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困境及解决思路

资产创利水平不高 ,经济效益不容 乐观 。 3 、产业 内部结构不优 。武汉市服务 业 虽然在产业构 成上 发生 了一 些变化 ,但 内部结 构仍不尽合理 ,主要表现在 :一 是 行 业结 构不 优。新兴行业发展不足 ,非赢 利性行 业依赖性 强。二是组 织结构不优 。 武汉市 服务业 中相 当多还处于起 步阶段 , 规模化 、集 团化程度低 ,市场运作也不规 范 。三是投 资结 构不优。服务业 固定资产 投 资额构成 中,国有及 国有控股经济所 占 比重高于武汉市平均水平 ,服务业投资在 所有 制结 构上的转换仍然滞后 。
一
三 、着力打造现 代服务业 集聚 区、集 聚 带
围绕城 市功能转换 ,加强布 局规划 , 聚焦强势行业 ,形成若干 特色鲜 明的现代 服务业集聚 区、集聚带 ,进一步优化武汉 现 代服务业空间布局 。以集聚 区、集聚带 为抓手 ,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 ,加大 招商引资力度 ,加速 现代服务业发展。三 大 现代服务业集 聚区和九大集 聚带包括 : 王 家墩 商务 区、 四新现代服务业集 聚区 、 东 湖科技新城和新武 汉火 车站周边商业 带、 汉 阳文化旅游集聚带 、解放大道 中部商贸 商务集聚带 、汉正街商 贸旅游集聚带、江 汉路一六渡桥传统商圈、建设大道金融集 聚带 、黄浦商贸商务集聚带 、丹水池现代
3,整 合 发 展 旅 游 会 展 业
要培育集 聚在国 内外有重大影 响 的会展品牌 。突出武汉国际会展 中心等大 型 、多功能会展场馆 。二要合力打造城市 旅游精品。发掘城市文化底蕴 ,着力打造 以黄鹤 楼为 中心 的两江 四岸 、两 山四桥都 市景观区和 以东湖风景区为核心的大东湖 旅游区两大拳头产 品。三要优化会展旅游 业的发展环境 。
、
( )一批现代服务业集 聚区初具规模 一 武汉市 中心城 区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能 级和集聚辐射功能不断提升 ,商流、资金 流 、人 才流集聚效应初显。 目前 ,已形成 了武商 摩尔 城等 8大有 一定规 模 的商 贸 圈 ,构 成武汉 社 会消费 品零 售 总额 的主 体 。在 流通业态上 以连锁 经营为突破 口, 具有较强的辐射力; 武汉光谷汇 聚了4 所 2 高校 、 6 5 个国家级 科研 院所 、1 个 国家级 3 重点实验室 、 0 两院院士 ,2 多万名各 5名 0 类专业技术人员 ,是武汉的 “ 才特 区” 人 ; 定位于金融、保险、贸易、信息 、咨询等 产业为主、总投资 10 亿元 ,占地 7 4 平 00 .1 方公里 的武汉 CB D建设将成 为武汉现代 服务业发展 的核心集 聚圈。 ( 二)发展势头 强劲 20 年 , 0 5 武汉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1 0 .3亿 元 。 其 中 ,物 流 、 金 融 、房 地 194 产业、信息传 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教 育等五大 现代服务行业共实现增 加值 5 5 8. 6 5亿元 ,同比增 长 1 .% ( 8 1 按当年价格计 算 , 同) 占武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 比 下 , 重为 5 .%,高于 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增 28 速 18个百分点 。 . ( 三)要素含量较高 较高学历的人力资本及 较强的资金装 备是武汉现代服务业要素高含量 的突 出表 现。第一 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 ,2 0 年末 04 武汉市 现 代服务 业 共吸 纳单 位就 业 人员 8 . 万人 ,其 中每百 人具有大 专及 以上 51 3 文化程度 人员达 4 . 人 , 出全市 同等文 79 高 化程度的单位就业 人员 1 . 人 。 2 0 年末拥有
浅析武汉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班级:1118552学生学号:111855218课程结课论文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题目:浅析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生:雄专业名称:城市规划指导教师:洪光荣2013年12月31日浅析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是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而以为中心形成的城市圈最有条件成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之一。
因此,的崛起具有促进城市圈建设,利用龙头带动发展,力争和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所作为等层次的战略意图。
在这一契机下,尤其是十七大之后,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的实验区,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全市经济呈现出良好运行态势,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本文在分析了近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后,探讨了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成就对策1 引言从国家实行中部崛起战略至今,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其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许多经济指标都见证了这一成就。
当然由于地理位置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后工作的重点。
2 城市发展现状及规划情况2、1 城市发展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0年,市域需住人口994万人,其中主城区常住人口440万人;2020年达1180万人左右,主城区为502万人;未来城市将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多轴多心”空间布局结构,逐步形成东部、东南、南部、西部和背部的六大新城组团。
2、2 “1+8”城市圈城市圈是由“1+8”9个城市构成的一个区域经济联合体,以为圈心,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城市圈的经济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2、3 市经济发展趋势2、4 经济发展分区2、5 市经济发展市场环境3 城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在中部崛起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契机下,市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分析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值 。第三 产 业产 值 占 G DP比重 从 1 9 9 5年 的 4 1 . 4 4 %增 加 到 2 0 1 0年的 5 1 . o 0 %, 对 G D P的贡献率超 过了一半。 其 次, 第三产
( 二) 现 代 服 务 业投 资环 境 区域 比较 的 选 择
本文将武汉放在 中部地 区, 与中部六个省会城市 中的其他
增长率 中, 第 三产业 的增 长率最快 , 充 分说 明第 三产业 固定资 飞 阶 段 ,未 来 经 济 增 长 的 潜 力 和 各 种 产 业 发 展 的可 能 性 巨 大 ,
产 投 资 的 增 加 是第 三 产 业 快 速 发 展 的 重 要 原 因 。
在这一地区考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有现实意义 。 本 文意 在探 讨武汉市 在中部地 区具有的区位 优势, 综合分析 武汉市发展现
展 的实际情 况提 出建议。
【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 国际投 资环境 ; 主成分分析法
。
在 当今 世 界 经 济 发展 中 , 服 务业 快速发展 , 现 代 服 务 业 也 社会生活环境 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城乡居 民储蓄年末余额 已成 为 拉 动 经 济 增 长 的重 要 力 量 , 现 代 服 务 业 的对 外 开 放 是 各 国更 广 泛 地 参 与 国际 竞 争 、 融 入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重 要 内容 。吸 引
代 服 务 业 具 有 的发 展 环 境 状 况 。
二、 中部六个省会城 市现代服 务业 投资环境 的比较分析
( 一) 现 代 服 务业 投 资 环 境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建 立
投资环境是一个十分复杂 的系统 , 影响投 资环 境优劣 的指 境: 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 技术 基础 和市场条件不可或缺 , 且要
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武汉城市圈作为湖北省经济发展 的核心 区域 . 有它 自身
作者简介 : 肖志雄( 94 ) 男, 17 ~ , 武汉理工 大学博士研 究生 ,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副教授 。
湖 北 社 会科 学 2 第 1 01 1年 1期
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肖志雄 1 . 。
(. 1 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 院, 湖北 武汉 4 0 7 ;. 3 0 2 2武汉长江丁商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6 3 0 5)
摘要 : 用定 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 结合的方 法, 运 可以对武 汉城 市圉发展现代服务业 的优 势、 劣势、 会和威胁进 机
最具活力的地区 . 是湖北省经济发展 的核心 区域 I -2 0 t m 07 衅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才 、 文化 、 自然等发展现
代服务业所必不可少 的资源 ( 见表 1 , )先天 的资源优势为武 汉城市圈发展现代服务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武汉城市圈应
年 . 国务 院同意 , 经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批 准成为全 国
武汉市人才 资源丰富 . 科教 实力雄
厚 ,高层次
的各方 面要 符合生态规律 ,向着有利于资源节 约和循环使
用、 维护 良好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
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性 、 知识性 、 高技 术性 、 高增值性 和
集群性 、 创新性 。 现代服务业所具备的这些 特征使得它 【 ∞
皮影 戏 无 水 芒硝 石油的储 源形成梯度 教 育水 平很 高 。 量也 相 当 可观 是 全 国 闻名 的 “ 元之 乡” 状 分布 和整合
、
、
,
潜 江 天 下第一 台” 东周楚灵 王 离 “ 的 地上 盛 产粮 棉 油 . 地 趋 势 宫章 华 台和 文坛泰 斗 曹禺等 下 富藏 油 气 盐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武汉作为中国内地的中心城市,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武汉的发展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分析武汉的发展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近年来,其GDP持续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武汉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汽车、钢铁、化工等行业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武汉也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能源、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武汉长江大桥、汉口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
同时,武汉还积极推广智能城市建设,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支持。
3. 教育与科技:武汉是中国重要的教育城市之一,拥有多所著名高校,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这些高校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也孕育了许多科技创新企业。
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以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4. 生活品质提升:随着城市发展,武汉居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的绿化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武汉还注重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
二、未来趋势展望1. 产业升级:武汉将继续推进产业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和培育。
在新材料、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武汉将加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和技术水平。
2. 区域协同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武汉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交通、能源、产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格局,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武汉将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构建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对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建议

对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动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城市间交通联通。
武汉城市圈涵盖了多个城市,各城市间的交通联通程度不同,需要加强城市间的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联通,以便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2. 发展现代服务业。
武汉城市圈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集群,应该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和扶持,发展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比重和质量。
3. 建设高效绿色交通体系。
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公交系统等绿色交通体系,以改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同时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4. 推进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
应该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同时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提升,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5. 加强生态环保。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保护之上,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综合配合和协同推进,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共同努力,实现武汉城市圈的繁荣发展。
- 1 -。
武汉分析报告

武汉分析报告1. 前言武汉市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地区,是华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近年来,武汉市在经济、人口和城市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快速发展,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武汉市的发展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探讨其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武汉市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座城市,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2. 经济发展2.1 GDP增速武汉市的GDP在过去十年中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武汉市的GDP增速分别为6.8%、7.2%、7.5%、8.1%、8.3%、8.6%、8.9%、9.2%、9.5%、9.8%和10.1%。
可以看出,武汉市的经济增长呈现了较为稳定的态势,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2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武汉市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2010年以前,武汉市以制造业为主导,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武汉市开始加大对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目前,武汉市的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3 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武汉市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特别是在交通领域,武汉市的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得到了全面升级和扩建,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
3. 人口状况3.1 人口规模截至2020年,武汉市常住人口约为1100万人,居住人口则接近1400万人,是中国内地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3.2 人口结构武汉市的人口结构相对较为年轻化,青少年和青壮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
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武汉市的人口流动性也较大,很多人选择来武汉市发展和就业。
这为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4. 社会事业4.1 教育武汉市在教育事业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建设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校和科研机构。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此外,武汉市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培训机会。
武汉市服务业发展现状研究

就一直 高于武汉市 G P 工业和农业 的增长幅度。 经济增长的局面逐步改变, D、 已成为以工业 、 服务业为
17 20 98 03年 间 , 汉 市 服 务 业 平 均 增 长 速 度 为 主共同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产业结构不断趋于 武
to sa d t e c n rb t n t h r wt fGDP n m po m e to e iei d sr n W u a in n h o tiu i o t eg o h o o a d e ly n fs r c u ty i h m v n
Z AO n - o g XU o g yz ,DUAN n ̄’ H Yig h n n, H n -i ’ Nig ( i r r fW u a nv r i fTe h oo y ¨L b a y o h n U i e st o c n l g ,W u a y h n,H u e, 3 0 0 b i4 0 7 ;
1武汉 市 服 务 业发 展 迅速 , 速 逐步 高于 农 业 业 自身增长来看, 17 年 以来其增长速度也呈加 . 增 自 98
和工业
快趋势,98 90年 服务业 产值 平均 增长 率为 17 —19 武汉市服务业 自改革开放 以来始终保持较强的 1. 6 O 2 高于 19—20 年服务业产值平均增长率 91 03
增长势 头( 图 1 。一 方 面从 比较来 看 , 汉市 G P 的 1. 9 20 如 ) 武 D 6 9 . 03年 按 可 比 价 计 算 比 上 年 增 长
和农业 、 工业增长率呈现负增长时, 服务业产值依 旧 1. , 25 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 28 . 个百分点。从服务
有所增 长 。并 且 从 19 以来 , 务业 的增 长速 度 业年均递增速度来看, 93年 服 武汉市依靠第二产业为主带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服务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生活服务业则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武汉现已具备支撑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区位、市场、政策环境、人力资源等优势。
紧密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武汉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这一主题,认真调查研究、积极规划发展、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服务业,促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加快实现我市城市发展目标和商务工作目标的重大课题和重要途径。
一、武汉服务业发展现状武汉因其特有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决定,历来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商贸服务业中心。
“十五”以来,武汉服务业健康成长,已成为推动武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以商贸零售、餐饮住宿等为代表的武汉生活服务业则保持快速增长,在全市服务业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也处于优势地位。
1、武汉服务业的发展现状GDP总量过半,经济增长贡献突出。
2007年,武汉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72.35亿元,同比增长14.2%。
服务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为50.1%,高出上年0.7个百分点,高出第二产业4.3个百分点。
2007年1-9月,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4.9%,高出第二产业11.5个百分点。
投资比重加大,行业发展前景可观。
2007年,武汉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687.15亿元,其中服务业完成投资1223.59亿元,同比增长32.7%,占比高达72.5%。
分行业看,2007年1-9月,行业投资增幅较高的行业均为需求潜力较大行业,如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同比增长为1.39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1.22倍。
经营状况良好,税收贡献稳步提升。
2007年1-9月,武汉市服务业共实现营业税48.45亿元,占全市营业税总额的82.6%,税额同比增幅达20%,高于全市1.7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完成税收所占份额较大的是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三行业共占全市营业税总额的73.7%。
运行质量较好、税收同比增幅较高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及房地产业,同比增幅分别为30.7%、27.6%、21.4%。
服务经济主导,中心城区转型明显。
2007年1-9月,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75.84亿元,占同期GDP比重54.1%,高于全市4.0个百分点,区级经济向服务业转型的趋向明显。
7城区中除汉阳、青山两区外,其他5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同期GDP比重均在60%以上。
其中,江汉区借助中央商务区、旧城区成片改造等优势领跑全市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同期GDP比重最高,达84.2%,江岸区以房地产、金融保险、技术服务、文化产业等行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同期GDP比重为73.6%,桥口区、武昌区、洪山区则分别以个体私营经济、教育、信息技术等服务业为重点发展领域,服务业增加值占同期GDP比重分别为68.6%、67.4%和63.1%。
“两通”主体稳固,新兴行业增速加快。
2007年,以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物流仓储和邮政业为代表的“两通”行业发展速度虽低于服务业同期增速,但依然占据服务业主体,三行业共实现增加值620.1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3.7%、6.3%、9.9%,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39.4%。
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金融、房地产为代表的资金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势头好,2007年1-9月,四行业增速分别为25.6%、17.5%、15.2%、14.4%,均高于服务业同期增速。
2、武汉生活服务业发展现状比较优势在全国位居前列。
近十几年来,武汉商贸零售、餐饮住宿业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呈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和活力。
2007年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8.30亿元,增长17.4%。
亿元,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排序居第7位,仅次于上海(3848亿元)、北京(3800亿元)、广州(2595亿元)、深圳(1915.03亿元)、重庆(1661.23亿元)、天津(1603.74亿元)。
餐饮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01.17亿元,在全国居第7位,仅次于上海、广州、北京、天津、成都、深圳。
餐饮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
餐饮业是武汉生活服务业的强势行业。
2007年,全市餐饮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01.17亿元,同比增长13.6%,占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13.24%,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为13.2%。
零售额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贡献率提高。
2007年,全市餐饮从业人员约40万人,成为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行业。
2007年,餐饮业现代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市有2000家餐饮企业建立了网络网页,314家开办了网上订餐。
与此同时,一批大型餐饮连锁企业扩张势头强劲,一方面在北京、河南、河北、陕西、内蒙古等地和省内城市开设了众多连锁门店,另一方面正在向旅业、娱乐、休闲等其他生活服务业领域延伸,对武汉生活服务业的产业化进程将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大型企业主导全市生活服务业。
2006年,武汉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2195.90亿元,占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61.0%。
销售总额超2亿元的重点零售企业达29家,其销售额为379.78亿元。
全市重点批发零售企业共57家,占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总数的10%左右,其销售额占全市销售总额80%以上。
2007年,与生活服务密切相关的商贸、餐饮连锁业实现零售额486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32%。
2007年,全市已建成各类社区便民服务网点129个;建成农家店304个,农家店在乡镇的覆盖率达88.2%,行政村覆盖率达18.5%。
2007年,“农改超”中心城区已升级106家农贸市场,远城区升级6家农贸市场;新建生鲜市场(超市)52个。
2006年,限额以上商贸餐饮连锁经营企业72户,拥有门店2394个,辐射全国13个省市,实现零售额311.44亿元,同比增长15.9%,占全市连锁业零售额80%以上比重,呈现强劲的活力和竞争力。
近几年来,特别是武汉城市圈建设启动以来,武汉商贸餐饮连锁龙头企业开始加快向周边城市及省内扩展,2006年,已辐射到91个区县,拥有门店378个,对促进周边及省内城乡生活服务业发展、提升生活服务业水平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主要商圈街区功能提升作用显现。
武汉现有解放大道武商摩尔群、江汉路、汉正街、徐东、街道口、中南路、钟家村、王家湾、光谷等大型商圈和繁华商业街区,在商贸生活服务企业和现代服务企业积极进驻下,新的区域商圈和商业街区正在不断发育涌现。
随着商圈和商业街区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化,服务业的产业能级和集聚辐射功能不断提升,商流、资金流、人才流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二、武汉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武汉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够充分等问题。
特别是建设“两型社会”的主体武汉城市圈,由于多数城市起点低、基础差,在服务业发展方面,与国内先进地区和海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从生活服务业方面看,由于我市新兴生活服务业尚处于起步发育阶段,因此也存在服务领域狭窄、产业化程度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1、服务业总量不大占GDP比重偏低从第三产业增加值看,2006年武汉为1280.09亿元,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排序位居第11位。
落后于北京(5405.10亿元)、上海(5205.35亿元)、广州(3503.52亿元)、深圳(2655.88亿元)、天津(1732.93亿元)、重庆(1557.59亿元)、杭州(1554.08亿元)、青岛(1345.46亿元)、成都(1343.60亿元)、南京(1318亿元)。
从GDP比重看,目前世界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平均已达65%左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0%。
从国际化大都市看,是“两个70%”:即GDP的70%、就业人口的70%,都集中在现代服务业,占了绝对比重。
从国内先进城市看,2007年北京市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27.8、70.9变化为1.1、27.5、71.4。
其服务业比重超过71%,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率先在全国构建起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广州市2006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4、39.9、57.7,其服务业比重已接近60%。
武汉市2007年第一、二、第三产业构成比重分别为4.1、45.8和50.1,人均GDP达到4700美元,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门坎,在国内虽位前列,但比世界服务业平均水平仍低10多个百分点。
2005年武汉城市圈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2.8、43.4和43.8,第一产业比重明显过大,服务业比重仅相当于世界一般低收入国家水平。
2、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武汉服务业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较快、比重较大。
而生产型服务业、商务型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则发育缓慢。
特别是具有比较优势、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信息软件、现代物流、旅游会展、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业等比重偏低发展不足,产业层次尚需进一步提高,内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当前,人类社会已发展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服务业尤其是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益紧密。
近年来,武汉在大力推动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是,在与现代制造业发展紧密关联的生产型、商务型等现代服务业的培育明显不足,服务产业化水平也较低。
二三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城市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效应远未凸现,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态势尚未形成。
故此,不利于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加快实现我市二、三产业两轮驱动的产业格局目标。
3、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武汉城市圈,最突出的特征是“一强多弱”,最突出的现实是服务业发展不平衡。
由于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资源匹配性较差,经济关联度不高,武汉市服务业资源高度集中,周边城市的产业发育十分薄弱。
城市与农村发展更是严重不平衡。
服务业对周边第一、二产业促导作用尚不明显。
2006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城市圈的比重高达62.9%,比其GDP在城市圈中的比重高出 6.7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城市圈的比重近60%,金融、科技、信息、教育等其他服务业的比重更高。
2006年武汉市第三产业比重已达49.4 %,而周边地区的黄石为40.4%,最低的仙桃、潜江仅为33.5%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39.5%还低。
这种情况说明,城市圈内服务业的区域布局极不合理,周边城市特别是乡镇和农村基础性的服务业明显薄弱,其他现代服务业在周边地区更是稀缺资源,城市圈服务业尚未形成协调一致、联动发展的态势。
这种状况既影响到武汉及城市圈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也影响到各地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更影响到区域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