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十首经典《沁园春》

经典《沁园春》十首经典《沁园春》沁园春是常见词牌名,创始于晚唐,调名源于汉朝窦宪倚势变相强夺沁水公主田园之典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十首经典《沁园春》,欢迎大家阅读。
《沁园春·孤馆灯青》【宋代】苏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这首词脉络清晰,层次井然,回环往复,波澜起伏,上片的早行图与下片的议论浑然一体,贯穿一气,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全词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融诗、文、经、史于一炉,体现了卓绝的才情。
《沁园春·情若连环》【宋代】苏轼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
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
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
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
凝眸。
悔上层楼。
谩惹起新愁压旧愁。
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书邮。
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
须知道,囗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这首词以铺叙手法说相思,反反复复地说,虽只是“相思”二字,却并不单调乏味。
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除了真切体验之外,还在于善铺叙。
作者善铺叙,就是在有条理、有层次的铺叙之后,突然插入一笔,由一方设想另一方,构成“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的妙境。
这种作法是从柳永词中学得来的。
因此,这首词,婉转言情,另有一副面目,非关西大汉所宜歌也。
这是苏轼学柳七作词的一个明证。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宋代】辛弃疾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沁园春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沁园春 长沙 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 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地枫 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 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 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 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 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 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 呢?
毛泽东
《沁园春》,词牌名。由 “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 公主的园林”而得名,双 调,114字,上阙13句,下 阙12句, 如《沁园春. 雪》。
解题: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 是词题。 结构: 本文在词中属于长调,分上下两 阕。上 阕侧重写景,由景生情。 下阕回忆往事,巧妙作答。
写作背景
•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 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 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 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 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 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 经长沙,重游橘子洲,这时湖南省长赵 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 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
风
格
入境------审美感知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
忧思之情-- 意气风发 主题: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 命运的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 已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 精神。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 粪土万户侯
曾记否 中流击水
设问 结 尾, 回答“ 谁主 沉浮”:投身 革命, 急流 勇进, 担负 大任.
表现手法
《沁园春》古诗原文及鉴赏

《沁园春》古诗原文及鉴赏《沁园春》古诗原文及鉴赏沁园春刘将孙大桥名清江桥,在樟镇十里许,有无闻翁赋《沁园春》、《满庭芳》二阕,书避乱所见女子,末有“埋冤姐姐、衔恨婆婆”,语极俚。
后有螺川杨氏和二首,又自序杨嫁罗,丙子暮春,自涪翁亭下舟行,追骑迫,间逃入山,卒不免于驱掠。
行三日,经此桥,睹无闻二词,以为特未见其苦,乃和于壁。
复云“观者毋谓弄笔墨非好人家儿女”。
此词虽俚,谅当近情,而首及权奸误国。
又云“便归去,懒东涂西抹,学少年婆”,又云“错应谁铸”,皆追记往日之事,甚可哀也。
因念南北之交,若此何限,心常痛之。
适触于目,因其调为赋一词,悉叙其意,辞不足而情有余悲矣。
流水断桥,坏壁春风,一曲韦娘。
记宰相开元,弄权疮痏;全家骆谷,追骑仓皇。
彩凤随鸦,琼奴失意,可似人间白面郎。
知他是、燕南牧马,塞北驱羊?啼痕自诉哀肠,尚把笔低徊愧下堂。
叹国手无棋,危途何策;书窗如梦,世路方长。
青冢琵琶,穹庐笳拍,未比渠侬泪万行。
二十载,竟何时委玉,何地埋香。
鉴赏这是一首血泪哀词。
据作者自序称。
在樟树镇的清江桥上,有无闻翁与杨氏女子回首题壁词,记述了元兵南犯时掳掠妇女的行为。
其中杨氏所和《沁园春》乃自诉其悲惨遭遇,语尤沉痛。
作者遂隐括其事,为赋此词,以写其家国沦亡之恸。
在两宋词坛上,如此深刻、真实地反映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之作,实不多见。
首起三句点出留题的地点。
流水与断桥,坏壁与春风,这些意象背反的景物,被作者故意扭合到一起。
形成强烈的对此,使断壁颓垣的惨象更为突出,加重了凄苦的意味。
“韦娘”句活用刘禹锡“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诗意。
用以指代杨氏的题词(《杜韦娘》也是词曲名),并兼有怜其才艺、哀其命运的含义在内。
“记”下所领四句,笔颇曲折。
是用唐代的开元、天宝之际的.典实来比喻宋末政局,并以之概述杨氏题词的内容。
“疮痏”,创伤,此比喻战乱带来的民生疾苦。
“骆谷”为通往巴蜀的要道。
安史乱作,人民仓皇避兵,杜甫《绝句》云:“二十一家同入蜀,唯残一人出骆谷。
沁园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少年壮志)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 (李煜——细腻含蓄)
毛泽东诗里的“秋”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廖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1929.10)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3.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 样的? 4.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 联系?
点:时、地
即景抒情 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壮 志凌云。
山上——层林尽染 (静)
( 生 机 勃 勃 )
江中—— 百舸争流 (动) 万类 描写
考点精讲堂 近年来,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设题: 一、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 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艺术旗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含意是丰富的,“炼字”与“炼意”即其中之一。我国古代 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 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 天地最穷人”(杜荀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 茎须”(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有的 则“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千)。
秋 景 图
天空—— 鹰 水底—— 鱼
பைடு நூலகம்击 (远) 翔 (近) 议论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 是什么?用四字短语概括景物的特征。
• 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这些景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辛弃疾《沁园春》原文赏析

《沁园春》原文赏析引导语:辛弃疾是南宋最大的词人,他的《沁园春》大家学习过哪些?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其中的10首原文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进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
算合作平居鸩毒猜。
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
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一首令人解颐的新奇滑稽之作,全词通过“我”与杯的问答,风趣而又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政权的失望与自己心中的苦闷。
此词作于庆元二年(1196)闲居瓢泉时。
...酒徒就该像刘伶那样只管有酒即醉,死后不妨埋掉了事,才算是古今达者。
...怨意不论大小,常由爱极而生;事物不论何等好,过了头就会成为灾害。
...作者委婉地述说了自己长期壮志不展,积愤难平,故常借酒发泄,以至于拖垮了身体,而自己戒酒,实出于不得已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
...词中大量采取散文句法以适应表现内容的需要,此即以文为词。
与原有调式不同,又大量熔铸经史子集的用语,从而丰富了词意的表现,在词的创作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不得以止酒为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韵杯汝知乎,酒泉罢侯,鸱夷乞骸。
更高阳入谒,都称齑臼,杜康初筮,正得云雷。
细数从前,不堪余恨,岁月都将曲糵埋。
君诗好,似提壶却劝,沽酒何哉。
君言病岂无媒。
似壁上雕弓蛇暗猜。
记醉眠陶令,终全至乐,独醒屈子,未免沈灾。
欲听公言,惭非勇者,司马家儿解覆杯。
还堪笑,借今宵一醉,为故人来。
(二词作于庆元二年(1196)家居上饶、铅山之际。
绍熙五年(1194),稼轩先以谏官黄艾论列,罢闽帅任,主武夷山冲佑观,旋又以御史中丞谢深甫论列,降充秘阁修撰。
庆元元年(1195)冬,以御史中丞何澹奏劾而落秘阁修撰职。
至本年九月,再以言官弹劾罢宫观之虚职。
沁园春雪原文注释及译文

沁园春雪原文注释及译文《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写的一首诗,下面是原文注释及译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注释】,北国指北方地区。
冰封,冰封河流。
雪飘,大雪纷飞。
【译文】,北国的风景,千里冰封,万里飘雪。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注释】,莽莽,茂密的样子。
滔滔,形容水流的样子。
【译文】,眺望长城内外,只见苍茫一片;大河上下,一片平静失去了往日的奔腾。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注释】,银蛇,白色的蛇。
蜡象,大象。
天公,指上天的神灵。
【译文】,山峰上的雪像白色的蛇在舞动,原野上的大象在奔跑,仿佛要与上天的神灵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注释】,红装素裹,指雪后的景色。
【译文】,等待晴天,看到白雪覆盖的景色,更加妖娆动人。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注释】,多娇,形容美丽动人。
竞折腰,形容向往景色而臣服。
【译文】,江山美景如此动人,吸引无数英雄竞相前来臣服。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注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指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帝王。
文采、风骚,指诗文的才华。
【译文】,可惜的是,即使是秦始皇、汉武帝,也略逊色于诗词的才华;唐朝的君主、宋朝的开国皇帝,也稍逊于诗文的风采。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注释】,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建立者。
弯弓射大雕,成语,比喻只知道武力征战。
【译文】,一代天才,成吉思汗,只懂得拉弓射大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注释】,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风流人物,指有才名的人。
【译文】,都已经过去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物。
沁园春课件

音韵节奏变化规律揭示
平仄相间
诗句中平仄交替出现,形成了抑扬顿挫的音韵节奏,如"望长城内外"中的"长"字 为平声,"城"字为仄声,以此类推。
押韵规律
每句诗的末尾字都押韵,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如"惟余莽 莽"中的"莽"和"顿失滔滔"中的"滔"都押韵。
情景交融、意象叠加等技巧
情景交融
对当代读者启示意义
1 2
审美价值
沁园春的词作具有清新自然、婉约柔美的审美价 值,能够提升当代读者的审美能力和情趣。
人文关怀
沁园春的词作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生活,体 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对当代读者有启示意义。
3
社会价值
沁园春的词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历史 文化背景,具有珍贵的社会价值和研究意义。
03
沁园春主题思想探讨
爱情主题及其体现方式
01
02
03
爱情的美好
通过描写园中春景和少女 的美丽,表达对爱情的向 往和追求。
爱情的无奈
通过对少女的单相思和无 法实现的爱情,体现爱情 的无奈和悲剧性。
爱情与社会的冲突
通过对少女所受封建礼教 束缚的描写,反映爱情与 社会的冲突和矛盾。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比喻
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 河上下,顿失滔滔",将长城比 作巨龙,大河比作宽阔的画卷,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北国雪景的广
阔无垠和雄伟壮观。
拟人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赋予山 、原以生命和动作,形象地展现 了北国雪景的活泼生动和奔腾气
势。
十首最好的沁园春

十首最好的沁园春沁园春是毛泽东同志于1957年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山水的深情和对人民的热爱。
下面将介绍十首最好的沁园春,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一、《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是毛泽东在长沙写的,他深情地描绘了长沙的美景和人民的生活,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沁园春·雪》这首诗歌描述了大雪纷飞的冬日景象,展示了雪的美丽和纯洁,以及对冬天的向往之情。
三、《沁园春·春晓》这首诗歌描绘了春天的清晨景象,用饱满的文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
四、《沁园春·夜》这首诗歌描绘了夜晚的宁静和祥和,表达了对夜晚的喜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五、《沁园春·夜雨》这首诗歌描绘了夜雨的情景,用细腻的文字表达了对雨的美丽和对自然的敬畏。
六、《沁园春·横塘》这首诗歌描述了横塘的美景和人民的生活,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和对人民的热爱。
七、《沁园春·清明》这首诗歌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用凄美的文字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命的珍惜。
八、《沁园春·秋霜》这首诗歌描绘了秋天的景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九、《沁园春·故乡》这首诗歌描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人民的眷恋。
十、《沁园春·临江仙》这首诗歌描绘了临江仙的美景和人民的生活,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和对人民的热爱。
这十首沁园春诗歌中,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表达方式,但无一不展示了作者对家乡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也能体会到他对人民的关怀和眷恋。
沁园春诗歌的美妙在于它的真挚和情感,通过字里行间传递给读者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的艺术品,更是对时代和人民的真实记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欣赏这十首最好的沁园春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庄子· 逍遥游》 “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借景抒情 景——情 雄奇壮丽的秋景——昂扬奋发的革命情怀
独特的生命体验
• 上阕:独立寒秋 有感 • 下阕:百侣曾游 回忆
孤独是思考的开始 (ຫໍສະໝຸດ 勋)• • • • • • • • •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
沁 园 春 长 沙
朗读
独特的生命体验
• 眼前景
• 寒秋——湘江——橘子洲 • (时间、地点) • 看——
• 心中情
• 看——总领景物描写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远——山,林 近——江,舸 红、碧——颜色艳 尽、透——色彩浓 遍、漫——范围广 万、百——数量多
• 看——总领景物描写
仰视——鹰 俯视——鱼 击、翔——生机勃勃, 矫健自由 总——万类霜天竞自由
景物描写 动静结合 色彩鲜明 视角变化 (远近高低俯仰) 有分有总
雄奇伟丽之景——深沉之思,慷慨之情
怅——问 设问,引出下阕 谁主沉浮?
• 忆——引出对往昔的回忆 概述 具体描述 青春年少 才华横溢 意气风发 热情奔放 谈论时局 撰写文章 蔑视官僚
• 作者自注曰:“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 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 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 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 千里。”
第二组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 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 行程二万。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练习本,周三早上交)
作业
1.课文抄写一遍(工整) 2.思考题 (题目要抄) • 读下面两组描写秋景的诗句,试着说说毛泽 东笔下的秋景和中国传统诗词中的秋景在感 情色彩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 同?
第一组: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杜甫)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