到其代表性外,还照顾到世界各地,以使学生从小见大,了解世界各地人类生产活动的一般情况。(4)讲述基本原理或进行地域分析,都尽可能举中国的实例,或联系中国以及学生家乡的实际。 第三,体现发展的观念。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例如,教材分析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别关注各地域类型的形

浅析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处理

浅析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处理 发布日期:2009年11月04日点击次数: 118 作者:来源:本 站原创 浅析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处理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王桂芳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教学插图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图片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获取地理知识的重 要源泉,它既是一种内容丰富的直观教具,也是地理学科所拥的有一种特殊语 言。有人曾试验过,一个人识别同一种物体,用语言描述需 2.8秒,用线条图描述需 1.5秒,用黑白照片描述需 1.2秒,用彩色图片需0.9秒,这些数据表明采用地理图片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前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 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由此可见, 地理图片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正文】 打开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本),顿觉眼前一亮:教材设计新颖,图文并茂,一幅幅精美的插图令人目不暇接。全书共306页,竟有各种插图354幅,有地图、示意图、地理统计图表、景观图,甚 至漫画等(表一),这些插图是高中地理新教材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它们和文字教材紧密联系,互相补充,具有目的明确、内容简明、主题突出等特点,它对教材的文字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通 过读图,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读图,可 以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大量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与规律,形成地理技能。因此,教师在使用地理新教材的过程中,应 注重图像系统的分析和运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在教 学中教师应因“图”制宜,针对不同类型的插图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

书名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表景观图其他总图幅页数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2454936012398高中地理教材必修2413013225111101高中地理教材必修3304223178120107 表一: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插图类型及图幅数 一、地图的功能及教学处理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直观教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 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客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 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它以图像的形式把信息传递 给人的大脑,具有任何文字和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地图可以分为政区地图、专题地图。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是 多方面的:它可以确定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获得各种地 理事物的分布知识;它有助于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它便于学生综合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 动态变化规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是基本 技能训练的主要方式;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有价值的直观教具。它同 文字相比具有现象直观性、地理方位性和几何精确性等特点。 如在讲解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时,如果照本宣科,不 仅枯燥乏味,毫无趣味,而且会把学生引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如能 充分利用课本的“欧洲西部气候类型分布”和“北美气候类型的分布” 两张插图进行分析讲述,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展 开思维推理的翅膀,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具 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在“欧洲西部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上找到52°N 和北极圈两条纬线,由此判断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大概在40°N 到60°N之间,并且位于大陆的西岸,回顾五带知识判断出这里受盛 行西风带影响,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温带海洋性 气候。在理解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把欧洲 温带海洋性气候图与北美洲进行比较,从地形、洋流、海岸线角度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 作业要求:以高中地理教材某一册书为例,梳理该册书中的核心概念,并绘制概念框架图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1光年为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势向四周传播。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从高气压去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大气环流:全球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 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广义上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谈谈对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一点认识

谈谈对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一点认识 高中地理新教材从1997年秋季开始在部分省、市试用,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三年多,新教材全新的观念、新颖别致的图表、富有创新性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活动安排等均受到试用省、市的广泛好评。江苏省从2000年秋季开始在高一年级试用新教材,试用伊始,就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喜爱。笔者对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实验修订版)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现谈谈自己对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一点认识。 一、新教材的优点 1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强化了对学生进行环境观、资观、人口观、发展观和全球观的教育,体现了地理学科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突出了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切实有效地发挥了地理学科的功能。 2强化了人地关系这条主线

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在上册中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视角,由远及近介绍了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强调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突出了自然环境、自然资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下册中介绍了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以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分析了人类如何在自然环境中为解决基本生活而进行的生产活动,这些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地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问题。整个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自然地理与人地理的比重大约为4:6,鲜明体现了人地关系这条主线,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方向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有利于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 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对老教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精心编写了每个单元的导言、、阅读材料、自学材料以及活动内容等,充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条。 4坚持与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 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十分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重

(完整版)高中地理听课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听课心得体会 篇一:地理课听课心得体会 地理课听课心得体会 2015年11月19日 2015年11月19日在泰安六中听完王霞老师的《巴西》课,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通过比较,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现将我个人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杨老师从观察图片入手,并配以适当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自己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从而引出课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充分体现了自主教学。而王老师通过区域地理的学习导入新课后,在整节课的设计上,她把自主权充分交给了学生,引

导学习积极认知。她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不同的版块,每个版块都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变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解疑,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具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才 能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杨老师课前准备了大量丰富的资料,通过课件展示出来,并将地理知识与人文知识有机结合,使整个教学过程顺利流畅,不生硬,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开拓了视野。王老师结合课堂内容准备的地图使用时机合适,达到锦上添花的功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贴近生活是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

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开始,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两节课优点很多,给我的启示也很大,但两节课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注重了新知识的传授,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识记,且缺乏相应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篇二:地理优质课听课心得 吉安市中学地理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戴志婴 本次有幸参加了吉安市在吉安三中举办的中学地理优质课的听课活动,我的感触颇深。听了来自我市不同学校的优秀地理教师的16节不同内容的优质课之后,我的心就久久不能平静。我从16名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深深体会到了教学的意义所在,下面是我在本次活动后的教学收获和自我反思。 (一)教学收获 本次观摩的16节课各有千秋。可以

(完整)学习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心得).docx

学习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心得 今年学校印发了高中地理新课标,通过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课标 带来的冲击,对新课标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高中地理课程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 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 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 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 善待环境”。“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 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 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二、高中地理课程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又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 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而且 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长期以来成为教师教学 的基本依据,因而形成了“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 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结果过分 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给学

生造更多的机会体主学和探索的“ 程”和“ ”。 高中地理程准中“重地理的探究” 一条基本理念,除了“倡 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以外,“开展地 理、地理考察、地理、地理和地理研究等践活”。是因,无是开展野 外察、野外考察、社会等室外,或者是开展做、制作学具等室内操作,都主要是学生自己察、操作、、、搜、思索、判断、分析??。既可提高 地理学 学生的吸引力,能培养学生的践能力,更能在践程中, 而在解决的程中激学生的潜能和造力,有利于学生素的全面提高。 高中地理程基本理念“注重学程价和学果价的 合。重反映学生展状况的程性价,价目多元化、价手段多化,形成 性价与性价相合、定性价与定量价相合、反思性价与鼓励性价相合”。 三、信息技的用 高中地理程准理念“ 信息技在地理学中的用。充分考信息技地理教学的影响,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和 能力的教学境”。次程改革的指思想之一是要突出代性,地理程要突出 代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代信息技地理 程的影响,包括在地理程内容、地理教学方法运用和地理教学价中,都 要充分考代信息技的用。 当今世界,信息技速展,地理信息技源与境可

高级高中地理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

高级高中地理新课标培 训学习心得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地理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 2018年11月21日 本次培训采用网络教学的形式,请了课标编写专家、教材编写专家、省教研员、特级教师等来讲课或上示范课,培训的层次高、内容丰富,收获颇丰,特别是对新课标修订的国际背景、重要意义、过程方法等等有了比较多的了解。这些对正确理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材新人教版必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材(新人教版)必修(三) 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保康一中宋德国2011-10-2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类型;②掌握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③理解产业转移的阶段性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图文资料、数据表格进行探究性的教与学; ②适当拓展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及提高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人文科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培养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学习、讨论学习 四.教学流程 五.主要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襄樊深圳工业园奠基图导入新课(见新人教版P87) [读图] 投影图思考问题 A、比较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B、吸引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意图] 从图引出产业转移的分析案例—东亚,此环节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对图的观察与区别能力;二是初步让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 [承接] 如果你们想办企业,你们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获取最大利润。 【问题】企业要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利润=产出-投入,企业要想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降低成本,减少投入;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出。 [讨论]学生看图分析,积极思考,老师在旁启发提示,然后竞答。 [点评] [小结] 产业转移的概念及一般规律 [板书]一、产业转移

概念分类目的 [观看视频资料]《世界产业转移史》了解世界产业转移历史,思考影响转移因素 [投影]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重庆作专题报告引出 [板书]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投影] 书本图5.8 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结合动画分析转移过程及规律。 [思考]:(1)、不同时期东亚地区的劳动力差异及变化。 (2)、经济发展角度解释转移规律。 [启发] 如果仅从劳动力价格考虑,那么,企业为什么不把生产转移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去?由此过度到内部交易成本因素的分析。 [过渡] 除了劳动力价格,还应考虑劳动力的素质,如果劳动力素质低,企业还应付出职工培训的成本。 职工培训成本是属于内部交易成本。 [板书] 2、内部交易成本 [小结] [引申]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吸引外资,我国先后采取的措施是: 建立出口加工区成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内地经济开发区上述措施的实施,其目的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视频资料] 美国汽车业产业转移相中湘潭九华经济区,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吸引投资 [承接] 日本合资汽车图片趣味导入 [板书] 3、市场因素 [读图] 日本汽车产业三次转移的历史图 [思考]( 1 )、三菱汽车为什么要直接在销售地区投资建厂? ( 2 )、至20世纪末,三菱汽车的重点投资地区由欧美转移到东亚、东南亚的原因是什么? ( 3 )、据图5.10、5.11,三菱汽车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 汽车的生产虽然已经实行了全球化,但是由于整车运输不便,并且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对进口汽车设置关税壁垒。所以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市场变化,企业的专业方向也随之发生变化。 [小结] [思考] 刚才的视频中还提到,哪些因素吸引美国汽车企业将汽车产业转移向湘潭九华经济区? [板书] 其它影响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 【小结展示】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六.[板书小结] 一、产业转移概念

2020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三篇

2020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三 篇 2020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感受(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教育方针,高中地理课程承载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教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教学方向,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感悟。 一、教学设计新颖 新课标解读中给了一系列案例,其中《水循环》一节给我很大的感悟,教学分四个环节,分别为:创设驱动式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地理问题;项目合作,寻找地理解决方案;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问题情境以济南“七十二名泉”展开,先叙述济南因泉城而美,又叙述泉水开发矿泉水后,过度开发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泉城已经快名不副实,泉水停喷的次数越来越多,停喷的时间越来越长--;进而提出问题:泉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济南的泉水主要分布在哪里?济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泉水,泉水是如何形成的?泉水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泉水为何会停喷?我们应如何保

泉护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贴近生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展探索性学习;项目合作,寻找地理解决方案中,以“水滴的旅行”“探泉之成因”“感泉城发展”展开,设计一系列问题与探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成果展示中,学生对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和原理等问题及泉的相关知识等都有了深刻的理解,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中内容的学习,又完成了对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感悟颇深。 二、教学内容灵活 近段时间,辅导学生做练习题时,碰到过这样一道题,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大,看似一道简单的问题,结果却是问题百出,问题如下: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生态系统被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主要功能是( )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净化地表径流 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高二第一册地理教材说课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高二第一册地理教材说课范围:我说的教材范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主编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一册。 一、说课程价值 高中地理选修第一册是以人文地理知识为骨架编写的,它主要包括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1.知识构建功能:本书内容涉及与人口、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有关的地理问题,同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整本书用“人口与环境”、“城市的地域结构”、“文化景观”、“旅游活动”“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标题,醒目地标明各人文地理分支中的重点问题,各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2.能力培养功能:教材中设有“自学园地”----阅读篇、技能篇、练习篇、活动课,极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本教材广泛运用了社会调查,案例分析,专用图表分析,定量评估,模式分析,自然与人文综合分析等人文地理基本方法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3.实践操作功能:实践性操作性强是新教材的一个特点。教材运用绘制图表,设计方案、社会实践调查等手段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在第一单元第一节,课后活动题中,要求学生根据信息动手绘制新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据此分析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在第六节的课后活动中,请学生调查学校所在地的流动人口状况,写一分调查分析报告。 4.心理教育功能:新教材编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一单元内容的编写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教材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增加了大量的图幅和资料。观看图片可以对知识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阅读有关的辅助材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更深一步的理解。由此做到,先体验感知,进一步感悟理解。 5.情感教育功能:本教材注重了对高中地理教育功能——“协调人地关系”的深化。每一单元每一节内容无不渗透着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思想。教材采用图片、资料、社会调查活动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渐增大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说课程价值的达成度 1.内容选取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本册教材内容主要是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科分支很多,教材主要选取其中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政治经济地理来作为教学内容。教材编选了丰富翔实的人文地理知识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促进起更好更快的认识世界,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其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2. 内容组织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从内容安排上看,本书是按照人类活动层次的提高编写的,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首先安排人口地理内容,是关于人类自身的繁衍,迁移等基本活动的。其次安排城市地理的内容,人口地理是城市地理的基础,居住活动也是人类比较基本的社会活动。再次,安排文化地理内容,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建立在经济活动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社会活动。文化传播的基础之一,是人口的迁移。城市的居住活动,生产活动,是建筑文化景观的基础之一。最后,安排政治地理的内容,人类的政治活动是最高层次的社会活动。按照人类活动层次的提高来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逐步加强人文地理的综

论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发展变化及其教学意义

论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发展变化及其教学意义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李元英2013115351 摘要 地理教材作为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地理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重要依据。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正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1]。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比较研究法以及案例研究法,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从宏观层面上对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内容选择、逻辑结构、以及知识存在形式三方面对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发展变化进行阐述,并与旧版教材进行简单的对比。笔者还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新教材的变化所产生的教学价值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发展变化教学意义

目录 摘要 (2) 引言 (4) 一、选题背景 (4) 二、研究意义 (4)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4) 正文 (5) 一、地理教材分析概述 (5) (一)概念界定 (5) (二)理论基础 (5) 二、高中地理新教材发展变化概述 (6) (一)教材内容选择的发展变化 (6) (二)教材内外部联系的发展变化 (9) (三)教材表述结构的发展变化 (10) 三、高中地理新教材发展变化的教学意义 (11) 讨论 (13) 参考文献 (14)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多篇)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从xx年秋季试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经过二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地理课改工作初见成效,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经过二年多的摸索、探讨与实践,我们认为地理课改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把握好课标,使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等。 2、“带活地图”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虽然是中考科目,但由于采用开阅考试,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懒于记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的知识,让知识开花结果。 4、营造探究式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

高级高中地理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 2018年11月21日 本次培训采用网络教学的形式,请了课标编写专家、教材编写专家、省教研员、特级教师等来讲课或上示范课,培训的层次高、内容丰富,收获颇丰,特别是对新课标修订的国际背景、重要意义、过程方法等等有了比较多的了解。这些对正确理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

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査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1.人地协调观 (1)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并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各种影响。 (2)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能够分析评价现实人地关系问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描施与政策。 2.综合思维 (1)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 (3)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

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地理课改心得体会1 这一次我很荣兴参加了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学习,感受颇深。我作为刚使用新教材的老师,通过这次的学习,在专家们的引领下回顾了自己一年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时刻铭记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不断积累经验和反思。我的心得如下: 1、更新教育观念 中学地理课程目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会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重视对现代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是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新特点、新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关注国际热点问题、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动向,拓宽学科视野,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向。 2、转变教师角色 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不断提高,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 3、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习惯上被称为教书匠,但实际上教师不是“教书”而是“教人”,因此教学策略应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方向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4、改变工作方式,充实专业素养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合作,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包括地理教科书、地图册地理教学参考等教材,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模型、演示仪器等各种地理教具以及校内外学习场所,等等。 总之,每位教师都应当树立课改新理念,树立科学的教材观、教育观、学生观,深入钻研新教材。以上是我有关于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几点粗浅的体会,也许不够全面,还请诸位多多谅解。 地理课改心得体会2 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学习和反思,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熟悉,以下就是我在学习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 首先,我了解了新课程新在哪里,它与老教材的主要区别是:一、理念上新;二、方式上新,表现在逻辑上比较独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三、学科的价值,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提高三角形的重心,体现学生的认知能力,体现教材的灵活性、时代性、

2018年高中地理新教材简介-文档资料

高中地理新教材简介 高中地理新教材简介(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韦志榕) 201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新的高中课程计划与原有的高中课程计划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高中课程结构体现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既有统一的基本要求,又有适度灵活性的精神。根据高中课程计划的规定,地理科是学科类课程,采取了必修和限定选修两种方式。高一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每周3课时;高二、高三限定选修,供升学预备教育文科学生选修,高二每周1课时,高三每周2课时。新的高中地理课程,三个年级均有地理课,保证了高中地理教学的连续性。 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依据国家教委2018年5 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编写而成。今年秋季开学后,先在天津、山西、江西三省市试教,而后进行修改,于2000年在全国推广。 新的高中地理教材与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相比,从教材的总体框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到教材的表达等都有一些创新。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架,使教材具有鲜明

的素质教育方向性。 新大纲中,高一地理的教学目标有5点,其中第一点是“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二点是“了解人类各种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相应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点是“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其实施途径”。从这几点要求可看出,新的高中地理教材要求学生建立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这实际上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当然,生物等学科也会涉及到一些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更多的只能在地理课中讲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课责无旁贷。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对现行高中地理人地关系主题的深化。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编写的。阐明人地关系的确是地理教育永恒的主题,协调人地关系是我们的目标,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要看采取哪种发展模式。环境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更侧重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话,新的高中地理教材在此基础上,加强了环境与发展的内容。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其所包含的大部分内容也与高中地理的内容相吻合,因此,从素质教育出发,我们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